01.08 二戰爆發,為何說德國是罪魁禍首外,英法蘇也有慫恿和制約之責


二戰爆發,為何說德國是罪魁禍首外,英法蘇也有慫恿和制約之責

剛過2020年新年,圍繞誰是發起二戰元兇的爭論喋喋不休,有的說是德國侵略擴張引起的,有的說是蘇德共同瓜分波蘭開始的。實際上,對發生於80年前的那場殘酷戰爭,人們不能忘記也不該忘記,歷史早有定論。那麼,早在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之前,蘇聯提出英法蘇波四國締結安全同盟,這樣就可避免德國入侵波蘭的事情發生,為何最終英法沒有同意呢?這與當時的時局環境和各國互不信任有關。

首先,波蘭地處蘇德兩國中間,與誰合作都有被另一方入侵的危險,傳統的領土糾紛導致波蘭更傾向於德國一方,從而引狼入室,領土被瓜分

說波蘭人好了傷疤忘了痛一點不過分。由於波蘭的特殊地理位置,左邊緊靠野心勃勃的德國,右邊依鄰強大的蘇俄,在20世紀前,波蘭曾3次被德國和俄國瓜分,一戰結束才重新恢復獨立。但剛獨立,新生的政權就投靠英法反對蘇俄,第三帝國元首上臺後,波蘭又與德國保持聯繫,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完全忘記了德國瓜分波蘭的傷痛。

二戰爆發,為何說德國是罪魁禍首外,英法蘇也有慫恿和制約之責

到了1938年底,德國在英法妥協下,用慕尼黑協定輕鬆佔領了捷克,並開始考慮吞併波蘭的問題。此時,雖然英國首相張伯倫已經認清了德國元首的真面目,卻仍然心存幻想,期望元首禍水東移,把蘇聯作為主要進攻方向。但蘇聯和斯大林卻認為當前最大的危險就是德國入侵波蘭,並以此作跳板對蘇聯發起進攻。

1939年3月,斯大林向英法發出倡議,建立英法蘇波和羅馬尼亞及土耳其六國會議,採取共同行動制止德國領土擴張問題。但張伯倫卻以這樣做對歐洲和平不利為由予以拒絕,在這種情況下,斯大林重新提出建立英法蘇波四國協商機制,雖然英法同意,波蘭卻不幹了,他只同意與英法合作,並答應馬上籤訂英波安全協定。

由於波蘭的一意孤行和英國的口頭承諾,蘇聯的六國聯盟和四國同盟都告失敗,而波蘭卻因為同時與英德簽訂了安全協議,而遭到德國痛恨,元首警告波蘭不要火中取栗,並迅速制訂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行動計劃”。另一方面,德國迅速廢除了《英德海軍協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大戰一觸即發。

從一定程度上講,德國閃擊波蘭造成二戰爆發,就是波蘭自取其辱,也是波蘭引狼入室和引火燒身帶來的結果。

二戰爆發,為何說德國是罪魁禍首外,英法蘇也有慫恿和制約之責

其次,波羅的海三國安全問題成為英法與蘇聯談判的焦點,英法不同意,導致三個國家門戶洞開,而蘇德簽訂和平協議為德國發動戰爭掃除後顧之憂

那麼,蘇聯當初為什麼要提出建立六國協商機制呢?主要還是波羅的海三國的安全保障難題。由於芬蘭、瑞典和挪威緊挨波羅的海,與英倫三島相距較近,蘇聯又與芬蘭存在領土上的糾紛,因此,蘇聯就想借這個機會讓英國把波羅的海三國保護起來,避免德國捷足先登。

而另一方面,由於波蘭、羅馬尼亞和土耳其都與蘇聯接壤,除英法外,這三個國家都是德國爭奪的對象,一旦他們助紂為虐,對蘇聯的打擊是不可想象的。斯大林又想將這三個國家爭取到聯盟中,使之成為擋在蘇德中間的一道堅固防線。

面對蘇聯的如意算盤,英法當然是心知肚明的,一方面,他們對蘇軍能不能抵抗住德國的裝甲打擊存有懷疑態度;另一方面,雖然英國在西歐佔有傳統的大國優勢,但波羅的海三國離英國較遠,英國沒理由做費力不討好的事。而對波蘭就不一樣了,雖然波蘭也離得遠,可波蘭是主動投懷送抱,當然要照單全收了。

二戰爆發,為何說德國是罪魁禍首外,英法蘇也有慫恿和制約之責

談判出現了分歧,英國的意思,斯大林如果想將波蘭、羅馬尼亞和土耳其三國納入聯盟範圍,那就要對三國的安全負責,一旦他們遭到德國進攻,蘇聯就要增援還擊。可偏偏波蘭不識相就是要英國提供保護。而斯大林要求的並不是英國單獨對波蘭提供保護,波羅的海三國的安全包括整個東歐國家的安全都要其負責。

斯大林提出東歐國家安全保證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從歷史上看,西歐列強入侵蘇聯大體只有三條路線,一條是西北面的波羅的海,一條是正西面的波蘭,一條是西南面的巴爾幹地區。而他提出的這個安全保障等於要英法將整個東歐都保護起來,英法自然是答應不了的。

英法拒不對波羅的海三國提供安全保障,也沒能力對整個東歐各國提供保護,又由於波蘭的單方面拒絕不讓蘇聯提供護祐,實際上等於把蘇聯扔到了一邊,由蘇聯主動提出的六國結盟就這樣不歡而散。實際上,這等於英法把蘇聯推向了德國一邊,從而使蘇德走到了一起。而由於波羅的海三國及羅馬尼亞得不到英蘇的保護,也早早落入德軍之手。

二戰爆發,為何說德國是罪魁禍首外,英法蘇也有慫恿和制約之責

再次,英法蘇三國軍事同盟本可阻止二戰爆發,因相互拆臺導致德國漁翁得利,雖然德國是二戰罪魁禍首,但英法蘇難逃慫恿和制約之責

如果問,英法蘇在德國閃擊波蘭前達成軍事協定,能不能阻止二戰爆發?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後期打敗德國也是這些國家的軍隊。而實際上,在締結六國聯盟或四國聯盟失敗以後,蘇聯還提出了一個英法蘇三國軍事協定機制,但因為英法的不作為,喪失了制衡德國發動戰爭的最好時機。

蘇聯為什麼比英法著急締結軍事同盟呢?因為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日本關東軍也在西伯利亞中蘇邊境對蘇聯發起挑戰,斯大林不想東西兩線同時作戰,迫切希望儘早制止德國將戰線東移。

1939年7月,當德國派代表與蘇聯洽談友好條約時,斯大林還在做最後的努力,想與英法就軍事同盟問題進行深入協商,關於這段歷史,朱可夫在他的回憶錄中都有記載。一方面,斯大林想通過與德國的妥協,為即將到來的蘇德戰爭多爭取一些準備時間,另一方面,斯大林在做著兩手準備,只要與英法的軍事協定談得攏,就不需要與德國簽訂友好協議了。

二戰爆發,為何說德國是罪魁禍首外,英法蘇也有慫恿和制約之責

但與英法的談判讓蘇聯大失所望,為了便於外交談判,斯大林撤銷了親英法派的外交部長李維諾夫,任命莫洛托夫接替。他希望在政治談判談不攏時,在軍事戰略上達成同盟也是勝利。為了做好這次談判,蘇軍派出了以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元帥為團長的高級代表團,並賦予了他廣泛的權力。

而當斯大利看到英法代表團的名單時,當時就沒了興趣。英軍代表團長德拉克是退了役的上將,法國代表團長杜芒克是個兵團的司令。這兩個代表團不僅級別低,而且前來談判時不是坐郵輪遊玩就是很晚才來到莫斯科,談了幾天,快到簽字時,他們連簽字權都沒有。至此,斯大林對英法軍事同盟的企圖徹底失望,這才有了迅速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事情。

從上述分析中不難看出,德國能順利閃擊波蘭發動二戰,與英法的慫恿與妥協是有很大關係的,同時,蘇聯與德國簽訂友好條約,客觀上也幫助德國入侵波蘭沒有了後顧之憂,這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買賣。因此,二戰爆發,德國是罪魁禍首,英法蘇也有慫恿和制約之責。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