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北洋政府沒有成功剿滅國民黨?

沁嶼




北洋政府主要分為三個時期:袁世凱時期,段祺瑞時期,張作霖時期。

袁世凱當政時期是看不上國民黨,只是覺得會對自己造成麻煩,然後解散國民黨,當時的國民黨在袁世凱眼裡如同螞蟻,翻手便可鎮壓。

段祺瑞執政時倒是想認認真真揮軍南征革命黨以完成統一,但是因為得不到馮國璋的支持而失敗。

張作霖是忙著爭奪北京政府的控制權,顧不上南方的國民黨。國民黨因此在張作霖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北洋政府與國民黨究竟有著怎樣難解難分的恩怨情仇呢?



袁世凱成功鎮壓“二次革命”,解散國民黨。

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成立,但是當時的革命黨雖然以同盟會為首,可是派系複雜。為了形成足夠的力量對抗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孫中山、宋教仁等人開始聯合其他政黨改組成為國民黨。1913年國民黨以最高票數取得首次國會選舉的勝利,黨魁宋教仁當選中國民國內閣總理,同年3月,宋教仁於上海火車站遭槍殺。宋案發生後,遠在日本的孫中山即刻回國,然後組織發動了“二次革命”。在袁世凱絕對實力的碾壓下,二次革命很快遭到鎮壓。

1913年袁世凱稱國民黨“借改革政治之名,行攘奪權利之實”,然後強行解散國民黨,同年袁世凱正式當選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則再次黯然離國,東渡日本,1914年7月於東京組建中華革命黨。二次革命以後,袁世凱將主要精力用於如何鞏固擴張自己的權力,對孫中山流亡日本後所組建的中華革命黨並沒有太多關注。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化成三派系,並陷入不斷的內鬥中。

1915年底,袁世凱稱帝,1916年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病亡。袁世凱死後,北洋體系崩盤,分化成皖系、直系以及奉系,這是從袁世凱稱帝后的眾叛親離便可以預料到的事。

袁世凱晚年顯然已經沒辦法徹底掌控北洋體系,袁世凱當總統後更專注於政治方面,在軍事方面開始放鬆,各系軍閥得以逐漸坐大,政治野心也開始膨脹。他們先是慫恿袁世凱稱帝,然後反對袁世凱,將袁世凱趕下北洋體系的神壇,以便於自己徹底掌握自己手裡的勢力。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袁世凱在政治失意的打擊下,竟猝然離世,因為沒有誰能取代袁的位置,但是誰都想坐到袁的位置,致使北洋體系分解,陷入不斷的內鬥中。北洋軍閥的實力也在不斷的內鬥中不斷的減弱。



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武力統一戰略失敗。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任總統,段祺瑞任國務總理,但是北洋政府則實際由段祺瑞掌控。1916年,黎、段發生府院之爭,黎元洪因角逐失敗而黯然離場。

段祺瑞與“軍師”徐樹錚皆以武力作為統一國家的主要手段,但是遭到當時的代總統馮國璋的反對,後被迫辭去國務總理職,但是皖系軍隊仍然南下。1918年各省軍閥電請段祺瑞重組內閣,馮國璋不得不邀請段祺瑞復職,隨後各省軍閥開始揮軍南征。期間,直係軍閥曹錕因害怕徐樹錚在背後捅刀,趁自己南下之際奪取直隸,於是託病返回老巢,退出段祺瑞的武統戰略。同時,因為張懷芝亦返回濟南,吳佩孚停戰主張議和,最終段祺瑞組織的這場信誓旦旦的南征在北洋軍閥內部各系軍閥的相互防備與爭鬥中,緩緩落幕。

隨後,段祺瑞為保證自身利益,拉攏直係軍閥曹錕和吳佩孚,以及奉系張作霖,將馮國璋趕下臺。徐世昌任總統後,也寄希望於南北議和,段祺瑞的武統戰略在北洋軍閥各自為政的壓制下化為泡影。1920年直皖戰爭爆發,段祺瑞敗退。



張作霖執掌北京政府,忙著“收復”北洋政府的基本盤,無暇顧及南方。

1924年,張作霖通過第二次直奉戰爭的勝利成功掌控北京政府。北洋三系中的皖系和直系相繼退場,奉系獨享北洋政府,也是因為如此,北洋體系實力看似仍舊強盛,可實際上卻下滑得很厲害。張作霖取得北京政府的控制權,並不代表張作霖可以在北洋軍閥系統裡作威作福,1925年郭松齡反奉將張作霖打得幾乎找不到東北在哪裡,張作霖不得不求助於日本鎮壓郭松齡。同時期,張作霖與馮玉祥、孫傳芳、吳佩孚等部進入僵持甚至對立的狀態。

此時的張作霖正在北方忙的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南方的孫中山。南方終於獲得喘息的時間,並開始發展,張作霖則自此失去了攻打南方的最佳時機。



孫中山總結經驗教訓,目光開始轉向“槍桿子”,為北伐事業奠基。

孫中山想做的事很多,但是為什麼他做成的事少之又少?因為他沒實力,生在亂世,怎麼才算有實力?當然是看手裡的槍桿子!這正是孫中山處處受制於人的原因,辛亥革命時因為沒有槍桿子,因此不得不求助於袁世凱;二次革命時手裡的槍桿子太少,仍然需要藉助於軍閥的槍桿子,結果仍然失敗。所謂失敗乃成功之母,如果經歷了這麼多,孫中山仍然想不通裡面的關鍵的話,他也就不是孫中山了。

1924年,孫中山決定開辦軍校,培養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解決對軍閥的依賴,黃埔軍校因此應運而生。這堪稱是孫中山革命生涯裡做得最正確的決定了,孫中山長期以來皆想通過拉攏軍閥投效革命陣營,結果是讓自己成為空架子,根本沒辦法成功。孫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後階段終於看清了現實以及自己的劣勢。

黃埔軍校成立後,為國民黨迅速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並且在日後逐漸成長為國民黨的支柱。國民黨的實力因為黃埔軍校的開設,反觀北洋體系則因為不斷的內鬥而逐漸沒落,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當然,國民黨內部也有汪蔣鬥爭,但是並不是北洋軍閥那樣真刀真槍的鬥,更多是政治手段,當然也有暗殺,但是國民黨的實力受損並不嚴重。

此後,寧漢合流,馮玉祥與閻錫山等人投入國民黨陣營,國民黨實力更是以火箭般的速度增長,最終張作霖在蔣介石強盛的北伐攻勢下,敗勢愈加明顯,並因此心生退意。1928年張作霖退回東北時途經皇姑屯,日本製造皇姑屯事件,張作霖重傷而亡。

1928年12月29日,繼承奉系的張學良通電宣佈自己改旗易幟,北洋時代至此終結。


寧糊塗


因為經過改組後的國民重新煥發生機,代表引領了中國國民革命的時代潮流,所以不可戰勝。1924年1月20-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會議對國民黨全面改組、確立了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革命政策,正式形成國共合作的局面。由此,在中國掀起了一場以推翻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北洋軍閥為目標的革命運動,即“大革命”或“國民革命”,工農運動席捲中國。

而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成皖、直、奉三大派系。他們在日英美等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輪流掌控北洋政府,連年混戰,殘酷壓迫中國人民。

3.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示意圖。網絡配圖

北洋軍閥和他們掌控的北洋政府,代表列強、軍閥和封建勢力的利益,時“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時代潮流。北洋軍閥既逆時代潮流,代表當時中國的落後反動勢力,又各自割據混戰,滅亡於國民革命的歷史潮流是歷史的必然。

國民黨通過基本堅持三大革命政策和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經過東征、北伐,打敗了北洋直係軍閥吳佩孚、孫傳芳部。其間,以蔣介石、汪精衛為首的國民黨右派於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分別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革命群眾,叛變國民革命,大革命遭到失敗。

但是,1928年12月29日,奉系軍閥將領張學良通電全國,宣佈“東北易幟”,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等,國民黨基本完成中國的統一。


漢水白石言


北洋政府統治時期,也就是1912年到1928年的這段時間,有十幾年的時間,北洋政府為什麼沒有滅了國民黨呢?

可以肯定的是北洋政府肯定是想真正的統一中國的,北洋政府也確實這麼做了,當時宋教仁被殺,很多人都懷疑是袁世凱所為,所以發動了二次革命,當時袁世凱基本上是打敗了所有的討袁軍,到1913年10月6日袁世凱正式成為總統,北洋政府正式成立,到1916年的時候,當時北洋政府的軍隊達到了120萬左右,也算是頂峰時期了,這個時候袁世凱就想當皇帝了。但是之後被逼放棄了帝制。最後袁世凱也是鬱郁而死。

袁世凱死後就揭開了北洋內部分崩離析的局面,軍閥格局,直系,皖系最為代表,奉系一開始還不足以成為一股力量。直皖之間也是戰爭不斷,皖系先是掌握了北洋政府的軍政大權,但是之後又被直系趕下臺,最後奉系東北軍崛起之後又是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權。北洋政府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中國繼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承認的中國政府。其實是最有可能統一中國的,但是由於袁世凱的死,導致了內部分裂。所以和南方的革命黨根本是沒法比的。

在奉系統治時期,這個時候南方的國民黨開始興起了,1925年國民政府正式成立,開始了和北洋政府對峙時期,這個時候就不是北洋政府討伐國民政府了,而是南方的國民黨開始討伐北洋政府了,1926年北伐戰爭就開始了,到1928年國民黨就攻入了北京城。12月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國民黨基本上實現了全國的統一。

所以說在北洋政府沒有成功的消滅國民黨前期在袁世凱時期,這個事實的國民黨不足為懼,這個時候孫中山都是跑到了日本。到了袁世凱死了之後,北洋內部分裂,各個上臺的派系也都是無法調和其他的派系,導致自己內部戰爭不斷,所以就更談不上去剿滅其他人了,等到了最後國民政府成立和北洋政府對峙的時候,這個時候已經是晚了,北伐從開始到結束,不過兩年時間,而且中間還經過了國共破裂,停滯了一段時期,不然會更快。所以可以看到北洋政府是真的不得民心,一觸即潰。


中國歷史研究所


從外國軍人的角度,來看看革命黨北伐軍和北洋軍閥們的面貌,你就知道為啥了。

二戰時代的中國戰區參謀長 史迪威,其實從北洋時代就來過中國,他擔任過軍事觀察員的工作,負責觀察過中國多支部隊,我們看看他的描述。


北洋奉系軍閥頭目之一 張宗昌的軍隊:

約3000人的一支白俄步兵旅,裝備有裝甲火車,另外還有100名白俄騎兵,他們的軍夫是深綠色的,黃色馬靴已經沒過他們的膝蓋,還帶著各種武器:從頂端掛著三角旗的長矛,木質槍套裡放著長管毛瑟槍,此外還有大刀,這些士兵沒有自己的國家,性格殘忍暴烈,張宗昌主要靠他們打仗。


另外張宗昌的中國士兵則是:每100人裡大約30人配有步槍,一個連隊有200到250名士兵,其中20%的人不到4英尺6英寸(1.36米),很多還不滿14歲,都很髒,有的還光著腳。北洋軍閥的兵是不肯打仗的,他們都怕“紅槍會”(農民自己組建的武裝組織),紅槍會襲擊他們能對付的小股士兵,殺起人來毫不留情,留下的傷口會讓死者死前受三四個小時的罪。


而,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的吳佩孚,他手下的士兵是這樣的:跟其他人一樣,吳佩孚的兵往往不到14歲,不過裝備不錯,有揹包,挖戰壕的鎬頭,鐵鍬,馬燈,油紙傘,鬧鐘和熱水瓶。跟在他們後面的是抬著棺材的苦力隊,這是為了給士兵保證:不會死了沒人埋。穿著灰色制服,都戴著紅色袖套表示忠誠,通常這些袖套都是用別針別上去的,這樣軍隊倒戈時就可以很方便的取下。



相對來說,北伐的“南方軍”,就強得多了,“都樂呵呵的,多數是不到16歲的孩子,都是些肩頭窄窄的小矮個,體重很輕。”但士氣高,紀律和信心很強,很樂意服從命令,不搶劫東西,受到民眾歡迎,證據就是街上的婦女又出現了。(北洋軍隊出現的時候婦女會躲起來)。

連級軍官都是些18到22歲的學生,很有決心和信心,和軍閥部隊裡那些“廢物”大不相同,軍閥部隊的連級和營長們都沒受過教育,所以儘管北洋軍的裝備要比 南方軍好,但真打起來,南方軍肯定能夠擊敗那些督軍的烏合之眾。



以上資料來源《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


閉家鎖的紅楓


其實,北洋政府一直很努力的想把國家統一,但是他們遇到了一個跟校長一樣的問題。清末之後,全國各地的小團體都開始獨立,在獨立的過程中,各地有實力的派系慢慢都有了自己的利益體系,甚至還有自己的專門財政體系。

尤其到清末,華北的旱災嚴重,清政府向東北輸送人口,這嚴重觸及了蒙古人的利益,導致東北吉林、黑龍江一帶的蒙古人很是不爽,也開始武裝其團伙,幾百人的、上千人的。這樣的地方動亂在各地變成很常見,因為中央政府的力量短缺。

如果說家國弱,那還真不是,北洋政府有正規軍20萬,不但裝備齊全且後勤有保障,訓練水平也很高,如果當時北洋政府的部隊跟日本陸軍打一場,誰輸誰贏還說不準,當然這只是說陸軍,空軍海軍咱不提。但是壞就壞在北洋政府的黑社會氣質特別濃,簡單說就是幫會性質,這裡麵人一個個論資排輩,而且袁世凱死後更少了一個可以左右大局的人。

(徐世昌照片)

徐世昌名望是很高,但他是郭嘉那種謀士選手,可以輔助上層領導,而北洋是武裝力量為基礎的政治集團,文人謀士帶著步兵衝鋒,不夠科學。而段祺瑞雖然也是北洋,可是在小站練兵那時他就轉學了,跟幫會里面的哥們關係一般般。黎元洪是湖廣新軍體系的人,更是合不來。

直到後人研究後發現,北洋的失敗有著段祺瑞難辭其咎的責任。

起先他擠兌袁世凱,撂挑子不給袁世凱臺階下,然後又跟直系的老夥計鬧得不愉快,再引入張勳和張作霖先後染指中央,幫張作霖佔據東北,後來又想依靠徐樹錚掌握全局,再拉攏陝軍馮玉祥,總而言之他是一步錯步步錯。為了個人的慾望,他打破了北洋體系的整個平衡。

他只是一個軍人,而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北洋裡面算段祺瑞在內,沒有一個算是政治家,曹錕養肥了吳佩孚,吳佩孚又拉攏馮玉祥,馮玉祥招募石友三。為了抵抗幫會的老大,哥幾個到處找兄弟進幫會,為的就是改變自己的話語權,越是這樣核心團隊的力量就越來越弱,外圍進來的小兄弟在核心團隊的內耗中掌控實權。

像石友三、韓復渠這樣的三級兵都有了自己的規模,可二級的馮玉祥卻弱小了,現在更別說一級的曹錕還有別的誰了,都成了傀儡。後來外圍的小弟們做大,老大哥就更沒話語權了,下面的小弟要麼認了國民黨;要麼歸順閻錫山,要麼就又跟國民軍的馮老總。

張作霖擠走了段祺瑞後,北洋徹底失去了整體的統治能力,然後中南、西南、西北、江浙就形同獨立了。到最後北洋系的第三代的哥們都混的還行,除了土匪張宗昌死的慘,孫傳芳不算北洋系死的慘,其他的都有了自己的主子,最可憐的還是南方系和吳佩孚系的。

就這些人一天到晚拉班結派,沒政治頭腦非要用政治手段,你擠兌我、我逼走你,整個北洋政府搞的烏煙瘴氣跟黑社會幫派似的,哪裡還有什麼心思和手段剿滅國民黨。


歷史紅塵


北洋政府又稱北洋軍閥政府。軍閥們都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的主要將領。在袁世凱去世後各大軍閥以省割據,依靠軍隊力量建立勢力範圍。名義上受國家政府領導,實際上是各自為政。軍閥內部派系林立,最大的軍閥集團分別是吳佩孚的直系,孫傳芳的皖系和張作霖的奉系。軍閥們殘酷壓迫人民,給中國帶來深重的災難。


國民黨能夠打敗北洋軍閥的原因主要在於,政治上國民黨實行聯俄聯共,扶助工農的新三民主義政策。從而獲得蘇聯國際上的支持和國家人民內部支持。軍事上國民黨士兵為主義而戰,凝聚力和戰鬥力超強。經濟上北伐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援助。一些帝國主義列強也重新開始尋找代理人,為蔣介石提供經濟支持。反觀北洋軍閥政治上由於長期對外軟弱無能,對內瘋狂鎮壓人民革命,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敵人,政治上已經完全破產。軍事上北洋軍閥長時間內鬥,士兵早已厭倦了這種無正義的戰鬥。軍閥內部的一些嚮往進步的新興勢力也倒戈相向。軍事上北洋軍閥也喪失了戰鬥慾望,失敗已經不可避免。經濟上北洋軍閥長期依靠借外債度日,人民生活已經水深火熱,失去帝國主義列強支持,北洋軍閥也已經無力支撐。


作為一個新興政黨,國民黨是推翻封建社會的最大力量,人民對他們寄寓了極大希望,給予了鼎力相助。但是國民黨本質上和北洋軍閥沒有區別,都是舊勢力的代表。即使打敗了北洋軍閥,國民黨內部又形成了新的軍閥勢力。和北洋軍閥一樣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人民的對立面,也不可避免的遭遇到失敗。


鐵馬冰河戍輪臺


這個問題有點複雜。在袁世凱病逝以前,即1911年至1916年,北洋政府是最接近統一中國的一段時期。這段時間,南方的革命黨人武裝力量薄弱,內部派系林立,在北洋軍閥的進攻下,節節敗退。如果不是袁世凱稱帝犯了眾怒,導致北洋軍閥內部分裂,剿滅革命黨是很有希望的。袁世凱病逝以後,北洋軍閥分成了很多個派系,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奉系,直系和皖系外,還有盧永祥等自成一派的北洋軍閥。雖然從表面上看,北洋軍閥的總兵力對南方國民黨一直佔有壓倒性的優勢,但因為北洋軍閥各派系之間各懷鬼胎,非但不聯合對革命黨人作戰,他們相互之間為了爭奪北京政府的統治權,還互相攻擊,這樣的結果就給了南方國民黨人喘息和發展的時間,最終導致1927年被國民黨北伐軍擊敗。1928年,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後,國民黨從字面上統一了中國。為什麼說是從字面上統一全中國呢?因為當時中國還有將近一半以上的省份處於半獨立的狀態,表面上服從中央的管轄,實際上還擁有自己獨立的軍隊和地方行政系統,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滅亡。


雲南王國棟


一開始不在意,後來是顧不上,再後來是解決不了,再後來就被國民黨給推了。很長時間裡北洋的實力比國民黨強,但北洋內部分化太嚴重,而且大量的精力被投入到中央政府控制權中,自然難以顧及其他。

1、不在意的時期

1913年因為宋教仁事件引發的“二次革命”,江蘇、安徽、江西、廣東諸位督軍起兵反袁,北洋軍紛紛南下,一舉底定江南。馮國璋也在南京開府。

(二次革命)

同時袁世凱解散國民黨。這時候國民黨基本流亡海外,對袁世凱難以威脅。而且為了稱帝的袁還得繼續削藩。

這及其後很難在意國民黨。

2、顧不上國民黨

在袁世凱死後,北洋系統雖有政爭,但整體比較過得去,而且要實現統一。西南實力派就以“護法”為名成立護法軍政府。孫文先生一度擔任大總統,之後廣東也逐漸成為國民黨的根據地,雖然時強時弱。

(護法運動)

在關鍵時刻,北洋內部分裂,一方要和平統一,一方要武力統一。之後小徐更是殺了陸建章,內部矛盾公開化。

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具體到各地也有數不清的作戰,自然顧不上在嶺南的國民黨。

3、解決不了國民黨

悶聲發大財,經過蘇聯的援助,國民黨在組織、軍事方面獲得了質的提升。尤其是統一兩廣,成立國民政府之後,實力迅速膨脹。

在湖南、湖北戰場,有信仰的國民革命軍迅速擊潰了北伐軍,圍困武昌城。到了之後擊敗江西,擁有半壁江山。

(北伐戰爭)

這時候張作霖的安國軍政府與吳佩孚、孫傳芳聯合起來也不是對手了。

4、被推掉的北洋軍閥

寧漢分裂時期,張作霖的部隊也沒有什麼進展,孫傳芳的主力直接在龍潭被殲滅。隨著蔣介石的回來,一二三四集團軍編制的完成,百萬大軍北伐,如摧枯拉朽,奉軍退回關外。

(二次北伐)

國民黨在“二次革命”後並不起眼,在經過蘇聯的幫扶後,迅速起來,半年北伐即獲得江南半壁,在經過內部整合後,兩個月時間就一統。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袁世凱稱帝復辟,倒行逆施,最終使袁氏北洋走向末日。

北洋政府巔峰時期自然是袁世凱統治時,面對南方革命勢力發動的“二次革命”,北洋政府很快將其鎮壓,攻佔南京。隨後南方諸省取消獨立,服從中央政府,北洋政府由此控制長江流域。

但二次革命是袁氏北洋政府最後的巔峰期。袁世凱在結束軍事行動後,把目光瞄向政治,比如修改約法、解散國會和取締國民黨一一實現,但其背後卻是危機四伏,尤其是麾下坐大,馮國璋、段祺瑞、段芝貴等昔日的北洋大員逐漸與袁世凱漸行漸遠。

袁世凱將國民黨鎮壓下去後,國內再無可牽制他的勢力,萬般沒想到,他復辟稱帝,倒行逆施。不僅遭到北洋大員的反對,甚至引起全國討伐,國民黨、中華革命黨、進步黨和北洋系勢力範圍外的西南軍人,雖然他們各有訴求,但走到一起,與袁世凱決裂。

袁氏北洋內部瓦解,在軍事上無法取得勝利後,各地勢力派紛紛獨立。昔日強大的袁氏北洋如今走向末路,無法在組織起統一的中央政府。雖然北洋政府依然延續到1928年,到各自為政,中央政府如走馬燈一般,是不可能有實力與國民黨相抗衡。


五味社


一開始北洋政府就沒想對付國民黨,等他向對付的時候,國民黨已經有能力對付他了!

袁世凱在的時候

在袁世凱時代,北洋政府牢牢控制了國家權,不僅是軍隊包括各實權部門幾乎都是牢牢控制在袁世凱的手裡,這個時候的國民黨只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在野黨派,他的存在並不會威脅到北洋政府,所以袁世凱沒有必要將這個政黨剿滅。

(袁世凱與手下的六鎮軍人)

最關鍵的是,袁世凱手下的六鎮軍人是當時國內最強大的一支軍隊。有他們在,不僅國民黨威脅不到北洋政府,即便是其他勢力,也沒有能力威脅到北洋政府的統治。

袁世凱不在後

在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陷入分裂,六鎮軍人演化為各大軍閥,他們誰都不服誰,開始了激烈的爭權奪勢。

別看六鎮軍人陷入分裂,其中任意一個軍閥都 不是國民黨能比的,因為國民黨連個穩定的地盤都沒有。這個時候,各大軍閥在北洋政府輪流坐莊,你方唱罷我登場,爭的不亦樂乎。而國民黨只能作為在野黨發出微弱的聲音,由於沒有軍隊,他們的聲音難以引起北洋政府的注意,如果不是國民黨推翻滿清有功,估計就更沒有存在感了。

(軍閥混戰時期)

黃埔軍校的建立改變了一切

國民黨雖然弱小,卻在不斷進步。

當黃埔軍校的建立後,北洋政府想要剿滅國民黨,已經成了不可能的事。

悟空問答曾有人提出過這個問題:為什麼國民黨北伐成功,而中國歷史上大多數的北伐都是以失敗告終?

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國民黨建立了培養優秀軍人的黃埔軍校,所以不論他是在南方還是在北方,或者是西方還是東方,不管在哪個方向,以黃埔軍人為基礎的國民黨軍隊,作為當時中國國內最強大的一支武裝力量,都必然會最終勝出。

(蔣介石檢閱黃埔生)

黃埔軍人與各大軍閥有著本質的不同。

黃埔軍校在成立之初,就致力於向全中國招收擁有理想和抱負的有志青年。那個時候的黃埔軍校不僅是軍事機構,也是一個全國先進青年嚮往的革命聖地。

青年們滿懷理想從全國聚集到這裡,每一個進入黃埔軍校的人,心中都懷著自己認同的那個主義,所以黃埔軍人知道為何而戰,這讓黃埔軍人的士氣、戰鬥意志遠強於那些軍閥的軍隊。

黃埔軍人的優秀戰鬥力早在與陳炯明的戰鬥中,就已經體現的淋漓盡致,當時黃埔軍人第一期剛結束培訓,第二期才開學不久。就在這時,廣東軍閥陳炯明與國民黨爆發衝突。

於是,黃埔軍人聯合其他軍閥組成遠征軍討伐陳炯明,在戰鬥中這些革命青年奮不顧身與敵軍搏鬥,雖然在戰爭中暴露了戰鬥經驗不足的問題,但是捨生忘死的精神,給那些軍閥部隊深深上了一課!

而在北伐的過程中,即便是以英勇善戰著稱的吳佩孚的軍隊也不是黃埔軍的對手。

所以,當國民黨有了黃埔軍校這個培養優秀軍人的機構後,北洋軍閥再想剿滅國民黨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