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肖若蘭與李淑芳的師生之緣

肖若蘭與李淑芳的師生之緣

肖若蘭

肖若蘭,秦腔旦角。生在西安市未央區含元殿村。8歲學藝,人稱“八歲紅”。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大批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象,觀眾親切地譽她“秦腔皇后”,其藝術風格被尊為“肖派”。

肖若蘭與李淑芳的師生之緣

李淑芳

李淑芳,藝名小若蘭,國家一級演員 。中國戲劇梅花獎獲獎演員,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秦腔肖派傳承人)。1985年考入周至縣劇團。1988年正式拜著名錶演藝術家肖若蘭為師學藝。

關於肖若蘭與李淑芳的師生之緣,還有著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師者最大的苦惱莫過於後繼乏人。1988年,54歲的肖若蘭恰恰陷入這樣的煎熬中。雖然在易俗社指導著20多個學生,且經人推薦和毛遂自薦渴望投身肖門者不計其數,但是堪擔衣缽者無,肖若蘭為此身心俱疲,黯然神傷。這日午時,正在家中揉麵的她,無意中瞟見易俗社辦公室主任老雷兩天前推薦來的那盒錄音帶放在桌上已經落了灰塵,遂指使女兒放來聽聽。剛聽一句“你可知是誰把你害”,便不悅道:“你這孩子,做事真是毛糙!讓播放你雷叔送來的那盒周至娃的投師帶,你怎麼放成我的《於無聲處》?”女兒委屈道:“明明播放的就是你說的那盒帶嘛!”肖若蘭大驚,託著一雙面手,快步來到錄音機前,一口氣聽完帶中所錄的自己的代表劇目《於無聲處》、《數羅漢》唱段,意猶未盡,半晌才醒過神來,連聲指使女兒:“快,給你雷叔打電話,叫那個周至娃下午就來!” 那個從不計其數的投師者中脫穎而出,乃至肖若蘭未謀其面僅聞其聲,便決定收之為關門弟子的“周至娃”,就是嗣後蜚聲戲曲界、榮折梅花獎、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代表性傳承人的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李淑芳。 欣聞大師召見,20歲的周至縣劇團“跟班學生”李淑芳欣喜萬狀,立即向同為“跟班學生”的好友借了件粉色上衣,在熱情似火的周至劇團團長與導演的陪伴下,歷經2個多小時的長途奔波,終於拜見到仰慕已久的偶像;而肖若蘭對這位衣著樸素、舉止大方、秀外慧中的黃毛丫頭更是一見如故。當日,一桌簡單的餃子宴,一張珍貴的合影,註定了二人情深似海的師生緣。

肖若蘭與李淑芳的師生之緣

李淑芳與肖若蘭

寒來暑往,李淑芳在劇團每年500場演出任務間隙,奔波於周至劇團與易俗社兩點一線,半天與戲打交道,半天與路打交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連她自己都記不清。一次,當她一大早風塵僕僕趕赴易俗社時,不巧老師家中有事,待連軸轉地返回劇團時,不少同事尚未起床。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肖若蘭8年如一日(1996年2月24日逝世)含辛茹苦的言傳身教下,勤奮聰慧的李淑芳通過努力實踐,終於成為“肖派”名副其實的傳人。1989年至1998年,其主演的《數羅漢》、《河灣洗衣》、《藏舟》、《浪子告御狀》、《遊龜山》等肖派代表性劇目,分別榮獲西安市第二屆藝術節表演一等獎、第三屆“石榴花”大賽一等獎、第四屆“石榴花”大賽一等獎、優秀劇目展演一等獎,陝西省秦腔流派大賽肖派藝術一等獎、新百名秦腔演員優秀唱腔大賽一等獎、“月季花”交流演出一等獎、“紅桃杯”廣播大賽一等獎、第三屆“西鳳杯”廣播邀請賽特等獎、青年演員摺子戲大賽一等獎。1998年調入易俗社後,更是如魚得水,佳績頻頻,榮獲首屆中國秦腔節表演一等獎,陝西省清唱摺子戲大賽一等獎、“中城之星”劇目展演一等獎、第四屆藝術節最高榮譽獎,西安秦腔劇院賑災義演個人專場一等獎第一名,並獲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代表性傳承人殊榮,攜新編歷史劇《浣花溪賦》進京演出,轟動京華,被戲迷們親切讚譽為“秦腔鄧麗君”。繼之,她以肖派代表劇目《藏舟》、《柳公館》、《山鄉御妹》三場摺子戲,高票榮膺第25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填補了中國戲劇梅花獎歷史上退休演員獲獎的空白。 殊榮加身的李淑芳,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相反空前淡定,甚至有些惶惶不安。誠如書法恩師、藝術教育家鍾明善先生所言:“人生過半,該經歷的都經歷了。什麼梅花獎、桃花獎、蘿蔔花獎,都是過眼雲煙,只有做事才是真的,才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唯一證明。” 鍾明善的話,與李淑芳的心思不謀而合。是呀,生命苦短,唯有做事才最讓人心安。自己該做的事情,就是將秦腔肖派傳承併發揚光大。方向定,動力來。李淑芳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錄製出版了肖派代表劇目《數羅漢》、《河灣洗衣》等,為肖派的研究、傳承、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特別是 2013年元旦舉辦的新專輯《洞房》送碟活動,戲迷人頭攢動、如潮洶湧的情景,令她心潮激盪,從而做出一個大膽的決定——要為振興秦腔事業做一件須傾盡畢生心血的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