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肖若兰与李淑芳的师生之缘

肖若兰与李淑芳的师生之缘

肖若兰

肖若兰,秦腔旦角。生在西安市未央区含元殿村。8岁学艺,人称“八岁红”。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观众亲切地誉她“秦腔皇后”,其艺术风格被尊为“肖派”。

肖若兰与李淑芳的师生之缘

李淑芳

李淑芳,艺名小若兰,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奖演员,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秦腔肖派传承人)。1985年考入周至县剧团。1988年正式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为师学艺。

关于肖若兰与李淑芳的师生之缘,还有着一段有意思的故事: 师者最大的苦恼莫过于后继乏人。1988年,54岁的肖若兰恰恰陷入这样的煎熬中。虽然在易俗社指导着20多个学生,且经人推荐和毛遂自荐渴望投身肖门者不计其数,但是堪担衣钵者无,肖若兰为此身心俱疲,黯然神伤。这日午时,正在家中揉面的她,无意中瞟见易俗社办公室主任老雷两天前推荐来的那盒录音带放在桌上已经落了灰尘,遂指使女儿放来听听。刚听一句“你可知是谁把你害”,便不悦道:“你这孩子,做事真是毛糙!让播放你雷叔送来的那盒周至娃的投师带,你怎么放成我的《于无声处》?”女儿委屈道:“明明播放的就是你说的那盒带嘛!”肖若兰大惊,托着一双面手,快步来到录音机前,一口气听完带中所录的自己的代表剧目《于无声处》、《数罗汉》唱段,意犹未尽,半晌才醒过神来,连声指使女儿:“快,给你雷叔打电话,叫那个周至娃下午就来!” 那个从不计其数的投师者中脱颖而出,乃至肖若兰未谋其面仅闻其声,便决定收之为关门弟子的“周至娃”,就是嗣后蜚声戏曲界、荣折梅花奖、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李淑芳。 欣闻大师召见,20岁的周至县剧团“跟班学生”李淑芳欣喜万状,立即向同为“跟班学生”的好友借了件粉色上衣,在热情似火的周至剧团团长与导演的陪伴下,历经2个多小时的长途奔波,终于拜见到仰慕已久的偶像;而肖若兰对这位衣着朴素、举止大方、秀外慧中的黄毛丫头更是一见如故。当日,一桌简单的饺子宴,一张珍贵的合影,注定了二人情深似海的师生缘。

肖若兰与李淑芳的师生之缘

李淑芳与肖若兰

寒来暑往,李淑芳在剧团每年500场演出任务间隙,奔波于周至剧团与易俗社两点一线,半天与戏打交道,半天与路打交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连她自己都记不清。一次,当她一大早风尘仆仆赶赴易俗社时,不巧老师家中有事,待连轴转地返回剧团时,不少同事尚未起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肖若兰8年如一日(1996年2月24日逝世)含辛茹苦的言传身教下,勤奋聪慧的李淑芳通过努力实践,终于成为“肖派”名副其实的传人。1989年至1998年,其主演的《数罗汉》、《河湾洗衣》、《藏舟》、《浪子告御状》、《游龟山》等肖派代表性剧目,分别荣获西安市第二届艺术节表演一等奖、第三届“石榴花”大赛一等奖、第四届“石榴花”大赛一等奖、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陕西省秦腔流派大赛肖派艺术一等奖、新百名秦腔演员优秀唱腔大赛一等奖、“月季花”交流演出一等奖、“红桃杯”广播大赛一等奖、第三届“西凤杯”广播邀请赛特等奖、青年演员折子戏大赛一等奖。1998年调入易俗社后,更是如鱼得水,佳绩频频,荣获首届中国秦腔节表演一等奖,陕西省清唱折子戏大赛一等奖、“中城之星”剧目展演一等奖、第四届艺术节最高荣誉奖,西安秦腔剧院赈灾义演个人专场一等奖第一名,并获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代表性传承人殊荣,携新编历史剧《浣花溪赋》进京演出,轰动京华,被戏迷们亲切赞誉为“秦腔邓丽君”。继之,她以肖派代表剧目《藏舟》、《柳公馆》、《山乡御妹》三场折子戏,高票荣膺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填补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历史上退休演员获奖的空白。 殊荣加身的李淑芳,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相反空前淡定,甚至有些惶惶不安。诚如书法恩师、艺术教育家钟明善先生所言:“人生过半,该经历的都经历了。什么梅花奖、桃花奖、萝卜花奖,都是过眼云烟,只有做事才是真的,才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唯一证明。” 钟明善的话,与李淑芳的心思不谋而合。是呀,生命苦短,唯有做事才最让人心安。自己该做的事情,就是将秦腔肖派传承并发扬光大。方向定,动力来。李淑芳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录制出版了肖派代表剧目《数罗汉》、《河湾洗衣》等,为肖派的研究、传承、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特别是 2013年元旦举办的新专辑《洞房》送碟活动,戏迷人头攒动、如潮汹涌的情景,令她心潮激荡,从而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要为振兴秦腔事业做一件须倾尽毕生心血的大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