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鱼米之乡”——法泗

法泗镇是武汉市江夏区西南部的一个边缘小乡镇。小镇三面环湖,北依具有“江南水乡”之称的鲁湖,西临嘉鱼县牌洲湾,南接斧头湖,长江支流金水河,蜿蜿蜒蜒、缠缠绵绵由南至北贯穿全境。这里的山河湖水各自都有着古老动人的传说。这宁静、美丽的江南小镇,素有“鱼米莲藕之乡”的美称。

法泗洲名称的由来 

法泗镇原名法泗洲,关于“法泗”这一名字的来历民间有两种传说,一则曰:法泗古时是一个湖泊沼泽之地,人烟稀少,三面环水淤积成洲,其为从嘉鱼、咸宁、蒲圻等地取道金水河出入长江的必经之地,是金水河流域的重要集镇。上下船泊在此停靠形成惯例,而用法字,为法定之意。湖水之浪随风起伏,波水如泗,故名法泗洲。另一种传说,相传在大禹治水时期,有一次大禹牵出咸宁幕阜山的淦河来到这个地方,却怎么找不到入江口。大禹为此也伤透了脑筋。妻子涂山氏对他说:“你莫老朝东望,不妨向西瞄一瞄”。一语点醒梦中人,大禹一拍大腿:“啊,法泗,法泗!”在他的带领下向西挖开了一条大沟,淦河果然转了一个湾,就顺利在金口处入江了。从此,这段西向河就叫法泗河,旁边的绿洲就叫法泗州。这两段传说是否确切无从考证,此地后简称法泗一直沿用至今。

悠久的历史文化

法泗历史悠久,1985年,武汉市文物处文物普查队在鲁湖沿岸的法泗公社竿山黄、野鸡抱等地,发现了一批烧造青瓷的唐宋时期窑址,产品均为青瓷,烧瓷时间从晚唐五代一直延续到元明时期。明清时期,法泗洲的水运比较繁荣,其是江夏县城日用品和农产品主要的集散地。清末,法泗洲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那时商家还不足百户。法泗洲大规模的发展是在公元1933年金水闸建成后。据有关文件记载,金水堤、金水闸修建以前,每逢洪水,江水就会出现倒灌,沿金水河而上,法泗周围方圆几百里几成一片泽国,几百万居民在洪水的肆虐下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鉴于此,蒋介石下决心修建了当时这一巨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完工以后,洪水沿金水河倒灌的现象被彻底根治,每逢涝灾,堤内的积水通过金水闸的几台大型水泵被及时地排到长江中,自此,金水河两岸的黎民百姓避免了年复一年的洪涝之苦。毫无遮挡的江水被连接金口和金水闸的五里堤紧紧束缚在长江干流上,水位下降,出现了成片湖地平原,以前的水乡泽国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四方百姓陆续迁居此地安业为农,设店经商。至此,运输、造船、铁木蔑业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法泗洲的商户也发展到百户左右。

悠悠金水河

金水闸修建以后,金水河像一位温柔慈爱的母亲。它成为了法泗镇生产、生活用水的母亲河,灌溉着全镇4万亩良田,养育全镇3万乡亲。金水的源头有两处。一为鄂东南幕阜山北麓,咸宁桃花尖山西南坡,这为东源,也是金水河的主要发源地。二为鸡冠山南的鸣水泉,两源汇合后,自东南向西北,流经咸宁、赤壁、嘉鱼、江夏,途中纳入西凉湖、斧头湖、团墩湖、上涉湖、鲁湖等大小湖泊,最后从金口流入长江。金水河法泗段,东起法泗镇新河村,西至金水农场,境内全长18公里,河面宽70米,河道深10余米。也许是因为金水河发源地是桃花尖,河水把桃花的芬芳带到金水所流过的地方,使得金水河两岸红花遍野,绿荫成行。人在河中行船,看两岸绿树红花,就仿佛于一幅山水长卷里穿行。

艳萍是我的同学,她是土生土长的法泗人,据她回忆,儿时的法泗镇就是一街、一河、一片广袤的田野。街,只有一条老街,在金水河的东岸,由西向东延伸。给人的感觉:简洁、拙朴而又充满温情。街西头的法泗大桥边住着一位老爷爷,长长的胡须,满头白发,他每天都在长长的案几前写写画画,那老房子里满满挂着都是字画。沿街还三三两两开着一些小吃铺,其中较有名的当属“向家姜糖”和“麻雀锅盔”。可惜这些美食在小镇已然消失,现在只能回味了。河,是金水河。那时的金水河两岸垂柳依依,河水清澈见底,童年的河流带给艳萍他们无限的欢欣。尤其是夏季,早上孩子们会去河边浣洗衣服或者担水,偶尔会有熟识的大人给他们捎回一些新鲜的菱角或嫩甜的莲蓬。夕阳尚未西下,一些猴急的顽童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他们的水上花样表演,他们或从桥上往下跳;或者像水浒里的“浪里白条”阮小七那样在水里自由放纵地游弋;也有的现场玩起了泼水节,一声声或嗔怒或小侥幸的尖叫声伴随着一波波的浪花此起彼伏.....

那时的童年自由奔放,有趣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金水河,这条纯净、安详的小河,它像母亲陪着我们一起成长。它成了一条催生无数生命的纽带,众多的生命在河两岸繁衍生息,人们过着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恬静生活。

青青桂子山

如果说金水河是法泗洲的母亲河,那桂子山则像父亲一样挺拔着脊梁,这一山一水的灵秀养育着这一方子民。桂子山位于法泗镇东北部,海拔75.7米,由西向东、连绵起伏。其山色清秀、气候宜人。山右侧有一洞称“仙人洞”,曾经有人进洞探险。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闯入过桂子山山洞,后来当地百姓将其洞口封闭。

关于桂子山还有一个精美的传说,据传该山脚下原有一竹园咀村,村中有一孕妇,怀胎三年半,仍未分娩,常有怨言。某日,忽闻胎儿在腹中言:“娘莫怨,再过三日自有白马来,您叫三声‘皇儿快出来登基!’我便出来。”第二天,母见一白牛来到门前,忙叫三声,儿出生后,骑牛背,抽三鞭,牛不动,儿气死。第三天,果真有白马来绕村三圈,不见皇儿,白马在孕妇前门湖边也气死了。最后乡民将婴儿与白马同葬于此山,取名贵子山,后演变为桂子山。

桂子山主峰为狮子山,又叫朱家山。山上有许多大小不同的石洞石眼,那狮子山狮头狮身,全是石灰石,寸草不生。狮子口中却常年含有一棵青菜,原来狮子口内有一眼清泉,常年流水不断,冬暖夏凉,夏天乡民取水清凉解渴,冬天取温泉洗澡。每年附近湖泊几十米范围内篙笋提前一个多月发青。

桂子山、金水河流域这一带,土地肥沃,雨量适宜。由于地理环境独特,这里出产的大米粒型均匀,色泽鲜明,呈玻璃状,油质透明,蒸煮时油光润泽,有自然的清香味,口感润滑细腻、清香味绵、凉后不回生且易于消化,在同类大米中首屈一指,占有得天独厚之优,被称为"法泗大米"、“桂子米”。

法泗大米历史悠久,始于唐开元以前。据传唐代中期,桂子山出了个皇太子,金水河为护城河。用金水河的水灌溉水稻,制作出的米饭粘性大,浓郁芳香,味鲜可口,舒适清新,令人食欲大增。长期食用可成“仙”,当地人又给它送了一个雅号--“水桂仙”。后来供皇太子御膳。确实,法泗米营养丰富, 2010年还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

静美斧头湖

领略了法泗镇灵秀的山水之气,我们再一起欣赏一下法泗西南边斧头湖的平湖风光。斧头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湖,现名梓山湖,地处嘉鱼、江夏、咸安三县区交界处,以其东北部法泗镇上的斧头山而得名。斧头湖原与西梁湖同属一湖。古时,斧头湖与长江相连,宋初江洲淤积,长江北徙,形成湖泊,后来长江古道形成金水河,西梁湖一分二,赤壁仍称西梁湖,江夏遂称斧头湖。

说起斧头湖,民间相传: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杨幺,有一把宣花大金斧,九九八十一斤,杨幺用此斧砍杀官兵,打了许多胜仗。当年杨幺水军被破,被官兵围在这个大湖里,官兵中敢捉杨幺的不多,想得此斧的却不少。那天众官兵围住了杨幺,大喊交出斧头就留一条活命。杨幺一想,命都不要了,还留此斧何用。于是他站在船头仰天大笑,起手就把斧头丢下了湖。即时,湖面象煮开了的水,鼓着泡泡,冒着热气,落水的地方长出了一座山,壁陡壁陡,远远望去就像一把插在湖里的斧头,后人把这座山取名斧头山,山下的湖北面亦形状似斧,遂称之为斧头湖。

关于湖名,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更神奇:一次吴刚喝醉了酒,猛然想起玉帝令他砍梭罗树,为南海观世音做莲花宝座一事,连忙抓起斧头便往树上爬。由于头晕眼花,错把桂花树当成了梭罗树。嫦娥一见急了,砍了玉帝封的神树那还了得!她一急,便将怀中的玉兔向吴刚身上抛去,意在阻止他砍桂花树。吴刚吓了一跳,便忙用斧头一挡,斧头碰到兔子嘴上,将兔子的嘴劈成两瓣,从此兔子便成豁子嘴了。斧头从吴刚手中滑落,掉到长江边,砸了一个方圆几百里的坑,天长日久,便成了湖,人们将这湖叫斧头湖。

斧头湖的北、东、南三面多丘陵,湖岸曲折,西面为冲击平原,湖岸亦较平直。去年梅雨时节,因降雨时间长,强度大,武汉很多地方水涝严重,江夏也在其列。那时区宣传部组织我们去斧头湖抗洪一线采访,那是我第一次见斧头湖,远远的,我就被斧头湖的美所感动。虽是汛期,那湖却是那般静美,烟水空蒙、苍茫无边。远处的山村若隐若现,几只白鹭悠闲停驻于湖边,时不时,湖里还蹦出几条鱼儿扑腾跳跃,在湖面溅起一片水花。几个顽童光着脚丫,拎着一个红色的塑料桶,沿着湖边起着鱼篓,那小鱼篓里满满的都是虾子、泥鳅、小鱼。整个场景就像一幅浓淡适宜,气韵生烟的水墨横幅,宁静、深远、祥和。如果不是堤上那高高垒起黄土袋子,谁能想到这里正是汛期的危险时刻。好在大家齐心协力,一切有惊无险。

静美的斧头湖波光潋滟、水趣盎然。湖畔的鑫农湖万亩荷花湿地,更是碧波浩渺,一望无边。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一到夏天,这里便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此,我们乘一叶小舟,邀三五知己,可以一睹荷花仙子的芳容,领略“红衣翠扇映清波”的美景。悠悠闲闲在荷花间穿行,荷香阵阵,花影摇动,飘飘欲仙。

关于荷花,当地还有一个护莲观音的传说:相传,古时候的法泗镇四面环水,每到夏季就会洪水泛滥。隔三差五地,老天会来一场倾盆大雨,田地全部被毁,洪水淹没了所有的庄稼,百姓生灵涂炭。人们只好求神拜佛,祈求上苍怜悯。有一日观音驾乘莲花宝座路过此地,见到方圆百里饿殍遍野,到处都是残垣断壁,不禁泪水涟涟,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洒向滚滚洪水,奇怪的事就此发生。凡是洪水淹没之处,必有莲花盛开;不管洪水退到哪里,哪里就会生枝结果。从此,百姓们不再食不果腹,过上了幸福稳定的生活。村民为了感谢和纪念观音菩萨,便修建了这座护莲观音。

护莲观音的传说给法泗洲的荷花更增添了一层圣洁、神秘的光环。荡一叶小舟,穿行于万亩荷塘之中,一阵风来,但见绿伞高擎,万荷摇曳,白鹭翩飞,荷香扑鼻,沁入心脾。自己动手摘莲蓬,品尝来自于一秒钟之前的荷鲜,香嫩,清甜。

现今的法泗镇,物产丰富,是实至名归的“鱼米莲藕之乡”。

金水河还是静静地穿镇而过,河两岸小楼林立,杨柳依依。这里宁静祥和,风调雨顺,平湖碧野一望无际,村民丰衣足食。

用一首诗小记:

滔滔金水过平洲,杨柳依依掩小楼。

桂子山前育香米,斧头湖上点沙鸥。

摸鱼捕蟹顽童笑,撒网采莲渔曲悠。

都说江南风景好,约来法泗荡轻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