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就能安天下”,但他為什麼不提司馬懿?

喬治85744078


司馬懿與司馬徽沒有關係,司馬懿是河內郡司馬氏,而司馬徽是潁川郡,也就是出了很多謀士的潁川,比如荀彧,荀攸,郭嘉等等。

那麼為什麼司馬徽只告訴劉備龐統與諸葛亮呀,原因有兩個。

一,司馬徽跟司馬懿不熟,司馬懿在建安六年的時候,曹操就想徵他入朝為官,但是司馬懿就裝病不去,曹操還專門派人去刺探,發現司馬懿好像真的不能行走,司馬懿那個時候就很出名了。

司馬徽跟司馬懿非親帶故的,自然不會去推薦司馬懿,而為什麼要推薦龐統和諸葛亮呀,就是因為他們都是荊州的名士圈,他們關係很熟。

司馬徽的水鏡先生,還是龐德公給取的呢,而龐德公是龐統的大伯,而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娶的是諸葛亮的二姐,龐統還專程去拜訪過司馬徽,兩人,一個在桑樹上,一個在樹下,談了大半天。

二,司馬懿不在荊州呀,司馬徽要跟劉備推薦的是沒有出仕的,或者能夠投奔劉備的人,又不是向劉備講天下都有那些青年名俊,跟劉備講司馬懿也沒有用呀,他家在魏國那邊,曹操請司馬懿都不出來,更何況是劉備呢。

另外,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也是因為諸葛亮是徐庶的好友,他們都是一個朋友圈的,自然是互相推薦,也不想互相為敵是吧。


歷史簡單說


因為司馬徽和司馬懿雖然都姓司馬,但是兩個人從歷史記載上,沒有任何的親戚關係。司馬徽家族來自潁川,是荊襄的名士,而司馬懿的家族來自於溫縣,司馬懿是殷王司馬卬的後代,而司馬徽祖先不可考。以雙方的社交圈來看,司馬徽是不是認識司馬懿都很難說,談何推薦呢?

其次,建安六年,司馬懿就在河內溫縣,當時屬於曹操的地盤,而劉備當時在劉表的地盤荊州,兩邊距離一百多公里,屬於敵國,劉備就算是知道司馬懿大名,也根本無法前去拜會,更不用提招攬了。

再次,臥龍和鳳雛在襄陽一代,可以說是眾望所歸的名士。

而司馬懿在河內溫縣,並沒有太大的名氣,從時間上說,諸葛亮出仕是建安六年,而司馬懿出仕是建安十三年。在建安六年的時候,司馬家兄弟八個人,並稱「司馬八達」,司馬懿入仕之後,才得到了一些名士,比如尚書崔琰等人的誇獎。像崔琰對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說:

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但是司馬懿本人在早期並沒表現出超出自己哥哥司馬朗、弟弟司馬孚的才華。

所以司馬徽第一可能根本就不認識或者不熟悉司馬懿,第二司馬懿本人也沒有足夠的名氣,第三,當時的河內溫縣也不在劉表的治下,劉備就是想招攬也根本沒有辦法去。有這三點,司馬徽怎麼會推薦司馬懿呢?


經史通義


答 | 江隱龍

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臥龍鳳雛,一方面是諸葛亮龐統的確抱大器、負大才,同時也有私心——至少是人情方面的考慮。

司馬徽之前一直在穎川隱居,後龐統慕名前去求學,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後劉表單騎入荊設立學校廣尋天下名士,司馬徽遂隨龐統入荊州,客居襄陽。這一年是198年(建安三年),兩年之後,官渡之戰爆發,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地區,孫策也已經平定發江東(並身亡)。

劉備依附劉表,是建安六年(201年)發生的事情。此時,司馬徽在荊州客居了三年,與當地名士也基本打成了一片。這一年三國三分中的兩分格局已經基本確定,唯有荊州、益州及漢中有地勢之利而無明君——司馬徽雖然是隱士,但心裡是明白的:荊州士大夫階層中的精英其實都已經大體預料這樣的局勢:

天下或者劃江而治南北對峙,或者有一英雄統跨有荊益成鼎足三分之勢,二者必有其一。他們在等,直到劉備出現。

也就是說,司馬徽作為荊州士大夫中的一員,懷揣著荊州士大夫們的“合約”,就看天下英雄誰值得輔佐。這些人當中,有些先行依附於劉表,但總要有些年輕才俊要處於自由狀態,這裡的傑出代表就是諸葛亮與龐統——臥龍鳳雛的名號,不是天下人公認的,而是荊州士大夫叫出來的,“得一就能安天下”這也是他們的廣告,最終借司馬徽的口說出來了而已。

司馬徽自己是隱士,這代表他無心仕宦,但他依然代表了荊州士大夫的利益,所以他舉薦也只會舉薦荊州士大夫,這裡有公器,也有私心。


切割地球


原因其實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不認識;

司馬微,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而司馬懿雖然是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但其實兩地距離至少160公里,在當時,這個路程可以用“天南海北”來形容,所以他們二人並不相熟,沒有推薦司馬懿也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除了這個原因,還有更多原因:

一、不熟;

如果按照當時諸葛亮足不出戶就能通曉古今來說,司馬微和司馬懿二人或許都聽過彼此名號,但也只是聽說而已,舉薦賢人這等大事自然不能通過道聽途說來判斷一個人的才幹,所以當時司馬懿自然不在司馬微的考慮當中;

二、出身;

大家都知道,司馬微其實是三國時期最神秘的一個隱士,而諸葛亮、龐統等人與其相交甚好,但最主要的是,他們也同樣是並未出世的隱士,但司馬懿不同,他出身官宦世家,父親身居高位。所以從“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個角度出發,司馬懿也不會被推薦;

三、適合;

在司馬微舉薦賢人之前,劉備剛剛被曹操打敗,而這個時候的司馬懿是曹操旗下的文臣,就算司馬微和司馬懿真的相識並且知根知底,劉備以敗軍之將的身份去和司馬懿談,司馬懿也未必會對他多看一眼,弄不好還有生命危險,所以,這個時候之後“臥龍鳳雛”兩個尚未涉世的人才更適合跟隨劉備;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評論補充!


搞笑王者菌


司馬徽,字德操,道號“水鏡先生”,穎川名士,學識淵博,德高望重,為人大度謙和、廣交良友,世稱“好好先生”,有知人之明,說直白一點,他是位人才鑑賞家,能分辨人才的優點與特長,知曉“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懂得如何合理的舉薦人才。他是一代名士,年歲蒼老,隱居於山林鄉野之間,他與龐統的叔父龐德公、以及徐庶等,均是好友。

司馬懿,字仲達,曹魏謀士、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也是個野心家、陰謀家,他為人奸詐狡猾、城府極深,善於隱忍,深知兵法謀略,手段高明,曹魏後期,他與兩個兒子,共同掌控了魏國的軍政大權,可謂隻手遮天、呼風喚雨,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高平陵政變,裝病騙了大將軍曹爽,誅殺了曹爽滿門,又藉機殺了許多大臣、曹魏部將。多年以後,孫子司馬炎篡魏自立,稱晉武帝,奉祖父司馬懿為晉宣帝。司馬炎死後,其子侄叔父,為奪皇位,大舉刀兵,同室操戈,互相殘殺,這就是歷史上的“八王之亂”,緊接著,這場禍亂,造成了晉朝國力空虛、守備衰弱,致使,北方胡人的五個少數民族(匈奴、羯、氐、羌、鮮卑),兵分幾路,躍馬提刀,大肆侵略中原,殺燒淫掠,大量屠殺漢族百姓。我華夏大地,屍骨如山,血流成河。這便是大家都知曉的“五胡亂華”。司馬一家,是千古罪人!

再者,我要糾正一下,司馬徽與司馬懿,兩人之間,並無任何親友關係,素不相識,況且,司馬懿,也只是後生晚輩,與諸葛亮的年齡相仿。

“臥龍、鳳雛,得一人者可安天下”,司馬徽,雖說過這句話,但是,他又說了另外一句話,被大家忽略了。司馬徽說,“孔明,雖得其主,未得其時” 。意思就是:諸葛亮,雖然幸逢明主劉備的賞識與重用,但是,天下大亂、時局動盪,軍閥割據,群雄逐鹿(北有曹操,江東有孫氏,這些都是英雄豪傑,都有曠世之才,他們的部下更是猛將如雲、謀士眾多,佔據一方,有山川地勢之險、人才濟濟之優勢,是很難被打敗的)而漢室衰微敗亡的趨勢,是無法扭轉的。總歸就是四個字:生不逢時。

劉備,也曾請司馬徽出山輔佐,但司馬徽自稱年事已高,無心政事,委婉的拒絕了,並在他的家中,對劉備,最早說出了“臥龍”、“鳳雛”這兩大頂尖謀士的重要性,又向劉備舉薦了謀士徐庶。

司馬徽,才智過人,談吐不凡,清幽高雅,通曉天文地理、陰陽術數、五行八卦,好談時政,未出家門、已知天下大勢,這才是真正的世外高人、賢良隱士!







朱曉風


在三國時期,歷史已經證明了冢虎司馬懿才是最後的人生大贏家。那麼,當年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就能安天下”,為何就不提冢虎司馬懿呢?這到底是他遺漏了,還是有其它的什麼隱秘呢?

司馬徽,東漢末年,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打敗,投奔荊州的劉表,在此期間他聯絡當地豪強,並四處尋訪人才。後來,他與司馬徽見面,請求司馬徽為其舉薦人才,於是司馬徽就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和龐統。很多人都好奇,為何司馬徽就沒有提到司馬懿這隻冢虎呢?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司馬徽不認識司馬懿,雖然說司馬徽與司馬懿是河南老鄉,但是一個在黃河北邊,而另一個在黃河南邊,兩人離得比較遠。並且公元198年,司馬徽就客居荊州了,而此時身在的河南溫縣老家的司馬懿才20歲,兩人很有可能就沒有見過面,既然他們不認識,縱然司馬徽聽說過司馬懿的名氣,但說到底也不清楚司馬懿到底有幾斤幾兩。因此,他必然不敢貿然向劉備舉薦一個不熟悉的人。



二是朋友圈不一樣,司馬徽來到荊州後,與當地名士交往,特別是與龐德公、諸葛亮、龐統等人交往密切。而當時的諸葛亮、龐統都是20歲的小夥子,風華正茂,司馬徽在與其交往中發現了他們二人都有大才,因此才向劉備舉薦了二人。而此時的司馬懿身在河南,他的朋友圈還是北方的人才圈子,他雖然素有才能和名氣,但也僅限於北方的圈子,也正是因為如此,曹操才會在公元201年,請他做官,但被他裝病給糊弄過去了。

三是有現成的人才,何必捨近求遠呢?當時,劉備身處荊州,而諸葛亮和龐統等人也都在荊州,近在咫尺,極大地方便了劉備去招納他們。而司馬懿遠在河南,在曹操的勢力範圍,即使司馬徽舉薦了司馬懿,劉備也難以將其招納,並且他們三人旗鼓相當,又何必捨近求遠呢?

總之,劉備在請求司馬徽為其舉薦人才的時候,司馬徽之所以沒有提冢虎司馬懿並沒有什麼不妥的,甚至司馬徽可能早就知道即使他提了司馬懿,也沒有什麼鳥用,那麼就何必多此一舉呢!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答案很簡單,古代也是講關係網的。司馬徽跟司馬懿沒任何關係,但是跟諸葛亮和龐統之間卻有著非常有意思的關係。

司馬徽跟諸葛亮和龐統是什麼關係呢?

司馬徽隱居在襄陽,是劉表的地盤。而諸葛亮年紀很小的時候他父親就死了,帶著家人投奔了他叔叔的朋友劉表,也來到了襄陽。

在劉表的提攜下,當時很年輕的諸葛亮認識了當地的很多權貴與名士,並且娶了當地名士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黃月英的外公又是當地勢力最大的家族族長。有了這些關係的引薦,諸葛亮結識了兩個改變他命運的貴人。一個叫龐德公,諸葛亮後來當了他的學生。另一個就是司馬徽了。

而龐統又跟司馬徽什麼關係呢?

龐統年輕時候,聽說了司馬徽的名聲,就去拜訪他。然後兩人聊的非常投機,龐統的學識讓司馬徽非常的驚歎。當然了,單憑這些還不足以讓司馬徽對龐統另眼相看。

司馬徽欣賞龐統,主要還是因為另一個人,就是諸葛亮的老師龐德公。

這個人的聲望比司馬徽還要大很多,是東漢末年非常著名的隱士。他雖然比司馬徽年紀大很多,但兩人是關係非常好的朋友,司馬徽水鏡先生的名號就是龐德公給他起的。

最關鍵的一點,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諸葛亮是龐德公的學生。也正是龐德公最先叫諸葛亮為臥龍,叫龐統為鳳雛的。

看完這裡明白了吧,繞了一圈幾個人之間都有關係啊。古人也不是白幫人忙的。



漂浮菌


因為他們不屬於相同的文化圈,且諸葛司馬性格迥異。

司馬徽主要活躍在南陽,諸葛亮、龐統都在這塊。既然住得近,自然平時的交流也就是比較多的。所以,司馬徽會更瞭解他們。

而司馬懿呢,首先他並非小門小戶,也是洛陽的世家大族。他的圈子主要還是在洛陽一帶,像本傳記載,他就受到過清河崔琰的讚美。清河在河北,崔琰能夠見到司馬懿,因為崔在洛陽做官。

另外,從個人性格上看,諸葛、龐統都屬於比較張揚性格的,喜歡交際,平時在一起喝點小酒,侃侃大山,這自然地也增加了他們的知名度。

反觀司馬懿則不是,他“猜忌多權變”,最拿手的好戲就是騙。第一次騙曹操說有病不做官,失敗了,但後來騙孟達、騙曹爽真是輕而易舉、手到擒來。

一個善於騙人的人當然還是低調一些得好。所以,司馬懿年輕的時候在家隱居,後來和曹丕搞好關係,務實不重出名。他是一個十足的陰謀家,和諸葛亮、周瑜等保有書生氣的人完全不一樣。


南浦魯生


話說劉備為躲避蔡瑁的追殺,被迫騎著的盧躍馬過檀溪,逃過一劫。驚魂未定的劉備在鄉間小道上前行,看著靜怡的景緻,心情逐漸平復下來。走了不久看見一牧童,牧童盯著劉備看了一陣子說,閣下想必就是劉皇叔吧。

劉備一驚,你小小年紀何以得知?牧童說,我師傅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這幾天和客人交談,說近日荊州有劉皇叔長得雙耳垂肩,雙臂過膝,乃當世英雄。我恰巧聽到此言,今碰到您如此模樣,想必就是劉皇叔了。

劉備趕忙讓牧童帶路引見。到莊上後,劉備見這司馬徽長得仙風道骨,一看就是世外高人,劉備趕忙報上姓名。司馬徽問他為何如此落魄?劉備說自己時運不濟。司馬徽笑著說,不是時運,而是將軍身邊沒有人才。

劉備有點不同意,說武有關羽、張飛、趙雲,文有糜竺、孫乾、簡雍,也都是可用之人。司馬徽說這些人倒是不差,但還缺少兩位奇才相助,之後向劉備推薦“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於是引出了後來的故事,司馬徽的這句話也就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名言。

那麼回到問題,為何司馬徽不向劉備推薦同為本家的司馬懿呢?

先來簡單瞭解一下司馬徽。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隱士、人物鑑賞家。他不僅博通文史,熟讀兵書,還精通奇門遁甲之術,是個奇才,因此被龐德公稱為水鏡。

而他之所以不向劉備推薦司馬懿,並不是因為司馬懿沒有才能,而是二人之間根本沒有交集。

首先,司馬徽和司馬懿雖然都姓司馬,但這兩匹司馬在東漢時期並不是一家人,不敢說絕對沒有親緣關係,但一定是支系比較遠的。司馬徽是潁川陽翟人,屬於豫州;司馬懿是河內溫縣人,屬於司隸地區,在東漢時期他們並不是老鄉(現在來說都是河南人)。

其次,兩人的生活圈子不同。司馬徽雖然是豫州人,但很早就去了荊州隱居,常年和荊州士人打交道,在荊州很廣的人脈關係。龐德公、諸葛亮、龐統、徐庶這些人都和司馬徽關係密切。而司馬懿則一直在溫縣生活,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甚至多次拒絕曹操的徵辟,在早年沒什麼名氣。可見二人的生活圈子不同,沒有交集,不認識。

所以,司馬徽不向劉備推薦司馬懿就理所應當了。


石頭說歷史


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得了最後還是被滅國了

司馬徽,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人稱水鏡先生,一生博古通今,並對荊襄一帶的人才瞭如指掌。

據史書三國志記載,龐德公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三國志·襄陽記),其中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三國志·蜀書·龐統傳),龐統十八歲時曾會見過司馬徽,劉備會見司馬徽時,司馬徽曾向其推薦諸葛亮和龐統。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從"司馬徽下階相辭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國演義第35及37回的內容來看,司馬徽在三國演義中是屬於閒雲野鶴,與世無爭之類型的人物,松形鶴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帶,道貌非常,且琴藝甚高,與龐統私交甚篤,並稱呼龐統為弟。

那麼在三國演義中,作為一個神一般的存在,水鏡先生(即司馬徽)擁有很崇高的地位,他說的話就好比真理一般,無人質疑。然而,當初他曾評價過"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得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