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民族英雄趙尚志的四妹夫李冷波,走出樂亭的戲劇電影藝術家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雜誌/樂亭牽情的博客

民族英雄趙尚志的四妹夫李冷波,走出樂亭的戲劇電影藝術家

青年時期的李冷波、趙尚英夫妻

民族英雄趙尚志的四妹夫李冷波,走出樂亭的戲劇電影藝術家

中年時期的李冷波、趙尚英夫妻

樂亭縣是一個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的地方,單就走出的戲劇藝術家而言,就有創作改編出《小女婿》和《小二黑結婚》等評劇經典劇目的瀋陽評劇院編劇曹克英,改編創作話劇《唐明皇與楊貴妃》、《蔡文姬》、《釵頭鳳》和《紅巖》著稱的天津劇目工作室劇作家趙大民,還有創作話劇後又拍成電影《青松嶺》的承德話劇團編劇張仲朋等人。但鮮為人知的是,樂亭早期走出的戲劇電影藝術家,是東北抗聯領導人、民族英雄趙尚志的四妹夫李冷波。

李冷波,原名李樹柏,後改名李劍飛,1909年出生於樂亭縣王灘鎮張美崖村。受家鄉傳統文化薰陶,自幼喜愛音樂和戲劇,後隨父母闖關東,來到哈爾濱市。中學畢業後,立志當個音樂家和戲劇藝術家,到上海求學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可他即沒有錢,也苦於在上海無門路,令他一籌莫展。1930年夏季的一天,他看見別人都在買賽馬場的彩票,便心血來潮,也掏錢買了幾張,居然中了大獎,得到數目很大的一筆錢。此前他的好友金劍嘯,也因愛好藝術想要去上海求學,雖有門路引薦,卻苦於得不到資助,難以成行。而冷波中獎,竟把兩個人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於是,兩個懷揣著無限憧憬和夢想的年輕人來到上海,經過當時著名的劇作家左明引薦,進入了上海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習,受教於戲劇藝術家歐陽予倩,開始了他們的藝術人生。在大學的藝術殿堂裡,李冷波一邊學習閱讀中外名著,像蘇聯的《大雷雨》、高爾基的三步曲、雨果的作品以及魯迅、田漢等人的作品,接受了進步思想的教育引導,獲益良多。

李冷波的妻子趙尚英(藝名趙曼娜),是東北抗聯領導人趙尚志的妹妹,兩人在上海藝術大學戲劇系學習期間,正逢“九·一八”事變,日本佔領東北和上海,抗日戰爭拉開序幕。在其兄趙尚志的影響帶動下,夫妻滿懷激情參加了以魯迅、夏衍為首成立的左翼作家聯盟和劇作家聯盟,雙雙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李冷波和趙曼娜與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生趙丹、趙明和王唯一等人組織成立了美專學生劇團,演出了話劇《瑩包》、《嬰兒殺害》、《叛徒》、《誰是朋友》,其中冷波創作執導了《瑩包》,為配合抗日宣傳收到非常轟動的演出效果。

此後,妻子懷孕,為躲避戰火,安全生產,李冷波與趙尚英來到樂亭老家張美崖村。有機會進一步接觸故鄉父老鄉親和民間傳統文化,對他以後的戲劇藝術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期間,冷波根據樂亭傳統民間小調的音樂元素,譜寫了民歌《樂亭調》,後由周璇演唱過。有關這首歌的故事和曲譜,已收集在既將出版的樂亭文史資料《樂亭民歌》上。

在趙尚英生產時,十分受罪,折騰了兩日孩子也沒生下來,當時農村也沒醫院,在鄉親們和收生婆的竭力幫助下,才生下了他們唯一出生在家鄉的第一個孩子——九斤半重的長女安妮,留下了與樂亭血脈延續的深厚情緣。日後安妮成為了頗有影響的歌唱家、藝術家,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是與作家張賢亮齊名的文化名人。

1933年11月,李冷波夫婦參加了唐槐秋在上海成立的中國旅行劇團,這是中國話劇史上第一個職業話劇團。1934年3月,劇團從上海來到南京,在陶陶大戲院舉行第一次公演,劇目是四幕話劇《梅蘿香》,從此正式走上話劇職業化道路。

李冷波多才多藝,能編能寫,能導能演,不但表現在戲劇方面,也表現在電影方面。在進步思想影響下,夫妻積極參加“左聯”,在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杭州從事的進步戲劇電影活動。從1935年——1937年,先後在電通、藝華和新華影片公司,參加了《桃李劫》、《時勢英雄》、《狂歡之夜》、《化身姑娘》、《小姊妹》、《喜臨門》、《百寶圖》、《廣陵潮》、《女同學》、《黃浦江邊》、《楊柳村》等電影的導演和演出。

期間,他們結識了在天一影片公司初涉影壇的周璇,她在影片《美人恩》中扮演了一個戲份不多,主要串演歌舞的角色。冷波對她的音樂天賦十分賞識,從此開始了兩家的友好相處。周璇普通話說不好,妻子就經常教她。而在排戲和演出時,都是趙曼娜演母親,周璇演女兒,周璇乾脆把趙曼娜叫媽媽,把冷波叫爸爸。因為他們歲數差不多,厚道的冷波卻怎麼也不同意,不過他對周璇的“金嗓子”很是欣賞,經常教她視唱練唱。

1937年,左聯自動解散後,李冷波夫妻和曹禺、戴涯、洪正紀、馬彥祥等人聯合組織了中國戲劇學會,成功排演了大型話劇《雷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李冷波與妻子一起參加了抗日救亡演劇隊,到鎮江、南京、徐州、濟南等地進行抗日演出,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祖國的吼聲》等劇目,積極進行抗日宣傳工作,在抗日軍民中引起巨大反響。

後來,他們參加了趙壽山領導的抗日部隊。1939年,趙壽山的部隊與日軍進行“中條山大戰”,這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與日軍展開的一場大規模作戰,全軍將士浴血奮戰,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李冷波與妻子組織了“血花劇團”,帶領三十多名熱愛戲劇的熱血青年,在前線為抗日將士創作演出。期間李冷波根據戰地採訪,編寫並演出了四幕話劇《死守中條山》,至今仍被譽為抗戰時期的經典劇目,並被收入《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

“八·一三”上海淪陷後,為了不做亡國奴,冷波和趙尚英來到陝西省西安市,參加了“戰時工作幹部訓練團”的藝術人員訓練班,專事培訓話劇及其他藝術人員。當時,西安在各方面條件都是比較困難、艱苦的,整個演出工作都是全體演職人員一齊上陣,如導演、舞臺監督、劇務、服裝、道具以及音樂等項均由演員兼多職來完成。為此,冷波和其他人都經常不能夠照顧家庭,但為了抗戰藝術齊心協力,先後公演了《復活》、《大雷雨》、《雷雨》等名劇20多個,在西安城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

李冷波通過勤奮努力,活躍在中國早期的戲劇電影界,展現出不俗才華,成為多產的劇作家,出版、上演過《保家鄉》、《七月祭》、《怒潮》、《祖國的吼聲》、《死守中條山》、《梅子姑娘》、《燕兒雙飛》、《狂歡之夜》等幾十部獨幕劇、多幕劇和電影,不少作品在西安引起了轟動。

抗日戰爭期間,戲劇藝術工作者待遇很低,冷波一家生活條件非常艱苦。1942年,妻兄趙尚志英勇犧性後,為躲避日本鬼子搜捕,岳父母偕內子及幼孫女來陝投親。深明大義知孝道的李冷波,一直精心照料烈士父母。老的老,小的小,一家8口人的生計全靠冷波和妻子在外奔波張羅,家裡的生活非常困難,時常斷炊。有一次,冷波出去借來一點錢,晚上先打發孩子們睡了,自己還空著肚子上街去飯館給岳父母買回一份面。1944年,國民黨當局解散了“戰幹團”,一家人開始了流浪生活,直到1948年回到東北瀋陽,生活還是異常艱難,但靠著冷波的執著和努力,一直堅持到了東北解放。

解放以後,李冷波在政治上得到了解放,藝術上煥發了青春,被安排在東北文教隊工作。後來這個單位不斷髮展,成為東北人民藝術劇院,後又改稱遼寧人民藝術劇院。李冷波作為編劇和導演,先後導演了《阿Q正傳》、《名優之死》、《家》、《同志間》等劇目,編寫了《和平的破壞者》等話劇,成功塑造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藝術形象。

李冷波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受迫害,於1973年含冤去世,趙尚英於1980年去世。在為李冷波平反昭雪後的1984年夏天,他們的子女遵照遺囑,將父母骨灰在大連撒入大海。

李冷波和趙尚英共有三子四女,其中次子李龍,原任齊齊哈爾市委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東北抗聯歷史學家、趙尚志專題研究專家;次子李明,原任瀋陽重型機械廠礦冶公司職工醫院院長,退休後創辦實驗動物研究所並任經理。2012年6月22日,已經73歲的李龍、71歲的李明,從互聯網上看到《讀樂亭》24輯刊登樂亭人馬立新寫的《趙尚志之妹趙尚英是半個樂亭人》的文章後,專程從北京到樂亭尋根。

李龍李明兄弟來故鄉尋根,受到樂亭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安愛軍的熱情歡迎和接待。第二天,在樂亭文化研究會會長徐興信和樂亭縣文明辦副主任張景會陪同下,來到其父和大姐出生地張美崖村,聽知情人講述父母在故鄉的情況,村黨支部書記還介紹了故鄉的歷史和發展變化,使李龍、李明兄弟倆分外激動和感慨不已。他們帶來回憶父母生平的珍貴資料,向鄉親們彙報了兄弟倆繼承先輩遺志的工作經歷,並在李宅舊址留影,圓滿完成了樂亭尋根之旅,從此與樂亭文化研究會建立了密切的友誼和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