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被誤讀的文學名著《飄》:我所要表達的,絕不止於愛情

被誤讀的文學名著《飄》:我所要表達的,絕不止於愛情

十年磨一劍!一生只寫一部小說,影響力便足以奠定其在世界文學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飄》的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做到了。《飄》是一部傳奇的小說,剛一問世便打破當時的出版紀錄。六個月發行1000萬冊,日銷量高達5萬冊,價格更是從3美元被炒到60美元一本。

大多數人讀《飄》,看到最多的往往是綻放在亂世中的愛情之花。而在我看來,瑪格麗特筆下,有比這更深刻的東西 。或者說將這部文學經典單純地看做愛情小說,本身就是一種誤讀。《飄》所要表達的,絕不止於愛情!

獨特視角:以戰敗者的立場審視戰爭,還原戰爭背後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

《飄》沒有正面描寫戰爭,但卻真實地再現了戰爭之下普通民眾的苦難。更為難得的是,它以戰敗一方的視角看待戰爭。同時沿著戰前、戰時和戰後的時間線索,一一展現了不同時期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變化。

四年南北戰爭,是美國曆史上唯一的一次內戰。戰爭的導火索之一與解放黑奴有關。但真正瞭解這段歷史的話,就會知道黑奴問題並非戰爭的起因,甚至也不是目的,然而它卻成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儘管林肯曾說,是寫作《湯姆叔叔的小屋》的作者斯托夫人,這個小婦人引發了一場解放黑奴的大革命。可就算如此,在這本小說中,也有不少白人奴隸主善待黑奴的例子。

被誤讀的文學名著《飄》:我所要表達的,絕不止於愛情

《飄》則更不必說,在此方面表現得更加細膩、生動。我甚至相信這樣一種觀點:就是說瑪格麗特雖然生前未曾公開支持奴隸制,但在其作品中,卻明顯流露出對往昔莊園主生活的嚮往之情,並且包含著對北方的強烈不滿。因此她筆下的塔拉莊園裡,斯嘉麗的母親艾倫為黑奴看病、接生,與奴隸們相處其樂融融,許多黑奴也從內心裡忠於主人。艾倫的陪嫁黑奴嬤嬤受到斯嘉麗全家人的尊敬和愛戴,甚至斯嘉麗本人也視其為長輩,心甘願意聽從她的教導。

所以在書中我們會驚人地發現,原來很多南部的黑奴也和白人們同樣痛恨“北佬”。第三十八章,皮蒂的黑奴彼得和斯嘉麗說:

“不、小姐!他們沒有解放我。我也不要讓這幫廢物來解放,我還是屬於皮蒂小姐。要是我死了,她也得把我埋在漢密爾頓家的墳地裡,因為我是屬於這裡的呀……”

當然,戰爭針對的是一種不平等的制度,所要解放的也是整個黑人群體,不可能顧及到個體或小群體的真實感受。換個角度看,戰爭雖然解放了黑奴,同時也利用了黑奴,尤其是那些幹活兒耍滑、品行差、不被主人愛戴,甚至受過奴隸主虐待的黑奴們。那些被煽動起來的奴隸,他們成了北方戰勝南方的一股力量。

被誤讀的文學名著《飄》:我所要表達的,絕不止於愛情

可是,黑奴們肉體上似乎得以解放,而在思想上,他們根本不懂得解放的意義是什麼!以至於大量無所事事的黑人聚集在城郊搶劫、鬧事、打人。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平等,以及何為尊嚴與寬恕,更沒人告訴他們比人身自由更可貴的是人格自由!

黑奴們以為的解放,就是可以報復昔日虐待過自己的奴隸主!那個因與艾米私通被塔拉莊園解僱的監工喬納斯,戰後利用自己在解放黑奴委員會的職權,強迫斯嘉麗限期繳納新附加稅,否則將拍賣莊園,企圖以此為由侵吞塔拉莊園。

這就是那些昔日的貴族們,以及被解放的黑奴們眼中的戰爭;也是勝利的北方所標榜的“正義戰爭”。可戰爭帶來的結果,似乎並不樂觀。因為但凡戰爭,就不存在絕對的正義,其影響也必然是雙刃劍!站在時間的維度上縱向觀察,這場戰爭或許是進步的、文明的,對於這個年輕的國度來說也是意義深遠的。可對於當時代直面戰爭的人們呢?四年裡,民權被剝奪,文明被踐踏,人們毫無尊嚴地活著,普通民眾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飄》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以特別的角度解讀戰爭,真實還原了戰爭中飽受壓迫的人們的生存狀態。

被誤讀的文學名著《飄》:我所要表達的,絕不止於愛情

主人公性格發展及命運走向:昭示戰爭對心靈的巨大影響

一切與性格無關的東西,作家都可以置之不顧,對於作家來說,只有性格是神聖的……

——萊辛(德國劇作家)

最初讀《飄》,對於斯嘉麗這個主人公形象,有種喜歡不起來的感覺。讀罷方才回味,其實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小說開頭,說斯嘉麗不算漂亮,但卻具備令人著迷的魅力。然而,在瑪格麗特全知視角的寫作下,讀者又不難發現斯嘉麗似乎全身上下滿是缺點。她任性、叛逆、虛榮、拜金,還有自私,甚至冷酷無情;她因讀書少而無知、狹隘、目光短淺,她不僅不夠淑女,有時還像個男人一樣爭強好勝……

但對於男人們熱衷議論的戰爭,斯嘉麗卻又毫無興趣,她更關心貴族們的舞會、暇日的郊遊, 還有那些圍著自己轉的追求者們。當得知艾希禮與梅蘭妮訂婚時,她簡直不能相信,她甚至不理解為什麼艾希禮不會像其他男人那樣迷上自己。瑪格麗特在書中寫道:

斯嘉麗臉上有兩種特徵,一種來自法蘭西血統的海濱貴族,那是她母親的嬌柔;一種來自浮華俗氣的愛爾蘭人,她父親的粗獷……她如花一樣令人賞心悅目的外貌和言談是後天培養出來的,而不安分的小手和眼睛卻是與生俱來的天性。

被誤讀的文學名著《飄》:我所要表達的,絕不止於愛情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性的弱點、不完美,令斯嘉麗的形象更加飽滿、生動。總之,《飄》在人物塑造方面,主人公斯嘉麗性格的複雜性與真實性,被作者體現得淋漓盡致。瑪格麗特之所以要這樣寫作斯嘉麗,我的理解主要是出於兩方面的因素。

首先來自作者自身,斯嘉麗的性格氣質,其實是瑪格麗特·米切爾對自己內心的大膽剖析。

據公開資料顯示,正是瑪格麗特的成長、生活,以及不幸的愛情、婚姻等經歷,成就了《飄》的素材源泉。瑪格麗特本人的性格,也如斯嘉麗一樣,不乏任性、反叛和狂放不羈的氣質。

其次,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飄》的思想內核,或者說主旨之一,就是通過斯嘉麗及其周圍人的生活及思想變化軌跡,昭示出戰爭對人們心靈的巨大影響。的確,經過戰爭的洗禮,斯嘉麗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女人。而之所以只有斯嘉麗,可以比任何人都更快地適應新生活、新變化,這當然與其固有的性格密切相關。

任性、叛逆,使她不肯輕易認輸、向命運低頭,因此她很快就可以放棄貴族觀念,接受從養尊處優的莊園主女兒,到自食其力地生活的陡然轉變。可由於無知、狹隘等弱點,她又經常犯錯。斯嘉麗一共嫁了三次,第一次是賭氣,後兩次因為利益;也就是說,她所嫁的三個男人,沒有一個是出於愛情。她為生存,或為達成某種目的,可以不擇手段。

被誤讀的文學名著《飄》:我所要表達的,絕不止於愛情

善良而博愛的梅蘭妮死了,艾希禮沉浸在對於往昔的懷念中無法自拔。只有斯嘉麗,她成了一個活在當下的強者,一位真正的亂世佳人。哪怕最後,她意識到自己真愛的人不是艾希禮,而是白瑞德,但白瑞德卻因失望而出走。斯嘉麗同時失去了兩份感情,她還能自言自語地說:

“還是留給明天去想吧……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主題意蘊:隨風而逝的是什麼?

白瑞德瞭解斯嘉麗,而斯嘉麗卻不瞭解白瑞德。能在看透一個人的時候還去愛她,其實是件很困難的事,但白瑞德做到了。白瑞德和斯嘉麗一樣,都有著極強的在亂世中求生存的慾望。斯嘉麗有頑強堅韌的精神意志;白瑞德不僅具備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更有計謀和手段。白瑞德對於斯嘉麗從一而終的愛,我覺得最合理的解釋,便是他發現了自己的“同類”。

白瑞德本來就是一個貴族家庭的叛逆者,戰爭前後對於他或許沒有太多改變;相反,戰爭還成就了他的機會,讓他在亂世中如魚得水。他對戰爭形勢瞭如指掌,甚至早就預言南方會輸掉戰爭。

被誤讀的文學名著《飄》:我所要表達的,絕不止於愛情

還有一個明白人,在預見了戰爭必然失敗的情況下,選擇義無反顧地參軍,他就是艾希禮。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飽含著對老南方田園牧歌式生活的深摯情愫。不同於直面現實尋找出路的斯嘉麗,艾希禮逃避並厭棄現實,他被現實和戰爭毀滅。尤其是梅蘭妮死後,他成了亂世的“巨嬰”,往昔那種高貴氣質消失殆盡。艾希禮是活在過去的人,如他自己所說:

“我是屬於舊時代的……我不屬於這個瘋狂的殺戮的現在,恐怕無論我怎麼努力,也無法適應這樣的生活”。

其實,斯嘉麗的父親傑拉爾德也是這樣的人物,只不過他那寧折不彎的愛爾蘭血統,使他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

這部小說的英文原名是《Gone with the Wind》,直譯就是“隨風而逝”。中文譯名《飄》也很有詩意。而弄清楚書名的含義是什麼,也就讀懂了作者所要傳達的主題意蘊。有觀點認為主角斯嘉麗面對複雜多變的時代環境時的人生態度,已經很能說明問題——隨風而逝的往昔,只能是往昔;而生活需要立足當下,忘記過去,面向明天!

被誤讀的文學名著《飄》:我所要表達的,絕不止於愛情

然而,我更傾向於另一種觀點,即“隨風而逝”的題目,本就暗含著悲傷的情愫。因為戰爭,斯嘉麗失去了往昔的一切,包括她愛過的人、安逸的貴族生活、曾經寧靜祥和的塔拉莊園、十二棵橡樹莊園,甚至那片屬於騎士和棉花田的南方大地,對於斯嘉麗,它們都不復存在了。儘管她在書中被賦予倔強的性格和頑強的生活態度,但這與作者為那個永不再來的老南方流露出傷感與惋惜之情本身並不矛盾。

在我的理解中,艾希禮很可能代表了作者思想深處的某種真實狀態。其實也是斯嘉麗內心一定會有的狀態。但表現在行動上,斯嘉麗是強者。整部小說站在南方人的立場上批判戰爭,不可否認作品中表達了對戰爭結果的不滿,因而也呈現出遺憾。越是讀到最後,越能體會到這種遺憾的存在。那個幾乎沒有缺點,完美到不夠真實的梅蘭妮,她彷彿作者心目中理想的老南方人格化的代表。隨著她的逝去,象徵著古老的種植園經濟的整個時代,甚至是一種文明,也永遠地,一去不復返地“飄”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