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長輩過世,父母隨禮了,晚輩還需要隨禮嗎?

用戶742178548700


長輩過世,父母和你們同去祭悼,父母隨禮了,你們晚輩們,就不要再上禮了。因為是喪禮,同時父母又都健在,圖個吉利。喪禮上,父母全權都代表了你們晚輩。亙古至今,喪禮是最講究的啊!

假如是喜禮,父母去隨禮了,你們晚輩們,都可各隨各的,這叫皆大歡喜,必須都隨禮!父母對新人隨禮,是對他們愛的庇佑;你們隨喜禮,是對他們大喜的祝賀!

尊敬好文友們,請您說說呢?




宏宏老師


我外婆過世後,我爸媽給了1200元,我也隨了600元,也有可能大家的那邊風俗不一樣吧!我外婆總共有兄弟姐妹5個,舅舅2個,姨媽2個,我爸媽和我2個姨媽姨夫還又買屋給我外婆坐又給了1800元。反正我爸媽說給多少,要做什麼我就是照做啦!因為我也不懂,在我舅舅舅媽家裡待了幾天,下葬後我們中午吃完飯後便回自己家。那也是好早好早的事了,我外婆06年過世的,我還是很想念我外婆,我從小就是我外婆帶大,對我百般照顧和疼愛。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留給我,對我特別關心。外婆我愛你喲![微笑][微笑]


溫文爾雅59


喪事可是大事,特別是長輩的過世,是件極其慎重的事。除了到場幫忙,參加喪禮之外,還有一件事可是少不了的。那就是必須要隨個份子錢的。其實,就是隨份子錢還是有點說頭的。比如父母已經隨禮了,晚輩再需要隨禮嗎?


對於這個問題,還是要具體分析,不同對待,畢竟晚輩既指兒子,也包括了女兒:

與自己的父母一起生活,隨一份禮就行

對一個家庭來說,只生了一個兒子的,絕大多數的還是要選擇與自己的父母居家過日子。這其實就是養兒防老思想的體現。父母只有你一個兒子,是好是歹要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否則會讓人笑話,自己的良心也過意不去。再說了,父母若不老,還可以幫著帶孩子,做農活或者去打工掙錢,貼補家用。其實,這兒子是賺了。父母在,父母為大。有長輩去世了,兒子應該主動給父母禮金,讓父母以他們的名義是隨禮。


是女兒的,若招了上門女婿的仍與父母一起居家過日子。既然父母隨禮了,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女兒不用再隨禮。

與父母分鍋另灶,自己還得隨禮一份

過日子的事也不好說,有了老人有時候還會成為“累贅”。有些也只生了一個兒子的,想過“二人世界”的生活,竟和父母“分家”了。這就是各開門另“當家”的事,父母隨的是自個家的,兒子你也掏錢隨你家。


當然,也有兩個或幾個兒子的家庭。隨禮既是風俗,也是人情。隨禮的情形是一樣的。有幾個兒子就是幾個小家,以家為單位,各家各隨自己的“份子錢”,因為父母又不是你“本家”的人。

若是“出嫁女”。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甭說,就要另備一份份子錢,待喪禮之日親自奉上。

禮金歷來是你來我往,你情我願的事情。禮金的多少是隨親情和友情遠疏而變化,也由當地鄉土習俗而有所不同。不過,禮金是不會收“重複禮”的(即一家人兩次隨了禮金)。除女婿為岳父家隨禮外,一般來說,都會退回其中的一份禮金。也許,這也有地域的差異,當地還真有這樣的規矩。

【#為生活而提神】


為生活而提神


一哥“俗眼看社會”之——

隨禮的講究

農村是個人情社會,隨份子也是人之常情,雖說眼下有個別地方出現過於頻繁、攀比成風、管理混亂等現象,在利用教育及鄉規民約約定的同時,一些必要的隨禮還是要保留的,傳遞的是親情,守護的是傳承。雖說各地規矩不同,但隨份子這事大致也有個講究,不是亂隨的,我們這說的是“三隨三不隨”,也是有點道理的,分享一下。

一叫“隨親不隨表”,是說親戚之間,姑、姨、舅只隨親姑、親姨、親舅,不隨表姑、表姨、表舅,雙方老人都在,由老人出面上禮,兒孫是不用單獨再隨的,一方老人不在,對方老人去世,是弟兄們都要到的,代表自家的老人,至於雙方老人都不在了,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已經可以斷親了,如果維繫這種表親,要看雙方的態度了,其實已經是“親友”而非“至親”了。

二叫“隨白不隨紅”,是說同村非至親近鄰的人家辦事,白事要儘量去,紅事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可去可不去,原因其實很簡單,農村有名俗話一語道破天機,“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到”,辦白事是大事,是需要人手的事,是村子裡想到幫襯辦理的事,因而人們也很重視,也有“隔三差五”之說,是說紅事隨至三代的堂兄弟,白事隨至出“五服”,至於題主問的老人去了,自己還隨嗎,哪要看你是否成家立業了,若是已經成家立業,而且分家了,最好獨立承擔起這份親情責任,自己隨。老人如果沒有能力了,自己更要獨立承擔,畢竟禮多人不怪啊。

三叫“隨來不隨往”,是說隨禮這事多是禮尚往來,我辦事人家來了,人家辦事你要回禮,講究個人情往來,如果不是“新親戚”,隨禮講究個“興起不興落”,以前沒有來往,也沒有什麼特殊原因,最好不“扯撈”為好。

當然,這只是一般見解,不是什麼硬性規定,一切還是按你的實際情況自行選擇為好。

 

 





一哥於一


長輩過世,父母隨禮了,孩子還需不需要隨禮呢?這個要看具體情況。在我們這裡,隨禮是按家說的。一家一禮。幾家幾禮。

如果你的長輩過世,你和你的父母還沒有分家,那你的父母隨了禮,你們就不用隨禮了。你的父母就可以全權代表你了。

如果你結了婚,並且和父母分門另居,那在你的長輩去世時,你的父母上一份禮,你也要上一份禮。如果你不上禮,那就缺了禮數,會被人笑話的。

在我們家裡,不管是紅白喜事,我們都會通知到兒女。因為他們已經結婚,居家過日子了,所以就必須告訴他們,讓他們出禮。如果他們沒空,我們就把他們的禮上到,絕對不能缺少這一份禮。

十里不同俗,一戶一家法,你們那裡是什麼風俗?你應該打聽清楚,按鄉風民俗去做。否則失了禮數,就會被人瞧不起。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在我們老家有人過世:隨禮只能一份:為什麼呢:只因禮單上只能記長輩的名字:白事隨禮與行禮是相同的:也就是禮到人就到:行禮要分長挽輩:有時必須長輩去行禮:所以呢挽輩就不用前往了


大帝君君


農村長輩去世,本家族要上供,街坊叫隨禮。比如,村民去世了,在以前,送把鞭,到靈前行個禮。後耒生活好了,家家送塊布,叫帳,以示哀思。再後耒送帳變成現金了,有的送20元,有的送30元,50元。錢多的送成百上千的都有,以示幫助。既送禮,就要記賬,以後人家有事,按賬面上的錢數再給人家送禮。長期以耒,相互耒往,這就叫隨禮了。隨禮以家為單位,不分輩份高低。

你所說隨禮,實際上是說的上供。本家族上輩去世了,下輩是要上供的。以前上供上的是肉十碗,饃25個,現在也都送錢了。多少也各有不同。也是記賬上,以兔忘記。

上輩去世了,父母上供了,即祖父去世,父輩上供了,孫輩要不要上供?這也是一個隨禮的問題。

一般家族內祖輩去世,父輩這一輩堂兄堂弟不止一家,孫輩這一輩就更多了。隨與不隨,一般是族內協商,或高輩決定。風俗是結了婚的才能考慮。

如是自已的親生父母,親生祖父母,去世,倒不上供隨禮,只負責全部操辦。出門的女兒,一定要上供隨禮,出門的孫女也是要上供隨禮。


未雨綢繆180973058


社會上紅白喜事,禮常往來的隨禮份子上,是一門相當講究的學問,父輩的關係層應另當別論。作為子女,前提是成年安家後,有經濟收入的情況下,份子應是單獨的!即便是與父母同住一屋,父母有經濟來源,不必兩代人一份隨禮。除了你老人以無民事能力行為人了,或喪配偶,一份隨禮情有可原!否則,一家三代人無數,送一份禮去吃別個幾頓,遭人閒話看不起!


糧食飽中之保


要看所謂的晚輩是怎麼個情況,如果是沒工作或沒成年,自然不用隨禮,如果不是,就看你自己的處事哲理了,畢竟,喪事的禮金,一般不能後補,過去了,就過去了。關鍵時刻,關鍵節點,一個不經意的失誤,或一點兒惜財,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想全了,想周到了。有時,花小錢,可以辦大事,有時,省小錢,可能誤大事,自己掂量掂量。


用戶3864480837645


長輩過世。父母隨禮了,做兒女的如若結婚了成立了新的家庭,應該隨禮,沒有結婚同父母一起生活的,一般不隨禮,至親者為出孝心也有出禮的,我們邢臺這一帶是按門戶隨禮的。

在農村有講究,老人了是最大的事,無論是家族中的長輩,不出五服的爺奶叔伯,還是親戚長輩老爺老孃姑姨等,都要回家弔孝跪拜,如若不回來,家裡人會計較的,等到下葬這天,也必須回家穿孝服送葬,隨禮就是按門戶而定,白事可當大事,常說,白事不補禮,紅事因自己有事不能去,禮到就可以了,就是禮沒到,以後也可以補。在農村自己家族中長輩過世自己家的不上禮,要守靈,親戚長輩過世必須上禮,這叫親戚禮到,禮不到就斷親不行走了。喪葬文化很多學問,很多講究。有些傳承至今,有些易風移俗了,但死者為大還是要講的,平輩亡了,哥弟也弔孝隨禮,十里不通風,八里不同俗,風俗習慣各不相同,各村也不一樣,各成風格。

禮節禮儀也是隨著社會民風而在轉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