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明明收入可以小康生活,卻總是感到焦慮,多少收入才讓我們安心?

黃釗彬


您好,很高興和大家一起分享這個問題?環境不一樣,人的生活狀態也就不一樣,如果你身邊都是收入差不多,三觀一致的人的話,我覺得你會每天過的開心的。

如果你是過了小康生活,可是身邊人比自己強大,說過水平比自己好,就想會不開心,想趕上別人,甚至比別人好,從而現實和生活不一樣,你就會產生焦慮,如果你是小康生活,身邊人還不如自己,環境也不一樣,縱使自己太驕傲,自負,沒有野心,動力和懶惰,每天都重複著昨天的生活,最後也陷入了焦慮的狀態,人啊,懂得滿足珍惜生活,有上進心是好的,但是也得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去放縱自己,瞭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要過於的攀比,別外界影響自己,想一想自己需要怎麼的生活,自己能給家庭孩子怎麼的生活,每個家庭與家庭之間是不一樣的,不是你看見的好就是好,也不是你看見的不好就是不好,冷暖自知,做好自己就好


烤冷麵小潔


說說我朋友吧,他們一家三口,有車有房,無貸,在我看來一點就非常好了,因為大多數人都有車房貸。男女主人都是在編人員,兩個人合起來差不多1萬6左右。在我們這種七八九線小城市,生活水平應該很高了。我朋友使用的護膚品,基本上都是國際牌子,買的衣服夏天的都上千,冬季的衣服更不用說了,而她的孩子穿的普普通通的,她的理由是孩子長得快,幾百塊錢的衣服太浪費。她老公因為有制服也很少買衣服。在我看來,她已經過上了小康生活,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可她有時候還說自己經濟緊張,一開始我覺得她為了顯白故意這樣說,後來我知道,人的經濟能力有多高,需求就有多大了。人家戴的手錶都上萬,如果她是每個月收入40萬,估計人家就得帶10萬的表了。

再說說我老公的堂弟吧,一家四口,還有一個在肚子裡。一家子只有我老公堂弟在鎮上上班,每個月大約四千左右,平時人情來往,各種生活開支,大的各種資料費,小的也想吃個零食,肚子裡的也需要產檢,需要營養吧!可想而知,這四千塊錢得緊張到什麼程度。可偏偏疫情來臨,班上不了,工錢肯定沒有。按理來說比我那朋友簡直相差甚遠,過年我去他家的時候,一家子穿著普普通通,小女兒不懂事鬧著要買吃的,媳婦兒帶著去了商店。一家子圍著爐子包餃子,場面溫馨幸福。或許,知道自己有多大能力,就花多少錢,不敢痴心妄想,所以才容易滿足吧


夢遊仙境的屁屁


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收入的多少和焦慮不安關係不大關鍵在於內心是怎麼想的。曾經我收入可以就是焦慮不安,沒有安全感。自從兒子從老家回來天天陪伴我,這種感覺就不治而愈。焦慮不安和外界因素不大關鍵是自己的內心。焦慮不安大都是內心深處沒有安全感和孤獨寂寞所產生的。我的焦慮不安用親人的陪伴給治好了。可見收入只是一部分,並不是焦慮不安的根本。我的焦慮不安是孤獨寂寞,親人的陪伴才是良藥。


愛微笑的芳芳


我感覺完全是人心太貪婪造成的。人的慾望沒有止境。如果不改變人生價值觀,調整自己的心態,你的情緒變化會影響正常生活,人得學會知足,感恩,快樂的源泉不是來自於金錢的多少。

我自己深有體會,我以前帶孩子沒有上班,我看見旁邊的女人一個月賺1000多元,我都羨慕不已,我也在家裡邊帶孩子邊做手工一個月500元我都很高興。後來孩子上學了,我出去上班一個月能賺不到兩千當時也很高興。再後來我自己幹,一個月能賺8000多,可是那時我還想賺更多,再後來一個月10000多,感覺同行業的我是賺得最少的吧!有時一天賺10000多,貪婪的心裡還想著如果每天都是這樣就好了。人心是多麼可怕啊!現在是疫情時期,我很慶幸自己和家人還能夠健康的生活,活著是老天給我們最大的恩賜。所以說過好眼前當下的日子是最好的。





清新妞妞媽


其實,這跟收入沒有特別大的關係。

一、環境:現在的整個社會城市氛圍都很浮躁,人們也日趨物質追求,享樂追求。身在其中,心自然也不禁融入,身邊人的行為舉止和生活方式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自己的生活。

二、自控:大多數人每天抱手機的時候應該比其他任何事物都要長吧,那麼手機呈現給我們的內容信息太多了,無論在朋友圈,小紅書或者抖音上,看到美女,帥哥,開豪車,住別墅,賺百萬作為同齡的自己很難不去比較一番。然而,我們看到的是人設,不是真實的生活。控制自己的多餘的物質慾望、攀比慾望。

三、自律:生活中是否有自己熱愛的一項事物,比如運動,看書,書法,煮飯等等,如果有一項自己的愛好,閒暇時放下手機,可以用它們來充實自己。如果沒有愛好,那就自律一些,開始看書,健身,學習。看書能慢慢的影響我們的價值觀和心態,時間久了,就會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平衡點……

四、年齡:其實在大學畢業到35歲左右,我們的心態是最難平靜下來的,因為是拼搏、實現夢想的年齡段,也是品嚐得失、人情世故的年齡段,這十年左右,我們是尋找自己的過程,尤其二十八九歲,大多數人都會恐慌,焦慮於歲月如梭、心志未成、生活還不盡如意。在與時間的賽跑中,我們怎麼能做到心如止水。

有人說:20幾歲的年齡就去拼搏、30幾歲再去折騰、40幾歲要學會自我接受、50幾歲要認命。這是大多數人的生活軌跡……當然有勵志的企業家年過花甲還在創業,前提是企業家,破產再來,是他們到過山頂,不過是下來重新爬。而大多數人從來都沒爬到過山頂,一生都在山腰之下反覆掙扎。

如果,生活知足,那就停下來多感受一下時間流逝中的每一杯茶,每一頓飯,每一次微笑吧……

話說多了,看看即可


傾城老妖5556


大概率說和收入沒多大關係,除非你實現了財富自由,也就是說你可以自由的選擇你的生活方式而不用考慮錢的事,那可能焦慮感弱一點,這個有數據指標,一線城市是2.9億,一線城市以下是1.6億,這種自由和大多數人是無關的,所以這種生存的焦慮會伴隨人的一生!

人的慾望也可以說是理想是不斷升級的,你今年掙三千,那你明年就想掙四千,等到你掙五千了,就又想著掙一萬該多好呀!比如我們倆口子倆人加起來月收入六千,我弟一人就掙六七千,我們就覺得他應該挺知足的吧,可他看到的都是人家收入過萬的!真等到他掙上萬了吧,恐怕還覺得看人家都掙兩三萬呢!人就是這樣,永遠在追趕,永遠不知足,可這又有什麼不好嗎?不滿足是人的本性,幹嘛要壓抑呢!



適當的焦慮不是什麼壞事,他會讓人更努力!我們往往強調了焦慮的副作用,而忽視了它積極的一面,其實適當的焦慮,會讓人更珍惜當下,由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會讓人更加努力的提升自己,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實現自己的願望!

如果說焦慮是人生的背景色的話,那我們就要學會與它和平共處,不用刻意放大它所帶來的負能量,那隻不過是你想逃避壓力的一種託詞而已,我們一直在努力,我們一直在路上!



嗯嗯哈哈呦呦嘩啦啦啦


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

美國研究者曾對數千人進行過為期10年的追蹤調查。

研究開始時,研究人員讓參試者對自己未來10年中的地位、財富、健康等的變化給出預期,並於10年後評估參試者的生活滿意度。分析發現,預估自己沒有太大變動的參試者,10年後幸福指數最高;而那些期望在10年內變得更好或更糟的人,生活滿意度都會降低。

也就是說雖然你現在的收入已經很不錯了,但你內心還有對未來的隱約擔憂或者更高期許,這種擔憂或期許來源於對自己、工作、婚姻、子女教育等各個方面的不確定性。

焦慮感在現在社會幾乎人人都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具體這種焦慮感來源於哪裡呢?

根據馬洛斯需求理論,是你的需求變了。

根據馬洛斯需求理論,人有五層需要,以前我們在溫飽階段,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問題:吃飽穿暖、安全問題,所以顧不上想其他事情。

而一旦解決了溫飽、安全問題,人的新的需求就出現了:即你所說的小康階段。

這個階段人需要的是愛和歸屬感:友情、愛情和親情;自信、自尊和成就。

一旦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自我焦慮。

所以進入小康階段就不是錢多就能解決安心的問題,而是要知道這個階段人不同的需求,來滿足這些需求,去除焦慮。

那麼如何去除焦慮就是我們面對的最重要的問題。

1、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

人產生焦慮是因為自己的停步不前,怕自己有被社會拋棄的恐懼;有時我們自己不努力了,卻把這種不努力的焦慮轉嫁給孩子,希望他們好好學習,因而一旦他們不努力,就造成我們的雙倍焦慮。

只有讓自己處於不斷學習提升當中,能跟上社會的發展,才能去除被社會淘汰的焦慮。

2、要有自己的生活圈子。

孩子、老公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還要有自己的三五好友,一起郊遊,一起聊天逛街。

人不僅需要親情,愛情、還需要友情。

3、從外在提升自己,讓自己身心健康。

學習是內在的提升,免得自己有被時代拋棄的焦慮;而讓自己美起來就是外在的提升:美容、美髮、服飾搭配,既然收入已小康,讓自己從內到外美起來也是一種身心的愉悅。讓自己建立起自信心是去除焦慮的另外一種方式。

4、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

不論在家裡練練書法、唱歌、到廣場上跳跳廣場舞,都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時間安排滿滿的,就沒有那麼多時間去焦慮了。

5、運動是去除焦慮的最好良藥。

運動可以刺激大腦中產生內啡肽一種化學物質,它能使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

但不是所有運動都可以產生這種內啡肽,只有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才能刺激內啡肽產生,所以不論跑步、快走、健身、登山、打球等,至少要堅持30分鐘以上。


行走的光陰


淺談“財務自由”

記得《窮爸爸富爸爸》裡說過,實現財務自由才算真正邁進了人生自由的門檻,記得看過一則資訊,“財富專業人士”胡潤曾經發布了一個財務自由的門檻數字:一線城市是2.9億元人民幣,二線城市是1.7億元人民幣。想必大多數人看了這兩數字後內心是崩潰的吧,絕大部分人一輩子苦死苦活、不吃不喝都很難掙到那麼多的錢,即便身家幾千萬的老闆看了也會感覺自己依然是屌絲。而就算是資產過億的老闆們,多也常年不休在拼命奮鬥,把流轉資金、抵押資產、各種支出一去掉,財務也並不算真正自由。這個時代是可以一夜暴富,也可能(並且是更大可能)一夜破產的,許多人辛勤工作被數字操控著一生,根本沒有自由可言。即使最後實現了那個數字,就能真正從內而外獲得自由了嗎?不見得吧,這種讓人窒息的“拜金成功規則”,充斥著濃濃的陰謀味道。

真正的財務自由,應該是不再過多分心去考慮和擔心錢財數字的問題,更不會把某具體的數額作為衡量自身價值的標尺以及束縛自身的繩索,而是“一直有錢花”,也就是說維持“錢一直夠用”的狀態就好。這裡的“夠用”,指能滿足肉身基本生活,而非“打腫臉充胖子”或者鋪張浪費式的花銷,譬如當需要購買某個必須物品時,剛好就有恰當的錢能買下;所持有的財物在滿足了基本生活的同時,還有結餘支持合理的精神享受,這就是“財務自由”。總而言之,根據現有條件去最大化提升自己、享受人生,這是種智慧的做法。

當然,以上這些都只是個人的觀點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三觀,包括對自由的認識,世間多姿多彩萬象也才能得以互存。因為人的大腦意識有一種“自動合理化”的功能,譬如當內心不想去做某事時,大腦就會自動冒出很多念頭和理由,旨在讓不做這個行為合理化,反之也會給真心想去做的事情找各種成立的理由。所以在紅塵人間歷練,或多或少都在被各種外界影響和束縛,人生成功破全局的人只會是極少數,很多人只是忙碌蹉跎一生。所以別人說的都只代表當事人自己的意義,關鍵還要自己去思考選擇並實踐驗證。


烏龍峽剿匪記


這是心態問題,我也常有這樣的情況,朋友說,你應該出去走走,多搬弄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讓自己愉悅一些,這樣可以減少焦慮。

其實你在小康生活,如果你的焦慮想過得更好的,就再找方式賺更多的錢,讓自己舒心,但不能又焦慮不夠錢,又懶於行動,這樣矛盾只會讓你更焦慮。

人性是貪婪的,沒有固定說多少可以讓人心安的,一切只能靠自己去衡量得與失。


講粵語噶貓


因為想太多

在這個世界上不愁錢用的都在富豪榜,我們這一種平凡人不登富豪榜都不會安心。

所有焦慮都來自社會與家庭。

明明收入已經可以小康生活了,但人類哪會輕易滿足呢?我們想做到更好,得到更多,我們喜歡的東西很貴想要去的地方太多。

錢是個好東西,越多越安心,永遠不嫌少。

試試改變心態吧~

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

用一種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