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作者/ 張瀟瀟

“這樣一部影片如此‘賣座’,反映了美國廣大人民對現實的不滿,他們希望從虛無縹緲的幻境中尋求慰藉。同時,這也表明美國好萊塢攝製的色情和暴力影片已被人們所厭倦,唯有花樣翻新、別開生面的噱頭,才能吸引觀眾。……這股(特效電影)風又能維持多久呢?整個資本主義文化的腐朽沒落,註定了美國電影事業是找不到真正的出路的。”1978年,一篇標題為《星球大戰為什麼轟動美國》的評論這樣說道。

現在回看,這樣的論斷多少顯得有點尷尬,40年來,“找不到真正出路”的美國電影仍雄霸全球,“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文化不僅沒有沒落,還打入了戰無不勝的社會主義內部,來腐蝕我們來了。

好在,讓人欣慰的是,如今,風靡全球的星戰系列,在中國嚴重水土不服。昨日上映的《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以最高的排片佔比26.9%,僅收穫兩千多萬的票房,創星戰引進片票房新低。影院的調整動作十分迅速,本週六,上映9天的《超時空同居》排片迅速反超《遊俠索羅》。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星戰被國產片吊打了,去年1月上映的《星戰8》,累計票房僅2.67億,被同檔期近20億票房的《前任3》壓得死死的;2017年1月上映的《俠盜一號》,有姜文和甄子丹兩位中國明星加持,票房也僅4億多,還不如同期肖央閆妮主演的愛情喜劇《情聖》,後者票房6.5億;連在國內票房最高的《原力覺醒》,8.11億的票房也略遜於同檔期8.19億票房的《唐人街探案》。

星球大戰為什麼轟動美國的問題,變成了“星戰為什麼在中國不火。”的年經問題,每一次星戰在中國的滑鐵盧,這個問題就被翻炒出來寫成文章。多數人認為,星戰系列在國內不火,是因為引進太晚,錯過了粉絲入坑的黃金期,群眾基礎不夠;(如果這個理由成立,那它可以用來唱衰所有94年前開啟第一部的大片)世界觀不接地氣,故事線太複雜,老百姓理解起來有困難;(哈利波特、指環王等系列同樣複雜,但在中國票房不差)星戰特效現在看過時了(emmm可是引進國內的片子特效都是最新的呀)。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有趣的是,星戰風靡世界的這四十年,是美國電影工業化的四十年也正是中國電影從十年浩劫中恢復的四十年。在此,河豚君無意給星戰在國內的冷遇下定論,而是更想回顧一下,在原力與我們同在的四十年裡,中美兩國電影產業漸行漸遠又殊途同歸的道路。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1977-1983 星戰神話崛起 中美寒冰漸融

1977年,對中美兩國的電影都是不平凡的一年。

那時的美國,通貨膨脹和失業還很嚴重,剛抖掉越戰的泥土,冷戰的氛圍仍讓民眾感到憂心忡忡。但因為幾年前《海斯法典》的廢除,電影市場已經回暖,大家不再擔心電影會被電視取代。而對於喬治盧卡斯,儘管他的《美國風情畫》獲得了多項奧斯卡提名和獎項,一直想拍的《星球大戰》從一開始就不順。彼時的好萊塢,科幻片長期處於B級片的鄙視鏈底端,而幾年前米高梅和庫布里克合作拍《2001太空漫遊》的痛苦經歷更是讓大片廠對科幻片望而卻步。劇本一出來就被環球拒了,福克斯放手一搏給了850萬美元。演員找不到大牌,公司也沒有現成的特效,盧卡斯不得不組建自己的特效團隊,最後只完成了自己想象中30%-40%的效果。片子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拍出來以後,院線都不願排片,福克斯不得不把《星球大戰》和《午夜情挑》搭售,才搞定了三十多家電影院的排片。

誰也沒想到,就是這三十多家電影院的放映,開啟了一個時代。

在沒怎麼宣傳的情況下,30多家影院首周就取得了三百多萬票房,電影院排起長隊,排片立即擴大到全國,全美票房4.7億,全球票房7.7億,一舉成為影史最賣座電影。瀕臨破產的福克斯也就此起死回生。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一個渴望冒險的普通少年,成長為真正有擔當的英雄,他就是預言中的救世主,最終拯救了世界。這個如今看來略顯中二的故事被盧卡斯用太空歌劇的神話式手法講述出來,其間洋溢的美國二戰時曾有過的樂觀主義情緒,個人至上加上未來主義風潮一下子給整個美國來了一劑強心針。

走進電影院觀看《星球大戰》改變了許多人的一生,23歲的朗霍華德和很多美國青年一樣,看完電影,二話沒說,又排了一個半小時隊買票再看了一遍。同樣23歲的詹姆斯卡梅隆看《星球大戰》驚喜得差點尿褲子,他立即辭去了卡車司機的工作。

這一年,《星球大戰》獲得了10項奧斯卡提名並捧得了其中7個小金人。電影的巨大成功讓盧卡斯得以將特效團隊遷出好萊塢,在可以眺望到金門大橋的北加州建了一座天行者莊園。其間的工業光魔公司,打響了好萊塢電影特效大片工業革命的第一槍。

同一年,地球另一端的中國,剛剛從十年浩劫裡喘過氣來。這一年,中國放映了《十月的風雲》,第一部反映“十年動亂”結束的電影。也正是在那一年,北京電影學院復建了,第二年開始招生,在昌平的朱辛莊,78班的田壯壯、陳凱歌、張藝謀、顧長衛等學生入學了。沒有人知道他們是否看到了那篇評論,“星球大戰”這個新鮮詞,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著實陌生。和當時所有好萊塢大片一樣,這部電影還不可能引入中國。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1979年,盧卡斯打破常規,親自出資拍攝《星戰》續集帝國反擊戰,由於要監管工業光魔公司和籌措拍攝經費,所以無暇分身的喬治·盧卡斯將本片交由他在南加州大學電影電視學院的老師厄文·克什納執導。為了設計這部影片中出現的人物絕地大師尤達,工業光魔成立了電腦特效部門,7年後,被蘋果公司開除的喬布斯花了1000萬美金,收購了這個部門,成立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

為保持片頭情節的完整,盧卡斯希望將演職表放在片尾,這個如今司空見慣的做法在當時被是為離經叛道,《帝國反擊戰》上映之前,美國編劇工會和導演工會要求盧卡斯支付25萬美元的罰金並試圖阻止影片上映,為保護被導演工會追討的克什納,盧卡斯如數支付了罰金,並憤然退出編劇工會、導演工會和美國電影協會,自此,盧卡斯數十年沒有再做導演。這件事沒有擋住星戰續作的熱度,帝國反擊戰獲得了5.3億的票房和四項奧斯卡提名。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1979年的中國觀影人次創下中國歷史之最──293億,但在國內,沒有人看過“帝國反擊戰”。那年的電影院,最火的是《巴山夜雨》、《天雲山傳奇》這樣涉及“十年浩劫”的反思性影片。中斷多年的《大眾電影》“百花獎”的評選開始恢復,金雞獎也於次年開始評選。《巴山夜雨》和《天雲山傳奇》順理成章地捧得了成為了這兩個獎項的大贏家。也正是在那一年,中國和沉浸在星戰狂熱中的“美帝國”正式建交了,這個星球多年的冷戰格局開始悄悄變化。

1983年,又是一個五月,第三部星戰電影《絕地歸來》上映了,這是星戰正傳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它獲得了5.7億票房,獲得了四項奧斯卡提名和三項特別成就獎。那年的《華盛頓郵報》評論說,“彌補了越南戰爭給美國人帶來的心靈上的創傷,《星球大戰》挖掘到了人們內心深處的靈感,超越了政治上的忠誠。它反映了人們在政治上最原始、最樸素的訴求----做正確的事,與正義為伍,推翻暴政。”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這一年,好萊塢演員出身的里根開始將蘇聯稱為“邪惡帝國”並推出“星球大戰計劃”,這個計劃開啟了新一輪的軍備競賽,美蘇兩國,像世界的兩級,維繫著星球的脆弱平衡。而那時的中國似乎並不想做“第三極”。發展正常和睦的國家關係,是那年中國的熱詞。

1983年中國的電影院裡,依然沒有《星球大戰》,比起天行者盧克和韓索羅,中國人更喜歡少林小子覺遠,一年前香港導演張鑫炎拍攝的《少林寺》帶火了港人北上的風潮。79年因為《小花》一炮而紅的劉曉慶,參演了李翰祥執導的《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我們的田野》、《青春萬歲》、《沒有航標的河流》等第四代導演的作品在這一年上映了,現實主義還是中國影人追求的主流。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1994-2005 星戰東山再起 中美大片殊途同歸

1994年,沉寂了許久的盧卡斯開始動筆撰寫《星球大戰前傳》首部曲《魅影危機》。此時,距離第一部星戰電影公映已經過去了13年。五年前,被裡根稱為“邪惡帝國”的蘇聯解體了。而對於中國,“改革開放”是那時最熱的詞語。

這一年是中美影迷狂歡的一年,盧卡斯的老朋友斯皮爾伯格是奧斯卡實至名歸的最大贏家,《辛德勒名單》為他捧得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的小金人,他的另一部電影《侏羅紀公園》捧得三項技術大獎,票房超過10億美元,超越了第一部《星球大戰》成為票房最高的電影,而第一次使用CG動畫使得奔跑的恐龍成為可能的,正是工業光魔。

工業光魔的另一部特效電影也在1994年上映,澤米吉斯的《阿甘正傳》在次年奧斯卡《低俗小說》、《肖申克的救贖》、《生死時速》、《燃情歲月》、《夜訪吸血鬼》等一系列競爭激烈的影片中獲得6項奧斯卡。阿甘在中國打乒乓球的畫面毫無痕跡的CG特效開啟了好萊塢非動作大片的特效之路。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也就是從那年起,星戰裡的“天行者”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在國內公映,好萊塢電影開始以分賬大片的形式進入中國。13年前辭掉卡車司機工作的卡梅隆拍的《真實的謊言》,成為中國人記憶中進口分賬電影的啟蒙之作,特效製作同樣是工業光魔完成的。蕾絲豔舞,槍戰反恐,施瓦辛格的肌肉和高科技,在國人的驚歎中,《真實的謊言》在國內取得了1億票房,也成了中國首部破億電影。《阿甘正傳》也被引進了,不過,乒乓外交的鏡頭被剪掉了。

不過,當時的中國有自己的驕傲之作。1994年的奧斯卡,摘得了戛納金棕櫚《霸王別姬》獲得了外語片提名,《活著》獲得了戛納三項提名,而在威尼斯,風光屬於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星球大戰》剛上映時才入學的第五代導演,此刻迎來了一個創作巔峰,但是對當時藝術至上的第五代導演來說,商業特效大片並不是他們考慮的首要因素。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1999年,盧卡斯執導的星戰前傳第一部,“魅影危機”上映了。對於等待了15年的美國星戰粉絲,此時WestEnd Games、黑馬漫畫、Bantam Spectra推出的一系列衍生作品已經讓星球大戰成為了美國文化的一部分,多個系列的漫畫、小說、動畫、遊戲作品自成一體,又互相交織,構成了龐大的神話譜系。電影一上映就收穫了9.43億美元票房。

這部電影也順理成章地引進了中國,票房收入3300萬,成為當年票房第二的賣座片。兩年前炒熱賀歲檔概念的馮小剛,憑藉《不見不散》票房奪冠,但1999年,也是中國電影票房最慘淡的一年,20多年前困擾美國電影市場的電視和VCD,在這十年裡成為中國電影產業的勁敵。1999年中國電影觀影人數銳減,總票房僅8.1億人民幣。

2002年,星戰前傳2《克隆人的進攻》上映了,這部第一次使用高清24幀數字攝影機拍攝的電影,獲得了6.5億的全球票房,雖然這部電影在星戰系列中票房不算高,但美國影迷對星戰依然買賬。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作為第二部引進的星戰電影,該片在國內的票房也不算差,4500萬的票房,排在當年中國電影票房第四名。不過,對於此時的中國觀眾,星戰雖然也吸引人,但相比於同年上映的《指環王》、《哈利波特》等特效大片系列,星戰差了一大截。那年的票房冠軍也不是好萊塢大片,而是張藝謀的《英雄》,前一年,李安的《臥虎藏龍》震撼了好萊塢,也震撼了張藝謀、陳凱歌這樣的第五代導演。從這部電影開始,中國電影人開始頻頻談起“電影工業化”,大片夢的種子,種在了所有中國電影人心中。也正是這一年,中國電影開始了艱難的市場化轉型。民資投資人告別了隱姓埋名於國營製片廠之下參與電影運作的時代,獲得了參與制片、發行、放映的政策性許可,名正言順地踏上了歷史的舞臺。

2005年,《星戰前傳3:西斯的復仇》上映了,毫無懸念地,這部電影以8.48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又一次成為了當年美國第一賣座大片。它在中國的票房也不算差,7554萬人民幣,但是票房成績下滑到第六顯得有點尷尬,正式進入中國7年後,星戰與中國影迷漸行漸遠。而三年前興起的古裝大片,在這一年仍影響著中國影史。陳凱歌的《無極》在爭議中獲得了票房冠軍。這一年,電影票週二半價的政策提振了電影市場,電影總票房達到了48億,此後,中國電影市場像坐了火箭,開始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長率飛速增長。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2016-2018 星戰重啟,中美電影漸行漸遠

中國電影飛速發展的十年,也是星戰缺席的十年。十年裡,曾經被星戰影響的卡梅隆、彼得傑克遜、雷德利斯科特等導演用《阿凡達》、《指環王》、《異形》、《速度與激情》、《變形金剛》《鋼鐵俠》等特效大片一次又一次刷新中國觀眾的電影口味,中國電影市場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盧卡斯影業因經營不善被迪士尼以40億美元收購的時候,2015年中國電影總票房已經奇蹟般飛速增長到440億人民幣,與十年裡增速疲軟的好萊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熱錢湧入電影市場,連續多年奧斯卡小年的好萊塢也在紛紛討論如何在即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的中國電影市場掘金。

2016年,迪士尼重啟的《星戰7: 原力覺醒》上映,主打懷舊復古風,強大的情懷營銷下,該片在全球狂掃20.68億美元,打破《阿凡達》的記錄,成為影史第三賣座的電影。迪士尼對中國市場也極其重視,主打情懷營銷,不僅請了鹿晗等流量明星作為推廣代言人,還做了qq、周大福等跨界營銷。但星戰在中國缺席了十年後,情懷已經無法讓國人買賬,故事對新入坑的粉絲又不算友好,特效也已經不能讓中國影迷驚歎了。最終,這部星戰7的票房為8.1億人民幣,位居當年票房榜第13名,低於魔獸和美國隊長等一系列大片,甚至低於張藝謀的《長城》。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更重要的是,在星戰重新進入中國的這一年,中國的票房增速迎來了一個拐點,這一年,中國的電影票房增速也踩了剎車,大片動輒過十億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一方面,經過好萊塢大片十幾年的調教,《星戰》的神話尚未在國內形成,就被工業光魔為代表製作的另一批大片祛了魅,美國人看到就熱血沸騰的光劍對決,在國人看來更像是年輕人中二的火筷子互戳。另一方面,經過了40年的發展,這個星球上的兩個大國,國力的差距和民眾的心態都發生了改變。40年星球大戰的強心針,再一次成了美國人民的安慰劑,但當時中國不可想象的特效大片和片中高漲的自信,對中國來說,既不是遙不可及,也無法產生共鳴。

2017年,迪士尼又出了《星戰外傳:俠盜一號》,影片中,中國演員姜文和甄子丹第一次加入了戰鬥,這被視為迪士尼重視中國票房的舉動。然而再多營銷都無法擋住該片在中國票房的頹勢。最終這個全球吸金超過10億的大IP在中國僅取得4.77億人民幣。美國人在宇宙間的打打殺殺中國實在是提不起興趣。這一年最讓人熱血沸騰的是中國自己的英雄,《戰狼2》和《紅海行動》,那是中國人自己的“星球大戰”,而在這些故事中,中國人是絕對主角,拯救世界的救世主不再是天行者盧克,而是冷鋒。有趣的是,這兩部片子中,運用的特效正是好萊塢級別的。

星戰:隱喻中美電影40年

2018年,《美麗心靈》的導演,那個曾經看完電影二話不說就又去排隊的少年,郎霍華德,接過了星戰的接力棒,但是他面臨的,是《星戰》可能不破億的窘境。當他第一次看星戰電影的時候,星戰與中國毫無關係,而今,中美兩國已經難捨難分,星戰還是與中國毫無關係。

“《星球大戰》反映了美國廣大人民對現實的不滿,他們希望從虛無縹緲的幻境中尋求慰藉。同時,這也表明美國好萊塢攝製的色情和暴力影片已被人們所厭倦,唯有花樣翻新、別開生面的噱頭,才能吸引觀眾。這股(特效電影)風又能維持多久呢?整個資本主義文化的腐朽沒落,註定了美國電影事業是找不到真正的出路的。”

此時在看那篇評論,像一個寓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