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二戰時期,德國如果在擊敗法國後不發動巴巴羅薩戰役與蘇聯開戰,能否改變戰爭走向?

lxl愛莉


曾經有個笑話,簽訂完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不久,莫洛托夫應邀回訪德國。當時二戰已經爆發了,裡賓特洛甫舌燦蓮花的勸說蘇聯乾脆也加入軸心國算了。莫洛托夫只是低頭不語。突然英國轟炸機來了,大家不得不進了防空洞,裡賓特洛甫還不算完繼續勸說,莫洛托夫不耐煩了,就說現在說啥都早吧?裡賓特洛甫保證說,英國馬上完蛋了。莫洛托夫雖然是個很嚴肅的人,也不由得笑了一下,問他,那麼天上飛的是啥?


所以說,即便德國那麼做了,也最多讓戰爭繞一個彎,最後還是難免覆滅的命運。因為軸心國(注意不光是德國)發動戰爭的目的是挑戰凡爾賽體制這個世界總體格局,而不是具體的針對這個國家和那個國家。


德國開始戰爭的目的是要一統歐洲天下,日本則是要吞下整個“大東亞”,意大利想要全部的北非和東非。單憑這一點,德國和英國的矛盾不可調和,日本和美國的矛盾也不可調和,意大利也許比較容易認慫,姑且算是能調和吧。


那麼不能調和,就會面對最少也是對峙的局面,介於美英的海軍力量,不用說的,封鎖死他們問題不大。沒了廣袤世界作為支撐,德國就算是霸佔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工業資源,原料和市場都會成為麻煩。日本必然也會被開動戰爭機器的美國壓在東亞沿海不得動彈。


不能小看美英之間的聯動和德日之間的聯動!畢竟從戰略上來說,正是他們沒有目的明確的緊密合作才導致了失敗的那麼快。如果當時德國戰略明確的直奔中東,日本毫不猶豫的藉助消滅了Z艦隊之後掌握了東部印度洋的制海權,火速在中亞或者中東實現戰略握手,一切都會變得可怕起來。


只不過歷史不會給他們這個機會了。因為希特勒不可能放下蘇聯不管的!即便他真的不管好像前面那麼去做,他也馬上要面臨蘇聯可能的突然打擊。


早在二戰爆發之初,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德國就想不斷地拉蘇聯加入軸心國一起去瓜分世界,也許只有這樣子分贓了才能讓德國對蘇聯真的放心。否則蘇聯怎麼會坐視自己被德日兩國從全方位包圍起來?


另外從蘇德戰爭爆發的初期,蘇聯軍事力量部署來看,蘇軍正在重新大規模組建機械化軍,強化自己的縱深突擊能力。而戰爭頭一個月之所以西方面軍能夠損失主力是因為幾個主力軍都密集的擺在了白俄羅斯西部的比亞維斯托克一個狹小的突出部,結果被德軍從兩翼迅速合圍。


什麼情況下才會如此密集的部署大量部隊在這麼狹小的地域?如果說西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是個笨蛋,那麼部署幾個軍在哪裡這種大事斯大林不知道麼?所以我們只能說,這是蘇軍悄悄的在做進攻準備,那裡是蘇軍的進攻出發集結地。


另外一點,蘇德貿易當時在德國經濟中是很重要的一筆了。因為前面說過德國被英國封鎖失去了大量的海外市場和工業原料產地,蘇德貿易可以不小的補償這一點。但是有一點,蘇聯大量的進口德國的機床設備乃至先進戰鬥機等工業品,這對於拉動蘇聯自己的相關產業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給蘇聯以時間好好消化,那麼未來的蘇軍一定會成為德軍更可怕的對手。


與其被蘇聯從背後捅一刀,而且是在自己跟英國對峙中消耗不少的情況下,莫不如趁著兵鋒最盛的時候先下手為強。希特勒就是這麼幹的,奈何,人不是神仙而又總是會想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最後被現實壓死。事情就是這樣子的,希特勒開始全面挑戰凡爾賽體系那一天,一切都是不歸路了。


千里巖


我看這個問題下面許多人都在吹蘇聯,我覺得必須要用俄羅斯和前蘇聯的史料打臉了。


事實上如果英國和美國不插手或者說坐看德國和蘇聯PK,德國一隻手就能把蘇聯打的找不到北。


甚至可以說如果英美兩國1944年宣佈與德國和解,1944年的德國都可以隨便虐蘇聯。大家看到這兒肯定以為我吹牛,真不是吹牛。


也不是英美德三國二戰後自吹自擂,而是俄羅斯史料以及前蘇聯檔案說明了這一點。


以下數據全部來自俄羅斯國家經濟檔案館在21世紀解密的租借到岸物資檔案與蘇聯國家統計委員會1990年公佈的戰時經濟數據。



1940年—1944年德國與蘇聯基礎工業數據全面對比:


1942-1944年鐵路機車產量是蘇聯135倍。


1942-1944年德國火車車廂產量是蘇聯643倍。


1942-1944年德國卡車產量是蘇聯2.14倍。


1942-1944年德國其他汽車產量是蘇聯5.5倍。


1942-1944年德國摩托車產量是蘇聯9倍。


1942-1944年德國鋁產量是蘇聯6.72倍。


1942-1944年德國煤產量是蘇聯5.36倍。


1942-1944年德國合成橡膠產量是蘇聯4.6倍。


1942-1944年德國鋼產量是蘇聯3.09倍。


1942-1944年德國柴油產量是蘇聯2.89倍。


1942-1944年德國航空汽油產量是蘇聯1.3倍。(注:戰爭期間蘇聯自己生產的航空燃料有2/3是依賴盟國援助的高辛烷值配料成分。)


1942-1944年德國生產TNT是蘇聯純粹自產TNT的3.25倍。


1942-1944年德國生產火藥是蘇聯2.1倍。


1942-1944年德國(1937年國境內)發電量是蘇聯2.18倍


1942-1944年德國(1937年國境內)金屬切削機床產量是蘇聯3.35倍。


1942-1944年德國(1937年國境內)鐵產量是蘇聯2.52倍。


1942-1944年德國(1937年國境內)水泥產量是蘇聯8.25倍


1942-1944年德國生產TNT533.5千噸是蘇聯純粹自產TNT163.916千噸的3.25倍。


1942-1944年德國生產火藥643.5千噸是蘇聯純粹自產火藥307.358 千噸的2.1倍。

說到這裡我也要提醒一下那些以為蘇聯1944年厲害的不行的朋友,大縱深進攻要到1944年夏天才真正完善,在此之前蘇聯紅軍在進攻上付出了極大代價。第聶伯河傷亡180萬、奧廖爾40多萬、斯摩稜斯克40多萬、烏克蘭右岸傷亡110多萬、其中不可恢復性損失大概有90多萬,截止1944年夏天,蘇聯紅軍一共消失了52個師、旅級單位。



所以假設英美1944年與德國媾和,德國單挑蘇聯的話,蘇聯真的是堅持不住的。說實話,蘇聯其實並不是德國真正的威脅,德國真正的威脅是美國和英國,如果德國不能趕在美國決定參戰前搞定英國,那麼德國就很難獲得二戰的勝利;至於蘇聯,德國如果和蘇聯一對一進行戰爭,德國能把蘇聯變成一個亞洲國家。蘇聯從來不是德國真正的威脅,美國才是。



蘭臺


這個問題比較扯淡。

因為希特勒的發展模式決定了:戰爭一旦打響,根本就不可能停止。

橫掃西歐名為報德國一戰戰敗的一箭之仇,事實上是為進攻蘇聯掃除後顧之憂。對於希特勒而言,不進攻蘇聯,他的帝國將沒有任何意義。

為什麼這麼說呢?早在1923年啤酒館暴動失敗,希特勒坐牢期間,他就寫出了那本震動世界的《我的奮鬥》。

在這本書中,希特勒除了鼓吹種族優秀論,還為德國人指出了國家崛起的途徑,即:消滅劣等民族斯拉夫人,奪取他們的土地和資源,所謂“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就是這個意思。

作為參加過一戰的士兵,希特勒對於德國的戰敗心有不甘。他認為德國除了地處歐洲十字中心,容易受到各方的攻擊,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德國的面積太小,資源太少,根本無力支撐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所以為了德國的發展,德國必須要成倍的擴張疆土。

而在歐洲範圍內滿足希特勒要求的,只有蘇聯,因此攻打蘇聯是希特勒的既定目標。

1929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德國深受其害,不過卻為希特勒的上臺創造了有利條件,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

隨著總統興登堡的去世,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開始雄心勃勃的擴軍備戰計劃。

今天的很多人對希特勒的經濟措施津津樂道,畢竟一個千瘡百孔的德國在希特勒手中只用了短短六年就恢復了元氣,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一項空前的壯舉。

然而不為人知的一點就是:希特勒的經濟成就和西方國家的默許和支持分不開。

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1929年的經濟危機對資本主義世界的衝擊太大,市場經濟運轉失靈,人民生活長期困苦,社會動盪的威脅加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未受經濟危機影響的蘇聯開始了雄心勃勃的無產階級革命輸出,這使得西方國家,尤其是大資本家惶惶不可終日。

一旦蘇聯將紅旗插遍歐洲,甚至全世界,那麼資本主義就將徹底處於下風,甚至被革命,這是西方大資本家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在西方世界和蘇聯之間構起一個屏障非常緊迫,德國成為最好的選擇。

所以希特勒的膨脹和西方國家的默許和縱容有密切關係。而希特勒也巧妙的利用了這些便利條件,比如終止了一戰賠款,武力開進萊茵非軍事區,大力發展軍備,迅速減少了失業率,贏得了德國各階級的好感。

在所謂的民主政府無力應對經濟危機的情況下,極端暴力的法西斯政權很快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希特勒獲得了崇高的威望。

希特勒推行一系列措施的啟動資金來自容克資產階級和西方大資本家的借款。但是希特勒著眼於降低失業率,維護社會穩定的所謂以工代賑和擴張軍備等舉措,在短期內無法為希特勒收回投資。

在這樣的情況下,掠奪外國資源成為回籠資金的最佳選擇,所以軍力膨脹的希特勒開始向周邊擴張,先後兼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等國在東歐的盟友紛紛被蹂躪。

不過西方國家沒有忘記扶持希特勒的最終目標,那就是對付蘇聯,因此對於德國向東的擴張,他們置若罔聞,大力推行“綏靖政策”。而希特勒也巧妙的利用了西方國家的心理,不斷巧取豪奪周邊國家的資源和土地。

但是希特勒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波蘭就是個硬骨頭。這個命運多舛的國家自恃有英法等國撐腰,拒絕了希特勒的一切要求,惱羞成怒的希特勒選擇訴諸武力,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由於德國準備充分且裝備精良,軍力強大,所以在戰爭前期德國連戰連捷,很快吞併了波蘭西部。

在德國閃擊波蘭後,英法雖然向德國宣戰,但是在西線沒有任何動作,他們的目的仍然是等待希特勒主動進攻蘇聯。

這一點希特勒是非常明白的,而且希特勒創立的以戰爭回籠資金的模式,也註定了他不能停下來,這也意味著希特勒必須在消滅波蘭後,立刻向東部的蘇聯發起進攻。

但是希特勒明白自身的定位,他不想接受西方國家安排的命運。希特勒深知它的價值就在於解決蘇聯,等到德國解決掉蘇聯後,那麼接下來西方國家就會聯合解決自己。

或者退一步講,即使德國不能解決蘇聯,在德國和蘇聯打得難解難分之時,這也是西方國家漁翁得利的好時機。

總之無論哪種情況,德國的命運,最後都是被西方國家消滅,沒有例外。這是希特勒難以接受的,所以他必須自救。

而自救的措施就是先下手為強,消滅這些債主!

所以在德國閃擊波蘭前,希特勒和斯大林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保證了東線的安全,然後在消滅波蘭後,德國轉而向西橫掃西歐大陸。

希特勒橫掃西歐大陸,在今天看來是其戰略中的一大昏招,因為他徹底激怒了西方國家。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希特勒別無選擇。

因為當時的蘇聯實在是太強大了,如果德國在消滅波蘭後,立刻進攻蘇聯。因為後院不穩,等待德國的將是不可避免的失敗。

所以趁著蘇德蜜月期橫掃西歐是此時德國的最佳選擇。

對於德國而言,擊敗法國只是戰爭的上半場,在沒有擊敗蘇聯、稱霸世界的下半場完成之前,希特勒的戰爭不算結束。

而且無論德國先進攻蘇聯,還是先進攻法國,希特勒的模式都決定了德軍必須一直在進攻,或者在進攻的路上。

橫掃法國,雖然報了德國在一戰中的仇恨,但是卻徹底激怒了西方世界。出離憤怒的西方國家不得不和傳統的敵人蘇聯聯手,共同絞殺德國法西斯。希特勒進攻法國已經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世界格局。

而且除了希特勒和西方國家的博弈,作為德國獵物的蘇聯,也從來沒有袖手旁觀過。

《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為德國在東線消除了後顧之憂,也為蘇聯在遠東解決日本提供了有利條件。

但是蘇德雙方都知道,所謂的《蘇德互不侵犯協定》,不過是一張廢紙而已。在德國解決掉西歐,在蘇聯解決掉日本之後,蘇聯和德國在歐洲的死磕將不可避免。

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的目標是將紅旗插遍全世界,對於膨脹的德國,蘇聯同樣是無法容忍的,所以對這一場潛在的戰爭,蘇聯也在不斷進行著戰爭準備。

二戰前蘇聯在國土西部修建了北起北冰洋,南至黑海的“斯大林防線”。瓜分波蘭後,蘇聯又在蘇德邊境修建了巴普洛夫防線。但是這對於蘇聯而言遠遠不夠。

1939年11月,蘇聯對芬蘭發起戰爭,付出慘重代價後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軍強行開進波羅的海三國,將三國併入蘇聯;1940年6月,蘇軍武力奪取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地區。

蘇聯的咄咄逼人,使得希特勒根本就沒有停下來的外部條件,加上希特勒不能停下來的內部因素。所以,蘇德開戰不可避免。

1941年6月22日,550萬軸心國軍隊突破蘇德防線,向蘇聯發起鋪天蓋地的進攻,蘇德戰爭正式拉開序幕。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不可能。

因為在德國攻陷法國之後,全世界已經看清了希特勒的計劃——佔領整個歐洲。

這一點,無論納粹還是蘇聯、英國,都一清二楚。

德國想要攻佔英國決非易事,英吉利海峽也許不寬,但對於英國海軍阻擋德軍來說足夠了。德國要攻打英國,一定要經歷漫長的過程,還不一定能打贏。

到底蘇聯人,會在德國跟英國交戰的時候坐山觀虎鬥。什麼也不做嗎?

蘇聯人難道會認為,納粹佔領英國之後,就會甘心當和平使者,再也不擴張了嗎?

實際上。蘇聯對德國的侵略計劃一清二楚。而蘇聯早就做好突襲德國的準備,一旦西線戰事陷入焦灼,蘇聯就會雷霆一擊,主動進攻德國。而那時候德國依然會腹背受敵,只不過比歷史上的真實情況更糟糕,因為戰火將在德國本土上燃燒。

德國無論如何都躲不過與蘇聯的一戰,它進攻蘇聯,只不過是先下手為強而已。蘇聯之所以被突襲,是因為沒想到德國會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突襲蘇聯。

但德國早晚要腹背受敵,也早晚要被消滅。這就是法西斯主動擴張不可避免的命運。


小約翰


首先是德國民眾不會允許,希特勒也不會允許的,德國的經濟更是不允許。

為什麼說德國一定要和蘇聯開戰呢?

首先就是德國的民眾不允許,當時我們都知道在一戰之後德國喪失了很多的土地還有海外的殖民地,對於一個有著極強的尊嚴感的民族,特別是在希特勒上臺以後推行的種族計劃,把日耳曼人說成是世界上最純碎的,最聰明的民族,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怎麼會允許背後有一個強大的蘇聯呢?

其次希特勒更是不希望看到蘇聯的強大,其實在《我的奮鬥》中希特勒早就已經把蘇聯列為了自己要佔領的地方。希特勒一心是想統治歐洲稱霸世界的。當時來說德國已經佔領了西歐大部分地區,歐洲大陸上法國已經投降,這個時候就只剩下蘇聯和德國有一戰之力了。所以說無論如何希特勒都是會和蘇聯打的。

然後就是德國的經濟也不允許,當時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爆發了經濟危機,德國也是一樣,這個也是為什麼希特勒要發動二戰的一個原因,戰爭首先為德國帶來了大量的資本,利益,而且能夠把民眾的視線引導戰爭上去。最關鍵的是希特勒就是靠著這樣上臺的,希特勒的計劃缺少了戰爭是不行的,德國的經濟缺少了戰爭也就沒有了。一旦戰爭停止不光是希特勒自己要下臺,德國的經濟也會全面崩潰。德國發動對蘇聯的戰爭也是以戰養戰。不打希特勒只會敗的更快。

當然還有一點就是蘇聯也在逼德國動手,雖然說蘇聯不希望和德國開戰,但是蘇聯的所作所為就是在逼德國動手,在二戰之前,還有戰爭打響之後的前兩年,德國在入侵西歐,但是蘇聯呢就在入侵東歐,德國佔領了整個西歐地區,而蘇聯幾乎是佔領了整個東歐地區,當時的芬蘭,波蘭的一部分,還有波羅的海三國全都被蘇聯吞併了。其實從這點來說蘇聯和德國沒有什麼區別,如果德國不和蘇聯打的話,蘇聯也是走的德國一樣的道路。當時可以看到整個歐洲大陸上除了德國,蘇聯兩個國家之外還有誰呢?英國在島上自己都自身難保了。蘇聯這樣做只能是逼希特勒動手去打他了。

所以說德國和蘇聯遲早會打的,只是看誰先動手了,德國先動手了所以逼著蘇聯站到了英美一方。如果蘇聯和德國真的聯合起來的話,那麼戰爭的走向就很難預測了,畢竟當時蘇聯和美國已經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家了。這兩個國家打起來戰爭會持續的更久。但是最終的走向可能還是英美勝利,畢竟不管是德國還是蘇聯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國家聯合起來只會給人類帶來災難。


中國歷史研究所


按照題主說的這個時間節點,我們不考慮德國怎麼想,看看其他國家的視角。

戴高樂:動員所有殖民地的兵力,也要奪回法國!貝當是個懦夫!不能讓英國人和德國人講和!

丘吉爾: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這輩子都不可能投降的,我就多在倫敦,你們在海上就是過不來,轟炸就轟炸,不可能投降的,美國人的條件可以商量,背靠大海怎麼都行。“德國的敵人全都是我們的盆友~”

鐵托: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我還要領導遊擊隊擊敗侵略者呢,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

羅斯福:歐洲不可能統一的,統一就成了大敵,在德國手裡統一更不可能,美國再孤立也不可能讓一個新巨頭出現,猶太財團在議院還有席位呢,坐視不管是不可能的,戰爭財還是要發的。

弗朗哥:英國人說啥是啥,德國人說啥是啥,錢我收了事我不辦你們繼續聊,打仗是不可能打仗的,這輩子都不想再打仗了,很危險的。

斯大林:我有一個蘇聯夢,等我三個五年計劃下來兵強馬壯天下無敵,到時候腳踩德三,手擒英法,一路鋼鐵洪流推到大西洋,這兩年先看著歐洲互撕,過兩年看看誰才能制霸歐洲!

看到了吧,軍國主義的戰車一旦發動在征服一切之前就無法停止,就像鯊魚不能停止遊動一樣。

PS:戴高樂長得和希特勒怎麼這麼像!


歷史區總柴


能 德國不作死入侵蘇聯 他將一直擁有攻下的這些領土 也能慢慢將英國耗死 蘇聯不會主動進攻德國 所謂蘇聯的邊境佈防都是進攻型的 那是因為德國在入侵波蘭 並且蘇聯也進攻佔領波蘭東部之後 蘇聯為防止德國繼續向東擴張 制定了一個大雷雨計劃 內容就是如果德國露出侵略蘇聯的可能跡象 蘇聯先發制人 越過波蘭邊境去進攻德國 因此邊境的佈防才弄成了進攻型 但大雷雨的制定時間較早 思考也不嚴謹 是建立在對德國的軍事實力不夠了解的基礎上的 隨著德國打敗法國 再度崛起 大雷雨也變得不可能再去執行 所謂德國就算不打蘇聯 下一年蘇聯也會打德國 完全是蘇聯粉絲的想像和鼓吹 真實的蘇德戰爭 據赫魯曉夫回憶錄 在戰爭前幾個月 德軍閃擊戰對蘇聯邊境部隊進行突破合圍 殲滅蘇軍一百多萬軍隊後 斯大林焦頭爛額 夜不能寐 接觸德國 懇求停戰 並願割讓全部歐洲領土換取和平 蘇軍當時的戰鬥力水平 明顯遠遜德軍 最後是靠著城市戰鬥拖住了敵人 並且在後方組建了海量軍隊 利用敵人疲憊和大意 一舉反攻反敗為贏 如果德國在國力強盛時期 蘇聯主動入侵德國 結果也是兵敗被逐而已


歲月是把殺你刀02


好多人都認為擊敗法國後,即使德國休養生息,也改變不了戰爭走向,我要提個反對意見。

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前,德國吞併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國通過閃電戰,27天內征服了波蘭,1天內征服丹麥,23天內征服挪威,5天內征服荷蘭,18天內征服比利時,39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投降。此時大半歐洲落入希特勒的手裡。如果此時,德國停下進攻的鐵蹄,韜光養晦,並與英國達成和解,戰爭的走向很有可能改變。有以下幾點來佐證:

1:決定休養生息必定會實施一些有利於民生政策,勢必削弱佔領區民眾對納粹的敵意,增強了凝聚力。

2: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德國是當時的世界科技中心,在戰爭中,德國使用了V1,V2導彈,防空導彈,各種早期的無線電制導炸彈,早期的噴氣式飛機,並率先研究原子彈等黑科技,戰後這些新式武器的技術資料都被戰勝國搶走了,同時世界科技中心也轉移到了美國。

3:德國的海軍,空軍相較於陸軍是比較弱的,德國也可以藉此時機打造強大的空軍,海軍。德國也可以藉此時機尋找石油等戰略物資。

4:當時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盛行,德國在歐洲停戰,勢必讓美國無法介入。美國真正全面加入二戰也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這時,國內的孤立主義才真正閉嘴。

5:蘇聯的確有進攻德國的計劃,但此時的蘇聯軍隊剛經歷大清洗,戰鬥力一定大受影響。休養生息後,德國可以有效調動佔領區民眾加入對蘇戰爭。

6:休養生息後,周邊國家如果入侵德國,也會給德國出兵的好藉口。

歷史終歸是歷史,改變不了,以上都是假設。二戰時,德、日、意簽訂條約,形成軸心國集團,德國想休養生息,獨善其身也不可能做到。


五個稜角的雪花


當時德國需要面對歐洲強國就是英國和法國,其餘的西歐國家都是打打醬油的角色。在德國越過馬其諾防線,閃擊法國將其按在地上摩擦之後,法國也就基本沒啥反抗的能力。德軍的快速突進將英法軍隊壓縮在敦刻爾克周邊地區。很不懂德軍不集結主力部隊將這些軍隊圍而殲之。要知道英軍是職業化軍隊,被打死一個就少一個老兵。如果德軍將這些部隊全部殲滅,那麼英國就元氣大傷了,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恢復。

在英法聯軍撤回到英國本土之後,德國也設想過進行登陸戰佔領英國。然而礙於英國強大的海軍部隊,最後只是採取了空軍轟炸的方式,打擊英國抵抗的決心和信心。炸著,炸著,眼看著英國就要堅持不住了,德國又把空軍主力部隊調往了東線準備巴巴羅薩戰役。事實上德軍應該集中力量轟炸英國,徹底摧毀它之後,才能發動另外一場大的戰爭。

在西邊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完畢,德國又準備攻擊東邊的朋友。德國之前與蘇聯是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不打仗,和平友好的共處。這只是德國的緩兵之計,蘇聯早就被元首列為德國的頭號大敵。所以德國攻擊蘇聯是已經決定好的事情,什麼時候攻擊蘇聯,怎麼攻擊蘇聯才需要細緻討論的事情。德軍不發動巴巴羅薩戰役,也會有其它甚至更好攻擊蘇聯的策略。德國不可能給蘇聯土地,更不可能等待幾年再與蘇聯宣戰。那樣的話,蘇聯只會更加的強大。或許蘇聯先違約條約攻擊德國,這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德國幾百萬軍隊的多路攻擊,爆發了強大的戰鬥力,尤其是閃電戰,打的蘇軍有點懵逼了。在前期作戰中,蘇聯軍隊可以說是損失慘重。在德軍持續猛烈的攻擊下,蘇軍也漸漸的扛不住了。這個時候美國朋友來了,它們帶來了大炮,坦克和飛機,還有成噸的戰略物資。德國攻擊蘇聯,忽略了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美國對於歐洲戰場的態度。不敢德國打不打蘇聯,戰爭的走向德國最後都要和美國開戰,但是德國遠遠不是美國的對手。


兵說


我是【今古言堂】,這個問題我來答。

二戰時期,德國如果在擊敗法國後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與蘇聯開戰,能否改變戰爭走向?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意識形態上就不允許希特勒放棄攻擊蘇聯。希特勒在20年代所著自傳《我的奮鬥》一書中就曾清楚的表示德國人民必須追求所謂的“生存空間”即土地和資源,而海外的土地和資源由於大多還在英美手中,在沒有足夠強大的海軍做支持的情況下暫時還無法獲取,但陸地上的“生存空間”就在身邊,那就是蘇聯所擁有的東歐了,畢竟西邊除了法國就是大海,而希特勒上臺之後,其執政的納粹政策也明確的指定了斯拉夫民族為劣等民族,是可以加以驅逐和奴役的,而這些土地應該留給德國人的,所以德國向東發展就成為了必然的選擇;

其次,在政治上納粹的基本政治訴求就是反共,不打蘇聯,它推行國家社會主義的合法性何在?自從納粹打垮德國左翼聯盟上臺開始,就註定蘇德之間是宿命之敵,而《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則最終導致蘇德分裂。在德國與意大利和日本簽訂條約之後,蘇聯也表示希望參加該條約。在經過1940年11月12-14日的柏林協商後,德國正式向蘇聯提出加入條約的條件,而蘇聯在11月25日提交一份修改版後,德國就再也沒有進行回覆。隨著蘇聯加入該條約的前景越來越小,兩國在東歐的利益衝突也日漸明顯,儘管兩國在1941年1月對邊界即貿易問題再次簽訂了一份小的經濟協定,但是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第三,在經濟上納粹之所以能夠獲得政權,和它大幅降低德國失業率有關係,而擴充軍隊和軍事工業是短期內降低失業率的不二法門,相比於蘇聯,戰勝英國,走向大洋已經被證明不可行,在美國的支持下英國抵擋住了德國的進攻,進而造成希特勒的海獅計劃擱淺。但是不打仗的話,這種大舉外債透支未來發展生產力的方式,很快就會成為國家財政的毒藥。如果想繼續保持這種“經濟奇蹟”,就得對外侵略和掠奪吸血反哺,才能維持德國的經濟不會崩潰。所以在法國戰役結束後,由於空軍和海軍不給力,英國暫時打不下來,也沒有更好的目標可以快速擴張和獲取資源,於是歐洲唯一的對手蘇聯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了;

第四,蘇聯方面的原因。根據保羅卡雷爾在《焦土》一書中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到,1993年初,俄羅斯丹尼洛夫上校在著名的《奧地利軍事雜誌》上公佈了1941年蘇軍總參謀部完整的戰爭計劃。該文件來自蘇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的中央檔案館。並且文件顯示,斯大林在1941年5月批准了大雷雨計劃。為此蘇軍在蘇德邊境地區部署了268萬人,坦克22000輛,火炮3.75萬門,戰機12000架,如此眾多的部隊集結在邊境攻擊出發位置,如果僅僅是作為防守,相信也不需要放置在那麼接近邊境的區域。所以如果德軍不發起巴巴羅薩計劃,那等待德國的就將是蘇聯的大雷雨計劃了;

第五,美國方面的原因。我們其實一直以來都被羅斯福新政的表象所迷惑了,一直認為美國走出1929年經濟大蕭條依靠的是羅斯福新政,但這是錯的,羅斯福新政其實走的路線和希特勒政策類似,都是依靠大舉借債、量化寬鬆來促進經濟發展,雖然在新政實施的初期獲得了部分效果,但我們看1929年-1944年GDP及失業率數據可以看到,自羅斯福1933年上臺後,通過採取一系列的國家干預措施,使得美國經濟危機有所緩和,但直到二戰前,始終沒有達到危機前1929年的水平,甚至到了1938年又將爆發新的危機。但二戰爆發後美國順利轉入戰時經濟體制,大量的軍事訂單緩解了危機的爆發,同時美國通過租借法案,迅速搶佔了英國的出口市場,為美國的經濟爆發式增長提供了廣大的市場基礎。所以我們可以預見到,如果此時的德國不繼續發動戰爭,美國也將參戰幫助英法打敗德國以竭取更大的利益。

美國1929-1941年經濟實際運行數據

所以,綜合以上五個方面來看。自希特勒1933年上臺開始推行納粹政策開始。德國的侵略戰爭步伐就再也難以停下。巴巴羅薩計劃哪怕不進行,德國面對的仍將是戰爭。這一切,從開始就已註定。

我是【今古言堂】,喜歡我的觀點,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