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劉備請諸葛亮三顧茅廬,而龐統的投奔,為什麼先讓他從底層做起?

大馬哈魚12


他倆的做法不同

第一:諸葛亮不著急出山,明為隱居,實則一直在觀天下,待價而沽,龐統呢,最先投奔周瑜了,在周瑜手下也不是乾得很好,不得志,後來才投奔劉備

第二:諸葛亮每次出謀劃策時,考慮得很全面,只給出一個最優方案,龐統非要賣弄,弄個上中下三個方案,讓你選

第三:相貌醜陋,沒辦法,先天太差


小民學歷史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給足了諸葛亮面子,終於答應下山輔助劉備,劉備也是真心認諸葛亮作軍師,軍中事一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至於龐統,昔日水鏡先生有言,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因此對於龐統來說,其能耐可見一斑,不說比諸葛亮高明吧,但肯定也差不了哪去。龐統投奔劉備,是化名為龍廣去應試的,劉備見其文章寫的不錯,便招來相見,誰知一看其貌不揚,因為長的太醜便沒有給重用。這也是劉備犯的一個巨大的錯誤。後來劉備知道了龐統的能力,連夜趕往耒陽縣去拜見,再通過贈馬等一系列的騷操作,最終是讓龐統留下了。龐統是真沒地方去了,去東吳人家不待見,無奈之下才去找的劉備。我個人覺得,龐統才真是應了水晶先生那句話“雖得其主,不得其時啊”!



空空0311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劉備在求賢如渴時三顧茅廬,禮賢下士請諸葛,留下了一段如魚得水的佳話。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對待龐統的到來一開

始卻有點冷淡。雖然有朋友推薦:臥龍丶鳳

雛,兩者得一,就可得天下。但是劉備對龐

統先後到孫權丶曹操處心存介蒂,最後才來

好似內心並不看好自己。加上和孫權一樣,

看之其貌不揚,就放到基層。

後來關照張飛下去考察,龐統又是整天酒駕。

張飛本是酒鬼,內心倒是同病相憐。只是責

怪不理事務,文案堆積如山。龐統笑道:這

些事務毛毛雨,分分秒秒可處理。

張飛真的佩服龐統處理公務的能力,三下五

除二就全部處理完,有的公案處理後當事人

個個感激涕零。

不多幾個時辰後,龐統和張飛開懷暢飲,酒

逢知己千杯少,兩人把酒言歡,相見恨晚!

張飛上報劉備,盛讚龐統才幹。如此這番,

才開調令提拔上來,劉備早已不是當年流浪

求賢的游擊隊大隊長,而是正規的大集團野

戰軍的統帥了。開始擺譜了。


夏雨風


你好,很榮幸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三國演義》中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為什麼不三顧請鳳雛呢?拋開正史,單從小說上來講,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 時間、空間原因

劉備初遇水鏡先生時,水鏡先生曾說:臥龍、鳳雛得一即可得天下。但是,此時劉備並不認識二人,水鏡先生也沒告訴劉備二人的家庭住址。後來,劉備得徐庶,徐庶雖然能力比不上臥龍、鳳雛,但比劉備身邊的其他謀臣還是要強很多,並幫助劉備打了一些勝仗。後來徐庶被迫離開劉備,臨走之前推薦了孔明,而且孔明居住之地離劉備的駐紮地新野也不遠。那麼問題來了,徐庶為什麼不推薦龐統,按照演義的說法,龐統此時應該在東吳打工。所以從時間上看,劉備三顧茅廬請孔明時,龐統已經為東吳效力了;從空間上看,劉備當時身處荊州,也不可能去東吳挖牆腳。

2. 龐統性格原因

赤壁之戰後,劉備廣招荊襄賢士,龐統居然跑去應聘。雖然有考驗劉備的意思,但是這樣做有點掉身價。劉備早就聽說過龐統和孔明是齊名的,而且此時龐統已脫離東吳,再加上孔明的舉薦,劉備肯定會去求訪龐統,結果龐統自己缺跑過來了。

3. 劉備性格原因

劉備雖然求賢若渴,但是越是外貌協會。龐統來應聘時故意改了個名字,雖然有才能,但是劉備嫌龐統長得醜,只讓他做了個縣令。再者,此時劉備取得赤壁之戰得勝利後有些膨脹,如果知道此人就是龐統,必然會以禮相待,畢竟也是大佬。但是龐統來應聘時改了個名字,因此劉備只是隨意打發。


豆豆侃電影Plus


這就是獵頭挖人和自己面試的區別。

劉備知道諸葛亮,是因為徐庶徐元直的推薦,在今天就相當於獵頭來挖人。

能夠由獵頭推薦的人物,如果讓他從底層幹起,那麼對劉備,對徐庶,對諸葛亮都沒有好處。

而且,荊襄之地,諸葛亮之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名聲和推薦本身就已經讓諸葛亮蒙上了一面神奇色彩。

所以劉備對於諸葛亮還是很嚮往的,所以才會有三顧茅廬。而且人家諸葛亮羽扇綸巾,風度翩翩,正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形象。

而龐統是怎麼出場的呢。

那是在赤壁之戰後,劉備攜諸葛亮去東吳做客。期間龐統醉醺醺的來討酒喝,衣衫襤褸、酒氣熏天。

單是外表形象就讓別人反感,更別說他說自己是飽學之士,簡直在別人眼裡就是不自量力。

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龐統這一身行頭,若不是諸葛亮認出了他,單靠別人以貌取人的本性,龐統就是自己送上門來也沒人要。

事實證明,確實沒人關注。

後來他自己主動去劉備那應徵,想要謀個差事。而且還隱藏姓名,那大家只能把你放到最底層來幹了。

不是有句話叫做“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臥龍鳳雛初進公司的待遇會不一樣的原因。


古今中外多少事


我是情義無價,分享問題看法。

序言:

諸葛亮與龐統,都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弟子,水鏡先生經常為他的學生做宣傳,向人們宣稱“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得天下。

宣傳歸宣傳,他們兩個也的確有真才實學。應該說,未出山前,諸葛亮和龐統在老師眼裡,他們的能力不分高下。

為什麼,他們到了劉備那裡待遇不同。這其實是一個管理學和社會學方面的知識。

一、劉備荊州練兵,徐庶重磅推薦諸葛亮。

201年,劉備40歲的時候,被曹操打敗後,逃往荊州依附劉表,33歲的徐庶慕名投奔劉備,深得重用。

207年,劉備在徐庶的推薦下,三顧茅廬到臥龍崗請諸葛亮,這個時候諸葛亮26歲。

從劉備進入荊州與諸葛亮相遇的時間來看,他剛去的時候,諸葛亮是20歲的年青書生,應該還沒有什麼名氣。

按常規思想,劉備作為一代梟雄,他即使聽說過有諸葛亮這個人物,依他自己的經歷和情況,根本就不可能去找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

劉備在荊州201~207這段時間,曹操用7年時間,滅袁紹收了冀州、青州、幷州、平州,解決北方烏桓,基本平定北方。

這6年,劉備沒有受到過生存威脅,在徐庶協助下練練兵,對人才的渴望明顯不夠強烈。

諸葛亮在這段時間裡,也跟著司馬徽學了豐富的知識,並利用朋友圈,時刻關注時局變化,不斷地建立起了一套對未來時局趨勢的判斷和認知。

207年,曹操南下進犯荊州,劉備為了自己的安全,也為了報答劉表,勇敢出兵應對。在徐庶的出謀劃策下,連續贏了幾仗。徐庶的實戰謀劃能力,不僅讓劉備刮目相看、心裡佩服,也讓曹操極為忌憚。

之後曹操使用計謀,困了徐庶的母親要挾他歸順於己。作為孝子的徐庶,無奈之下,只好離開劉備投靠曹操。在這個時候,徐庶向劉備重磅推薦了諸葛亮,以報答知遇之恩。

開始,劉備也不相信諸葛亮這個年輕人有多大的才能,只是因為自己急需一個軍師,加上徐庶的重磅推薦,才三顧茅廬,拜見諸葛亮。自此,就拉開了三國大戰的幕布。

二、隆中對,就是一場高級專家人才面試會。書面能力再強,也需用實際成績證明。

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的事情,應該在諸葛亮的心中,會有潛在的意識。

因為諸葛亮與徐庶、崔忠平等人是好朋友,應經常會在一起探討對時局和風雲人物的瞭解、認知,以及描述自己未來的理想和打算。

相信,徐庶私底下也會和諸葛亮交流過,問他將來準備跟誰幹。只是諸葛亮基於對時局判斷,認為尚未到出山的時間而已。

劉備第一次去見諸葛亮,未見到本人,第二次見到諸葛亮未同意。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才促膝長談,答應出山輔佐。

在劉備第一次光顧茅廬時,可以確定,諸葛亮已經判斷出是徐庶推薦的自己。這也像現在的職場,熟人的推薦,更靠譜。

這時可以說,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應該已經在諸葛亮的腦海裡形成了論文,有了腹稿。

隆中對老闆與打工仔面談,諸葛亮與劉備相見恨晚,思想目標不謀而合,劉備相信他是個有真才實學的人,第一印象非常棒。

俗語:說的好,不如干得漂亮。

208年,諸葛亮正式出山相助劉備。曹操派大將夏侯淳10萬大軍殺到新野,關羽、張飛對劉備以師禮相待諸葛亮很不滿,大戰之際,態度消極、將信將疑。

諸葛亮調兵遣將,誘敵深入、埋伏博望,夏侯淳輕敵上當,火燒曹操大軍,死傷無數。諸葛亮初出茅廬,火燒博望,一戰成名。

三、諸葛亮聯孫據曹,赤壁之戰,奠定三分天下基礎。

208年9月,曹操親率80萬大軍殺往荊州,劉表死後,兒子劉琮接管荊州,懼怕曹操而投降。

劉備得知後逃離新野,與曹操追兵大戰長坂坡。這個時候,東吳孫權擔心曹操趁勢滅了自己,就派出魯肅聯繫劉備,洽談合作。

從此,孫劉合兵一家,聯手抗拒曹操,在諸葛亮與周瑜的雙劍合璧之下,引出了離間計曹操殺蔡瑁、張允,諸葛亮草船借箭,苦肉計周瑜打黃蓋,諸葛亮借東風火燒赤壁等精彩故事。

最終,孫劉大敗曹操,三家瓜分荊州地盤,劉備佔據了零陵、桂陽、長沙、武陵,成為了最大贏家。之後,劉備又向孫權借了荊州,實力快速壯大。

在諸葛亮加盟劉備陣營以後,不到一年的時間,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雛形,完成了他隆中對的第一步戰略規劃,向劉備遞交了一份完美答卷。

俗話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就是這個道理。

四、赤壁之戰以後,龐統在東吳不得志,轉投劉備。

龐統的出山,開始是去的東吳,在周瑜手底下打醬油,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工作安排他。

龐統這個人,其貌不揚、狂妄自大,說話不招人待見,大家都說他空有鳳雛的虛名。周瑜死後,孫權因有魯肅、諸葛瑾等謀臣,也格外冷落他。龐統不得志之下,改投了劉備。

在劉備剛見到龐統市,對他也沒有好印象,只是在諸葛亮介紹後,才接納了龐統,留下協助諸葛亮的事務。

劉備對龐統的收留,應該還是屬於看諸葛亮的面子。說話的方式,對人的印象非常重要。

結語:

從諸葛亮和龐統出山後,到輔佐劉備的情況分析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裡,諸葛亮是比龐統優秀和重要的多。

諸葛亮是徐庶重磅推薦,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人;龐統是在東吳不得重用,轉而投奔劉備的人。兩方對比,人才優劣立判。

有人說,英雄不問出處,有一定道理。但人出場的起點不能太低,否則,會降低自己在別人心裡印象分。

我認為,作為人才,需要包裝,更需要推銷自己。諸葛亮,就是一個推銷自己的高手,龐統則遜色很多

情義無價,真誠分享。歡迎關注點評,感謝有您。


情義無價品歷史


小公司可以空降任何領導,大公司你再有背景也只能從基層做起。公司瀕臨破產發不起工資的時候,諸葛亮是名牌大學畢業,這種人才劉備給不起待遇,既然給不了現在就給未來唄,所以給了個諸葛亮來擔任ceo起死回生。後續擴大經營範圍了,同樣名牌大學畢業的龐統是自己想來,這時公司已經步入正軌,而且諸葛亮還不需要副總扶持,怎麼辦?只能一步步走唄。


角落塵埃笑


按照水鏡先生,給劉備的推薦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說明諸葛亮和龐統知名度不相上下。

劉備先請的諸葛亮。諸葛亮把劉備那裡打理的很好。龐統去了,劉備不可能把諸葛亮拿下。有了諸葛亮,龐統有無均可,再加上劉備沒有和龐統打過交道,並未驗證龐統是否有真才實學。所以龐統投奔去了劉備的重視程度不夠。就安排他從底層做起。


寶車論古談今話情感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名聲在外,才高八斗之人,被世人稱"伏龍,鳳雛得其一便可安天下。"



可他們兩個的處世態度和風格有著很大的差別。

諸葛亮未出山之前,調足了劉備的胃口。第一次,第二次去請諸葛亮,都沒有見到本人,第三次去諸葛亮正在午睡,劉備只得在門外等候。這麼難得的人才,劉備自然不敢怠慢。

而龐統就不一樣了。赤壁之戰前,龐統在曹操那獻了連環計,曹操對他恨之入骨,所以曹操那裡是去不得的。而江東孫權,見著他醜陋的樣子,說話帶有文人的傲慢。對他很反感,沒有給他機會留在江東。



他去拜見劉備,懷揣著兩份推薦書信卻沒有拿出來。一封是魯肅魯子敬的推薦信,一封是丞相諸葛亮的推薦信。初次見面的劉備對他的印象並不好,所以隨便給他分了個耒陽縣縣令。

我們看龐統,這個人生的醜陋,又不怎麼會說話,說出話來總有種侍才傲物的感覺。他其實是很有才的,常常是不按常理出牌。



他要證明給劉備看,他可以一日之內解決100天未處瑆的公事,證明他是有超凡脫俗的能力的。

此時的劉備,只知道他是龐統,而並不知道他就是"鳳雛",直到諸葛亮回來,他才拿出書信來,劉備才感到對他怠慢了。


sddz以書潤心


《三國演義》流傳著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的傳說。劉備幸運,二人皆得,得諸葛亮,拜軍師,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得龐統,卻安排給一個不入流的一個小縣官,真是天差地別。我想

是因為天下大勢所決定的,龐統來投奔時,劉備已成氣候,實力強大,害怕龐統是奸細,背後捅自己一刀,傷害自己。如果不用龐統,害怕成為敵人,所以給了一個小縣官,觀察是否有大才,是否忠心。

邀請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比較經典的一段,三顧茅廬傳為佳話,隆中對給劉備展望了未來,指明瞭方向,奠定了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位置,獲得了軍師的職位。

劉備前期沒有實力,在狹縫中生存,處在迷茫之中。諸葛亮的出現,幫劉備擺脫困境,幾把火給劉備燒出半壁江山,站穩腳跟,使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勢,諸葛亮是功不可沒。

龐統來投奔,諸葛亮心裡並不歡迎,諸葛亮是謀略之人,害怕龐統會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奪取自己辛勤取得的成果,所以沒有安排重要職位,這是諸葛亮的私心。

在劉備看來,除了關,張二人,孔明已經是自己人了,而龐統是個外人罷了,所以對待兩人是有區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