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而庞统的投奔,为什么先让他从底层做起?

大马哈鱼12


他俩的做法不同

第一:诸葛亮不着急出山,明为隐居,实则一直在观天下,待价而沽,庞统呢,最先投奔周瑜了,在周瑜手下也不是干得很好,不得志,后来才投奔刘备

第二:诸葛亮每次出谋划策时,考虑得很全面,只给出一个最优方案,庞统非要卖弄,弄个上中下三个方案,让你选

第三:相貌丑陋,没办法,先天太差


小民学历史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给足了诸葛亮面子,终于答应下山辅助刘备,刘备也是真心认诸葛亮作军师,军中事一应听从诸葛亮的安排。至于庞统,昔日水镜先生有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因此对于庞统来说,其能耐可见一斑,不说比诸葛亮高明吧,但肯定也差不了哪去。庞统投奔刘备,是化名为龙广去应试的,刘备见其文章写的不错,便招来相见,谁知一看其貌不扬,因为长的太丑便没有给重用。这也是刘备犯的一个巨大的错误。后来刘备知道了庞统的能力,连夜赶往耒阳县去拜见,再通过赠马等一系列的骚操作,最终是让庞统留下了。庞统是真没地方去了,去东吴人家不待见,无奈之下才去找的刘备。我个人觉得,庞统才真是应了水晶先生那句话“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啊”!



空空0311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刘备在求贤如渴时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请诸葛,留下了一段如鱼得水的佳话。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对待庞统的到来一开

始却有点冷淡。虽然有朋友推荐:卧龙丶凤

雏,两者得一,就可得天下。但是刘备对庞

统先后到孙权丶曹操处心存介蒂,最后才来

好似内心并不看好自己。加上和孙权一样,

看之其貌不扬,就放到基层。

后来关照张飞下去考察,庞统又是整天酒驾。

张飞本是酒鬼,内心倒是同病相怜。只是责

怪不理事务,文案堆积如山。庞统笑道:这

些事务毛毛雨,分分秒秒可处理。

张飞真的佩服庞统处理公务的能力,三下五

除二就全部处理完,有的公案处理后当事人

个个感激涕零。

不多几个时辰后,庞统和张飞开怀畅饮,酒

逢知己千杯少,两人把酒言欢,相见恨晚!

张飞上报刘备,盛赞庞统才干。如此这番,

才开调令提拔上来,刘备早已不是当年流浪

求贤的游击队大队长,而是正规的大集团野

战军的统帅了。开始摆谱了。


夏雨风


你好,很荣幸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为什么不三顾请凤雏呢?抛开正史,单从小说上来讲,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 时间、空间原因

刘备初遇水镜先生时,水镜先生曾说:卧龙、凤雏得一即可得天下。但是,此时刘备并不认识二人,水镜先生也没告诉刘备二人的家庭住址。后来,刘备得徐庶,徐庶虽然能力比不上卧龙、凤雏,但比刘备身边的其他谋臣还是要强很多,并帮助刘备打了一些胜仗。后来徐庶被迫离开刘备,临走之前推荐了孔明,而且孔明居住之地离刘备的驻扎地新野也不远。那么问题来了,徐庶为什么不推荐庞统,按照演义的说法,庞统此时应该在东吴打工。所以从时间上看,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时,庞统已经为东吴效力了;从空间上看,刘备当时身处荆州,也不可能去东吴挖墙脚。

2. 庞统性格原因

赤壁之战后,刘备广招荆襄贤士,庞统居然跑去应聘。虽然有考验刘备的意思,但是这样做有点掉身价。刘备早就听说过庞统和孔明是齐名的,而且此时庞统已脱离东吴,再加上孔明的举荐,刘备肯定会去求访庞统,结果庞统自己缺跑过来了。

3. 刘备性格原因

刘备虽然求贤若渴,但是越是外貌协会。庞统来应聘时故意改了个名字,虽然有才能,但是刘备嫌庞统长得丑,只让他做了个县令。再者,此时刘备取得赤壁之战得胜利后有些膨胀,如果知道此人就是庞统,必然会以礼相待,毕竟也是大佬。但是庞统来应聘时改了个名字,因此刘备只是随意打发。


豆豆侃电影Plus


这就是猎头挖人和自己面试的区别。

刘备知道诸葛亮,是因为徐庶徐元直的推荐,在今天就相当于猎头来挖人。

能够由猎头推荐的人物,如果让他从底层干起,那么对刘备,对徐庶,对诸葛亮都没有好处。

而且,荆襄之地,诸葛亮之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名声和推荐本身就已经让诸葛亮蒙上了一面神奇色彩。

所以刘备对于诸葛亮还是很向往的,所以才会有三顾茅庐。而且人家诸葛亮羽扇纶巾,风度翩翩,正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形象。

而庞统是怎么出场的呢。

那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携诸葛亮去东吴做客。期间庞统醉醺醺的来讨酒喝,衣衫褴褛、酒气熏天。

单是外表形象就让别人反感,更别说他说自己是饱学之士,简直在别人眼里就是不自量力。

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庞统这一身行头,若不是诸葛亮认出了他,单靠别人以貌取人的本性,庞统就是自己送上门来也没人要。

事实证明,确实没人关注。

后来他自己主动去刘备那应征,想要谋个差事。而且还隐藏姓名,那大家只能把你放到最底层来干了。

不是有句话叫做“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卧龙凤雏初进公司的待遇会不一样的原因。


古今中外多少事


我是情义无价,分享问题看法。

序言:

诸葛亮与庞统,都是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弟子,水镜先生经常为他的学生做宣传,向人们宣称“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

宣传归宣传,他们两个也的确有真才实学。应该说,未出山前,诸葛亮和庞统在老师眼里,他们的能力不分高下。

为什么,他们到了刘备那里待遇不同。这其实是一个管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知识。

一、刘备荆州练兵,徐庶重磅推荐诸葛亮。

201年,刘备40岁的时候,被曹操打败后,逃往荆州依附刘表,33岁的徐庶慕名投奔刘备,深得重用。

207年,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茅庐到卧龙岗请诸葛亮,这个时候诸葛亮26岁。

从刘备进入荆州与诸葛亮相遇的时间来看,他刚去的时候,诸葛亮是20岁的年青书生,应该还没有什么名气。

按常规思想,刘备作为一代枭雄,他即使听说过有诸葛亮这个人物,依他自己的经历和情况,根本就不可能去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

刘备在荆州201~207这段时间,曹操用7年时间,灭袁绍收了冀州、青州、并州、平州,解决北方乌桓,基本平定北方。

这6年,刘备没有受到过生存威胁,在徐庶协助下练练兵,对人才的渴望明显不够强烈。

诸葛亮在这段时间里,也跟着司马徽学了丰富的知识,并利用朋友圈,时刻关注时局变化,不断地建立起了一套对未来时局趋势的判断和认知。

207年,曹操南下进犯荆州,刘备为了自己的安全,也为了报答刘表,勇敢出兵应对。在徐庶的出谋划策下,连续赢了几仗。徐庶的实战谋划能力,不仅让刘备刮目相看、心里佩服,也让曹操极为忌惮。

之后曹操使用计谋,困了徐庶的母亲要挟他归顺于己。作为孝子的徐庶,无奈之下,只好离开刘备投靠曹操。在这个时候,徐庶向刘备重磅推荐了诸葛亮,以报答知遇之恩。

开始,刘备也不相信诸葛亮这个年轻人有多大的才能,只是因为自己急需一个军师,加上徐庶的重磅推荐,才三顾茅庐,拜见诸葛亮。自此,就拉开了三国大战的幕布。

二、隆中对,就是一场高级专家人才面试会。书面能力再强,也需用实际成绩证明。

徐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的事情,应该在诸葛亮的心中,会有潜在的意识。

因为诸葛亮与徐庶、崔忠平等人是好朋友,应经常会在一起探讨对时局和风云人物的了解、认知,以及描述自己未来的理想和打算。

相信,徐庶私底下也会和诸葛亮交流过,问他将来准备跟谁干。只是诸葛亮基于对时局判断,认为尚未到出山的时间而已。

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未见到本人,第二次见到诸葛亮未同意。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才促膝长谈,答应出山辅佐。

在刘备第一次光顾茅庐时,可以确定,诸葛亮已经判断出是徐庶推荐的自己。这也像现在的职场,熟人的推荐,更靠谱。

这时可以说,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应该已经在诸葛亮的脑海里形成了论文,有了腹稿。

隆中对老板与打工仔面谈,诸葛亮与刘备相见恨晚,思想目标不谋而合,刘备相信他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第一印象非常棒。

俗语:说的好,不如干得漂亮。

208年,诸葛亮正式出山相助刘备。曹操派大将夏侯淳10万大军杀到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相待诸葛亮很不满,大战之际,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调兵遣将,诱敌深入、埋伏博望,夏侯淳轻敌上当,火烧曹操大军,死伤无数。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一战成名。

三、诸葛亮联孙据曹,赤壁之战,奠定三分天下基础。

208年9月,曹操亲率80万大军杀往荆州,刘表死后,儿子刘琮接管荆州,惧怕曹操而投降。

刘备得知后逃离新野,与曹操追兵大战长坂坡。这个时候,东吴孙权担心曹操趁势灭了自己,就派出鲁肃联系刘备,洽谈合作。

从此,孙刘合兵一家,联手抗拒曹操,在诸葛亮与周瑜的双剑合璧之下,引出了离间计曹操杀蔡瑁、张允,诸葛亮草船借箭,苦肉计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等精彩故事。

最终,孙刘大败曹操,三家瓜分荆州地盘,刘备占据了零陵、桂阳、长沙、武陵,成为了最大赢家。之后,刘备又向孙权借了荆州,实力快速壮大。

在诸葛亮加盟刘备阵营以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形成了三分天下的雏形,完成了他隆中对的第一步战略规划,向刘备递交了一份完美答卷。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是这个道理。

四、赤壁之战以后,庞统在东吴不得志,转投刘备。

庞统的出山,开始是去的东吴,在周瑜手底下打酱油,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工作安排他。

庞统这个人,其貌不扬、狂妄自大,说话不招人待见,大家都说他空有凤雏的虚名。周瑜死后,孙权因有鲁肃、诸葛瑾等谋臣,也格外冷落他。庞统不得志之下,改投了刘备。

在刘备刚见到庞统市,对他也没有好印象,只是在诸葛亮介绍后,才接纳了庞统,留下协助诸葛亮的事务。

刘备对庞统的收留,应该还是属于看诸葛亮的面子。说话的方式,对人的印象非常重要。

结语:

从诸葛亮和庞统出山后,到辅佐刘备的情况分析可以看出,在作者的心里,诸葛亮是比庞统优秀和重要的多。

诸葛亮是徐庶重磅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人;庞统是在东吴不得重用,转而投奔刘备的人。两方对比,人才优劣立判。

有人说,英雄不问出处,有一定道理。但人出场的起点不能太低,否则,会降低自己在别人心里印象分。

我认为,作为人才,需要包装,更需要推销自己。诸葛亮,就是一个推销自己的高手,庞统则逊色很多

情义无价,真诚分享。欢迎关注点评,感谢有您。


情义无价品历史


小公司可以空降任何领导,大公司你再有背景也只能从基层做起。公司濒临破产发不起工资的时候,诸葛亮是名牌大学毕业,这种人才刘备给不起待遇,既然给不了现在就给未来呗,所以给了个诸葛亮来担任ceo起死回生。后续扩大经营范围了,同样名牌大学毕业的庞统是自己想来,这时公司已经步入正轨,而且诸葛亮还不需要副总扶持,怎么办?只能一步步走呗。


角落尘埃笑


按照水镜先生,给刘备的推荐伏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说明诸葛亮和庞统知名度不相上下。

刘备先请的诸葛亮。诸葛亮把刘备那里打理的很好。庞统去了,刘备不可能把诸葛亮拿下。有了诸葛亮,庞统有无均可,再加上刘备没有和庞统打过交道,并未验证庞统是否有真才实学。所以庞统投奔去了刘备的重视程度不够。就安排他从底层做起。


宝车论古谈今话情感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名声在外,才高八斗之人,被世人称"伏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安天下。"



可他们两个的处世态度和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别。

诸葛亮未出山之前,调足了刘备的胃口。第一次,第二次去请诸葛亮,都没有见到本人,第三次去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只得在门外等候。这么难得的人才,刘备自然不敢怠慢。

而庞统就不一样了。赤壁之战前,庞统在曹操那献了连环计,曹操对他恨之入骨,所以曹操那里是去不得的。而江东孙权,见着他丑陋的样子,说话带有文人的傲慢。对他很反感,没有给他机会留在江东。



他去拜见刘备,怀揣着两份推荐书信却没有拿出来。一封是鲁肃鲁子敬的推荐信,一封是丞相诸葛亮的推荐信。初次见面的刘备对他的印象并不好,所以随便给他分了个耒阳县县令。

我们看庞统,这个人生的丑陋,又不怎么会说话,说出话来总有种侍才傲物的感觉。他其实是很有才的,常常是不按常理出牌。



他要证明给刘备看,他可以一日之内解决100天未处瑆的公事,证明他是有超凡脱俗的能力的。

此时的刘备,只知道他是庞统,而并不知道他就是"凤雏",直到诸葛亮回来,他才拿出书信来,刘备才感到对他怠慢了。


sddz以书润心


《三国演义》流传着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的传说。刘备幸运,二人皆得,得诸葛亮,拜军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得庞统,却安排给一个不入流的一个小县官,真是天差地别。我想

是因为天下大势所决定的,庞统来投奔时,刘备已成气候,实力强大,害怕庞统是奸细,背后捅自己一刀,伤害自己。如果不用庞统,害怕成为敌人,所以给了一个小县官,观察是否有大才,是否忠心。

邀请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比较经典的一段,三顾茅庐传为佳话,隆中对给刘备展望了未来,指明了方向,奠定了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位置,获得了军师的职位。

刘备前期没有实力,在狭缝中生存,处在迷茫之中。诸葛亮的出现,帮刘备摆脱困境,几把火给刘备烧出半壁江山,站稳脚跟,使天下三分,成鼎足之势,诸葛亮是功不可没。

庞统来投奔,诸葛亮心里并不欢迎,诸葛亮是谋略之人,害怕庞统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夺取自己辛勤取得的成果,所以没有安排重要职位,这是诸葛亮的私心。

在刘备看来,除了关,张二人,孔明已经是自己人了,而庞统是个外人罢了,所以对待两人是有区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