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何評價清朝十位皇帝?

涵易林


清朝有帝十二,如果按照入關後來算的話,確實是十位皇帝。

他們分別是: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山海關),至此276年的大清王朝緩緩拉開了序幕。

順治皇帝,皇太極第九子,是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年僅六歲,在位十八年,24歲便一命嗚呼。初期,攝政王多爾袞大權在握,直到順治七年後,方才親政。天資聰穎的他積極吸取漢文化,更是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另一方面,當時的清朝統治和漢民族的矛盾比較尖銳,在早期發生了“剃髮易服”事件,後來順治皇帝又大興文字獄。而且他年少氣盛,剛愎自用,而後因為董妃的去世厭世,最後英年早逝。

康熙皇帝,合格的守成之主。總有人喜歡吹噓這位英明的康熙皇帝文韜武略多麼多麼厲害,媲美千古一帝。在我看來他遠遠沒有那麼英明。

擒鰲拜,身為一國之君,翅膀硬了便以雷霆手腕拿下一個託孤重臣,不值一提。

平三藩,自古以來僅有朱棣一人以藩王之身造反成功的。

吳三桂,一個半截身子都入了土的人,一個親手殺死勒死永曆帝坐投名狀的狗腿子。

你大清想要卸磨殺驢,便說人家想要造反,這是不是有點太扯了?

吳三桂,六十一歲起兵,以三州之地戰一國之兵,起兵雲貴距離北京數千裡之遙,而且天下百姓向太平,在這樣不佔天時不佔地利不佔人和的情況下。

你康熙如果輸了,那和朱允炆有什麼區別?

而且,康熙一手造成了“九子奪嫡”,令其下自相殘殺,消耗國力。

因此,康熙皇帝,在我眼裡,只是一個守成之主而已。

雍正皇帝,大清王朝的奠基人。康熙去世之前,大清王朝國庫僅500w兩白銀,雍正在位十三年,勤政國事,堪稱一代勞模,死後國庫留下5000w兩白銀。僅僅十三年,為乾隆攢下了這麼一大筆家底。

攤丁入畝、火耗充公、改土歸流、官紳一體當差納糧。這一些列政策,差不多所有貴族都讓他得罪了個遍,而真正得到實惠的是尋常的黎民百姓,不是拿筆桿子的,不是記載歷史的人。

因此,貢獻最大的雍正皇帝,被黑成,被呂四娘割了頭顱。

乾隆皇帝,最幸福的皇帝,最敗家的皇帝。

中華封建帝制兩千餘年,乾隆可以說是最幸福的一位皇帝,老爹拼死拼活給他攢了一大家底,結果讓他七下江南驕奢淫逸極盡風流(想想那位朱厚照老兄,南下平叛亂,被說成奇葩)。

至於乾隆之後的皇帝,更不足與人道也,從乾隆後期,整個大清國就已經逐漸沒落了。

1912年,清宣統帝溥儀退位,意味著已經走了276年的大清王朝終於到了終點,同時也意味了2000餘年的封建帝制社會走向尾聲。

一個新的格局開始了,一個紛爭大世,開始了。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清朝並不只有十個皇帝,如果從太祖努爾哈赤算起的話,應該是十二位。即使說努爾哈赤沒有稱帝、皇太極才稱了帝號,也是有十一位皇帝。真正走進關內的皇帝,才是從順治開始,到宣統結束,只有十位。

如果一一評價的話,這會是一片長篇大論,所以我只評個級:

S:雍正、康熙


A: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

B:順治、嘉慶、道光

C:咸豐、同治、光緒

D:溥儀


在這裡多說一句,溥儀本來只是個沖齡繼位的小孩子,本來他是談不上什麼執政能力的。但是由於他在成年以後給日本人當了狗,所以對他的評價只能是D都嫌高。


青言論史


順治帝

雖然帶著點叛逆浮躁,但還算是個努力上進的君王。

順治帝6歲登基,23歲去世。其實自己真正掌權的時間並不是很多。作為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其實前期他做的事情也就只有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外有多爾袞,內有孝莊,所以想要大規模的去實施一些事情基本上很困難。可能這些情況會造成順治有點叛逆,個人覺得順治對於孝莊和多爾袞的關係還是非常介意的,從後來多爾袞去世以後的鞭屍行為能夠看出。

清朝入關後,滿漢有著大量的矛盾,順治重用漢臣,推廣漢文化等措施,其實對後世影響很大,也給清朝的統治帶來很大的益處,簡單講就是在對的時間做了一件非常對的事情,其他小事情不說了。所以總結,順治去世太早,前期有老媽和後爸掌控著,等到自己了,沒做很多壞事,好事做了蠻多,所以其實還是不錯的皇帝。至於出家什麼的,野史這麼說而已,清史稿還是說因為出水痘去世的。另外,他的帝墓是清東陵唯一沒有被盜的。


康熙帝

康熙大帝,他的成績就不多說了,整個歷史上都能排上號的人。政治上的功績很大,康熙的兒子們的成材率其實也很高,雖然慘烈了點,可正是因為慘烈,說明了大家水平相當都。


雍正

個人覺得雍正的成就不亞於康熙,他們兩個都是在各自的時代上作出了自己應該做的,符合時代以及統治的工作。康熙的成就在方方面面,最最大的大事件無疑是,削三藩,統一臺灣,驅逐沙俄,平定準格爾漠北區域。所以從內到外,從南到北,再到西,想想就了不起,統一的中國,擴大了領土。而雍正接過手,國家不需要統一了,接下來就是治理了,所以,勤勞的小四開始改革,管理。反腐、設軍機處,在軍事、經濟、用人、律法、民生等方方面面進行調整,可貴的就是每一個改革都是有利於發展和當時中央皇權的統治的。結果就是給了乾隆一個無外患,無貪吏,無貧窮的盛世。

這裡我想總結一下,其實就像我們新中國成立的過程一樣,有推翻清政府統一一個階段,有帶領全國人民抗戰成功成立新中國,有改革開放讓人民富起來。清朝前期的三個皇帝其實同樣如此,入主中原,統一各地,進行改革。他們都在自己的時代上做出自己應該做的,而且做得很好。


乾隆

康乾盛世達到頂峰,但也由於閉關鎖國導致由盛轉衰,很多人對於乾隆的評價是功大於過,功過相抵,或者是過大於功。其實簡單講,乾隆其實就像是一個富三代,聰明、自信、也有能力,父輩已經給他鋪平了一條康莊大道。更何況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所以年紀輕輕就將家族事業推得更上一層樓。雖然乾隆同樣也平定了苗疆之亂,進一步收復了西藏,同時推廣了農業,發展了農業經濟,但我覺得這些其實都有康熙和雍正的功勞,他們打下了太好的基礎了,就是所謂的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當然,更加不會排除掉乾隆的功勞。

然而,當所有困難解除以後,富三代開始享樂了,同時也自大起來。皇帝如此,官員也漸漸開始貪腐,懈怠了。在乾隆好大喜功,大肆揮霍的時候,正是西方工業革命開始,整個人類文化,科技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即使西方將成果送到乾隆面前,作為一國的統治者卻依舊封閉著。毫無疑問,乾隆執政60年,卻並沒有在他的時代中更進一步,他的閉關鎖國政策甚至影響了嘉慶。此過甚大。


嘉慶

嘉慶不失是個好皇帝,嘉慶執政21年,在位勤勤懇懇,他意識到了官員腐敗,第一個動刀的是和珅,但後續其實沒有改變這類問題。嘉慶同時很善良,為了避免百姓負擔過重,禁止朝臣進貢,同時,與前期幾個皇帝大興文字獄相比,嘉慶沒有發起一場因為文字產生的慘案。

所以我想說的是,嘉慶真的是一個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但是,即使嘉慶為了解決社會上的各類問題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主要還是因為乾隆後期問題已經出現,等到嘉慶掌權時已經積重難返了。在清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中,同時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未開始,西方對於中國還是有所敬重的關鍵時期,嘉慶雖然勤奮有餘,但魄力不足,沒有在這可以力挽狂瀾的最後時期去除弊端,力求革新,同時也受乾隆閉關鎖國影響,並沒有意識到西方的飛速進步,依舊婉拒西方的各方面合作,錯失機會,使得清朝正式走入衰敗。

嘉慶其實是一個很合格的守江山的皇帝,如果雍正後面是嘉慶,個人覺得他的守會比乾隆合格多了,但是在他的那個時代,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時代,時代不允許一國的統治者平庸。


道光

道光也不是昏君,道光是歷史上著名的節儉,聽說褲子都會縫縫補補。但道光其實不如嘉慶,甚至是更加平庸。同時,道光面臨的局勢也更加嚴峻。如果說嘉慶時期,有些問題都隱藏,沒發現就算了。但是到了道光時期基本上都開始爆發了,道光卻還是沒有意識到變革,甚至是排斥。

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戰敗,《南京條約》簽訂,割地賠償,這是何等的喪權辱國。令人震驚的是,到了這個境界,一國的掌權者道光,沒有反思他的外交失敗,也沒有沒有任何振興國家的措施,在我看來,甚至有種自暴自棄的感覺。在這之後,清朝的頹勢就更加明顯了,太可悲了。

道光時期,中國從古代進入了屈辱的近代,割地,賠償,變成半殖民半封建國家,即使道光再勤懇節儉,作為掌權者還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咸豐

咸豐是清朝最後一個掌握實權的皇帝。其實咸豐一上位是做了一些改革的,甚至改革力度要超過道光和嘉慶。比如任用漢臣和改革派官員,打擊貪官腐敗,官場其實自乾隆以後稍微有點好的。然並卵,內憂外患下,庚申之變,圓明園被毀,性格各方面貌似道光的咸豐同樣無力迴天。另外一方面,雖然資質咸豐看起來比道光強些,但是私德方面可能令人詬病。後期咸豐重美色,貪美酒和絲竹,國難當頭,後期的他不但毫無作為,甚至還有吸食鴉片麻醉自己。

總結而言,前期的咸豐嘔心瀝血,改革創新,但是在大時代下沒有挽回局面,後期自我放棄,錯誤抉擇太多,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當機立斷,阻止慈禧掌政。


同治

同治5歲登基,19歲去世。同治時期,掌權的其實是慈禧,而同治20不到就去世,本身也比較愛吃喝玩樂,所以基本上是無任何作為。雖然有同治中興,但基本上只是慈禧和鬼子六、李鴻章等洋務運動活動下的產物,和同治沒啥關係。

所以簡單講,同治就是一個存在感低,沒啥作為的,去世很早的年輕皇帝。很多人看電影或者野史說同治是得了梅毒去世的,但實際上早已在XX文檔,類似皇帝的診斷記錄中證實了,死因是天花。


光緒

整個清朝皇帝中,最同情的,同樣也是最不幸的便是光緒了。幼年離開父母,登基為帝,一舉一動都是受到監視,毫無自由,上面還有慈禧的壓迫。但是,不確定的是,如果沒有慈禧,光緒是否會帶領著清王朝走向另一個更好的局面。個人覺得,帝國末期,如果沒有慈禧,光緒其實是個希望。光緒的思想其實已經很進步了,他是皇族裡面唯一一個睜眼看西方,對封建傳統質疑的人,他力求變更,創新,學習西方,發奮振作,因此有了百日維新。

毫無疑問,如果百日維新成功,對於經濟的發展,思想的解放將會有著重大意義和進步,可惜的是,光緒沒有實權,只有103天就結束了。喻大華對於光緒的評價有一大堆的話,我只記住了最後一句,他是一個失敗的英雄。

光緒是不幸的,慈禧的權利太大,完完全全蓋住了他,但是他在不幸中還是站了起來,為民族振興,為救整個國家,去扛起了他的責任。特別有一句,變法中,有人問,如果變法成功,人民有權了,君主會沒有權,光緒答,如果能夠救國,我沒有權又能怎樣。(意思是這樣,古文已經忘記),另外,光緒在慈禧時候第二天也去世,也已經證實,光緒是被砒霜毒死的,毫無疑問,是慈禧。所以,真的,光緒太可惜了。


宣統

末代皇帝溥儀,一生實在是太特別了,怎麼說這個人,簡單來說就是沒啥能力,膽小的,只在自己的小朝廷中凌弱,對日本,對革命者,對於挖了祖宗墳墓的軍閥,他都沒能力反抗。在他手上也流失了很多皇宮寶貝,他也是可悲的,在那個時代下,一直被各種操控,而他最大的錯誤便是答應了日本成立偽滿洲國。這是他從碌碌無為的,有著各種小缺點的清朝遜位皇帝變為了一個賣國賊,一個大汙點。雖然成立了偽滿洲國,溥儀也是在自己的小範圍內做些小事情,壞事好事都沒能力做。

後期在東京審判中指正日本,也經過改造變為一個合格的公民,也算是非常明智的決定,對一個末代皇帝而言,結局不錯,要知道末代沙皇是全家都被滅了。

簡單說下,都是個人觀點,歡迎討論


弦隱中人


清朝從入關後到末代皇帝溥儀成為一名普通公民,歷時二百多年時間,對中國造成了極其深的影響,當提起滿清的皇帝的時候,清朝後裔們首先想到的是康乾盛世給中國帶來的輝煌和繁榮,但是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或許我們想到的則是鴉片戰爭後的屈辱和割地賠款時的悲涼,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在祭祀這十二位祖先,而且還要找人扮演皇帝進行祭天活動,實在是排場巨大,或許清朝十二帝已經成為了清朝後裔們心中唯一的念想了。

以一個國人的身份對他們做出一些評價吧。

順治皇帝,沒有什麼出彩,也沒有什麼不堪,做的事情沒有故事多,比如出家當和尚的故事。

康熙皇帝,作為遺老遺少們心中的楷模,那是相當的萬古一帝,可是相比起來,所謂平三藩王,戰葛爾丹,收復臺灣都是內戰,外戰的戰沙俄,那是相當費勁,還讓了一些土地出去,他打仗打的國庫能跑馬,管理腐敗貪汙橫行,是在是沒話說。

雍正算是清朝為數不多的有政績能幹事情的皇帝,所謂是勤政先鋒,信奉活到老幹到老,攤丁入畝,改土歸流都是他的政績,在他的統治下,清朝有了一定的起色,但遺憾的是,活的時間太短了,清朝喪失了興盛的可能性。

這位十全老人就不用說了,四處征戰,仗著老爹留下的銀子,打仗打的什麼都不是,寫作也頻頻撲街,最後還宣傳是十全老人。

嘉慶乾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除掉了和珅,但還被起義軍攻進了紫禁城,平庸平庸。

道光皇帝,平定新疆叛亂,維護了國家統一,但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人嚇的半死,軟弱無能,喪權辱國。

咸豐皇帝,在位期間爆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得已的情況下,啟用了漢臣,這最終也造成了清朝最後的滅亡,算是有點政績。

同治皇帝,慈禧太后想要母子同治,結果搞出了個年紀輕輕就在外鬼混染上了花柳病,算是個倒黴的人。

光緒皇帝一心想要中興,想要有作為,無奈自身能力有限,為人軟弱無能,最終被囚,鬱悶而死。

溥儀皇帝是罕見的做出多個第一的皇帝,比如第一個離婚,第一個叛國,第一個認外國人為祖宗,第一個成為公民等等,生在末世王朝,算是他可憐,也算是他幸運。


縱觀清朝帝王,雖然說沒有什麼昏庸之人,但也沒什麼特別出彩的人,除了值得一讚的雍正,幾乎就沒什麼可以拿來獨步天下的了,可謂是平平凡凡的一朝吧。


關河南望


不算入關前的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大清剛好是十位皇帝。

一.順治:六歲登基,坐享其成,大清入關似乎和他沒什麼關係。

二.康熙:千古一帝,在位六十一年,掃除內憂外患,引領大清進入黃金時代。

三.雍正:承上啟下、嚴厲刻薄,大清最勤政皇帝。

四.乾隆:大清時運最好的皇帝,也是歷史上最長壽皇帝,所有的好事都讓他趕上了,把老祖宗留下的家產也敗光了。

五.嘉慶:大清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帝,最大的優點是沒什麼缺點,最大的缺點是沒什麼優點。

六.道光:雖兢兢業業但資質不高,“三千年不遇之亂局”被他趕上了。

七.咸豐:苦命天子,短短十一年經歷了太平天國起義、第二次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死後又發生了“祺祥政變” 。

八.同治:同光中興、洋務運動,但這些好像都和他沒什麼關係。

九.光緒: 由於自身的軟弱錯過了大清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十.宣統:末代皇帝,《我的前半生》見證了清朝的滅亡、中華民國的建立和新中國的誕生。


ZYY720605






大清國276年共12帝,關外兩帝,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史稱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金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後有十個皇帝。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宣統宣帝。愛親覺羅.福臨(1638年一1661年)清朝入關後首任皇帝。六歲登基,由攝政王多爾滾輔政。順至七年親政。大力恢復農業,獎勵墾荒,重視漢官任用,消弱滿洲貴族勢力,24歲時得天花病世,一說出家五臺山,廟號世祖。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一1722年)8歲登基,14歲親政表現了非凡的才能,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戰羅剎,三徵噶爾丹,多倫會盟,多民族國家捍衛者,注意休養生息,地丁合一,籠絡漢族士人,標榜仁政,晚年出璣吏治腐敗,九子奪嫡事件,對政治產生`不良影響。享年69歲,在位61年,是古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聖祖。愛新覺羅-胤禎(1678年一1735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勒勉的皇帝,也是清朝十個皇帝中被黑的最慘的皇帝。在位十三年政績卓著,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官紳一體納糧,設軍機處,國庫存銀六千多萬兩,國力空前強盛。廟號世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一1820年)嘉慶皇帝\\整頓吏治,除掉和坤,重用漢官,資治平庸傾全力維護清日漸衰落的統治。愛新覺羅.旻寧道光皇帝(1782年一1850年)為挽就日益衰落統治憚精竭慮,整頓吏治,整釐鹽政,通海運,力行節儉,勤於政務,資質不高,在世界改革洪流中難有作為。在位30年,廟號宣宗。愛新覺羅丶奕濘咸豐皇帝,歷史上最後一個有實際統治權的皇帝,也是清朝丟失國土最多的皇帝。愛新覺羅_載淳(1856年一1875年’同治皇帝,在位期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陝西回亂悉被平定,收回新疆,出現"同治中興"局面。愛新覺羅、載湉(1871年一1908年)光緒皇帝,4歲即位,38歲病世,廟號德宗。一心想改革內政,實行變法,發展洋務運動。是個能接受新生事務的皇帝。愛新覺羅,浦儀(1906年一196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也是經歷非凡擁有傳奇色採的皇帝。一心想效法“康乾”光復大清三次登基三次下臺,最後迴歸平民之中,是歷史上亡國之君中的幸運兒。






關東俠客


按照題目來回答的話就要把入關前的後金的創建者努爾哈赤以及真正改國號為清的皇太極給省略掉了。那就剩下了入關後的十個皇帝。在這裡我不想擺史實,講實例,因為那些在歷史書上都能查到。我只是隨便講講他們給我的(僅僅是我的)印象。

一,順治帝。

六歲登基,是各方政治勢力鬥爭妥協的結果。前段時間受到聶政王多爾袞的控制,後段時間受到生母孝莊太后的掣肘。因為個人感情(董小宛)和施政不順利於二十四歲駕崩。野史傳說他去五臺山出家了。

二,康熙帝。

名曰守成,實則新創。八歲登基,運籌帷幄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剿滅葛爾丹,抗擊沙皇俄國不愧號稱千古一帝。晚年因為精力不濟在政務家事上都有所疏漏。

三,雍正帝。

對康乾盛世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歷史上難得的勤勉皇帝。鎮壓羅布臧丹增叛亂改土歸流,攤丁入畝做了好多改革。同時也是殘酷鎮壓政敵的鐵腕皇帝,比如他的兄弟們,年羹堯,隆科等都被迫害致死。

四,乾隆帝。

自號文治武功“十全老人”,實則是躺在祖宗的家底兒上享受了一生。前段時間革新吏治,與民生息。後半段寵信佞臣和珅,天下揭竿四起。同時私生活奢華,曾六下江南。

五,嘉靖帝。

守成之君。一生中最大的亮點就是誅殺了貪官和珅。再就是於紫禁城遭到刺殺,侍衛們無一捨命相救。只有他的親姐夫替他出面捱了一刀。他的時代是清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六,道光帝。

生性簡樸,穿著帶補丁的龍袍上殿。無能軟弱,鴉片戰爭讓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國內人民起義鬥爭此起彼伏。

七,咸豐帝。

在杜受田的幫助下取得了皇權鬥爭的勝利。在八國聯軍的逼迫下逃到熱河承德避暑山莊,聞聽火燒圓明園後氣病交加,一命嗚呼。

八,同治帝。

年幼登基,一生都生活在老佛爺慈禧太后的陰影之下。甚至連自己的婚姻大事都無權做主,從而自暴自棄,最終命喪花街柳巷。

九,光緒帝。

慈禧太后的外甥,同治的表弟。也是一生受到慈禧太后擺佈的傀儡皇帝。曾經想勵志維新,失敗後過著名是帝王,實則囚徒的悲慘生活。在慈禧過世的前幾天被毒害身亡。(現代技術檢測出其屍身中有砒霜的成份)。

十,宣統帝。

完全被動的接受歷史賦予的角色。是個悲劇性的人物。兩歲登基,五歲遜位。此後受到各方政治勢力的擺佈,比如張勳復位,比如滿洲登基。後來被前蘇聯政府作為戰犯移交給新中國,經過勞動改造終於成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





煙雨江南1573


清朝十帝(後面那倆不是努爾哈赤的子孫),怎麼評價都在廟號上了。

1 高皇帝 高,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在諡法裡沒這個字,一般都用於 開國之君。

努爾哈赤,開基立業,為功至高。

2 文皇帝 文,經緯天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聞曰文。無不知。學勤好問曰文。不恥下問。慈 惠愛民曰文。惠以成政。愍民惠禮曰文。惠而有禮。賜民爵位曰文。

皇太極接他爹的爛攤子,文治是都佔了,他還服蒙古徵朝鮮,武功就沒體現嘛,對皇 太極一個文字的評價有點委屈。

3章皇帝 章,溫克令儀曰章;法度明大曰章;出言有文曰章;敬慎高亢曰章;文教遠耀曰章。

順治這輩子比較短,用章挺合適,聽話啊,聽孝莊的話,聽多爾袞的話,聽洪承疇的 話,聽范文程的話……聽滿人的話,也聽漢人的話……不過,順治因為個女人想出家, 讓孝莊十分生氣,最後給用個章字也算不錯。

4仁皇帝 仁,蓄義豐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利澤萬世曰仁;功施於民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立物曰仁。

康熙這輩子用多高的評價都不為過。活了69歲,在位61年,是皇帝該乾的,不該乾的都幹了,還都乾的漂亮,就算割了遠東領土給毛子,也是顧全大局,相對遠東苦寒之地,新疆和蒙古更為重要,不捨哪有得。

5憲皇帝 憲,博聞多能曰憲。雖多能,不至於大道。雍正一生刻薄而不寡恩,冷酷而非無情。

乾隆給他爹上個憲字,說實話有點不厚道,這是對他爹施政制度的不認可啊。但是天家 無私情,對爹的感情不如朝廷上的感受來的重要。他爺爺寬了一輩子,他爹嚴了一輩 子,到乾隆這不能再緊下去了,會崩的,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嘛。

6純皇帝 純,中正精粹曰純;見素抱樸曰純;安危一心曰純;志慮忠實曰純;至誠無息曰純;內 心和一曰純;治理精粹曰純。

乾隆這輩子叫chun還是合適的。

7 睿皇帝 睿,可以作聖曰睿;深思遠慮曰睿;聖知通微曰睿;慮周事表曰睿。

嘉慶稱得上有大聰明的人,要不憑他一個既不是嫡出,也不是長子的老十五,能輪到他繼承帝位?前面那些哥哥命短是個原因,但關鍵是嘉慶有大智慧,不憑才,不憑智,不憑文,不憑武,他憑品性德性,忠厚老實,低調孝順,乾隆肯定會選擇這麼一個聽話的兒子接班的,他這身子骨多硬朗,禪位給兒子是為了全他的孝道,但還不想真正放權,只會選個資質平平,聽話的孩子,讓他選個李世民一樣的兒子禪位,他放心嗎?今天禪位,明天就圈禁了。

8 成皇帝 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持盈守滿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達強立曰成;經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聖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禮曰成;仁化純被曰成;德備禮樂曰成;德見於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內德純備曰成;坤寧化洽曰成。

道光人是好人,就是命差點。想做箇中興之主,可惜他爺爺太能作,他爹一代都緩不過來,他這積重難返了,無力迴天了。一事無成的成皇帝。

9 顯皇帝 顯,行見中外曰顯;受祿於天曰顯;聖德昭臨曰顯;百辟惟刑曰顯;有光前烈曰顯;中外仰德曰顯;德美宣昭曰顯。

咸豐在位時間不長才十一年,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他能臨危處亂,因時制宜,適時地做出變革,讓大清渡過幾次坎,還未同光中興奠定了基礎,不容易。

10 毅皇帝 毅,致果殺敵曰毅;強而能斷曰毅;勇而近仁曰毅;善行不怠曰毅;溫仁忠厚曰毅;能紀國善曰毅;英明有執曰毅;經德不回曰毅;致果克敵曰毅。

同治有啥可說的呢?說他叔叔和他皇爸爸都幹了啥還行,他啥也沒幹啊。關鍵是連後也沒留下。從他這,皇室統續over,皇室絕嗣,這不給他個惡諡就不錯了。


真我85918


一般都是說清朝十二帝,那麼十個皇帝又是指什麼。十個皇帝是說清軍入關,多爾袞迎立順治開始到宣統皇帝共十位皇帝。


入關前,兩位分別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建元天命,創立八旗,後遷都盛京(瀋陽)。在於袁崇煥的遼遠之戰中戰敗,不久就病死了。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為努爾哈赤第八子,清朝開國皇帝。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是清朝的開國皇帝。他的圍點打援戰術很快統一關外各地 ,併成功使用反間計,使得袁崇煥被崇禎皇帝凌遲。

入關後的十位皇帝

順治: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他是皇太極第九子,被多爾袞迎立後,多爾袞攝政。他任用漢官等懷柔政策促進政權穩定,又因為剃髮問題造成“嘉定三屠”這樣慘案。多爾袞死後,順治掌握大權,廢掉了多爾袞爵位,挖了多爾袞墓穴,可惜自己也英年早逝,年僅24歲。



康熙: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帝第三子。康熙被尊稱為“千古一帝”。8歲當上皇帝,14歲打敗權臣鰲拜親政。削三藩、戰沙俄,定臺灣,三徵噶爾丹可以說戰功卓著。康熙任用漢官,發展經濟。晚年的時候吏治腐敗,九子奪嫡,二廢太子,政治混亂 。客觀來看,康熙為清朝盛世打下堅實基礎,“康乾盛世”的開創者。

雍正: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玄燁第四子,九子奪嫡中彎道超車,登基時已經40多歲。雍正皇帝軍事上平定羅布藏丹津,經濟上“火耗歸功”,攤丁入畝,政治上改進康熙晚年吏治問題。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帝可以說是滿清最勤政的皇帝。但是歷史評價和民間評價卻不高。

乾隆: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雍正第四子。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促進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設立駐藏大臣,冊封達賴,班禪,疆域北接西伯利亞,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到南海諸島,西到蔥嶺,東北到外興安嶺、庫頁島,成為亞洲東部最大國家。乾隆可以說清朝最幸福的皇帝,爺爺和爸爸為他打下了江山,他坐享其成,還自封“十全大功”。


嘉慶: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乾隆帝弘曆第十五子。嘉慶皇帝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候。嘉慶厭惡貪官汙吏,抄沒和府,和珅在獄中自盡。但是為了維護統治,不敢大刀闊斧的繼續執行,貪汙並沒有得到有效解決。這時候鴉片開始流入中國,白蓮教起義等問題威脅了清的統治。

道光: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嘉慶皇帝第二子。道光也算勤於政務,但是能力不夠,雖然禁菸,但是態度不強硬。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開始清朝的悲劇,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近代史。

咸豐: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在位1851年-1861年,道光第四子。歷史上有名的四無皇帝,無膽識,無才能,無遠見,無作為。還好他選了一些賢能,比如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起義,開啟了洋務運動。逃跑,火燒圓明園,《北京條約》、《璦琿條約》,咸豐皇帝經歷了歷史從未有過的恥辱。

同治:清穆宗,愛新覺羅·載淳,咸豐長子。同治皇帝基本沒什麼實際權力,即位由八位顧命大臣輔政。慈禧太后聯合東宮慈安皇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將八位顧命大臣處死三位,流放五位,實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同治皇帝處處受到慈禧的限制,不能忍受,私生活混亂,19歲就去世了。


光緒: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醇親王奕譞兒子,他是慈禧妹妹的兒子。光緒年間,甲午中日戰爭,清王朝戰敗。光緒不想當亡國之君,也想有自己的作為,任用維新人士發動“戊戌變法”,企圖富國強兵。但是最終被慈禧、袁世凱所鎮壓而失敗。光緒帝被囚禁,不久就去世,第二天慈禧也去世了。所以流傳光緒是慈禧害死的。

宣統:清廢帝,愛新覺羅·溥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末代皇帝。九·一八事變之後,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稱“康德皇帝”。


文/紅雨說歷史


紅雨說歷史


清朝十二帝,前兩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是關外稱帝,皇太極時期正式改名為“大清”,順治開始才入主中原,所謂十帝是隻清朝作為一個全國政權存在時期的十位皇帝。

分別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

我不確定你的問題是要問,為什麼清朝是十位皇帝,還是評價一下清朝這十位皇帝。

如果讓我給這十人排名前三名應該是康熙,雍正,順治,畢竟歷朝歷代開國的幾位皇帝都是最有作為的,清朝也不例外。

順治,愛新覺羅·福臨

豪格和多爾袞兩人對皇位的爭奪,最終成就了順治。

六歲繼位,十四歲親政,雖說他是清軍入關的第一位皇帝,但是主要功績應該歸於多爾袞,畢竟入關時他只是個七歲的孩子。

順治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基本完成了全國統一,南明永曆皇帝已經難逃緬甸,僅有東南沿海鄭氏。

在我看來順治還是有些執政能力的,其中整頓吏治和對於漢臣的重用,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康熙,愛新覺羅·玄燁

可以說是清朝乃至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最高的皇帝之一。

在位六十二年,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戰噶爾丹,退沙俄,是他一生主要的功績。不得不說康熙的作為都體現在開疆拓土維護國家統一方面,所以才有如此高的知名度。

“千古一帝”的評價有些言過其實。

雍正,愛新覺羅·胤禛

雍正之所以被大家熟知,主要是他皇位得來的各種傳說以及死因,其次才是他的勵精圖治,在清朝皇帝中,雍正是最為勤政務實也是最懂得治理國家的皇帝。

雍正一朝皇權得到了極大加強,各項改革切中實際,沒有“假大空”,實實在在奠定了清朝強盛的基礎。

說了半天剛說了三個人,下面的簡單點兒,都用一句話概括。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

最被高估的皇帝,在位期間除了統一新疆可以被稱為功績,數次“普免錢糧”算是愛民,其餘所謂“十全武功”多有高估和美化之嫌。乾隆後期已經開始走下坡路,而且是急坡。

嘉慶,愛新覺羅·顒琰

有人說嘉慶資質平平,優柔寡斷,但是從處理和珅這件事來看,嘉慶對威脅到他皇權的人還是能幹淨利落的解決。

我給嘉慶的評價是“嘔心瀝血墨守成規”

道光,愛新覺羅·旻寧

我對他的評價是厲行節儉,比較勤政,但是缺乏大刀闊斧的改革力度,以及百折不撓的精神。

咸豐,愛新覺羅·奕詝

頗有雄心壯志,改革力度超越了道光嘉慶兩位皇帝,無奈時運不濟,大清的衰退非一人之力可以挽救。

同治,愛新覺羅·載淳

同治一朝,大清出現了“迴光返照”,但是這和載淳本人並無多大關係,十七歲大婚親政,十九歲就駕崩了,想要評價他一生的功過都無從下手。

光緒,愛新覺羅·載湉

很多人為光緒鳴不平,沒說他壯志未酬就是因為慈禧太后當道,實際上光緒確實有壯志,但是本人能力太差。

親政十年基本上毫無作為,看似還是個乳臭未乾的孩子,以為變法是過家家,幻想通過幾道新政大清就能強盛。

宣統,愛新覺羅.溥儀

對於溥儀先生,他的一生只能是各種符號和象徵。

封建制度終結的象徵,幾千年歷史最後一位皇帝,隨著他身份的轉變,這種象徵意義最終定義為新中國公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