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齊國圍魏救趙

公元前361年,魏惠文王遷都大梁,企圖奪取東方霸權。後四年,魯、衛、宋、韓四國紛紛表示臣服,一時之間,霸氣外露,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戒備。公元前356年,趙成侯在平陸和齊威王、宋桓侯會晤,此後又和燕文公在阿地會盟,魏國隱約覺得自己又被圍攻的可能,隨時都在尋找機會,先發制人。公元前354年,趙國攻打衛國,魏國迅速派兵包圍邯鄲,邯鄲之戰爆發。

齊國圍魏救趙

孫臏劇照

魏國雖然在西線與秦國的爭奪中接連失利,但是依賴文侯和武侯的基礎,魏國依舊強大。果不出所料,邯鄲大戰,趙國根本經不起魏國的攻打,自己本身又分兵伐衛,力量更加渙散。無奈之下,只得尋求楚國和齊國的幫助。楚國採取大夫景舍的建議,只發一小部兵力虛張聲勢,以期最大程度削弱趙魏兩國,從而漁翁得利。齊國則採用大夫段幹朋的意見,發兵攻打魏國襄陵,等待邯鄲陷落,以逸待勞,攻打魏國一個措手不及。其實,齊國和楚國的戰略意圖是一致的,只是齊國更加有效的付諸了實施。

雖然魏國攻打趙國成效顯著,但是其他諸侯國並不打算讓魏國做大。尤其是西方的秦國,接連發動幾次戰役,在元裡,大敗魏軍,斬首七千;初戰告捷之後,又進逼少梁,奪取了少梁城。然後一鼓作氣,攻打韓國多個城池,對魏國形成非常大的威脅,處於兩線作戰的魏國情況非常危急。魏惠文王採取果斷措施,不易初心,堅持攻打邯鄲,趙國危在旦夕。

齊國圍魏救趙

孫臏劇照

公元前353年,齊威王首先選擇孫臏為主將,但是孫臏認為自己殘廢,不適合做主將。最終以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開啟了圍魏救趙之路,原本依附於魏國的宋國和衛國見齊國救趙,紛紛投入齊國的陣營。南方的楚國也派兵攻打睢水一帶,此時魏國的領土缺陷盡顯無遺。但是魏國仍然全力攻打邯鄲,最終邯鄲城被攻破。這時候齊國已經控制住了通往大梁的交通要道,但是攻打邯鄲的主將龐涓並不著急回援大梁,而是採取攻打衛國的方式引齊國來救援,龐涓和孫臏的較量就這樣開始了。

齊國圍魏救趙

圍魏救趙示意圖

孫臏認為,龐涓攻打衛國已經已經是先發制人,直接救衛反而處於被動的地位。於是決定攻打魏國的軍事重鎮平陵,孫臏的理由是平陵南靠宋國,背靠衛國,中間是魏國的一個城市,這個位置易守難攻,糧草補給也非常困難,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情況,給龐涓製造一種假象,認為我們不熟地理,那麼龐涓一定會回來攻打我們。此後田忌採取孫臏措施,並調用齊城、高唐兩地軍隊,去迎接環塗魏軍的攻擊,造成慘敗的局面,示弱與龐涓。接著田忌輕裝奔襲圍攻首都大梁,孫臏則在龐涓迴歸大梁的必經之路桂陵設下埋伏。龐涓見齊軍幾次失利,開始掉以輕心,同時援救大梁功勞巨大,龐涓也非常心動,於是迫不及待的從衛國撤軍,一路摧枯拉朽擊潰齊國小股軍士,更是丟掉輜重,一路狂奔,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在桂陵遭遇孫臏的埋伏,被孫臏活捉,就這樣孫臏取得了桂陵之戰的勝利。

齊國雖然取得了桂陵之戰的勝利,但是並沒有救下邯鄲,此後魏國集結韓國在襄陵夾擊齊國聯軍,齊國戰敗求和,楚國出面調停,最終齊魏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