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臺灣人為什麼都用繁體字?

美羊媽咪


簡而言之,臺灣使用繁體字是因為蔣介石死要面子活受罪。

很多人一提到簡體字,都會以為是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推行的。

其實,簡體字是國民政府最早開始推行的。

上世紀二十年代,很多學者提出漢字應當簡化。比如錢玄同和北京大學教授黎錦熙向中華民國政府國語統一籌備會提交《減省現行漢字的筆畫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這是第一次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

據史料記載,當時蔣介石對此表示關注,決定逐步推行簡體字。

1935年8月21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向全社會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共計324個,還通令全國,各種學校的教材,都必須使用簡體字。

這次漢字簡化,因為遭到國民黨中央常委、考試院院長戴季陶等人的強烈反對,而不得不終止。

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在1952年再次推動漢字簡化,他表示漢字筆畫太多,學起來難度比較大,應當適當地簡化。

他的一些書法作品中也混用了簡化字。

沒想到到了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簡化字在中國大陸地區取得了“規範漢字”的地位。

蔣介石一看,就不再推行簡化字了,轉而開始倡導繁體字。

到現在,一些臺灣人以用繁體字、繼承中華傳統文化自居,很多大陸網友不明究竟,也跟著起鬨。

他們其實不知道,漢字,本就在不停地發展、簡化。簡體字裡確實有很多簡化得不好的,但這並不代表臺灣食古不化是正確的,大陸的簡體字符合歷史發展和文字變化的大方向。

如果不是蔣介石為了與大陸唱對臺戲,臺灣現在也在用簡化字呢。



夢露居士


所謂繁體字,或稱為正體字,定義是:繁體字與簡化字相對,繁體字指已有簡化字代替的通常筆畫較多的漢字,是使用繁體字作為書寫的最基本單元的文字系統。在實際生活中談到的繁體字,實際上是指繁體字和傳承字的集合。在臺灣一般稱其為“正體字”,在港澳中國大陸和新馬稱為“繁體字“。


臺灣所用的繁體字是清末是制定的,中華民國延續了這一寫法。當時制定時的原則是挑選筆劃最多的寫法。比如說一個字,在康熙字典上有五種寫法,清末時規定其中筆劃最多的為“正體”標準寫法。
1935年時為了普及識字率,民國政府原打算採取簡體字,但後因戰亂一直沒有實行。1949年後,共產黨出於普及識字率這原因,決定採取簡體字,於1956年頒佈《漢字簡化方案》,並且正式使用簡體字。
大陸的簡體字中除了一個“國”字是生造出來以外,其他所有字都是在古代曾經出現過的不同寫法。因此現在在書法大字典上查詢某個字在古代碑帖上的寫法時,會看見繁體字,也會看見簡體字,還會看到許多其他的寫法。

由於兩岸間政治歷史的原因,臺灣地區並沒有像中國大陸那樣,實行漢字簡化運動,而是沿用傳統漢字,稱之為正體字,其標準為中華民國教育部頒佈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稱“甲表”共收常用字4,808字、《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稱“乙表”共收次常用字6,334字,並含9個單位詞,共計6,343字、《罕用字體表》稱“丙表”收罕用字18,388字、《原異體字表》稱“丁表”共收異體字18,588字,補遺22字,並以此四表收錄字為現行國家標準中文標準交換碼納編編碼依據,直至現在仍在使用繁體字。

所以,臺灣一直都是使用正體字或繁體字的!因為這是約定成熟,也是政府規定的標準字。


*歡迎關注頭條號、悟空問答號:臺灣自由行。如果有任何關於去臺灣旅遊、自由行的問題,請在 悟空問答 提問,並指名邀請 臺灣自由行 來回答!我們一定盡力給您最周全的答案!

臺灣自由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簡化字是特殊時期的產物,就今天來說早已不合時宜。

大陸應該和臺灣香港一樣,恢復繁體字的學習。

大陸之所以使用簡化字,只有一個利用,便於掃盲。

在60年代簡化字實施的時候,中國文盲數量巨大。

在當年低教育條件下,繁體字學習難度大,簡體字學習難度小,所以就採用簡體字,道理就這麼簡單。

自然,簡體字書寫也較為簡單,便於文件的書寫。

但今天,簡體字已經沒有必要,理由如下:

第一,今天教育水平高。

今天教育水平,已經到可以讓所有孩子學英語的檔次。

學習繁體字,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第二,電腦時代,書寫已經越來越少

電腦時代,成年白領除了簽名以外,基本不寫字。

所以簡體字便於書寫的優勢,在今天根本不存在。

第三,顯然繁體字要漂亮的多

大家隨便看看繁體字和簡體字書法的對比,顯然繁體字漂亮的多。



第四,文化的斷層

薩沙因為工作原因,每天都必須看大量的繁體字資料。

剛開始的時候,很難看懂,很多字不認識。

幾個月後,基本能看懂了,但也很吃力,因為看的時候需要聯想。

直到幾年後,我看繁體字和簡體字才差不多,已經分辨不出誰是誰。

但是,你讓我手寫繁體字,我還是不會寫。

我之所以能看懂繁體字,是薩沙工作性質決定的。

如果是一般的朋友,你根本就看不懂。

那麼換句話說,我們連祖宗的字都看不懂,這還是中國人?




奰(bi)、躄(bi)、罍(lei)、纇(lei)、薐(leng)、豳(bin)、薹(tai)、虩(x90i)、舄(xi)、衚(hu)、衕(tong)、觳(hu)、觫(su)、燹(xian)、盫(an)、媕(an)、娿(e)、寯(jun)、嬲(niao)、璺(wen)、齆(weng)、韛(bai)、櫼(jian)、讖(chen)、橐(tuo)、鼉(tuo)、聱(ao)。


薩沙


簡體字是大陸頒佈的。當時沒有考慮(也不可能考慮到)將來的信息化問題。而且由於簡化字方案推出過於草率,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

簡化字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內容之一。簡化字本身就存在爭議。推行簡化字遂了一部分文化人士的夙願。但是爭議並沒有平息。

像這種事關全民族的事情,還是慎重為好。還好沒有太激進,去推廣拼音化。

如果臺灣也推行簡化字,那中文就會有三種字,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一葉楓流O靈似舞妖


難道除了臺灣用繁體字之外,香港澳門就不能用嗎?當然了內地也可以用繁體字,用簡體字多過繁體字,就看你懂不懂深奧的繁體字了,古代的時候都是用的古代繁體字?說實話我也喜歡繁體字也喜歡簡體字,就是不喜歡英文我並非港澳臺同胞


乜哥乜哥


常凱申時代就已經研究並制定了漢字簡化方案,只是因為局勢的變化常凱申來不及推廣。再只是,TG建國後推廣簡體字,臺港澳出於意識形態思維而拒絕簡體。簡體字在與大陸基本不存在黨派之爭的李家坡和馬拉順利推廣就進一步證明,繁簡之爭就是意識形態和黨派之爭而已,與文字本身無關。


奇依切恩


簡體字大都是從書法中的草書而來。叫簡體字,我認為不對,應叫草書正寫字,簡稱:草正字。它是漢字發展到一定境界和高度之表現。見笑了,哈哈,哈……https://weitoutiao.zjurl.cn/ugc/share/thread/1601481146474499/?app=&iid=33143819196&target_app=13&tt_from=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二馬書畫社馮華


卜:臺灣,香港都用繁體字,因為香港,當時還是英租佔,臺是蔣遷到哪,新中國成立後我國成立文字改革委員會,對原部分繁體字進行改革簡化,今大陸簡化字由此而來,而澳,港,臺照常用繁體。


黃嶽發


繁體字是正統傳承,簡體字是傳承發揚!

大陸為了推動教育發展,提高國民素質,所以對漢子中難寫,難人的字做了簡化!大陸的教育水平在當時可想而知,工農為主,再加上文革,所以,我們迫切需要改變國內的教育。這樣簡體字就誕生了。


壹號觀察


解放前,我們也是用繁體字的。解放後我們進行了漢字簡化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