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有爭議的張學良,你怎麼看?

張學良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半個世紀多來一直有許多人在為他偽裝、辯護、甚至貼金,硬把一個對民族對國家犯下不可饒恕罪責,給中華民族帶來重大災難的民族罪人美化成為大義大勇的民族英雄。像這樣顛倒黑白、混淆視聽實在是令人痛心痛恨。這些極力美化張學良的人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他的親屬、部下或受過他恩典的人,出於感情而隱瞞事實文過飾非;另一類則是他的政治夥伴或盟友,出於對他們共同的敵人——蔣介石的痛恨而故意造假篡改歷史。下面讓我們看看張學良在抗日戰爭前期(1931—1936)的表現,來認識一下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擅自放棄東北三省完全是他一人所為

張學良擅自放棄東北三省造成國家分裂、人民塗炭,其膽量之大、用心之惡為古今中外歷史所獨有,即使宋、明、清三朝的所有漢奸賣國賊與其相比都顯得渺小了許多。而那些企圖美化他的人卻把不抵抗的責任栽贓到蔣介石的頭上,真是千古奇冤,比竇娥還冤。

論據之一是說蔣介石發電報不讓東北軍抵抗的,但電報原文至今沒有任何人證明自己親眼看到過,只是道聽途說而已。而根據蔣介石的日記記載,18日當天他正在去往江西剿共的路上,他是19日才獲悉日軍攻佔瀋陽的。當時的通訊技術和現在相差甚遠,發報機功率有限,距離稍遠就必須經過轉發。即使張學良18日晚給蔣介石發電報請示,由於蔣介石正在江西也不可能馬上接到電報。請問,蔣介石在不知道事變發生的情況下怎麼能夠下達不抵抗的命令,這種說法荒謬之極,一分可信度都沒有。

有爭議的張學良,你怎麼看?

張學良

論據之二是說張學良是根據蔣介石與他談話時說過“應儘量避免衝突”的指示才下令不抵抗的,這種說法更是牽強附會。有點政治常識的人都知道,衝突和戰爭完全是兩碼事。18日晚日軍炮轟並進攻北大營,已經不是挑釁和衝突而是武裝入侵,是戰爭行為。每個軍人都知道戰爭一旦發生就無法避免,勇敢的軍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奮起抵抗,只有懦夫漢奸才會選擇逃跑或投降。張學良軟弱無能,不敢下令抵抗卻想諉過於人真是可悲可憐可憎。就在九一八事變4個月後日軍在上海武裝挑釁,蔣介石對19路軍也有同樣的指示,為什麼蔣光鼐、蔡廷鍇將軍毅然下令還擊英勇抵抗,而張學良為什麼做不到?差在那裡,差在人格,一個愛國死戰,一個懦弱逃跑。

當時張學良是完全獨立指揮東北軍的,蔣介石是不能直接對東北軍下命令的,如果張學良要抵抗蔣介石是無法阻止的,反之張學良如果不抵抗蔣介石也毫無辦法。當時不僅張學良這樣,在1930年中原大戰結束之前李宗仁、閻錫山、馮玉祥等等都是如此。他們不但不聽蔣介石的命令,還敢於同蔣介石刀兵相見、武裝倒蔣。所以說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是戰是逃完全是張學良做主,和蔣介石無關,完全應有他一人負責。

如果說張學良放棄東北可以原諒的話,那韓復榘放棄山東就不算過錯,不能槍斃而應當平反。

九一八事變前東北軍有將近30萬,而且武器裝備也是全國最好的,超過蔣介石的中央軍,而且有很強大的空軍、海軍。這也是他能夠揮師入關,幫助蔣介石打敗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順利結束“中原大戰”的資本。張學良揮師入關之後有將近10萬人隨他入關,當時駐紮在東北的有近20萬,而關東軍只有1.7萬,張學良之所以下令不抵抗,不是他當時打不過日軍,而是根本不想打。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張學良這時候患上了“恐外症”,1929年爆發的中東路事件,東北軍遭到蘇聯紅軍的重創,傷亡近萬人,海拉爾、滿洲里被蘇聯攻佔。這一戰使張學良深刻認識到東北軍和先進國家軍隊之間巨大的差距,產生了嚴重的恐外心理,不敢和外國軍隊打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