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0 有争议的张学良,你怎么看?

张学良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半个世纪多来一直有许多人在为他伪装、辩护、甚至贴金,硬把一个对民族对国家犯下不可饶恕罪责,给中华民族带来重大灾难的民族罪人美化成为大义大勇的民族英雄。像这样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实在是令人痛心痛恨。这些极力美化张学良的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他的亲属、部下或受过他恩典的人,出于感情而隐瞒事实文过饰非;另一类则是他的政治伙伴或盟友,出于对他们共同的敌人——蒋介石的痛恨而故意造假篡改历史。下面让我们看看张学良在抗日战争前期(1931—1936)的表现,来认识一下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擅自放弃东北三省完全是他一人所为

张学良擅自放弃东北三省造成国家分裂、人民涂炭,其胆量之大、用心之恶为古今中外历史所独有,即使宋、明、清三朝的所有汉奸卖国贼与其相比都显得渺小了许多。而那些企图美化他的人却把不抵抗的责任栽赃到蒋介石的头上,真是千古奇冤,比窦娥还冤。

论据之一是说蒋介石发电报不让东北军抵抗的,但电报原文至今没有任何人证明自己亲眼看到过,只是道听途说而已。而根据蒋介石的日记记载,18日当天他正在去往江西剿共的路上,他是19日才获悉日军攻占沈阳的。当时的通讯技术和现在相差甚远,发报机功率有限,距离稍远就必须经过转发。即使张学良18日晚给蒋介石发电报请示,由于蒋介石正在江西也不可能马上接到电报。请问,蒋介石在不知道事变发生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下达不抵抗的命令,这种说法荒谬之极,一分可信度都没有。

有争议的张学良,你怎么看?

张学良

论据之二是说张学良是根据蒋介石与他谈话时说过“应尽量避免冲突”的指示才下令不抵抗的,这种说法更是牵强附会。有点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冲突和战争完全是两码事。18日晚日军炮轰并进攻北大营,已经不是挑衅和冲突而是武装入侵,是战争行为。每个军人都知道战争一旦发生就无法避免,勇敢的军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奋起抵抗,只有懦夫汉奸才会选择逃跑或投降。张学良软弱无能,不敢下令抵抗却想诿过于人真是可悲可怜可憎。就在九一八事变4个月后日军在上海武装挑衅,蒋介石对19路军也有同样的指示,为什么蒋光鼐、蔡廷锴将军毅然下令还击英勇抵抗,而张学良为什么做不到?差在那里,差在人格,一个爱国死战,一个懦弱逃跑。

当时张学良是完全独立指挥东北军的,蒋介石是不能直接对东北军下命令的,如果张学良要抵抗蒋介石是无法阻止的,反之张学良如果不抵抗蒋介石也毫无办法。当时不仅张学良这样,在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之前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等都是如此。他们不但不听蒋介石的命令,还敢于同蒋介石刀兵相见、武装倒蒋。所以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是战是逃完全是张学良做主,和蒋介石无关,完全应有他一人负责。

如果说张学良放弃东北可以原谅的话,那韩复榘放弃山东就不算过错,不能枪毙而应当平反。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有将近30万,而且武器装备也是全国最好的,超过蒋介石的中央军,而且有很强大的空军、海军。这也是他能够挥师入关,帮助蒋介石打败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顺利结束“中原大战”的资本。张学良挥师入关之后有将近10万人随他入关,当时驻扎在东北的有近20万,而关东军只有1.7万,张学良之所以下令不抵抗,不是他当时打不过日军,而是根本不想打。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学良这时候患上了“恐外症”,1929年爆发的中东路事件,东北军遭到苏联红军的重创,伤亡近万人,海拉尔、满洲里被苏联攻占。这一战使张学良深刻认识到东北军和先进国家军队之间巨大的差距,产生了严重的恐外心理,不敢和外国军队打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