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這麼好,為什麼推廣不開呢?

咖喱21617531


必須明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很好,推廣的也很好!

題主所說的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很好,推廣不開是偽命題。據袁隆平院士介紹截止2015年,外國共種植雜交水稻總面積達600萬公頃,其中最大的是印度,有200多萬公頃,然後是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等,在這些發展中國家,增產甚至達30%至40%。可見很多國家都開始推廣雜交水稻,特備是人口密度較大的東南亞國家。當然袁隆平院士志存高遠,他認為只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稻田都種植雜交水稻,才能解決未來可能到來的糧食危機。

國內最近幾年,很多大米的名氣的確都比雜交水稻要大,比如五常大米等。主要在於這些大米的口感更好。而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口感的要求也與日俱增。因此,在徹底解決溫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必然會對雜交水稻的需求有所下降。但是,雜交水稻依然是我國糧食安全的可靠保障。


地震博士


雜交水稻已經佔了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的55-60%,這還叫推廣不開?全國耕地總面積有限,要考慮各種農作物的佈局,水稻種植只需要能夠覆蓋以大米為主食的人口口糧就行了,另外好多土地是不適宜種水稻的,即使同種水稻,各地的氣候土壤條件不一樣因此對品種的選擇也不一樣。現在南方該海拔地區和東北地區種植的都是粳稻,粳稻耐寒,耐弱光,但是米質相對較好,口感佳,而且粳稻的雜交優勢不明顯,這些特點導致了其種植分佈。而秈稻的雜交優勢較明顯,耐溼熱耐高光,增產的潛力大,所以雜交水稻主要用於秈稻,主要是在南方種植,如今雜交水稻能夠做到這個比例應該算是非常成功的,基本上能種的地方都推廣了。

現在國內糧食是有剩餘的,所以如今產量已經不是第一需求,水稻口感越來越受消費者大眾重視,口感一般認為由支鏈澱粉比例決定,而雜交水稻本身是以提高產量為第一目標。農民在種植水稻品種時肯定是以最高收入為標準,在成本一致的情況下,產量✖️單價就是衡量標準。 就現在而言因為粳稻的品質相對較好所以其收購價格會相對較高一些。我國水稻平均單產已經超過450千克每畝,已經是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現在所需要做的是在水稻的產量與品質中做出取捨,取得一個恰當的平衡,未來育種目標需要高產優質兼顧的品種。即使是現在高品質秈稻種子的需求量極大。


科學閏土


推廣比多數人想的好得多。

提示:內容以數據為主,不討論生活現狀,謹慎查看。

雜交水稻自1980年第一次走出國門,到2010年已有8個國家大面積推廣中國雜交水稻,40多個國家引種、研究、推廣 ,推廣面積超300萬公頃。(摘自李晏軍博士的《中國雜交水稻技術發展研究(1964~2010)》)


以上信息是我國雜交水稻在國外推廣的情況,相比起其他科技水平相對落後的情況,農業尤其在雜交水稻技術領域,我國領跑世界近半個世紀,這其中的功臣正是袁隆平。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現今中國所使用、種植的雜交水稻,無論是否完全出自袁老之手,都可以稱作“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袁老完全可以作為我國雜交水稻的代表人物,並無異議——

我們常說,一個領域的技術範式是支起整個學科的靈魂,“袁隆平思路”正是雜交水稻技術範式公認的理論基礎。我們國家攻克三系配套關、良種選育關和制種關等等,都有著袁老精神在背後支撐。

以上模式化的內容,是為了說明,雜交水稻的推廣並不侷限於民用領域,它也在於科研層面、外交層面,推廣的程度比想象中更好。

而在民用角度考慮的話,看錶格會更好:

(圖自《我國兩系雜交水稻發展的現狀和建議》)

圖1組合數是指,以不同的“超級稻”品種搭配種植,可見從1993年的單一組合,到2009年已經有超過60種組合可能。圖2可見,推廣面積,種植面積上升速度也非常驚人。

這是相關的推廣面積,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幾個種植大省,都有大面積種植雜交水稻。

不過這也跟雜交水稻技術的現狀有關,雜交水稻主要是秈稻雜交稻,因此這限制了雜交稻的種植範圍。以2009年推廣面積前幾位的雜交稻數據可見(上圖),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西和兩湖地區面積最大,其次是兩廣和浙江。

這些信息都屬於數據整合,要說在生活中,吃飯看稻田,不是親自種植根本不會知道所謂雜交稻離自己多近。

以上信息是袁老為雜交水稻帶來的發展,而袁老自身的成績呢?一句話足矣-------->從1976~2000年,雜交水稻每年種植面積佔水稻種植面積的1/4~1/2,平均畝產增產20%以上
袁老突破畝產千斤的成績,但也有很多人會說,雜交水稻不好吃,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當時為了產量,沒有太多考慮口味,這是時代的需求。在優化親本的情況下,也可以做出高產口味好的品種。

水稻雜交的優勢還可以繼續開發,今後是否仍大力推廣,還需要看水稻雜交的發展。


SME科技故事


全國大部分地區都種上雜交水稻了,而且還推廣到了東南亞地區,這已經算推廣得很開了。

但是,雜交水稻並不是哪兒都好,以目前的技術水平,還做不到全面推廣。

首先,雜交水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產,而在改善口感方面是比較乏力的。我國南北方的米有較大區別,即使同樣在南方,太湖平原的米和江漢平原的米,口感區別也很大。所以,種植雜交水稻,優先考慮的還是增加產量,可要是口感相差較大,肯定也不能盲目推廣。北方大米的主要種植區是東北,很多人也知道,東北大米的品質好,更好吃,如果將這些種植區的大米也都換成雜交水稻,那麼這些口感很好的大米品種,消費者們也許就吃不到了。

其次,雜交水稻實現了基因的改良,但是這些改良的基因還是來自於其他的水稻品種,主要是一些野生水稻。但是有些問題通過這種程度的改良,未必能夠湊效。熟悉袁隆平的人應該知道,袁隆平的團隊也在做著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其中有一項技術,可以解決水稻富集重金屬鎘的問題。袁隆平主要的科研基地都在湖南,而湖南恰恰是我國鎘汙染最為嚴重的省份,可以說,這項技術如果能夠推廣,會大大降低水稻被重金屬鎘汙染的風險。所以,雜交水稻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一個技術包打天下。

最後還有一點是,對於農民來說,他們才具有選擇權。他們不會因為愛國去選擇某種水稻,而是會去對比,哪個種子更便宜,哪個品種需要的農藥化肥更少,又是哪一種產量更高,能夠賣出更多價錢,不是我們這些十指不沾泥的人決定的。所以,雜交水稻的經濟價值,決定了它能推廣的程度。


分子美食家


其實說,推廣不開的人也是一方面的誤解,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在某些地方的話,推廣程度仍然是蠻好的。但是有些人對於稻米的口感有著自己的要求。

比如在西南地區有的那些少數民族的山寨裡面,他們希望吃的就是那種糯米,老一輩的人都是吃糯米長大的,他們也認為只有吃糯米長出來的娃子,才是最結實的娃子。

這一點在我的老家,也就是江蘇無錫那地方可能會更加盛行,一點兒原因是什麼的,我們那個地方的話到米是有一點點偏糯性,但是並不是很糯,太湖地區盛產的稻米也基本上是這種屬性。現在我上大學了好幾次都問那些就是出去走南闖北,那些老年人都說過無錫那地方稻米,確實好吃。

再者北大荒的那種稻米,那種稻米給人最深的一種印象就是香,特別的香。頭一年買過來的新米,那種香味兒,可以說把整個屋子都可以充滿。

對於口感的要求是作為中國人而言是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但是也是一種特有的現象。當然,袁隆平院士使用的雜交水稻確實是解決了中國人民最頭疼的一個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這種雜交水稻方面的口感問題,應該會被攻克因為袁隆平老師現在也是按照這方面在那想。

但是無論如何先解決溫飽問題是整個中國國策最不容變更的一個項目。


漩渦鳴人yy


關於袁隆平的貢獻以及雜交水稻如何高產,前面很多答主都進行了非常詳細的答覆。在這裡就不再過多進行介紹。答主想要針對雜交水稻進行以下探討。

中國種植的雜交水稻面積已經很大,並且雜交水稻產量也確實相比自交稻要高。可是,大家可能也都發現了一個問題,超市中一般水稻的價位卻很便宜,而幾種品質較好的大米價位卻很高。而且即便如此,大家還都傾向於購買幾種品質較好的水稻,這肯定是有原因的。雜交水稻產量高是沒錯的,但是對於一種東西,尤其是食物來說,在解決了溫飽的基礎上,品質可能是消費者更為看中的東西,這也就是我們育種者所提的“不僅要吃的飽,還要吃的好”,而目前來說雜交水稻產量儘管提上去了,而品質來說卻距離上乘大米還有一段距離。在植物營養物質的運輸中,源庫流這幾個穩定的情況下,那麼生物體所形成的營養物質就基本定下來了,這其中粒種+品質如果都要很高顯然在源庫流不變的狀態下是不太現實的。兩者相互制約,所以目前來說,對於高品質大米來說由於產量偏低,需求量又大,自然其價位也就偏高了。

同時,這也對我們育種者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協調水稻品質和產量,讓水稻能夠高產優質。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也就不難理解雜家水稻推廣不是太好了。此外,袁隆平的雜交稻還曾經爆出,在安徽由於不抗稻瘟病而導致的大面積絕收,這些問題也都是需要改善的對象。即便是袁隆平院士的雜交稻,也要選擇適宜種植的區域,中國對於種子銷售指定規定的區域原因也是品種需要和當地氣候環境相協調。


科學興農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先生,從六十年代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技術,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全國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儘管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日本新城長友在1965年就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應用於生產。

袁隆平先生還於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瞭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袁隆平先生對野敗型雜交稻的研究,在中國是開創性的,為解決中國人的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儘管袁隆平先生在雜交水稻理論和實踐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雜交水稻品種的推廣和應用,自有其自身的科學規律。育種家追求的高產、優質和抗病等等育種目標,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用途的情況下,各有側重。再好的品種,也有其適用地點和時間的限制。在全國的雜交水稻領域,還培養了如謝華安、朱英國等眾多的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各領風騷在各個細分領域和時段。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袁隆平老先生開創的雜交水稻事業,在強盛崛起的當今中國,正在不斷地深入和擴展研究,在品質、高產、抗逆性等方面不斷取得新成果,一定能繼往開來,領導世界。


米伯農場


你問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為什麼推廣不開,那是你不瞭解,或者說你不太懂,如果你深入的去了解一下,你就不會這麼問了!

現在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已經推廣了有2億畝了,這是多麼大的數字呀,每畝平均增加300市斤左右,那麼2億畝×300市斤,就是600億市斤的糧食了!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不但在國內推廣的這麼多,這麼快,而且已經在國外推廣了,這就說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已經大面積的,廣泛的在國內,國外推廣開了!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的推廣,主要是在南方,所以在北方還是沒有推廣的!

所以說,不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沒推廣開,而是推廣的很開的!

【社會現象,家庭問題,綜合觀察,全面解析。請您關注從善如劉的悟空問答!】


從善如劉L


雜交水稻基本在國內是完全推廣了,既便一些因地理天氣等原因影響產量不高的地方,也是因為雜交育種這一方法而得到提高產量,我國七十年代水稻產量基本只能做到三四百斤一畝,現在很多高產田單季畝產上千斤是非常容易的,而那些產量不高的地方因為各種氣侯環境影響要普遍推廣現在的高產雜交還很難。


湘村小之草


現在雜交稻己栽培二億畝,應該說已經是大面積的推廣了,不能說還推廣不開了。

雜交稻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育成。最初的雜交稻米質不好,適應性差,農民不願意種,到九十年代還沒有在大面積推廣和栽培。到本世紀初,上述兩個問題解決了,雜交稻很快得到大面積推廣。近年來已穩定栽培二億畝。增產稻穀二、三百億斤。

現在雜交稻都是秈型雜交稻。秈型雜交稻只適應我國南方的亞熱帶氣候。只能在南方沿海及長江流域栽培,所以也只能栽培二億畝或二億畝多一點。

粳型雜交稻比秈型雜交稻育成難度大,我國農業科學家奮鬥了幾十年,到現在仍沒有取得成功的突破。這個問題也是世界難題。美國、日本雜交稻研究比我們早,他們栽培的是粳稻,雜交稻自然也只能用粳型的。他們三系配套成功甚比我們還早,配製出來的雜交稻卻又沒有優勢,不能在生產中應用而失敗了。上述原因,在我國北方是不能推廣雜交稻的。特別是東北地區,如北大倉黑龍江稻區就只能種粳型常規稻了。但那裡產量並不低,在那寒冷條件下畝產也在千斤以上。

我國雜交稻栽培二億畝,應該說是個很大成績。但這被人無限誇大。說我國的吃飯問是雜交稻解決的,不然現在還在餓肚子,也就沒有當前一切經濟成果了,這就真真是大笑話了。二億畝,按增產10~15%計算,也就二、三百億斤,佔我國糧食總產的一萬二仟四佰億斤的零頭還不到。就是這點貢獻,怎麼能說十幾億人口吃飯是它解決的和沒有它就不會有一切的經濟成果呢?

我們還可以這樣誇大來算:二億畝雜交稻的總產全部算成是增產,也才就二千億斤。二千億斤是糧食總產一萬二千多億斤多少比例?也說不成是雜交稻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