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老子的《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是怎麼停頓的,有何深意?

舉頭瞪明月


《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

人之道是可以言說、可以表述、可以執用的,它並不是常道,不是自然而然的天之道。

因此它的停頓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在說什麼?

要想真正的理解這一句話,就要弄清楚《道德經》說蘊含的思想。

《道德經》是一本記載了三皇之學的集大成之作。

用於指導承擔治理天下責任的聖王,如何才能順應天道治理天下,使天下長治久安,百姓安居樂業。

什麼是三皇之學呢?

伏羲觀天,建立了河圖洛書八卦的象數模型,通過掌握天時,進而掌握了二十四節氣這樣的農時,用於指導農業生產,掌握了農時,華夏民族邁進了農耕文明。

在這一時期,百姓天真樸素,聖王通天徹地,以天倫指導社會生產。以天開天,不以人開天的思想,就是所謂的易道思想。

易經,是這樣華夏思想文化的總源頭。《道德經》則在總結三皇之學的基礎上,對易道思想進行了昇華。

什麼是道呢?

在《道德經》中,在不同的語境裡,道有三重含義。

1、至道

宇宙的第一因,萬物、萬事、造化的源頭,所有的一切,追溯到最初,都會回到“道”。

2、天道

自然規律,宇宙法則。

3、人道

人所制立、所發明的道。天人相合的人道,為善,天人兩分的人道,為惡。


平凡2850



道,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第一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中,常,應該是恆,因為避諱漢文武劉恆,改恆為常,即: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斷句的不同,理解自然就不一樣,千年來關於“道”的解讀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非恆道)

名可,名非,恆名。(名可名,非恆名)(名,可名,非恆名)

《道德經》中“道”字。道,為天之道;所謂天地萬物之自然規律為“道”,道,萬物本來存在;

道:形聲字。字從辵,從首,首亦聲。“首”指“頭”。“辵” 指“行走”。“辵”與“首”聯合起來表示“從頭開始行走”。“首” 在行走,“首”在“之”,稱著“道”。

《易經》:“一陰一陽之謂道”。意思是:陰陽的交合是宇宙萬物變化的起點。或者說:陰陽是世間萬物的父母

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非恆道)(道,可道,非恆道)

道生無,無生有,有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名可,名非,恆名。(名可名,非恆名)(名,可名,非恆名)

“道”以“名”現,“名”生“無名”,“無名” ,生“有名”,無中生有。而有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有,萬物之母。無有,有無,人的認識是不斷變化的,認識的變化,對於自然規律的理解及概念會不斷更正與變化,如:從地心學到日心學再到新的宇宙觀,認識是不斷在變化,無有與有無,否定之否定。所有名,可名,但非恆名,這樣思維去理解道的發展規律。

斷句的不同,應該只能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對道、名等本義不會產生影響!


我是漢字谷主, 【專注說文解字、識字啟蒙、語文教育等漢字產業,古汀漢字谷 獨創的人字學習體系(人字學習法、快速識字、漢字創新思維、漢字國學、古詩文理解等)讓孩子更優秀】


漢字谷主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理可以說,只是尋常的道,只有不可說的道,才是非尋常的道。

名可以是名說,卻是尋常之名,只有說不出的名,才是真正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沒有名字的時期,是天地的開始,有名字的時期,我們稱之為母親,是她孕育了萬物,孕育了我們』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所以我們處於無慾望的時候,看到了其中的妙處,也就是思想的處於自在的狀態,我有慾望的時候,看到了其中多彩繽紛,讓我感覺這個世界這麼的神奇,多姿多彩』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而無慾和有欲是一同出現的,只是名字的不一樣,一個來自內心,一個來自外界,所以讓人覺得很奇妙,都很玄乎,所以覺得不可思議。』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而又玄,是眾人尋找的妙處,也就是內心的感悟和外在的事物,是所有人想要去找尋的答案』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都知道美麗的事物很是美麗,卻沒有人喜歡不美好的事物,對它極度的厭惡,卻沒有想過,正是因為有了惡,所以才讓我們以此為警示,以身作則,變得更加的善良和美好』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所以每一個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要不然就無從分別。

打個比方,就好像有難就會有易,一件事情天天去做,在難的事情也變的容易了,有就成功了,〔成〕在這裡解釋就是成功的意思,有淺到深,有難到易。

又比如說長和短是有分別的,一個長一個短,你從能看到它的分別,否則你怎麼知道它是長是短,是好是壞,只有互相印證,才知道好壞,〔形〕在這裡的意思是對比它的細微的分別之處,也就是說沒有什麼事物是一定相同的,都是有差別的。

高與低是各有各的用,站在高處可以看的很遠,處於低窪,便可匯聚成海,所以他們都是有用的,並不是因為高低的緣故,所以就要貴賤之分的,他們在世間萬物的面前都是一樣,沒有差別,卻又有不同,〔傾〕就是其作用都是不同的意思,卻都是有它的作用,不是沒有用的,都有它們各自的作用。

聲音和音樂它們是一樣,沒有分別,因為都是聲音,他們卻能彼此融合,就像人群居在一起交談一樣,很是和諧,〔和〕的意思就是融合在一起,雜音、燥音、唱歌、等各種各樣的聲音,都是聲音,它們能夠分開,卻也能彼此的融合,就像成語的合二為一,一個道理。

前和後,它們一直都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但卻像春夏秋冬一樣,春天走了,夏天緊接而來,就是前和後緊緊跟隨對方,前一秒和後一秒的關係,〔隨〕的意思就是跟隨。』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聖人從來不會做多餘的事情,無為的意思是,從來不會做多餘的事情,而是以身作則,以身力行,而不是白喊口號』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世間萬物都不辭辛勞,卻從來沒有抱怨過,因為對他們而言,都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從生下來便不會佔為己有,從來不會因此沾沾自喜,也不會因此恃才傲物,成功之後,便隱居退隱,不會因此覺得高人一等,而是讓人感覺很是平靜平和,與普通人沒有什麼不同,這正是他不普通的地方。』

3.不尚賢, 使民不爭。

『如果在位者不自持自己很賢明,到處宣揚,而是默默的去做事情,那麼民就不會無端無故的去爭搶,去不擇手段,反而效仿在位者,這種不為己私,不為名利的精神』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如果東西不貴,也不是難得的貨物,大家都買賣的起,百姓黎民自然不會去偷盜,沒有誘惑和慾望,民心自然就不會想入非非,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聖人是如何處世的那,就是讓人虛心受教,讓每個人都吃飽飯,讓所有人不為金錢利益而去奔波,沒有慾望驅使著,不會像不停轉的機器,不會讓每個人,每天忙忙碌碌的去追求功名利祿,這樣就沒有利益的紛爭,看似沒有志向,其實就不會有爭鬥,讓每一個人都有強壯的身體,讓人民無慾無求,生活在一個慢節奏,吃飽穿暖的環境中,讓每個人有時間沉澱自己的智慧,讓好亂事情的人,也不敢在做什麼,保持一種平衡。』

為無為,則無不治。

『這看似是沒有作為的,其實是民風自正的表現,就像萬事萬物,自然演化生死及氣候,是自然的規律和規則,不需要人多做什麼,他們就知道知道該做什麼,沒有他人的意志左右,他們自然而然就會約束他們自身,形成好的規律。』

4.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每一個事物都有正反兩面,但都是有用的,但都不是完美的,〔不盈〕是不飽滿的意思,可以解釋任何東西都有缺憾,過猶不及,盈滿而虧的意思,正是因為有著不完美和缺憾,所以它們能完美的交織在一起,產生新的事物,讓世界多姿多彩起來,因為淵就是地,它可以生長萬物,幷包容萬物,好像是淵是萬物的祖宗,〔似〕在這裡是好像的意思。』

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淵〕它能化解萬物之間的紛爭,它能將不一樣的東西完美的融合,就像光一樣,讓它們如同塵沙一樣,沒有分別,但它們深而清澈,相似卻存在』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兒子,〔它〕在這裡是指統領萬物的神奇存在,老子稱之為道,但他是顯現的萬事萬物的祖先,也就是起源』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若天地不能仁慈,那麼就會是萬物如狗一樣,奴役著它們,聖人若不能仁慈,一樣會把萬物當做狗一樣,奴役他們,聖人可以指的是在位者,比如古代的皇帝,權利的掌控著,所以不仁慈的人,就會把人當狗一樣奴役使喚』

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

『天地萬物,就如同人拉著駱駝一樣,馱著貨物進行交換,不外乎如此』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

『虛張聲勢而不屈,是指判斷力,該出手就出手,不要猶豫不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多說也沒有用,不如不說了,就點到為止好了,另外一個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否則多說了也沒有意義。』

6.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穀物若要飽滿,就必須有水來澆灌,水是神奇的東西,它能讓穀物長的顆顆晶瑩,〔玄牝〕指的是神奇的水。

這神奇的水,就是萬物的根,是支撐天地的柱子,它可以存在萬物的任何東西之中,它勤勞,亦用之不竭,給萬事萬物恰當好處幫助。』

7.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天地為什麼能夠長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不把萬物,當做是自己生的,所以才能夠長長久久,萬物才能循環往復』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如果是聖人,有需要就會比別人身先士卒,若沒有他去做的便退隱江湖,以保全自身』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正是沒有邪念,正是因為無私和沒有私慾,所以才能夠成就自我』

8.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是善良的,因為它不爭不搶,卻利天下萬物,這樣的水難道不是高上的嗎?它每每都在最狹隘和險處的夾縫中求生存,所以說水,近乎就是道的化身,道的顯現』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我們應該如大地一樣能厚物載德,如深淵能包容乃大,我們應該做到善行和仁心同步、言行一致,讓人相信,以正直方式去做政治,做的事情,也是帶給人善良的能量,每時每刻我們都不能忘記善良,〔夫〕的意思是,我不去爭搶,所以不會怨天尤人,不會有憂患和不安,因為我們做到了心口如一。』

9.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當一個人的知識已經很厲害,倒背如流,不能認為自己厲害,因為比你厲害的人多的是,如果一人銳利不可擋,就沒有辦法只保,韓信、岳飛就是很好的例子,當一個人錢財多的花不完,也總有一天無法留下,因為那是身外之物,就比如沈萬三。』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富貴的時候,要懂的施捨,否則就會身首異處,當一個臣子以及做完自己該做的,就要功成身退,以保自身安危,這才是天道的法則和道理,否則逆者死,天道自棄,順者生,天道自佑,參考範蟲,三成三退。』

10.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你能不能精神和身體合二為一,而不是分離的狀態。』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你能不能如嬰兒一樣的柔軟,呼吸綿長,沒有雜念。』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你的靈魂能不能幹淨純真,若你能做到,你便是沒有瑕疵的,就是完美的』

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你若真的愛國愛命,能不能別搞亂七八糟的事情,讓下面人提議建,讓他們自己做,制定合乎道的法律規則,然後讓他們後果自負,能不能做到放權給下屬,又能不能相信他們能夠處理好。』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當你的天門打開,就知道雌的妙處,母、陰、靜、水,都是屬於雌,正因為它們才繁衍萬物,調節時節,正因為有它們,所以萬物才得繁衍,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當你明白這些之後,你就能夠知道原來如此,這麼的簡單,任何的思路都四通八達。』

11.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十三個木杆和車輪中心,進行組合,形成了車輪,看起來是渾然一體,它可以當驅使馬車行駛使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用柔軟的水和土,做成的器物,是那樣的渾然一體,而這器物自然是有用的。』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把房子鑿出一扇門和窗戶,這樣才可以作為房子使用,這樣的房子才是渾然一體,用做住房,最為合適不過。』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因為這對人的方方面面都有作用,你會認為它們沒有用麼,正是因為它有用,才用它。』

1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五顏六色的絢麗顏色和生活,會讓人迷茫,就像是眼睛失明,看不到方向,不同的聲音讓自己不知所措,每一個人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所以讓人像聾子,跟著別人的聲音行事,不同的味道,不同的經歷,讓人生跌宕起伏,就是一個酸爽,馳騁疆場或者朝堂亦是打獵、做事,都會讓人喪失理智,做出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果是非常貴重的東西,反而讓人處處提防,心中不安。』

是以聖人 ,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如果是聖人的話,只是為了吃飽穿暖,並不是任何的利益和目的,所以我們要效仿聖人的做法,不要隨波逐流追求燈紅酒綠的生活。』

13.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如果極度的受寵愛,就要驚覺,否則就會招制災害,若人身居高位,就要順勢而退,否則就會大難臨頭,若身居高位,就要為天下人著想,這樣天下人就會跟你一心,若你愛天下人,那天下人就是你堅強的後盾。』

14.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看見什麼的事情,有時候不一定是真的,聽到什麼的時候,也不一定是真的,傳來傳去的,有時候也是不可信的,很多人把他們混為一談,其實他們並不一樣的。』

其上不皦 (jiǎo),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上位者不一定是皎潔無暇的,平民百姓不一定是頑固不化愚昧的,不一定以成功和名利來衡量一個人,因為終究會歸於虛無。』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因為它是沒有形態的,因為他們影象,因為它恍恍惚惚,但它是存在的。』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你去看的時候,看不到頭,你跟著它走,看不到尾,這就是自古以來的道,所現化現存在的事物,若是能知道以前的事情,就是又是道的世紀的開始和結束,就像從人孕育、出生、成長及死亡。』

15.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自古以來善良的人,都是十分精通玄學,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有敬畏之心,擁有敬畏之心,他們才有深不可測的實力和知識,這個不是來源於書本,而是源於經歷。但是你們都不認識他,但他卻能夠容忍之量,所以這樣的人很強,這是心靈的強大。』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容;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

『自由的人,縱然是冬天,去爬山涉水,去遊歷大川,也是安然自在的,心靈也是安詳和快樂的;

如果你敬畏你周圍的鄰居,心裡就會安詳,就會幸福;

恭謙和得儀的做派,會讓人心生喜歡和讚歎;

若有摩擦的事情,別當一回事,那麼有了摩擦的兩個人,就會自動的冰釋前嫌;

如果一個人樸實善良,一定是一個可以結交的人。』

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飉(liáo,風的聲音)兮若無止。

『你要擁有平易近人和虛懷若谷的心胸,這樣的話,不管你是不是在汙泥之中,只要你的心清澈的如海一樣,縱然是狂烈的颶風,也會無聲無息的消滅無蹤。』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要是能在嘈雜和動盪還那個保持安靜和本心的就已經很不簡單。若能在沒有希望的環境中,行動起來,將獲得新生,要是能夠其道理,不自滿,那麼你便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16.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萬事萬物一起運作,我反覆的觀看,才發現其中玄機。』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萬事萬物都是從源頭而來,也要回去源頭。』

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萬事萬物在迴歸到源頭的之後,就處於靜止的狀態,是迴歸自我,迴歸本源的時候,這樣的事情很正常,知道就好。』

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當然,我們說不知道,就可能有兇險的事情發生,如何避兇那,那我們就要做到知足常樂,心胸開闊,能容天下,以天下為先,為什麼要以天下為先,是因為成全了別人,才能夠造就自己,而這是天意,更是道的規則,而道的規則來是長長久久,哪怕死亡,這樣的意識,也能夠一直流傳下去。』

17.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感應篇這本書,對於潛藏的微小事物,也能察覺禍福』

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對於我們人而言,親人勝過名譽,所有我們要敬畏我的長輩,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對於我們的兄弟姐妹以及妻子丈夫,不可以辱罵他們,讓他們傷心難過,更不要騙他們,因為相信是互相的,如果無法相信,那就是傷害了我們自己和親情,人要聽進去良言相勸,也能夠事半功倍,黎民百姓皆是如此,就是保持純樸的作風。』

18.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若這個世界沒有道理,就會出現滿口的仁義道德,若這個世界都覺得自己聰明,那麼就會出現虛偽,若是親情不合的話,就是長輩時時刻刻把孝掛在嘴上,讓自己的子女都順從自己,而子女要求父母要慈悲,能夠感同身受自己的痛苦,而國家如果混亂,是因為有著自許自己很忠心的人,卻幹著豬狗不如的事情。』

19.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如果是上位者,就不會覺得自己聰明,這樣就會造福百姓,如果是上位者就會丟棄滿口的,仁義道德,這樣民風自正,子女自然會孝,父母自然慈,重新歸來正位,如果人人都不投機取巧,將隻身利益置身於外,這樣的話就沒有偷盜的事情發生了,若是能做到這三者,就知道自己文化多麼的淺薄了。』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身份定位,我們各司其職,所以我們要知道自己慾望,要做到不以私謀公,這樣便是做到了樸素和沒有慾望。』

20.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若是身懷絕學便可無憂,唯有保持本心和正直不阿,才能夠與人和平相處,否則你怎麼與人來往,善良與罪惡,是互相的,若作惡多端否則豈不是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了,人言可畏,是因為假的也能傳成真,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招致災禍。』

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空虛的心,縱然在眾人之中,有是無趣,每一個人談笑風生,卻每一個都不自在,因為要迎合對方,我覺得無趣便向內尋找答案。』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無所歸。

『我獨自的飄零,沒有然而徵兆,是突然決定出發,我心如嬰孩,迴歸本心,然而這樣的我,就像個傀儡,像是沒有歸路。』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眾人皆有顧慮,忙忙碌碌,唯獨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所以選擇離去,我恐怕也是愚弄人心的人,因為而我讓只想我昏昏沉沉。』

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每一個人的想要的都昭然若揭,而我裝作不知道,所有人都察覺了,我卻悶悶不樂,眾人皆擁有名利富貴,唯獨我頑固粗鄙,我之所以與眾人不同,是因為知道我吃的每一個糧食,都是天地之母給於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都明明白白要什麼,而我在想我不想要,每個人都察覺了事物的變化,我卻看到未來的災難,所以悶悶不樂,眾人都想要名利富貴,而我只想要粗茶淡飯,不想向天地過多的索取什麼。』

21.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子的德行,很容易知道,就是找尋道,追道理,對道理唯命是從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這個神秘的力量,可以是物體,有可以是虛幻,看不真切,在恍恍惚惚物體之中,像是看到了真理,在恍恍惚惚的虛無中,看到了實質的物體。』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我追尋著神秘的事物,其中有著精華,其中有著真相,其中的道理是可信的。』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自古以來,記不清名字的書籍,我看了不知多少,我是怎麼知道眾生的狀況的,就是因為此。』

22.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做人做事拐個彎,不要太直了,就如同說話,要換個柔軟的說話方式,比強硬的方式,能讓人接受的了,做人要有容人之量,當一件事物被淘汰後,那麼就會有新的事物誕生,有時候自己沒有多少多東西,其實卻得到了更珍貴的,有時候看自己得到了一大堆東西,卻不知道應該去玩那一個,聖人只抱著一個信念,便能走遍天下而無阻。』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聖人是明白的人,他不說自己明白,其實比任何人都明白,他自己不彰顯自己好的行為,其實就已經是彰顯自己了,他去做好事,卻不去彰顯自己功勞,其實是有功,他不炫耀自己的特長,其實就是彰顯自己特長,只要自己不去爭取什麼,那天下人便爭不過你,沒有任何的可以與你爭什麼。』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自古以來的明白的人,都會告訴世人,拐個彎說話做事,才是真理道理,但一定要記得要真誠,誰都顧及了,才是眾望所歸的聖人,也可以指上位者。』

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少說才是符合自然規律的,而那風也不是整天的吹,那雨也不是整日的下,你可之這是什麼,這是蘊含天地的道理。』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天地也不是長久的,人怎麼可能長久,說以知道這些的,就是懂的了道,就是等同道。』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於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有德者是不會食言的,食言就等於失德,同樣是得道的人,在一起也樂的自在,有德性的人在一起,在一起也自在快樂,而失信的人,卻會失去快樂,因為沒有信譽,就不能讓人相信。』

24.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作為一個商人,不可能獨立,離開了這裡,恐怕就不行了,也就是說一個商人的資本,是有當地的消費而決定的,離開了這個地方,可能就會大打折扣,當然這侷限於古代。』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有時候見到的並不是一定是真的,有時候自以為是的不能表彰,有時候善做主張著,反而無功,自持身份者,反而活得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而真正的道理是,若是想要更多的話,反而成了自身的累贅,而且會時時刻刻的提醒你。』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5.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天地在形成之前,是很多看不見的物質,混合在一起的,它寂寞孤寂的一個人在運行著,從來沒有想過後退和改變,它沒日沒夜的去運行著,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能喚它道。』

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它非常強,非常大,大了就擴散了,擴散了,就漸漸的遠離了,遠離後,它又回來了,所以道極大,天很大,地亦大,人也大,所以在世間萬物中的四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需要地,才能存活,地需要天,才能形成,天需要道,才能存在,道需要自然,才能運行』

26.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輕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能夠承載重物的往往是很輕的東西,安靜是狂躁的主人,所以是君子的話,他天天自省自己的優缺點。雖然有大局觀,卻超然物外,所以想要乘風破浪,就要靈臺清明,心思恬靜,否則被情緒控制的話,便處於下層,被情緒牽著走了,做出非理智的事情,傷人更傷己。』

27.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行善的人是沒有形跡可尋的,善意的語言讓人挑不出瑕疵和毛病,善良的人,不會去籌謀和策劃什麼,順其自然,善良其實很簡單,它沒有開關,但也不是隨便就開啟的,善緣所結下的因果,是無法解開的,所以善人經常救人,他不會拋棄任何的人,經常做善事的人,經常把舊的器物翻新,所以沒有拋棄的舊物,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良的人,不會是不善的,他是惡人的應該學習的榜樣,不善良的人,通常都喜歡剝奪他人的利益,為自己炫耀的資本,不自以為是自己高貴,而是尋常的人,便是高尚的,這樣的人,不會喜歡利益,雖然有智慧,卻很迷糊,可謂是很有趣的人,很值得人去學習的人。』

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我們知道好的行為,卻還要說到做到,這樣的人值得天下人去學習。天下人去學習他,好品德就會如影隨形伴隨人的一生,這樣的人才符合自然,〔嬰兒〕在這裡比做自然,因為是剛誕生事物,所以很純粹美好。』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道做什麼是好的行為,那不要去做傷天害理的事情,是為天下去追尋的,天下人追尋的,就是讓禍事遠離,迴歸本源,這裡的〔無極〕,是源頭和起初的意思。』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只到什麼是榮德,就要知道什麼是羞恥,這樣才能養成寬闊的心胸,擁有寬闊心胸的人,常常覺得自己的德行不足,繼續的修行,當修煉到頂點,就會便得樸實無華,是經歷過風雨,才只知道平凡可貴,是一種心念和思想的昇華。』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以最實用和樸素的辦法,去做事情,是十分奏效的,所以聖人成為上位者的話,就會大致的制定規則,卻不會細緻的劃分。』

29.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若想得到天下,就要順勢而為,以我之見,若是得不到,只能怪你自己,天下的神兵利器,也不可能為你所用,若強行為之,必敗無疑,縱然你手握重權,也會失去。』

夫物或行或隨、或覷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對於一個有才能的人,要做到能自己想做的事情,即能自己行事,又能跟隨人行事,而且還能吹噓說大話,有時候還要假裝鎮定和自信,在受挫的時候,可以懶一會,靜下心來想一想,自己未來該怎麼走,如果是偉大的人,就要去除戰心,去除奢侈,去除安逸的心。』

30.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若有道德的將軍,輔佐君王成大業,不會以強取豪奪的手段,去謀取天下。』

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軍之後必有凶年。

『而在成功之後,要將兵器交出,以保證自身的安危。只是因為是將軍,以虎狼之師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戰火連連,與道相違背,而在打完勝仗之後,必然會有大禍臨頭降臨。』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若想落個善果,就不要去把持兵器不放。想要得到好的結果,就必須做到謹小慎微,就不能惹是生非和驕傲自滿,想要活下去,這是不得已的方法,記住,想保全自身切勿強求。』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當有家產豐厚後,人也以老去,若是不只進退的人,早已經一命嗚呼了。』

3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好的將軍,是知道兵器是不祥的,對其很是不喜歡,所以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在危險時刻,知道急流勇退,保全自身安危。』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

『如果是好的指揮者,平常的時候平易近人,看起來沒有什麼危險,而在兩軍對壘的時候,一定會在氣勢上壓住敵方。』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兵器是不祥的器物,不是有道德的人,喜歡的東西,之所以用它,實在是形式所迫,逼不得已才用的,如果可以解決,寧可不去用它,以其它的平和方式解決。』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

『有道之士,縱然勝利了沒什麼好炫耀的,而真正愛炫耀的人,是以一個以殺人為樂的人,若整日殺這個殺那個,一輩子也不可能得到天下的愛戴和擁護。』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

『冷靜的判斷打仗,會處於有利的局勢,而失去冷靜,變的浮躁的時候,就往往就處於劣勢,變成凶事,古人尊右為尊,所以越處於高位,往往會更加危險,平民居左,所以處於低處,也就越加平安。』

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說到要處置自己人,要以哀傷悲痛的禮樂來送行,若戰勝對方也要以哀傷禮樂送行,以示尊重。』

32.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里從來都是不定的,雖然樸素和微小,但天下人若能知曉,王侯將相若能守此道,世間萬物都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也互相有禮。』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天地將下雨露,是天地所賜,凡人和萬物,都能平均的得到饋贈。』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從一開始便存在的物質,便定下了姓名,有名字的東西,都是我們看的東西,我們稱之為有,然而有些是我們看不見的,我們不知道的,若是知道,是能夠運行不止。』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這樣的道,縱然行走在天下,也能通暢無比,就猶如川穀和江海。』

3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知道什麼人和什麼人是智慧,知道自己是什麼人,更是明白人,勝了別人是比別人更有能力,若是勝了了自己便是自強不息,知足的人往往是富有的,自強不息的人,是有志氣的。』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不失去自己好的品質,是能夠長久一輩子的,若是活到古稀之年,還沒有亡故,是壽命長久的人。』

34.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無處不在,可以左右任何事物。』

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慾可名於小。

『萬物不自以為是其主人,卻生養運行生態發展,有功而不自誇,包裹萬物的天地,不把自己當主人,所以它沒有慾望,因為看起來那麼細微,不可察覺。』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萬物都是屬於它的,可是他卻不認為自己是萬物的主人,所以它的能有很大的成就,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好傻偉大,反而最後成了偉大存在。』

35.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執杖天下的套路,天下皆可去,但要做到沒有害人之心,這樣才能太平。』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快樂與引誘,都只是驚豔剎那,過去也稀鬆平常,道理若說出,便平淡無奇了。看到不覺得稀奇,聽到覺得很新奇,用到的總是覺得不夠。』

36.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將慾望收斂,用來鞏固和擴長,將慾望削弱,用來鞏固和增強,將慾望摒棄,用來鞏固和興旺,將慾望取代,必然鞏固和庇佑,是冥冥之中的規則,所以柔弱的物體,往往是強硬的物體的剋星。』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魚兒不可以離開水裡,而一個國家的利器,不可以對人說。』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道理是以守為攻,所以就不作為,若是帝王將相能夠遵守,那世間萬物自然會遵守,將慾望淡化,不去做多餘的事情,老子以鎮子為例子,它沒有名字,卻純樸自然,正因為如此,自然而和諧,上位者沒有慾望,整日裡想什麼主意,那麼黎民百姓便可以清淨下來,那麼天下自然平和安定。』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位者有時候要做出與道德相反的事情,才能顧全大局,所以才有上位者不德,反而是德的道理,平民百姓不能失去自己道德,不然就是沒有德行,是被人唾棄的。』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以應,則攘臂而扔之。

『上位者沒有作為是不行的,平民百姓無作為反而是好的,上位者若仁慈反而是無作為,而上位者若有義氣,反而是有作為,上位者應該有著禮節,好應對任何要發生的意外,如果沒有禮節,別人會生氣,甩袖而去。』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所以失去的道理,便失去了做人的根本德行,失去了德行,就會失去仁愛,失去了仁愛,就失去了義舉,失去了義舉,便失去了禮儀,沒有禮儀的人,便沒有多少忠信可言,就是一切禍亂的開始。』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前人知道的人,知道道的精華,是大智若愚的顯化和開始,所以頂天立地的人,為人憨厚,不會讓自己落到粗鄙的淺薄的行為上,與人相處要實在,不把自己擺在高人一等上,所以去除淺薄無知,而取平易近人。』

39.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

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源頭的真道,若能悟得一二,便以足夠,比如天得到了清淨,地得到寧靜,神得空靈,穀物得到了飽滿,萬物得到了生生不息,王侯得到了,天下便是盛世。』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將恐蹶。

『而如果沒有領悟道的含義,天就沒有清澈,就會被霧霾掩蓋,就像是裂開,地沒有安寧,恐怕就會寸寸斷裂,無法種植草木,神若失去了靈智,天下恐怕亂套了,穀物如果不飽滿,那人類又吃什麼來存活,萬物若沒有生存的環境氣候,那麼都將凋零,王侯如果殘忍暴虐,就會有人舉義,推翻暴政。』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越是位居高位的人,就越是要為民著想,越是高的房子,就要打好根基,所以候王覺得應該用,孤,寡人,來自稱,以的態度謙虛,不自滿的行為來表示,這難道不是自貶身份,當然不是,這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不以玉的,高貴標榜自己,而是以石頭來標榜自己,這恰恰是上位者的高貴之處。』

4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違反道的規則運行,是弱者才用的,因為它弱,連自己都不能主宰,又怎麼運行日月,登臨巔峰,制定這個世界的規則那,天下萬物是有生育,而有誕生與虛無〔通俗的來說,就是佛說,一念一世界,莊子說,一夢一人生,成語中的無中生有,一念一思便是世界,你的世界你就是主宰,你就是創造萬物的神明,那也只限於你的千般思緒而已〕。』

4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對有德行的人,對道有悟性,會遵從道而行事,對於知道應該怎麼做的,卻沒有心思去遵守,放任自我,而沒有德行的人,聽到之後,笑話道德就是愚昧,所以不相信道德,一笑了之。』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 。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所以說,知道道德的人,覺得自己還不夠好,覺得自己還是太愚昧,而且只進退,在別人看來他已經夠好了,可他卻知道自己的還是夠好,而且有道德的人,虛懷若谷,若誇誇其談的人,反而自取其辱,做表面功夫的人其實是德行不足,說自己多少多少功籍,其實是偷來的,質樸純正的人才是好的,大方的人往往看起來不起眼,擁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到最後一刻才成功,真正說話擲地有聲的人,往往很少說話,但一但說話便是一鳴驚人,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是誰,卻已經將事情都處理的妥妥當當。』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所以道理是隱形的,如果你知道道,那麼就去做善良的人,並遵守道,最終會成功的。』

4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是無限衍生的,有一個開始,便有第二個,第三個,就會有無數個,最後形成了萬物,萬物面向光明,而背面往往是黑暗,然而就是因為有光明和黑暗,所以才如此的和諧。』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人之所以會成為壞人,是唯我獨尊,不知謙虛,是君王的稱呼,所以物體承載的不滿,反而有益,若太滿,反而會損壞。』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人是互相學習的,我也是如此,有道理的話語,是經久不衰的,我將他奉為我師傅。』

43.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天下最柔軟的,往往是最堅不可摧的,沒有什麼能傷害它,因為沒有人能傷害它,我才說無為才是最好的,以身作則的教育,就是無為的法則,不強迫其他人,而是讓其他人自願跟隨的意思,這樣的做法是有益天下的人和事物。』

(無為的意思是自然,就是我們。追尋的道,可以從萬物的自然生死中尋找。)

44.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名聲和身體那個更親,身體和貨物那個更多,得到和死亡那個會病,所以所以最愛的那一樣物品,必然會讓身體累垮了,太多的金銀珠寶不過是棺材裡的點綴罷了,知足常樂反而樂的清閒,知道而去遵守,便可以長久平安。』

45.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6.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世間萬物是有道可循的,縱然是馬的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天地萬物要是不遵循道的法則,那麼戰爭不止,馬革裹屍在荒郊野外,有大禍來臨,卻還是不知足,不知道收斂,最大的錯就是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慾望,什麼都想要,所以我們要知足常樂,才能保證平安。』

47.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

『從來沒有離開過家鄉,卻能知道天下的事情,不是我聰明,而是我發現了天道的運行規則,走的越遠,就覺得自己知道的越少,而得道的人,縱然不出門,卻天下事都可知曉,不見事情,便明白怎麼回事,不去親手去做,就只是動動嘴皮子,就能成功。』

48.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學的越多,就知道的多,然而都是道聽途說,對於自己修行是十分不利的,這樣繼續下去,是沒有前途的,順應自然和不做為是兩碼事,所以要保持無事不生非的心態,要真的有人無事生非,也不用理他,翻不起什麼大浪。』

49.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是沒有心眼的,因為他是以百姓的心靈為心,他們善良,我有是善良的,不知道善良的人,我也是善良的,有德行的善良,是相信我的前提,不相信我的人,我一如既往相信人們,是道德信任。』

聖人在天下,歙歙(xīxī,無所偏執的樣子)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聖人心懷天下,沒有偏心向誰,讓天下的讓都是一條心,百姓只看到和聽到,而聖人都是像孩子一樣,純粹乾淨。』

50.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兵將上戰場,十個人中只有三四個生還,死去的人也只有兩三個,人能生還的,在行動的絕地,還是能有十分之三活下來。』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兇虎,入軍不被甲兵,兇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我們為什麼而出生,因為我們出生便福澤深厚,我們聽到誰善良,便赦免誰,這樣他就因為他的善良,而能生存下去,陸地是不會遇見兇惡之人,入了軍隊不會,不會被兵將恐嚇殺害,遇見兇險的事情,也能逢凶化吉,老虎沒有了爪子,將士沒有兵刃,為何那,因為對他而言沒有死地,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福澤深厚的人,遇險不險,遇兇不兇。』

51.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是生生不息的,有德行不能做畜牲,物是形成的,得勢的時候,就能成功了。所以萬物莫不是遵從自然法則的道,所以才會貴德兼備。』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

『道是可尊敬,德是可貴,所以世間萬物的生死,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道生生不息,有德行不能做畜牲。』

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長輩父母生育兒女,正當和毒害是相剋相反,養育兒女要注意,恐怕會覆滅毒害,生下來孩子,不將它當做自己的私有物,為把它把持在手,長大了有不要求它為自己做什麼,這是道的顯現,雖然很奇妙,但正是道德的體現。』


女婍


這個問題我已從不同角度答多次了,怕有一題多答之嫌。我只把句讀和通釋寫下來,請想弄出個究竟的人在“悟空問答”中尋找我的解答。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通釋]

道可以因循,沒有恆久不變的道;名字可以稱呼,沒有恆久不變的名稱。“無”,為天地的初始命名;“有”,為產生的萬物命名。所以恆久的“無”,要來考察事物是怎麼產生的;恆久的“有”,要來觀察事物是怎麼存在的。(無與有)這兩個事物同出一個源頭但名字不同,不同的名稱卻出自相同的源頭就叫作深奧。深奧又深奧,是認識萬物的關鍵所在。


陳廣逵


道可、道非,常道。



採訪本上的人生


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可以言說的。但都不是真正的道。

(如果能理解,就不是道。如果理解不了,才是真的道)

(這就是道德經的神奇奧妙之處)。


雲崗山人


好像上學學習的時候都是“道可道,非常道”,沒有其他斷句,現在幾乎全部《道德經》印刷本也都如此斷句。

不過還看到過一種斷句“道,可道,非常道”,解釋如下:先賢令人體而行之,故曰道也。至於仁、義、禮、智、信,皆道之用。用則謂之可道。可道既彰,即非常道。


最近還看到一種“道可,道非,常道”,沒有深究其意思,這裡不做解釋。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至於如何斷句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不過我個人喜歡第一種,也是公認的一種。

其實“道可道,非常道”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在漢代為避文帝(劉恆)的諱,才改為“常”。


我理解為道是本體,有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永恆存在不斷生生造化的,是不可知、不可測的。所以人的認識是不斷變化的,認識的變化,對於自然規律的理解及概念會不斷更正與變化。


養河豚的貓


道德經在古時是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話語,闡述深刻道理。第一章,其實講的就是什麼是道。開宗明義,道是非常的名。名含無名和有名。無名是事物從無到有的創生過程。有名是事物生生不惜的繁衍過程。創生是玄妙的,被生是微妙的。名得演變過程,就是非常道。


手機用戶64148718763


你看的一定是通行版的《道德經》,是經過後人改動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這段話中有四個“也”字,顯然不可能有別的斷句方式,只能在四個“也”字上斷句,即:”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漢朝為了避諱漢文帝劉恆名字之中的“恆”字,就把“恆”字改成了“常”字,變成了“道可道也,非常道也;名可名也,非常名也”。到了三國時期,王弼為了讓《道德經》讀起來能夠朗朗上口,乾脆把句中的四個“也”字都去掉了,就變成了今天廣為流傳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些人不知道《道德經》所經歷過的上述變化,胡亂給這句話斷句,比如臺灣的曾仕強就把這句話斷句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句子的含義就完全不同了,與老子的本意相差了幾千裡,簡直就是胡說八道了。這句話的本意是:我所說的“道”是可以言說的,但不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那個“道”;我所說的“名”也是可以說出來的,但是我所說的“名”不是我們平時經常說的那個“名”。意思是說,我所說的“道”和“名”不是普通人所理解的那種東西,是我老子的專有名詞,含義也與普通人所理解的完全不同。


用戶6329540944


在老子的時代,還沒有發明標點符號,如何來斷句,就給後人解讀道德經留下了無盡的想象,這給道德經的研習留下了意趣,這恐怕是老子沒有預料到的。不同的斷句解讀會在意義上有細微的差別。

第一種也是最廣為流傳的一種: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道”這種東西,如果用語言表述出來了,就不是永恆的那個“道”了。

第二種: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道是可以描述的,可以正向描述也可以反向描述,這兩種表現形式都是永恆的道。也就是老子說的:正言若反……道法自然。看似事物在向前發展著,其實都是在迴歸到他以前的本位上去。

第三種: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說:道是可以用語言表達和描述出來的,但一旦從語言描述出來,他就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道了,但不管怎樣變化他依然屬於道的範疇。

因為道只有一個,但它的表現形式是無限的。比如:上高香可以獲得10倍的利益,當你聽說到這句話的時候,同時就失去了10倍利益的機會,因為有了“有心有求”的參與,那麼道的表現形式就改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