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排檔”這種叫法很可能是一種古代腐敗的遺蹟

“大排檔”原名叫“大牌檔”,起源於香港。

“排檔”這種叫法很可能是一種古代腐敗的遺蹟

“大牌檔”一般開在橫街或巷內,在路邊搭起檔口,並在傍邊擺設檯凳供食客就坐。“大牌檔”的名字,起源於早期香港政府頒發的餐飲經營牌照,比當時發給一般小商販的餐飲經營牌照大,並需懸掛在顯眼地方。於是,擁有這個大牌照的檔口攤位,就被稱為“大牌檔”。

近年來,由於大牌檔漸漸式微,年輕一代知道這情況的不多,加上“排”跟“牌”同音,很多人誤以為“大牌檔”是因為在街邊的攤位一排排地排列而得名,因此,以訛傳訛為“大排檔” 。​

“排檔”這種叫法很可能是一種古代腐敗的遺蹟

還有一種說法,根據發現的南宋宮廷菜單考證,皇宮裡連肉也不是每天都有的。有時,宮廷侍官們就自己掏腰包,請皇帝、貴族、大臣吃飯。一下子竟形成風氣,由於是輪流請客,排隊當值,稱為“排當”。剛開始時當然是自己掏腰包或找地方報銷,到宋理宗的時候,開始拿到中央和各級財政的金庫報銷了。

當時廣東經略使陳宗禮調任樞密院籤事,就是從軍區指揮官調到統帥部當高級助理,看到這種“腐敗”現象,十分不滿。他說,下級請上級吃飯,無非兩個目的,一是在報銷時撈點油水吃差額,一是拉攏關係,所以應該禁止“排當”這種現象。但是報告遞上去,沒有什麼結果。吃喝的人看沒事,自然吃得更來勁啦,而且也開始不限於吃喝這種低層次的消費。

“排檔”這種叫法很可能是一種古代腐敗的遺蹟

後來,“排當”被引進到民間,成為簡易、廉價、大眾消費的形式。由於經常設在街邊,擺有大量桌椅,同時廣東人常稱攤位為“檔”或“檔口”,也進而轉變為“排檔”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