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1975年6月6日,臺灣大學生物學院的一個研究生在臺北中山堂的一場“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上,演唱了八首來自余光中《白玉苦瓜》詩集中的詩作。

他大概不會想到,這一次演唱,竟拉開了一個時代的序幕,引發了一場音樂革命。

時光如同白駒過隙,不知不覺,臺灣民歌運動從發起到現在,從胡德夫到李宗盛,已經走過了四十餘載的悠悠歲月。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胡德夫

這四十餘年來,臺灣民歌伴隨了一代代人走過青春歲月,走過年少懵懂,走過迷茫慌亂,走至淡然釋懷。

這大概就是民歌的魅力,任歲月流逝,它卻永遠保持著打動人心的力量。

那是一種永恆的詩意和惆悵,在時間的長河中鋪展開來,生命中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樹、雲、花鳥、星光,都紛紛倒映在其中。

風一吹,便伴隨著溫暖的日光,一同盪漾。而最耀眼的光芒,永遠都只屬於他們。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李泰祥:詩歌的情人,曲高而不和寡

在那個哪裡都不能去的年代,李泰祥的《橄欖樹》呈現了一個遙遠的夢想。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這首《橄欖樹》,由三毛在1973年用英文寫下,民歌手楊祖珺翻譯,李泰祥在1977年譜上曲,1979年欽點齊豫演唱,成為臺灣民歌時代的巔峰之作,也讓齊豫一舉成名。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李泰祥

談及臺灣民歌,我們繞不開李泰祥。

這位業界的音樂泰斗,一生創作近千餘首歌曲,見證並親歷了臺灣民歌的發展史。

1941年2月20日,李泰祥出生於臺灣台東縣一個阿美族的原住民家庭,自然原始的生活方式,孕育出他詩一樣的情懷。

受父親的影響,自小與小提琴結下不解之緣。

在受過多年正統音樂教育後,他試圖在正統與通俗,流行與古典之間架起一座新的音樂橋樑。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1976年,李泰祥舉行“傳統與展望”音樂會,主題是“中國民歌之夜”。

彼時,楊弦剛剛發表第一張專輯,胡德夫與李雙澤則剛剛開啟“唱自己歌”意識的覺醒。

而自這一年始,李泰祥進入了音樂創作的高峰。

在之後的十年中,李泰祥創作出《橄欖樹》、《歡顏》、《走在雨中》、《告別》、《輪迴》、《你是我所有的回憶》、《歲月與酒》……

同時,還造就了一大批實力唱將:齊豫、葉倩文、潘越雲、唐曉詩……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齊豫

李泰祥將徐志摩、鄭愁予、席慕容等人的詩改編成音樂,形成獨特的民歌藝術新風格。

《錯誤》中,他是打馬而過的過客;《雨絲》中,他是雨中結著哀愁的戀人;《水雲遊》中,他是寄情于山水的隱士。

有人把李泰祥稱之為“詩歌的情人”,因為沒有哪一個人能像他這樣,把詩歌和音樂結合得這麼完美。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1988年,李泰祥患上了帕金森症,但他卻把這場疾病當作一場激勵。

他深知時光飛逝,不敢有片刻停歇,和死亡進行著一場搏鬥。

民謠專輯《少年 心事》、胡琴與電子合成器的專輯《山連水,水連天》、鋼琴與管絃樂作品《山、火、流雲》。

為許景淳製作閩南語專輯《真想要飛》、《你來自何方(臺北到上海)》。

文學與音樂的主題專輯《偶然與追尋》。

為《情定威尼斯》電影配樂……

1997年,李泰祥獲得了臺灣金曲獎頒發的“特別貢獻獎”。

在樂壇四十餘載,儘管飽受著疾病的折磨,但李泰祥從未放棄過音樂創作。

他涉足的音樂領域之廣,從流行、民歌、現代詩、原住民,到舞劇、歌劇、音樂劇、管絃樂、協奏曲。在民歌運動中,他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2005年,“民歌30”音樂會上,萬芳深情地演唱完《走在雨中》,含著淚水向這首歌的創作者李泰祥致敬。

鏡頭一轉,但見穿著一件格子襯衫身形瘦削的他坐在觀眾席中,同樣飽含淚水。時光流轉,唯他的深情卻永遠不減。

然而,這個為臺灣音樂、文化作出巨大貢獻的大師,卻有著十分悲情的晚年。

八十年代,李泰祥常常去國外作交流演出,曾為籌得一張機票,把一張專輯的版權由唱片公司買斷,創作力最旺盛的時候,李泰祥的作品版權幾乎全被唱片公司買斷。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1988年患上帕金森症之後,為了不影響創作,他做了腦視丘下核植入脈衝器手術,胸部植入的脈衝發生器需要隔五年換一次電池。

2009年,患上甲狀腺癌,高昂的治療費用漸漸花光了他為數不多的積蓄,最後他的朋友不得不在音樂圈發起義唱為他籌集治療款項。

2014年1月2日晚,這位偉大的音樂大師在醫院走完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享年73歲。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他走了,他的音樂卻像是開在我們心裡的一朵永生花,常開不敗。

那是我們時常會會想起的記憶,在那個年代,我們聽李泰祥的歌,看侯孝賢的電影,正如龍應臺說:

“他們出生於村落泥土,歷經貧窮、戰爭、離亂,一路走來滋潤臺灣,使文明更豐潤,文化更深沉,幾乎就是臺灣整個記憶。”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葉佳修:現代的“田園詩人”,樂壇的“高潔隱士”

晚風輕拂澎湖灣

白浪逐沙灘

沒有椰林醉斜陽

只是一片海藍藍

這首《外婆的澎湖灣》,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風靡海峽兩岸,甚至整個華人世界,直至今日,依然溫暖著我們的心靈。

潘安邦因為這首歌一炮而紅,而葉佳修寫下這首歌時才十九歲。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潘安邦

1979年,潘安邦與葉佳修相識。

潘安邦告訴葉佳修,他的外婆住在澎湖灣上,小時候他每天都到外婆家跟外婆聊天、幫外婆幹活兒、挽著外婆的手到海邊看日落。

葉佳修為他寫下這首歌的當天,他就打電話給外婆唱了這首歌。

後來,葉佳修回憶道,

這是他第一次寫別人的故事,他們聊了一個下午,潘安邦把一生中他認為最重要的事都告訴了他,他覺得這種祖孫之間的感情很特別,於是寫下了這首歌。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葉佳修

葉佳修生於臺灣花蓮,父親是公務員,外婆是農民,他自幼在農村長大,上大學時才第一次離開農村。

因此,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鄉村題材,他筆下的田園風光美得讓人心醉,他被稱為“鄉村田園歌謠始祖”,也是上世紀80年代臺灣“民歌運動”中的領軍人物。

1974年,葉佳修考上臺灣東吳大學政治系,雖然系主任一再建議他學成之後去美國深造,但他還是走上了音樂之路。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葉佳修大一時創作了第一首歌曲《流浪者的獨白》。葉佳修說,他當時喜歡隔壁班的一個女孩,為她寫了一首詩。

因為看見自己發表在校刊上的詩被人扔在地上,他意識到要用特別的方式才能讓大家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於是他就去報了吉他社。

一個月後,他學會了吉他,併為之前的詩譜上了曲,第一首歌《流浪者的獨白》就這樣誕生了。

1974年至今,葉佳修創作了近千首歌曲。

《鄉間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踏著夕陽歸去》、《思念總在分手後》、《讓我輕輕的告訴你》……

葉佳修說,他心目中對民歌的定義是“唐詩、宋詞、人‘民’當家以後的‘歌’”。

他說,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所以,他的音樂總是帶給人一種歡快明朗的感覺,他也被譽為“最淳樸最灑脫的音樂詩人”。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八十年代後期,葉佳修逐漸淡出幕前,轉向幕後,但從沒有離開自己心愛的音樂事業。

他給費翔、陳淑樺製作的專輯,都獲得了臺灣的銷量冠軍。

九十年代末,他為了孩子可以接受到不同的教育,移民加拿大,做起了“全職父親”。直到兩個孩子都上了大學,他才回到臺灣。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葉佳修和孩子們

這些年來,他依然在堅持演出,開音樂學校培養人才,做舞臺劇和音樂劇。面對當下校園民謠的衰落,他沒有不平,而是欣然接受。

儘管如此,但那溫柔的晚風、暮歸的老牛、牧童的歌聲、林間的小徑是我們永遠的記憶。

那些踏著夕陽歸去的日子,也讓我們常常追憶。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梁弘志:詞曲皆佳,多情憂鬱的音樂詩人

到如今年復一年

我不能停止懷念

懷念你懷念從前

蔡琴說,沒有梁弘志,就沒有《恰似你的溫柔》,沒有《恰似你的溫柔》,就沒有蔡琴。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梁弘志

上世紀70年代末,民歌開始在臺灣大學生中流行。

當時,還是世新大學學生的梁弘志創作了《恰似你的溫柔》。寫完這首歌后,他徵集很多人來試唱,聽了好幾個女孩子的演唱後他都不滿意,於是起身離去。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蔡琴

輪到蔡琴了,梁弘志已經下樓了,但蔡琴還是用她的方式唱出了這首歌,這一唱便讓原本已經下樓的梁弘志又折回來了。

後來,梁弘志又為蔡琴寫了《抉擇》、《想你的時候》、《讀你》等經典名曲,蔡琴成為“民歌天后”,梁弘志也被譽為“民歌推手”。

作為民歌運動中的代表人物,梁弘志短短四十餘載的人生中,創作了500多首的歌曲,穿越了整個八十年代臺灣乃至香港樂壇的時空,打造了三位臺灣女歌手的巔峰:

蔡琴的《恰似你的溫柔》和《讀你》、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蘇芮的《請跟我來》。

此外,他還為潘越雲創作了《錯誤的別離》,為姜育恆創作了《驛動的心》,為張國榮創作了《透明的你》,為譚詠麟創作了《半夢半醒之間》、《像我這樣的朋友》……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張國榮、譚詠麟

歌手鄭怡曾這樣評價梁弘志:

“梁弘志的作品看似無意卻有意,表現上沒那麼困難,卻個個是精品。”

其實,梁弘志的作品,用他的一句歌詞最能概括: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春天。

他的曲百轉千回,他的詞清新雋永,詞與曲的完美結合,讓他的音樂作品成為一個時代的絕響。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在臺灣音樂界,梁弘志被譽為“情感敘述的音樂大師”。有人說,如果羅大佑是“大江東去”式的豪放派,那梁弘志便是“楊柳岸,曉風殘月”式的婉約抒情派。

他的音樂之中帶著淡淡的哀愁,是時過境遷之後,回憶往昔的傷感,絕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他的憂鬱都彷彿帶著一絲明豔的色彩,雖冷,卻不至於頹唐。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90年代,梁弘志漸漸退出歌壇,開始轉向寫作和公益事業。他陸續出版了數本著作,以散文和詩歌為主。他深入學校,走入孤兒院,設立福音公司。

2004年6月,年僅47歲的梁弘志被查出患上胰臟癌,已是晚期。10月30日凌晨三時,在禱告與祝福中,梁弘志平靜地離開了。

但每當我們唱起《恰似你的溫柔》,唱起《讀你》,唱起《驛動的心》,唱起《半夢半醒之間》,唱起《但願人長久》。

當我們的歲月變成一張破碎的臉,當驛動的心漸漸平息,我們都會想起他——這個多情的憂鬱的音樂詩人。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永恆的詩意與哀愁,便是民歌的意義

歲月呼嘯而過,那個充滿了詩意情懷的年代永遠地逝去了。

而今,我們從那些曾經的歌曲和殘存的文字中去找尋有關它一星半點的記憶,依然能依稀看見它曾經的輝煌。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臺灣民歌“三駕馬車”,李泰祥、葉佳修、梁弘志。

可那個年代啊,終究是逝去了。我們再也回不去那個年代,就像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李泰祥、葉佳修、梁弘志。

因為他們,臺灣民歌得以綻放。因為他們,臺灣民歌才如此絢爛。

他們大不相同,卻又那麼相似。那種帶著永恆的鄉愁尋找家園的詩意情懷,便是民歌的巨大魅力。

如今,梁弘志離開我們十四年了,李泰祥也走了五年了。臺灣民歌時代的“三駕馬車”,只剩下葉佳修一人。

可那些歌曲,早在我們的人生記憶中生了根。我們聽著聽著,就能從中覺出人生的歡喜和哀愁。

每當我們在這浮世中感到疲累之時,不妨停下來,倚著窗,吹著風,看看浮雲,聽聽曾經的歌,懷念過去的人。

三個被遺忘的大師,撐起了整個臺灣民歌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