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網絡大數據時代,我們還有隱私嗎?

作為被互聯網大潮裹挾著的我們,享受著這個時代無與倫比的各種便利又快捷的服務。但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數據信息在給我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個人信息洩露的問題也日漸凸顯。

你的個人信息已處於“裸奔”狀態

大數據時代,我們正在接受著無處不在的監視。亞馬遜監視著我們的購物習慣,谷歌監視著我們的網頁瀏覽習慣,Twitter竊聽到了我們心中的“TA”,Facebook似乎什麼都知道,包括我們的社交關係網。“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原來是對大數據時代個人無法保護隱私的最貼切詮釋。

網絡大數據時代,我們還有隱私嗎?

最常見的:在咖啡館、購物商場、酒店、餐廳等公共產所使用免費 Wi-Fi;用手機App在網上購物、購票;在各種社交平臺上曬定位、曬自拍;用聊天工具隨時隨地和同學、同事、親人以及朋友聊天……這些看似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其實暗藏著巨大的隱私安全問題。

網絡大數據時代,我們還有隱私嗎?

當你時不時的收到各種騷擾電話、彈窗廣告、詐騙信息、垃圾短信……就證明你的個人信息已經嚴重洩露了。前段時間有個“電話訂餐事件”的小視頻,讓大家哭笑不得,但又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網絡大數據時代,我們還有隱私嗎?

“信息裸奔”令人不寒而慄,行走在大數據的社會,個人信息安全值得我們每個人關注。

“貼心服務”背後暗藏營銷利益

前段時間,芝麻信用因年度支付寶賬單的“捆綁協議”而陷入忽視用戶隱私安全的聲討,對此,芝麻信用緊急回應“我們愚蠢至極”。

網絡大數據時代,我們還有隱私嗎?

有些人肯定有著以下經歷:跟好朋友打電話聊美食,第二天電商平臺就在首頁推薦各種食材廚具;在社交平臺討論學外語,不久就能接到口語培訓機構的推銷電話;在網上預訂的機票,不到一個小時,就收到了航班延誤、退票退款的詐騙短信;新房鑰匙剛拿到手,就接到裝修公司的電話……

當“千人千面”的大數據精準營銷神通到令人“匪夷所思”,這種看似“貼心服務”和始料未及的“心有靈犀”難免令人焦慮:大數據挖掘與個人隱私的邊界究竟在哪兒?

如何保護個人隱私?

萬物互聯已經是未來發展趨勢,在信息數據氾濫的時代,我們的隱私真的能得到保護嗎?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只有我們自身增強了安全隱私防範意識,才能避免一些隱私問題發生。樂樂再此總結了幾條,望大家採納:

在註冊賬號或會員卡時,不要輕易填寫個人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聯繫方式、真實姓名、地址等;

不要在手機或網上進行心理測試、算命、抽獎等遊戲;

儘量不使用公共wifi,不要隨意使用wifi網絡登錄私密賬號;

購買的火車票及快遞收貨單,需妥善處理,切勿隨意丟棄;

在電腦等電子產品上登錄網上銀行或支付寶時,操作完畢後記得安全退出。

記得奧地利教授維克托在《大數據時代》中有一段非常精闢的闡述:

“如果大數據分析完全正確,那麼我們的未來會被精準的預測,因此在未來,我們不僅會失去選擇的權利,而且會按照預測行動,如果精準的預測成為現實的話,我們也就失去了自由的意志,失去了自由選擇生活的權利,既然我們別無選擇,那麼我們也就不需要承擔責任,這不是很諷刺嗎?”

這也許是對於大數據下個人隱私、互聯網安全的另一種思考。

網絡大數據時代,我們還有隱私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