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美媒稱美國的新挑戰:中國年輕人不再崇洋”,大家怎麼看?

一勺小鹽鹽


當iPhone已經不再討喜,美國還有什麼能賣給中國?

iPhone作為劃時代的產品,曾經是中國消費者最偏愛的手機,沒有之一,每年的蘋果新產品發佈會之後,中國大陸因為種種原因,產品不會第一時間上市,這時候,土豪們就開始花重金去求購海外版或港版,而這個價格有可能比官方價格高一倍,但是還是有人趨之若鶩。正式上市後,各大蘋果旗艦店也是門庭若市,排隊的大打出手的都要,而且新上市機器的價格也會比官方指導價要高,也催生了很多黃牛黨。

而今年,這個現象結束了,iPhone8發佈後,沒有出現以往求購水貨的現象,也沒有引起消費者排隊求購,很多旗艦店甚至尷尬的撤下了“此處排隊”的牌子,市價也頭一遭的和指導價5888一致,就這樣還有很多經銷商降價出售,讓官網預定的很多用戶退單,實在是尷尬。

蘋果今年的滑鐵盧,應該說除了產品沒有新意之外,還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中國消費者更加理性,2007年蘋果出世,應該說一下顛覆了手機行業,驚豔的外觀和操作系統,買一個iPhone可以說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徵,而隨著消費能力的提高,以及手機產品的豐富,消費者不再像以前一樣追求iPhone。

二是國產品質的提升,iPhone直到4代都是神機的存在,而此後隨著沒有顛覆性技術的出現,以及各大品牌手機,尤其是國產手機的迎頭趕上,高性價比,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像華為這樣的手機,在歐洲都有很好的市場,小米也在印度廣受歡迎,國產手機品質的提高,也讓iPhone品質的門檻逐漸消減。

可以說iPhone只是眾多洋貨的一個縮影

國產已經不是“次品”和“假貨”的代名詞

吳曉波老師2015年寫了一篇文章《去日本買只馬桶蓋》,引起了廣泛討論,很多人去日本旅遊或者專程去日本就為了帶回來一個好用的智能坐便器或者電飯鍋、菜刀等等,一時間國內製造業企業有很多不服氣的,也有很臉紅出汗的,我們一個製造業大國還要讓消費者去國外買這些東西,引起了很多企業的反思,國內的消費追求,已經早已不只是追求低廉的產品價格,而更多的開始追求高質量、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

國內製造業逐漸從以往低端大規模的拼“量”時代,逐漸到了今天追求“質”的時代,很多國產品牌在國際都有很好的聲譽,無人機領域的大疆是世界NO.1;華為做手機之前大家可能不瞭解,華為之前是世界前三的通信設備供應商,可以說十幾年硬件的底子給華為造手機打下了堅實基礎;振華是世界港口設備的NO.1,世界7成港口用振華的吊裝設備,像這樣的中國企業現在已經是比比皆是,國產不再是“次品”的代名詞,中國製造已經是走出去的一張名片。

現在不是中國羨慕國外,已經是歪果仁羨慕中國了

前一陣流傳網絡的中國新“四大發明”,移動支付、中國高鐵、共享單車、網購,是世界各國羨慕的對象。

中國的移動支付是世界最普及也是最領先的,在中國居住的德國小哥阿福,給默克爾寫了一封信,稱移動支付的便利,希望德國也可以參照,他在中國杭州體驗了一日不帶錢包的出行,一點障礙沒有,而他也成中國高鐵比德國準點的多。

中國高鐵快、準、穩早已被大家習慣,網上曬的硬幣穩穩立在車窗的視頻早已大火國外,前一陣日本中標印度高鐵,而印度媒體配圖用了中國高鐵,阿三是百度的吧

而網購,中國的物流配送可以做到次日達甚至當日達,而在俄羅斯,你知道要多久嗎,兩個星期。

中國這五年的發展,有目共睹,亞投行設立和“一帶一路”倡議標誌著中國主導的世界經濟格局到來,中國的策略已經不再是跟隨,而是超越和引領。

近日參觀了“砥礪奮進的五年”成就展,看到中國有那麼多成就,作為一箇中國人我由衷感到驕傲和自豪——厲害了,我的國。


十分有財


對此,我是認可的,情況確實是這樣的。崇洋媚外是個貶義詞,它描述的是一種對歐美科學文化制度生活方式的盲目推崇與模仿。但批評人崇洋的前提,是對西方的全面學習和借鑑,是一種矯枉,而不過正。



但是,現如今的狀態是這樣嗎?恐怕並不是的。恐怕我們“崇洋媚外”得很不夠。我們不夠了解美國,也不夠了解處於國際關係中的中國。因此才會對貿易戰準備不足,以為美國未必敢發動。



在科技方面,我們也存在嚴重的短板,因此芯片一受制裁,就彷彿被捏住了七寸。



我們對國際科技發展水平一無所知,以為我們的“新四大發明”可以傲視全球。不知日本的機器人技術,美國的太空技術,和德國的工業革命4.0已經精緻和發達到了什麼程度。只知道自誇大飛機(並未真正投入使用)、高鐵(核心技術是山寨的)和量子技術(實際應用效果不明),實在令人堪憂。



我們對國際貨幣市場的複雜程度準備不夠,對人民幣非自由兌換的籬笆盲目樂觀,對有錢人資金外流的需求估計不足,以為能扛得住貶值恐慌。



這一切都導致了我們在當前貿易戰和匯率戰中處於下風,難以應對——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還不學英語,不學國際法,不重視國際貿易規則,還在批評“崇洋媚外”,合適嗎?



相比崇洋媚外,更應該提防的,是自我封閉,和走不重視知識的舊路。最近北大常務副校長的這番言論令人心驚。



幸好後來發現了另一個事實,大家才放下心來:



幸好不是真的自我封閉,而只是呼籲別人家的孩子這樣做,並不是蠢,只是壞而已,令人還覺得稍微有點欣慰。



以上意見就是一個意思:我們遠沒有到崇洋媚外的程度,我們向西方需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不知從何學起——但這並不是不學的理由。也許網友會覺得我們這些留過洋的人都是“心懷洋胎”,不認祖宗——那就隨便他們說去吧。


林海


霧裡看花,嶺南觀察借您一雙慧眼!“美媒稱美國的新挑戰:中國年輕人不再崇洋”,從剛開始的美國盲目自大到今天發現在中國已經強大,不得不說美國政府有誤判,而中國的確也發展起來啦!


一是曾經中國的韜光養晦是正確的,是為了打牢經濟基礎,從而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了穩定的國際環境!那些年美國與俄羅斯鬥得您死我活,而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因為中國一直都在購買美國國債,也包括將黃金放在美國,而且進口美國大豆和波音飛機,所以當時美國覺得在經濟上已經控制了中國,這也使得沒有像對付俄羅斯那樣來針對中國。

二是美國沒有想到好萊塢影視也就是西方文化傳播的手段,在其他國家很靈,但是到了中國之後,被機智的中國網民和中國影迷發現了破綻,原來美國塑造的美國大兵是救世主,這種手法不靈了,被網友紛紛用美國如何侵略阿富汗和敘利亞等國家的事實所對比,而且讓美國更加無法接受的是,中國人居然拍出瞭如此正能量的《湄公河行動》《戰狼2》和《紅海行動》,不僅僅是國內叫好,而且還增強了海外華人和其他國家公民對中國的自信心!



三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力度和全球互聯網的開放,中國人去美國旅遊學習和就業的人員大大增加,通過互聯網對美國的認識更加深刻,以前“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謊言也就被揭穿了,原來之前的美國的民主自由法制是被包裝和宣傳出來很,美國的民族和種族矛盾突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垃圾製造國,自己不但不消化還想辦法賣給其他新興國家,美國窮人區的治安與富人區的治安就像地獄與天堂,所以導致很多中國年輕人去了美國之後,就發現了差距,就變得更加熱愛中國了!



我愛您中國!美國的假面具已經被摘下,所以中國年輕人不再崇洋也是正常現象!歡迎更多美國青年來大家學習生活和就業!



亞北農產品


大國之間的權力關係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確實在很多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差距,但這些差距無疑正在縮小,這也是國民自信的基礎。

崇洋媚外的現象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我們國家近些年的發展有目共睹,不僅國力大為增強,國民物質水平突飛猛進,而且在國際事務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往由於我們在各個領域都落後於歐美髮達國家,留學生遠渡重洋後往往只有崇拜和嚮往,也很容易全盤接受西方價值觀和照搬西方模式,但現在情況發生了變化,由於我們國力的提升和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國人現在出國往往會持有一種客觀批判的態度,不再對西方的一切照單全收、盲目接受,而是更加充分地認識到相比較之下我們的優勢和劣勢。之前華爾街日報裡有篇文章提到,留美學生目睹了美國社會兩極分化、種族歧視、政治荒誕化等現象紛紛開始反觀自己的國家,覺察到中國的崛起才是這個日漸紛亂的世界上一股穩定而積極的力量。留學生中現在也流行這樣一個說法,周遊列國反而讓留學生更準確地認識了中國,也讓他們更加愛國。所以留學生現在學成後不再全部都執著於留在國外,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歸國就業或創業。


胡哲


這個問題確實如此。

大家想一想,現在美國還有什麼商品是中國沒有的,或者說中國趕不上美國的商品(民用)。自我國建國以來,輕工業和重工業全部都是一窮二白,別說什麼高端的軍事裝備,就連火柴、釘子都需要進口,沒經歷過的90後和00後可能不知道洋火和洋釘的由來。

回首二十年前,滿大街商場裡有什麼中國貨嗎?凡是有點技術含量的家電、傢俱、日用品都是進口的,記得小時候,家裡有臺電視就屬於高端生活了,而這些全部都是進口的。那時候誰敢想中國的家電能夠制霸全球,現在大家再到商場裡看看,那些日韓家電的專櫃全都在角落裡擺放,因為租金便宜,而大行其道的是國產貨。這一切不過短短的二十年左右。



再想一下十年前,那時候誰要是腰上掛個BB機就是高端人士了,拿手機的全是大款,什麼三星、愛立信、摩托羅拉……國產貨全是雜牌子,而現在呢?除了一個蘋果還在中國苦苦掙扎,其他品牌都消失了,這誰能想到。如今的中國手機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寵兒。


現在,不管是美國貨還是日韓商品,說實話對本人是沒有一點吸引力。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奶粉了,國人為了讓孩子健康,不惜花費高價代購外國奶粉,這個話題已經成為中國人在全世界的標籤,但事實卻是,很多洋品牌的成分並不見得比國產的好,只不過是被代購們過份誇大的。而且這一現象正在慢慢改變。

所以本人認為,不光是中國的年輕一代,連中年人也不再在乎外國貨,中國製造不僅改變了國人,也正在悄悄改變世界,十年後,也許會給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


大寶視頻


【美國媒體稱“美國面臨新挑戰,中國年輕人不在崇洋”?】對此“大正”認為我們國家年輕人不再崇洋媚外這是一件大好事,證明我們中國越來越強大,我們的國人也越來越自信了,中國再也不是那望洋興嘆的落後國家,而是一個冉冉升起的準超級大國,大國氣象已成,中國與國外差距也越來越小,甚至某方面實現了對外國的超越,這一點“大正”也是感同身受的。

何曾幾時,我們國家很多地方都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特別是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文化、教育、科技等等領域,人傢什麼都比我們先進。在剛改革開放時,國人正式與外國自由的交流,很多國人夢想就是到美國看一看人家有多發達、多富饒,嚮往著到美國留學甚至工作、生活,這一幕場景可以在電影《中國合夥人》裡能夠看到,一個學生在美國使館拒絕簽證被拖出去時,高喊“美國人民需要我”!想一想那時的中國是何等的心酸。

僅僅短短几十年的功夫,在我們中國人吃苦耐勞的艱苦奮鬥下,中國經濟實現持續增長,中國建設出了世界奇蹟,在特別是在基礎設施方面,中國絕對是世界一流,比美國都不多承讓。我們新一代的國人一出生就有手機、電腦、電視以及各種現代化的設施,和西方發達國的人幾乎實現同步發展。

“大正”出生在90年代初的農村,在我剛記事(三四歲時),村裡剛通電沒有幾年;在五六歲時,家裡才買了一個14英寸的黑白電視機,也只能收到地方縣城電視臺,天天播放著賣農藥、化肥的廣告,廣告時間也是非常長,就那樣,每天家裡擠滿了村子裡其他的人來看電視,由於電壓很低,電視畫面亂晃,需要調壓器。而且還經常停電,一停就停好久,一來電,很多同齡人(當時是還很小)滿村子高叫著“來電了!來電了!”

“大正”就當時就幻想有一天自己能夠擁有一個拿在手中的電視機,自己看各種想看的動畫片,小時候村子裡還處於最原始的農耕方式和機械農耕方式並存的局面,我家也曾經用牛來拉犁子耕地,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也是十分落後的。

僅僅二十年,我們生活生產就實現質的飛躍,我曾經夢想擁有一個掌上電視機,早已經解決了,不就是手機嗎?當年“大正”能夠幻想掌上電視的先進程度,也就是能夠看視頻的山寨手機的水平,根本想不到還會有智能手機這麼先進的手持設備,果然是“貧窮限制了想象力”。

想一想今天我們的生活,在想一想小時候我們的生活,是不是有種穿越的感覺,我們中國用了30多年時間走了西方發達國家上百年的路,所以說今天我們能夠有幸生活這個時代,簡直是幸運的,太超值了,所有的大變革就在我們眼前發生,“大正”就是見證人之一,我相信你也是。

我們國家今天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國,產品供應到全世界。美國有蘋果手機,我們中國有華為手機,美國有的東西我們中國也有了,而且由於電子商務的發展,今天我們國家網購體驗遠好於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中國年輕人為什麼還要崇洋媚外,美國還有什麼值得我們崇尚的?也可能還有一點,但絕對不多了。二十一世紀是我們中國人的世紀,“大正”深信不疑。

以上就是“大正”根據自己二十多年的人生履歷,來回答這個問題,雖然理由不夠充分,但“大正”真的為我們的祖國能夠發展到今天這一步感到由衷的驕傲,祝願我們的祖國永遠繁榮昌盛。


大正看世界


西方人有個優點就是喜歡誇大危機,也就是說憂患意識非常強烈,這就使得他們經常把一個小的信號無限放大。

這方面的說法很多,比如中國威脅論,比如將來白人要給中國人當傭人之類的論調。這種論調若反過來說,放在中國,一定會被噴得體無完膚。

中國人是既自卑,又自大。一方面骨子裡極度自卑,一方面又渴望自大。所以網絡輿論中可以清晰得看到兩種心態,一種是隻要與中國有關的,他就嘲笑、奚落。一種是能吹多大吹多大。往往外國人的一句話,他就開始自嗨。這個特點相較於西方人的憂患意識,我們是有問題的。西方人誇大憂患是為了激勵自己努力,警惕危險。而我們自卑或自大隻是為了滿足某種心理情感需要。我在網上說古中國人如何偉大,招致最多的就是奚落,當然你不懂或沒看懂,也可以說我是自大。但不認真瞭解和對待就是問題了。今天中國人既需要自信心回升,還需要防止滿目自大,更需要治癒普遍的自卑。

今天中國人真的不媚洋了嗎?並非如此,只是在某些方面開始有冰川消融的現象。離不媚洋還遠著呢。尤其知識分子和精英的媚骨還沒有剔除,這些人會誤導非常多的人。走在街上,到處都是莫名其妙的商標,這是給中國人使用啊,你搞一些英文或者莫名其妙的詞彙是什麼意思?一到聖誕節,無數的明星、文化人就開始自嗨,一本正經地宣揚,反而普通人只是把它當作一個好玩的日子。可見媚骨更多是這些成功者身上帶著的。

有甚至喊出了女人沒有祖國這種數典忘祖的口號。試問這叫不媚洋嗎?中國急需讓根文化迴歸,讓審美自信迴歸,讓民族意識崛起。


國病


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愛國,這是事實。

1,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過近幾十年的高速發展,我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在的年輕人正是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一代。他們沒有經歷過父輩的艱難,從一出生,就享受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福利。

絕大多數年輕人都受過非常良好的教育,而且現在北、上、廣等不少城市的年輕人都有出國留學的經歷。可以說這一代的年輕人,見過世面,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的所見所聞,讓他們對外部世界有了一個更好的認識,他們眼中的外國是真實的、絕不是某些人宣揚的那種高大上、完美無缺;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國家。

2,不少年輕人出國留學,對國外有切身的感受。他們給出的最直觀的感受:美國、澳大利亞也就那樣,中國的上海不比他們差。毫無疑問,這是他們實實在在的感受。其實筆者身邊也有不少留學生,俄羅斯、韓國、歐洲的都有,在他們看來,中國發展真得很迅速。

中國真的很好了,上海、大連、北京,有好多來中國尋找中國夢的老外,這一切都說明,中國真的發展的很好了,要不然,老外怎麼要來中國賺錢?

3,中國的大國地位在世界上影響很大,這是事實。中國近些年來推行的一帶一路計劃、亞丁灣護航等行動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國際上的形象,不僅展示了中國的軟實力,還展示了中國的現代化海軍。

這些年,中國的撤僑行動。利比亞撤僑、亞丁灣撤僑,我們感受到了一個負責任的政府、一個牽掛中國國民的政府,不僅僅在國內圈粉無數,在國際上也獲得各種讚譽。中國強大了,我們身處國內可能感受不多,但是身處國外,大國數有良知的中國人都能感受到祖國的關愛。

4,美歐等西方國家出現了種種社會危機。美國今年爆出了黑人與白人的種族對立危機,甚至都鬧出加州獨立的傳聞。而且這幾年美國白人警察槍擊黑人的時間屢屢發生,讓不少人對美國的自由、平等產生了懷疑。

歐洲出現了種種分裂危機。先是英國脫歐,歐盟分裂;緊接著今年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也搞了獨立公投,最終在英美各國的反對聲中,成為一場鬧劇。

未來一定是屬於中國的。從一些城市到二線城市,都能感受到社會快速發展的痕跡。尤其是我們的年輕人,接受過良好的教育、見過世面、從內心深處感受到中國的偉大與繁榮。

不少年輕人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希望對中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我相信中國會越來越好,我們的年輕人也會為祖國儘自己的一份力,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年輕人加油,未來屬於你們。


風雲世界觀


雖然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的增長,人們的民族自尊心也在不斷地增加,不再感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了。

在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被西方人從武力上戰勝了,從此中國人彷彿失掉了自信了,不自信了,開始了懷疑了自我,甚至不惜自己拿刀閹割了自己,閹割自己的文化,當時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落後的原因是因為文化,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中表現的的特別明顯,比如有的人就主張廢除漢字用拉丁文字來代替,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胡適,有的人認為是孔子的儒家學說導致了中國的落後,就開始要打倒“孔家店”,這種思想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

誠然過去的一百多年,由於西方國家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要快於東方國家,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方國家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人就開始過度的反思自我,這一度讓外國人在中國掠去了大量的資源。

中國人飽受歧視。比如之前新聞上報到的,大眾車因為剎車問題全球的召回,唯獨不召回中國的。有的品牌也在價格上歧視中國,比如同樣的一種產品,外國的價格要比中國低很多,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外國人歧視也就罷了,就連我們的鄰居之前也歧視中國人,比如三星Note7爆炸,全世界都在召回,唯獨不召回中國的產品,當然自作孽不可活,中國人現在也不買韓國人的帳了,看看三星手機的銷量就知道有多慘淡了。

所以,當國貨還沒有崛起的時候,洋品牌在中國橫行霸道,目中無人,掙足了中國的錢。但是,隨著中國國產品牌的崛起,國產憑藉著超高的性價比,迅速的佔領市場,以手機市場為例,中國的前四位——華為、oppo、vivo以及小米,已經不見外國的品牌了。這個事情說明中國人不再一味追求外國品牌了。

外國品牌在中國的影響力正在逐步下滑,這對於國人來說是一件好事,對於外國人來說確是一件壞事,因為不能在中國掙外快了。這也正是外國人媒體所描述的那樣:中國人不再崇洋媚外,對於美國是一件新的挑戰。


管窺歷史


這話還是有幾分道理的,自明末以來,西學東漸逐漸散佈開來,“崇洋媚外”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任何事情的評判莫不都是以“外國之是非”為是非。(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長久形成的習慣,使得後來人在考慮中國的現實問題時,基本上都是拿西方的所謂“先進理論”來審視套用中國的問題,不合適的話還能夠提供“削足適履”的服務,總之,極盡“崇洋媚外”之能事!

在中國社會,還不說晚清與民國,就是在當下社會,仍不乏西方絕對正確的現象出現,大有“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的妄自菲薄感。

西方對於中國社會的影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什麼洋火、洋釘、洋車和洋妞,這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或者用品,莫不都與一個“洋”字沾邊,就現在,誰要是娶個外國老婆,比如說烏克蘭美女、俄羅斯大長腿,都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


因為在國人普遍的意識裡,西方人的社會環境、文化背景天然比中國優越,娶洋妞是一件佔便宜的事情,人家算是“下嫁”。

當然,中國人在仰望西方的過程中仰的脖子疼,但西方等歐美國家卻早已習慣了這種仰視,哪天你是低著頭看他或者說沒有正對他,對他們表現出足夠的前輩和尊重,往往會引起他們的不適。

比如說美國,他把“中國的年輕人不再崇洋”看成是對他的挑戰,好像誰遇見了美國跪舔是天經地義的,鄙視是極其不合理的,如果都是打的膏藥旗,都是小日本,也就情有可原了。

但中國不是日本,“崇洋”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歷史洗禮,早已不是西方侵略者1熟悉的聞到熟悉的配方,當下的世界,是中國人站起來的世界,說實話,誰又願意跪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