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豐巢、菜鳥、京東的無人配送之戰,是噱頭還是新方向?

3月初,豐巢發佈了一款可以配合“無人機+智能配送車”的新八面智能快遞櫃。

據瞭解,豐巢新八面體櫃直徑約2.5米,高4.2米,採用了8面體立體視覺設計,內部採取智能存儲技術,可容納超600個快遞。

視頻鏈接:https://v.qq.com/x/page/r0548bp4f36.html

同時,此快遞櫃還配備人臉識別功能,輕鬆刷刷臉就能取件,大大地提高了取件效率,並且能夠防止盜領用戶快件、用戶信息洩露等信息安全問題。

此外,此款豐巢新八面櫃最大的亮點在於可以上乘無人機、下接無人車開展7×24小時高效作業,做到人、櫃、機、車+用戶協同。

6月5日,菜鳥重磅推出包裹神器“快遞擎天柱”菜鳥快遞塔高度超過5米,呈正八面體形,可以存儲

600-800件包裹,配備自動傳動系統,通過對接無人機、無人車,將實現24小時全天候無人傳送投遞,宣告最後100米開始進入無人時代。

視頻鏈接:https://v.qq.com/x/page/q0708h0ddoi.html

除包裹收取之外,菜鳥快遞塔還能面向所有最後100米服務開放,不僅可以作為存儲及提貨點,方便收取;還能進行新零售探索,滿足即時倉儲和配送需求。

7月1日,劉強東在社交媒體上公佈了一段視頻,宣佈京東無人配送站研發成功。視頻中介紹,該無人智慧配送站,提供全時段寄件服務,掃碼開箱及自動稱重,其終端可存儲至少28個貨箱,具有1個發貨箱,能存放1輛終端無人車併為其充電。

視頻鏈接:

https://v.qq.com/x/page/g0711omj0u3.html

它可以實現真正的全程無人配送中轉。該配送站運行時,無人機將貨物送到無人智慧配送站頂部,並自動卸下貨物。貨物將在內部實現自動中轉分發,從入庫、包裝,到分揀、裝車,全程100%由機器人操作,最後再由配送機器人完成配送。

人、櫃、機、車、站、用戶的協同

豐巢、菜鳥、京東的無人配送之戰,是噱頭還是新方向?

豐巢、菜鳥、京東的無人配送之戰,是噱頭還是新方向?

從前面的視頻我們可以看到豐巢、菜鳥、京東的無人配送站(快遞櫃),和以往快遞櫃最大區別在於可上剩無人機+下接智能配送車,這一種改變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快遞員的工作量(“最後一公里”的派送和收件工作)。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目前“無人機+智能配送車”目前還受限於運輸距離、重量、續航、控制系統、法律和監管等因素未能普及起來。但試想一下,如果把“無人機+智能配送車”的技術應用在分揀中心到無人配送站(新快遞櫃)以及網點與快遞櫃之間的點到點3-5公里範圍內之間的運輸,其實很多問題也能迎刃而解了。

豐巢、菜鳥、京東的無人配送之戰,是噱頭還是新方向?

從上圖看到,無人配送站應用後的運轉流程會發生一些變化,消費者在無人配送站(快遞櫃)自助寄件,快件會直接通過無人機/無人車配送到就近A網點,如果收件人目的地在無人機/無人車可配送範圍內可實現直接配送,無需中轉。同樣經中轉後到達B網點,網點可用無人機/無人車配送到配送站,然後消費者自取或者通過無人機器配送。

可以發現,目前無人配送站(智能櫃)情景的末端智能解決方案正在從“人、櫃+用戶協同”到“人、櫃、機、車+用戶協同”的方向演進。如果整個無人配送站(智能櫃)再“移動”起來,又是一個迭代的版本。“移動的盒子”完全可以承擔現在“派件三輪車”的職能,實現“人、櫃、機、車、站+用戶協同”。(注:人—配送員,櫃—快遞櫃,機—無人機,車—無人車,站—配送站)

無人配送站(快遞櫃)背後的商業邏輯:搶佔寄、派件“入口”

另外,目前智能快遞櫃的熱度這麼高,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其背後的商業邏輯:搶佔寄、派件的“入口”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15年順豐有一個在末端搶佔寄、派件“入口”的項目,叫“星網項目”,主要在商超、社區、交通樞紐(機場)、學校、酒店、景區、政企、CBD等類型渠道資源拓展。

順豐的想法是,要為客戶提供便捷性的服務,客戶在哪裡,順豐的網點就應該在哪裡。

經過幾年的發展,“星網項目”逐漸演變成豐巢+順手寄+優選的佈局。而對於順豐來說,豐巢是佔領末端市場的重要砝碼,不但解決了最末端的配送效率低、成本高等問題,提升了順豐的整體的服務能力。

從背後的商業邏輯:搶佔寄、派件“入口”來看,順豐、菜鳥、京東的想法是一致的。

未來也可通過末端配送切入市場更大的社區商業中,進一步滲透社區金融服務和本地化O2O服務,利用巨大流量入口的優勢,通過整合數據實現流量變現,未來發展不可估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