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諾獎得主:暗物質源於何處 六年後或有定論

諾獎得主:暗物質源於何處 六年後或有定論

“反物質是什麼,暗物質源於何處,預計2024年會有個決定性結果。”

7月7日,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丁肇中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提問時,做了上述回答。當日,丁肇中教授訪問山東大學,後者是丁肇中領導的AMS(阿爾法磁譜儀)實驗的重要參與者,雙方達成了一系列共識。

兩年前,丁肇中教授主持的AMS項目在歐洲核子中心發佈了五年太空實驗的結果。部分結果顯示:AMS通過準確測量鈹—硼流強比例,得到關於宇宙線在星系間傳播時間的信息,測得銀河系宇宙線的年齡大約是1200萬年,這是人類首次獲得宇宙線的相對準確年齡;“對1650萬電子和108萬正電子的測量顯示,電子流強與正電子流的強度不同,隨能量變化的行為也不一樣。”AMS的這一測量結果顛覆了以往實驗結果;利用3億個質子事例,AMS將質子流強測量達到1%的精度,結果顯示,“質子流強不能被簡單地描述成單一的冪律譜,質子能譜指數隨能量變化。”

據介紹,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性質迥異的冪律分佈現象,因而對它們的研究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藉助於有效的物理和數學工具以及強大的計算機運算能力,科學家們對冪律分佈的本質有了進一步深層次的理解。而關於AWS的發現,顛覆了人類之前對宇宙線的普遍認識。

“大家關心近幾年該項目的進展情況如何?”針對科技日報記者的提問,丁肇中表示,“兩年前,AMS項目的結果推翻了以前的理論,而最近兩年的結果又推翻了更多的理論。同時,我可以告訴大家,反物質是什麼,暗物質的來源是什麼,到2024年應該有決定性的結果。”

AMS是由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主持的國際大科學工程,是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科學計劃之一,是第一個安置於太空中的最強大、最靈敏的精密粒子探測裝置,也是目前唯一被永久安放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具有開創型的大型科學實驗。

丁肇中透露,AMS是太空中唯一的磁譜儀,今後幾十年內,不可能再有第二個磁譜儀。目前,AMS已經收集了超過1190億個宇宙線數據,主要結果已經整理成數十篇學術文章,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等世界頂尖學術期刊上。2004年3月,山東大學正式參與該項目,全面負責熱科學系統設計製造。其中程林教授是AMS熱系統的總負責人,領導著麻省理工學院、瑞士蘇黎世高工、美國宇航局等不同單位的三十多位科學家共同工作。據瞭解,AMS隨國際空間站每90分鐘繞地球一圈,經歷零下40攝氏度到60攝氏度的溫度週期性變化,極端熱環境低溫可至零下90攝氏度、高溫可至230攝氏度,熱系統是AMS各部件正常工作的基礎。

丁肇中介紹,到目前為止,AMS測量的正電子的結果和暗物質理論是符合的,但是,要完全證明找到暗物質,還需要幾年的時間,“AMS最重要的作用是探索到自然界中存在但我們無法想象的現象。”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