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閱讀」“夢想當貧困戶”是哪出了問題

「閱讀」“夢想當貧困戶”是哪出了問題

“夢想當貧困戶”是哪出了問題

“我長大後一定要成為一個貧困戶。”近日,一篇署名為“某貧困縣小學生”的作文《我的理想》,在網絡上熱傳。而促使這位小朋友立此“大志”的原因竟然是,一些貧困戶“什麼也不幹,就能享受各種扶持、優待”,讓人“欣羨”。

且不論該文是否假託小學生口吻,但讓人哭笑不得的“理想”的確折射出一個長期存在的現實問題:在個別地方,扶貧政策“養”出了一些“盼著送小康”的懶漢,“等靠要”思想嚴重,缺少主動脫貧的意願和動力。有的不願吃苦,有致富的機會還要挑肥揀瘦,嫌髒怨累;有的直接“撂挑子”,整日拿著補助喝酒、打牌、睡大覺;更甚的,扶貧幹部送來的供養殖的羊,沒幾天就被端上了餐桌。誠然,如此混日子的人只是少數,但卻是脫貧攻堅中亟須拔下的“釘子戶”。

相較於經濟生活上的“物質貧困”,這般“不著急摘帽”的“精神貧困”更值得警惕。一段時間以來,大水漫灌的扶貧政策管“肚子”多、管“腦子”少,致使一些人懶出了“底氣”:反正吃穿不愁,就這麼耗著也挺好。這無疑給當前扶貧工作點出了重要課題,那就是如何治懶。要知道,脫貧攻堅戰中,政府再怎麼幫扶也是外力,如果當事人自身不努力、不主動、不作為,再多的資金、再好的政策,也付諸東流。即使生拉硬拽幫其一時脫了貧,也只是解了眼前之困,隨時有可能再度返貧,甚至還會陷入“因窮而要,因要而懶,因懶而窮”的惡性循環。

扶貧先扶精氣神。時下,我們強調精準扶貧,而“精準”二字講求的不僅是政策要細化到錢、房、物,因地制宜、一戶一策,更要聚焦人心,朝著志氣、幹勁等靶向多多發力。在這方面,造血式扶貧是一個關鍵。如靠技能扶貧,讓貧困戶有幹事創業的一技之長;靠教育扶貧,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靠產業扶貧,充分挖掘當地生態等資源,讓貧困戶有能持續忙活的生計。如此一來,貧困戶就不只是口袋鼓了,還新增了“技能包”。正所謂,“靠人吃飯空米缸,下田流汗谷滿倉。”養殖、種植也好,開農家樂、搞民俗旅遊也罷,幹事有了機會,生活有了盼頭,脫貧的積極性才會更高,原生動力也才會更足。在政府幫扶下,靠著自己的雙手置辦起些家業的人們,在一點一點嚐到甜頭的過程中,也能更加明白“好日子是幹出來的”,“要我脫貧”便會逐漸扭轉為“我要脫貧”。

無志山壓頭,有志人開山。當前,脫貧攻堅戰進入決勝階段,這個“堅”,既在於連片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任務之艱鉅、情況之複雜,還在於要打破很多人“窮慣了”“懶慣了”的生活方式,把鬥志扶起來。面對有些懈怠、懶散的貧困戶,我們要想方設法焐熱他們的心頭,讓其燃起念頭、鼓起勁頭,精神上富足起來,如此全面小康之路才能走得更順暢、更紮實。

「阅读」“梦想当贫困户”是哪出了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