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連接山東和遼寧的渤海灣跨海大橋建成後,對周邊區域的發展格局有什麼影響?

影子伴你


每次觀看中國地圖的時候,看到深入內陸的渤海灣,總會想如果在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之間架設一座橋樑或者海底隧道,那真的是一件大好事,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直線距離只有106公里,然而因為渤海海峽的阻隔,卻需要繞道1400公里,如果建設一座大橋或者海底隧道的話,讓火車和汽車都能通行,那無疑將大大縮短兩地的距離,對於大東北地區和我國山東江蘇等省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便利和機遇,也進一步加強東北與東部沿海及華南一帶的聯繫,環渤海經濟帶也將因此而真正成為一個經濟圈,並且也將因之具有超越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體量資源,而從我國南北運輸的意義上來講,它的開通或將代表著我國的沿海大通道徹底打通,我國東北和中原及華南地區的貨物和人員的運輸往來將得到極大的改變,比如黑龍江哈爾濱的貨物或人員,將可以乘車以直線穿越的形式直奔山東,然後進江蘇通往華南,這樣無疑縮短了距離減少了時間,也節約了運輸成本。



那麼這麼重要的一條交通線路,為啥至今還沒有提上建設日程呢?是由於耗資太大嗎?預估這個工程需要耗資兩千多億,比三峽大壩的花費可能還要多一些,這當然是一個原因,那麼還有其他的原因嗎?是的,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其實這條大通道的位置距離我國一條著名的地震帶距離太近,這條地震帶就是從東北橫跨渤海灣經山東半島直達安徽南部的郯廬地震帶,這條地震帶非常活躍,上世紀70年代的海城大地震,以及歷史上我國東部地區最大的地震——發生在康熙年間的8.2級郯城大地震,都屬於這條地震帶上的地震,歷史記載這條地震帶活躍異常,經常發生5級以上的地震,百年間6到7級地震也有好幾次,這麼大級別的地震,對百餘里長的大橋或者隧道來說,潛在危險無疑是巨大的,這才是真正阻礙建設這條跨海大通道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這一概念,提出十多年來遲遲沒有重大進展的原因,因為即便再好的建設方案和建造質量,設計者和工程實施者都不能不考慮這一重大潛在危險!


科普大世界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地區的發展靠的是什麼?

答主認為主要分來兩個方面:一個是思想上的交通順暢,二則是實際中的道路交通順暢。跨海大橋一旦建立,直接就在空間的道路交通上產生了影響。當年的闖關東如今就可以向回家串門一樣簡單,交通上的影響可想而知。

人口的流動進一步加大

答主的家鄉是河南省濮陽,與山東交接,在我們的家鄉,很多都有親戚在東北那邊從事農業建設,但困於交通上的遙遠,雖然如今的高鐵與航空已經十分發達,但是沒有直達的困擾還是一定程度上阻隔了訪親探友,帶跨海大橋建成之後,中原地帶會有更多的農民伯伯前去東北種地,同時又不會擔心離家太遠,無法過年時候回家,對東北和中原都是一個利好消息。

有沒有可能東北和中原形成一個大的經濟圈?

中國的經濟都是以點-片-圈的形式來發展的,但圈和圈之間的打通還是有發展上的阻隔,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中原地帶以鄭州為核心能逐漸成為一帶一路的樞紐,跨海大橋的建立也可以讓東北成後一帶一路的大後倉。形成一個完整的經濟鏈條。


藝術世界觀


我覺得渤海灣跨海大橋的出入口應該調整,應該調整為倒“Y型”,渤海北岸為旅順單出口,渤海南岸為龍口和蓬萊雙出口。如圖1。

渤海北岸沒什麼說的,在旅順出來可以鏈接旅順車站、G15瀋海高速,向上延伸至大連。

渤海南岸則為雙出口,出口一是龍口(可以直接連接龍青高速S19,延伸到G15瀋海高速),未來S19可以直接改名為真正的G15(19),向南可以連接山東最大城市青島。出口二則為蓬萊,可直接連接蓬萊國際機場,向東連接到煙臺。

此項工程連接了兩岸三地(大連、青島、煙臺),把整個渤海渤海經濟圈盤活,並且極大的提高效率,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並且將大連、蓬萊、膠東三個機場連接在一起。






撒野的瘋子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能把山東與遼寧連接起來,建立跨海大橋,那不僅對於遼寧和山東是好事情,而且對於整個中華民族都是千秋大業,所以投資大,耗費多。因而這個工程也不是山東省的工程,也不是遼寧省的工程,而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大工程。國家建設涉及方方面面,所以國家在統籌安排國家重大工程的時候,積累工程經驗,搞好技術開發,籌集資金,選擇有利時機,把這個涉及千秋萬代的大工程列入國家計劃,及早實現偉大的願望。

如果搞成了,對周邊地區的發展格局意義很多,具體來說:

第一,溝通遼東半島與山東半島的交通,節約了交通成本。

連接大連與煙臺的跨海大橋,需要160公里,需要海底隧道,需要跨海大橋,需要人工島嶼停歇與連接。

第二,使整個東北與內地交通又開闢了大通道,密切了東北與內地聯繫。過去直走山海關一條路,大大限制了東北資源產品對內地的銷售。

第三,跨海大橋建立在海上,會影響往來於海上的天津港的貨物吞吐量和海運的有關情況,所以建立大橋一定要不影響海上交通最好。

第四,加快東北亞一體化進程,有利於更加密切的經濟技術協作。


錦繡中華一捧土


跨海大橋不太可能被批准,先不說渤海里無數的商船進出,就是軍方也不太可能同意的,航母、艦艇怎麼進出?更何況海峽水近百米深,流速急,太難修了!現在最優方案還是全海底隧道。海峽中間有幾個島,可以做跳板。


煙臺和大連一連接,就可能帶動整個遼寧,進而輻射整個東北,很多商品、蔬菜啥的在不必走遙遠的繞海北線,出行也不必再坐飛機了,最受益的是大連和煙臺,客流量會劇增,帶動地方經濟,能極大促進旅遊業發展。

就目前來看,東北整個經濟形勢不景氣,人口外流,收入跟不上消費。其中交通是很大問題,看一個流行新款就能看出來,別的地方都流行一段時間了,才剛傳到東北,大連在半島南端,更慢,好多商品也比其他地方貴,造成高消費;經濟不行,又導致收入還不高,這就進入惡性循環了。目前情況比較好的就大連和瀋陽撐著,大連這些年也碌碌無為,在中國整體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沒有進步就是退步。

經濟的狀態跟交通有巨大關係,經濟發展都是聯動的,一個地方的快速發展能帶動整個周邊很大片區域,東北由於遼東灣的存在,導致相對閉塞。像大連,去就要坐飛機,否則就要走漫長的陸路,雖然北方是廣袤陸域,但去大連感覺跟去長山島沒什麼區別。還是閉塞,京津圈和山東的發展都很難輻射到東北。

現在山東的經濟發展有目共睹,如果能連接起來,對振興東北可能會起到超乎想象的作用。山東人口多,也是數得著的消費大省,東北的工業、產品、旅遊資源等可能就成了優勢了,對促進收入增長會很有幫助的。尤其是大連,會受益最大,一旦建成後,大連可能成為東北的龍頭。


話神之戀


修一個大壩,中間可以留兩三個口修橋,這樣有幾個好處,一,渤海的鹽度下降,有變成淡水湖,解決北方缺水問題。二,加快渤海平原的成型,渤海深度淺,黃河泥沙會幾十年把他淤積平,增加耕地。三提高北京的安全,北京離海邊太近,容易被海上強國突襲,渤海扎住,北京的防務壓力會小很多,北海艦隊也不用老守在渤海口。三,將東北融入全國經濟圈裡,東北有些遊離在中國經濟外的意思,社會活力不足,連接山東的鐵路網。四,即使渤海平原不開放,做為國家溼地,在北方也意義重大。而且大壩造價便宜,施工簡單,工期短。是性價比最高的方案。不過要注意環境保護,不要讓渤海成臭海。


說的都是夢話


山東和遼寧的渤海灣建大橋不是明智之舉。渤海灣畔有天津港、錦州港,是華北、東北地區的出海港。運輸很繁忙,船隻噸位也會越來越大。渤海灣建了大橋雖可以留出過船道,船過時打開,過完再合閉,這樣會影響大橋的通行。要是把大橋設計的很高,不影響大噸位的船通行也不影響大橋的通行,那橋要有多高呢?載重車過橋要爬多高的路程?危險係數顯然是很大的! 在渤海灣連接山東與遼寧的交通最好就是海底通道,不會影響海運也不會影響汽運,各走各的道。我國還沒有長距離的海底隧道建設經驗,但是有長距離的山洞隧道經驗。主要建設手段也不缺乏,拿下渤海灣隧道不是大問題。建好渤海灣隧道,還會有海南島和廣東雷州半島隧道,以後還有臺灣海峽隧道。祖國的交通大便利會對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期待著那一天!


博生5


目前我國在吹填造島技術和能力方面應該是世界第一。大連至煙臺跨海工程,完全可以選擇一些淺水區域吹填造島,然後把這些島用橋或隧道連接起來既可。島嶼要造的大一些,漂亮一些,上面可以駐軍防守,同時可以作為觀光旅行景點。當然,如果淺水區較大,可以修建間接式堤壩,一來是保證海洋生物來去自由,二來也降低了施工難度和成本。


Il資深槓精Il


建大橋絕不如建大堤!用一條連接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的大堤(在大堤上留基礎巨輪通行的通道),使兩半島之間的通行時間縮短到一個半小時之內甚至是半小時左右都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它將加大首都的戰略縱深近三百公里、可以使渤海成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從而解決京津冀地區的淡水匱乏之困;還可以在大堤內外建深水碼頭和軍港,大大提高華北地區的航運能力;修建臨海核電站,提高華北東北地區的供電能力。其戰略意義和經濟效益極其可觀,是功在當今、利在千秋偉業。


老茂109088124


簡單明瞭,節省時間,沒必要長篇累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