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陳勝吳廣起義,要打著項燕、扶蘇的名號?

湯湯哥兒


有一個可能性,因為扶蘇的母系是楚國。李開元先生在《秦謎》裡論證較為詳細。因為秦楚通婚是常例,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秦莊襄王的嫡母華陽太后都是羋姓楚人。所以在當時的掌權者華陽太后的安排下,剛上臺的秦王政娶楚國公主也是很正常的。而扶蘇作為長子應該就是秦王政和羋姓王后的兒子。那麼扶蘇被秦二世矯詔殺害,自然也會得到楚國人的同情。

那麼陳涉起義打著扶蘇旗號也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有利於瓦解秦王朝中的扶蘇支持者。至於項燕,這可是楚國滅亡前最後一位力挽狂瀾的將領。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楚,被項燕大敗並斬殺七個都尉。次年宿將王翦率領60萬秦軍再次伐楚,項燕在血拼之後終於壯烈犧牲,楚國也隨之滅亡了。所以項燕在楚人心中是悲壯的烈士。起義不是請客吃飯,需要有項燕這樣無畏的愛國精神。

所以說,扶蘇和項燕看似無關,實際上還是有關係的。一個是楚國的外甥,性情儒雅,無辜被殺;一個是楚國的將領,剛烈不屈,英勇就義。以他們為旗幟,能更好團結秦二世的異己勢力和楚國的愛國人士。


林屋公子


初中語文課本上有一篇名為《陳涉世家》的課文,這篇課文節選自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這篇課文著重描寫了陳勝吳廣起義前的準備工作及起義後的聲勢。

起義前的陳勝吳廣,都是苦出身,既沒有什麼特別出眾的才學,也沒有孔子墨子那樣的賢德,更沒有范蠡猗頓的富有,竟然能在大澤鄉憑藉一番搖唇鼓舌拉起一支隊伍,而後天下雲集響應,真可謂是人間奇蹟,好神奇的。

不過,在陳勝吳廣籌備起義的過程中,他們竟然想到要借扶蘇和項燕之名,也是好神奇的。

為什麼我說陳勝吳廣假借扶蘇和項燕之名很神奇呢?

這是因為,扶蘇是秦始皇的大兒子,他的名字源自《詩經·鄭風·山有扶蘇》中的「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一般認為,扶蘇就是棠棣,大文豪郭沫若還寫過一個話劇,名為《棠棣之花》;而項燕是楚國名將,是項梁的父親,項羽的爺爺。

項燕是被秦始皇的大將王翦殺死的,扶蘇是秦始皇的兒子,照這個角度來看,項燕和扶蘇應是仇敵,縱使兩人都沒死,也不可能攜手革命的。

所以我說陳勝吳廣假借扶蘇和項燕之名很是神奇,把兩個本應為仇敵的人拉到一起,不神奇嗎?

但從歷史的記載來看,神不神奇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支假借扶蘇和項燕的隊伍竟能很快地發展到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餘人、步兵幾萬人,這比項梁項羽叔侄起家時迅速多了。

為什麼陳勝吳廣要假借扶蘇和項燕之名呢?為什麼陳勝吳廣要把兩個本應是仇敵的人拉到一起呢?

第一個原因,當然是因為扶蘇和項燕都很有名氣且深受百姓愛戴

按照《史記·陳涉世家》中的記載,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公子,素有賢名,本當繼承皇位,但被秦二世殺掉了,也有很多百姓還不知道扶蘇已經死了,所以扶蘇的名字是可以利用的。

同篇傳記中還記載了,項燕是楚國名將,屢建戰功,深受楚地百姓愛戴,有人以為項燕以死,有人以為項燕在外逃亡。

如此看來,扶蘇和項燕都是深得民心之人,尤其深得大澤鄉那一片的民心,所以,陳勝吳廣要利用二人的名氣,拉起一支隊伍。

第二個原因,說出來就有些不敬了,但我還是想要說,這個原因也很簡單,那便是,陳勝吳廣才學一般,只知道為數不多的幾個得民心者,而扶蘇和項燕是陳勝吳廣所知道的幾個人中最有號召力的。

這就比較尷尬了,雖然陳勝能夠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想坐穩王侯將相之位,卻要靠自己的本事,很顯然,陳勝吳廣的本事都不夠。

按照《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的記載,陳勝雖志向遠大,但本事卻是稀鬆,也沒法像劉邦那樣,於眾多意見相左的建議中選取最恰當的那條,沒有采納張耳陳餘建議的陳勝,最後被自己的車伕殺死了。

倘使陳勝的本事真配得上他的鴻鵠之志,或許就不是隻當六個月的王了,或許可以如張耳陳餘設計的那樣,佔據咸陽,號令天下,成就帝業。

《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史記·張耳陳餘列傳》、《詩經·鄭風》


遙望燕園


這很正常,不要說那個時代是絕對的貴族社會。就是後世造反都要擁立一個有家世身份的人。就連辛亥革命武昌起義不也強迫黎元洪做了首領都督。

這種情況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周代分封之後,用等級禮制洗腦,所以民族意識丟失了,也沒有民權思維,更沒有主義。而且古代是很迷信的,造反要獲得支持必須道法要合理,甚至要杜撰自己的生平經歷,否則人們不會服你,甚至會認為會帶來災害。古代連設觀星臺也都是帝王的特權。所以在一個造反的口號之下還必須要依託本身就有身份地位的人。反秦的不僅陳勝吳廣打著別人的旗號,後來的項羽項梁作為貴族也是擁立楚懷王之孫。其實就是一個意識形態的問題。如果有民權思維,大可不必,推舉一個就可以了。

陳勝吳廣起義被認為是第一次農民起義,但其實更像是楚人的復國主義。因為的確反秦者主力就是楚人,的確也只有楚人擁有那麼強的家國情懷。而且考古出土的文獻發現,秦法並不嚴苛,陳勝吳廣所謂會被殺頭被迫起義的說法是無稽之談。其實就是秦內亂讓楚人看到了機會,於是陳勝吳廣點了第一把火,接著舊貴族復辟體系和楚人的家國情懷結合共同推翻了秦朝。陳勝吳廣除了楚人的情懷以外並沒有理由要反秦,因為如果他們出身低微的話,秦制對他們好處更多。反而周制是奴隸制。但楚國有著特殊,因為楚國延續著周代之前的一些制度,就是楚國內部可能還有血親組織的會議制結構,楚國可能不是完全的等級奴隸制。只要這樣,楚人才可能有家國情懷,否則是不可能的。


國病


《史記·陳涉世家》中記載,陳勝最初宣佈起義時說了這麼一段話:“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很明確,陳勝、吳廣之所以打著公子扶蘇、楚將項燕的名號,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響應起義。那麼扶蘇和項燕兩個完全沒有關係的人,怎麼會牽扯到一塊呢?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政治正確

陳勝說了“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這也就說明,陳勝一開始沒有說自己要推翻秦朝的統治,而是要推翻秦二世的統治,因為他這個暴君根本沒有當皇帝的資格。而此時,人民大救星公子扶蘇雖然已經死了,但是“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正好用他的名號宣佈起義,這場起義是“靖難之役”!政治正確,沒毛病!

第二、名正言順

陳勝和吳廣以及那九百壯士都是普通的基層百姓,他們想要在起義的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必須喊出響亮的口號——我們沒有造反,是公子扶蘇帶領我們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來加入賢明的公子的隊伍吧!

第三、給人希望

即便是有公子扶蘇帶領你們起義,但你們只有九百人啊,憑什麼取得勝利?陳勝、吳廣可以底氣十足地告訴大家——我們不僅有明君,還有戰神,他就是楚將項燕!你們有人認為他死了,有人認為他逃亡民間,其實沒有!他跟我們在一起呢!項將軍曾經多次大敗秦軍並且“愛士卒”,跟著他出兵,我們勝券在握!

能打出這個旗號,說明陳勝吳廣絕對不簡單,他們的這種方式,被後世效仿了兩千多年。


國史通論


誠如所問,扶蘇是秦始皇長子,項燕是楚國抗秦將領,二者確實不兼容。之所以自相矛盾,充分暴露了陳勝、吳廣只求煽動效果的真正目的。他們既不是為扶蘇或蒙恬鳴不平,也不是為項燕或楚國報舊仇——後來定國號為“張楚”也是異曲同工。

陳勝、吳廣——尤其是陳勝,起事的目的很單純,就是想成為萬眾仰慕的“王侯將相”,實現“苟富貴”的可能。他毫不謙虛地把自己比作長空翱翔的“鴻鵠”,以及極富煽動性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都毫不掩飾自己的野心和慾望。然而殘酷的現實是,他並不具備“王侯將相”的號召力,想讓人跟著幹只能畫大餅。

扶蘇和項燕是彼時熱捧的兩個正面典型——扶蘇名聲在外令人信服,項燕誓死衛國讓人感動,普及度和接受度都很高。而從陳勝掌握的信息看,人們並不知道或根本不相信他們已經死了。打著二人旗號能激發正能量和正義感,促使人們做出非理性判斷。

而兩個旗號一起打,既能號召扶蘇的信徒,暗示改良之志;也能吸納項燕的鐵粉,彰顯反秦之心。這雖然自相矛盾,卻能網羅大眾收到最佳效果——這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


路衛兵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原本由一群亡命徒發起的盲目抗爭,出人意料地急速演變成全國性的連鎖反應。變民領袖們為了獲取政治號召力,紛紛打出被秦所滅六國的旗號,或擁立國王后裔為名義國王,或者乾脆自己稱王。

陳勝們需要的是政治和道德上的合法性。大澤鄉戰國後期屬楚地,所以陳勝打起故楚大將項燕的旗號籠絡人心。

項羽和項梁、劉邦起兵時擁立的是楚懷王的孫子,找到他時,據說正在地裡放羊。後來項羽殺了他,給了劉邦“放殺義帝”的口實,是項羽失敗的原因之一。


走讀歷史


陳勝要打著項燕的旗號,因為項燕被秦軍所殺,楚國與秦國的血海深仇,可以激起楚人的反秦鬥志。

但陳勝又打些秦公子扶蘇的旗號,為何?秦楚不是死敵嗎?

其實,這正是陳勝麾下智囊的高明之處。

陳勝之所以打著扶蘇的旗號,原因有二:

一是扶蘇是秦公子,德才兼備。打著扶蘇的旗號,可以削弱秦人的意志。軟秦人之心。

二是扶蘇尊儒家。當初秦始皇焚書坑儒前,扶蘇曾勸諫,萬不可誅殺儒生。因為諸生皆是師法聖人孔子。打著扶蘇的旗幟,可以贏得萬民之心。


楊朱學派


古代打仗是講究名正言順的,也就是師出有名,發動戰爭要有堂堂正正的理由。陳勝在大澤鄉起義也要講個名正言順,他的理由就是為扶蘇和項燕伸張正義!將扶蘇與項燕聯繫在一起的理由如下:


其一、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是秦朝的合法繼承人。扶蘇信人而奮士、剛毅而勇武,仁慈而愛民,在天下有口皆碑!天下人懼怕始皇帝的霸氣威猛,在始皇帝生前都不敢叛亂,而是把希望寄託在扶蘇身上。

始皇帝死而扶蘇繼位,那麼天下百姓可以安居樂業,既沒有始皇帝的沉重徭役,也沒有反叛被殺的危險。因此陳勝吳廣二人打著扶蘇的旗號可以獲得天下人的支持,不論是秦人還是六國之人都認扶蘇這個太子,死了令人同情,活著給人希望。



其二、項燕是楚國的戰神級人物,曾經擊敗了秦國李信將軍統領的二十萬秦軍,又與秦國戰神王翦的六十萬大軍對峙三年之久!最後項燕力戰而死,死前大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他是楚國人的驕傲!


陳勝吳廣都是默默無名之輩,要打仗總得找一個戰神來當旗幟,以此激勵大家反秦必勝,不要懼怕強大的秦軍!扶蘇黨的蒙恬蒙毅將軍已死,而項燕生死不明,用項燕來做領軍旗幟不僅可以團結楚人,更可以提高士氣威懾秦軍。

其三、暴秦的代表只是秦始皇胡亥父子二人,而陳勝反的暴秦只是胡亥皇帝。那麼以扶蘇為君主旗號,以項燕為將軍旗號一點也不矛盾,二人同心誅殺暴君胡亥,還仁政於天下,就是要分封諸侯也以秦為天子!



大家都知道秦楚百年世仇,然而不知道秦楚五百年都在聯姻。秦國從立國開始,就與楚國世代通婚,秦人楚人早就一體了。秦楚著名的通婚案例有楚平王娶兒媳秦國公主,秦惠文王娶楚國庶出公主羋月,羋月就是後來的宣太后。


大秦鐵鷹劍士


扶蘇是嬴政的大兒子,他是被弟弟胡亥假借詔書殺死的,所以胡亥即位不能服眾。而項燕是楚國將領,兵敗被殺,因其愛將士對楚國人有功勞。所以,陳勝吳廣作為囚徒本該是死罪,身份又低微,為了出師有名,籠絡人心,所以打著他們的旗號反抗秦朝的暴政!主要是自己的力量太弱了,以他們的名義招攬更多的人反抗秦國,因為這一次暴動,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暴動!

另外,陳勝是楚地人,他自然號召楚地的百姓來反抗秦國,而扶蘇是長子,應該繼承秦國的皇位,但胡亥奪取了他的位置,不是合法的繼承人,所以讓所有諸侯國一起反抗秦二世!後來的項羽和劉邦也是採用了這種方法,項羽以楚王的名義起兵討伐秦國。


謀士說


話說陳勝曾經說過幾句在我們看來很勵志的話,比如: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可是這只是說明陳勝本人胸懷大志,不信命,敢於和出身命運抗爭。但是問題是,就他們幾個泥腿子,周圍的人不信啊,全點下的老百姓不信啊?所以起大事,必須舉義旗。

好了,那陳勝當時能舉的義旗是什麼呢?頭一號的,他想到了被胡亥搶了皇位的長公子扶蘇。當然扶蘇在民間可能有一定的威望,是天下眾望所歸的天子人選。但是扶蘇死了,所以他們就可以打著扶蘇的旗號,表明他們是擁護扶蘇的,這就是義旗。

陳勝吳廣等人還找到了二號人物項燕。這個項燕是原來的楚國大將,秦滅楚國的戰爭中已戰死。但是據說項燕在楚地還是很有威望的,很多楚國人都很相信項燕,願意追隨項燕。但其實當時被滅的六國貴族,不光是楚國有項燕,那趙國還有李牧呢,齊國還有田氏家族呢,為什麼起義軍偏偏只選擇打項燕的旗號呢?關鍵原因就在於陳勝吳廣舉事的地點在大澤鄉,這個地方是原來楚國地區,他們在楚地起事,必然需要有一面能號召楚地百姓的大旗,所以就選擇了項燕。陳勝評價項燕:“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所以可以認為,陳勝吳廣起義打出的兩面旗幟,扶蘇是用以號召天下人,而項燕是用以號召楚地百姓。

題主的描述可能有些問題,其實陳勝吳廣起義時,扶蘇已經死了,胡亥已經登基做皇帝了,項燕也早死了。所以陳勝吳廣並沒有可能和這些人聯合,只是打著他們的旗號,用他們的名義來發動起義而已。不過話說,死人的旗號,有時候還真是好用順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