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為何不葬?

非夢王子


康熙二十六年,年過古稀,已經75歲的孝莊文皇后也就是孝莊太后離開了人世。孝莊太后並沒有與夫君皇太極合葬在關外的昭陵,而是要求葬在別處,什麼地方呢?就是盛京之西的昭西陵。這一個不合情理的遺言,成為多方猜測的一個緣由,也在人們的腦海中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孝莊太后在康熙年間更是始終沒有得到安葬,直到雍正三年的時候,雍正為康熙服喪27個月後,才正式動工將孝莊太后葬在了昭西陵。



按史書上的記載來說,是因為孝莊太后在臨終前跟康熙說太宗皇帝皇太極陵寢與孝端皇后安葬已久,不能因為自己就輕易動土木,自己心中有時時刻刻惦記著順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她希望把自己葬在順治孝陵附近,也就是在關內盛京之西的昭西陵。這樣和順治康熙的距離就更近。康熙皇帝為這個問題而煩惱,因為這樣的說法讓當時的人難以信服,而且難以堵住悠悠眾口,所以孝莊太后的梓宮就停在了順治帝孝陵的旁邊,沒有安葬。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入土為安的傳統喪葬禮節,但是康熙卻30多年沒有埋葬自己的祖母。即使因為問題棘手,也不至於這樣子。雍正給出的理由是康熙和祖母的感情太深了,不忍心下葬。因為康熙在孝莊太后逝世以後,準備在宮中為祖母守喪三年,這朝中大事誰管啊,所以朝臣反對。但是康熙也堅持為孝莊帶了兩年孝。

這件事不得不引起了多方的猜測。其中大多數人認為的就是因為多爾袞事件。我們都知道,愛新覺羅·福臨入關登基為順治帝,是靠著多爾袞擁力的。順治登基以後,多爾袞為攝政王幾乎全權掌管,國家大事。多爾袞靠著自己的關係,更是手握五旗兵力,誅殺了當時最大的競爭對手豪格,甚至自命皇父,離造反就隔了一層紙。那麼這層紙是一直是由誰保護的呢?相傳就是由孝莊太后從中周旋,保住了自己兒子福臨的江山。更何況人算不如天算,39歲的多爾袞,在一次狩獵中不幸落馬而亡。



世俗禮法早已將孝莊太后與皇太極隔離。“太后改嫁”也是一直流傳的清宮四大奇案之一。照這種說法從名聲和身體上,孝莊太后已非貞潔之人。這前前後後的事情經過,孝莊皇后所承受的苦難,誰能知曉呢?我們不難猜測,大概只有康熙心裡最明白吧。多少愧疚之心,多少對祖母的依戀和緬懷,多少敬佩,大概都融化在這30多年的孝莊太后死後陪伴中,直到自己也隨祖母同去。



紅雨說歷史


明朝的皇陵比較集中,即現在的明十三陵(唯有明太祖朱元璋除外)。但清朝的皇陵卻比較分散,除了東陵、西陵外,還有關外三陵。

關外三陵在東北的盛京附近,安葬著努爾哈赤、皇太極,以及他們的幾個祖宗。

其中,皇太極的陵寢叫做“昭陵”。

孝莊太后是皇太極的妃嬪。按照禮儀,孝莊死後,理應葬入昭陵。

但孝莊太后死前留下遺言,不入昭陵。對孝莊一直孝敬有加的康熙皇帝自然只能照辦。

孝莊為何不願意葬入昭陵呢?她自己的說法是“捨不得順治和康熙爺倆,因此不願意葬入遙遠的昭陵,而希望和順治、康熙安葬在一起,也就是葬入順治陵寢的所在地——東陵。

這可能是一個藉口。真正的原因有二:

第一,孝莊為了維護順治的江山,曾忍辱下嫁多爾袞。這對皇太極來說,是背叛。她自然不願意在死後面對皇太極。

第二,滿清入關之前,實行火葬。在關外三陵中,不管是努爾哈赤還是皇太極,都是火葬後安葬的。孝莊可能不願意火葬,因此不願意葬入昭陵。

康熙死後,雍正才按照康熙的囑託,在雍正三年將孝莊太后正式安葬,其陵寢就在順治和康熙陵寢的附近。

前面我提到,清朝還有一個西陵。西陵的開闢者,正是雍正皇帝。

雍正為何要重新開闢一個西陵呢?一直以來有一個謠傳,說雍正的皇位來路不明,他死後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父皇康熙,因此不敢與康熙一起葬入東陵,只得重新開闢了西陵。

當然不是這樣。

事實上,雍正開闢西陵的原因只有一個:他對東陵的選址不太滿意。

當初,他也派人在東陵勘測過墓址,甚至已經破土動工了。可是突然發現,地質條件太差。陵寢的主體是地宮,需要挖進去。如果地質條件太差,坍塌了咋辦?

另外,風水先生也推波助瀾,說東陵的風水並不太好。

於是,雍正就徹底拋棄了東陵,派人重新選址,最終選定了西陵的所在地。於是,就在那裡修建了陵寢。

之後的清朝皇帝們,本來按照乾隆皇帝的意思,要在東陵、西陵之間輪流安葬。比如,乾隆就安葬在了東陵,他的兒子嘉慶則安葬在了西陵。

可是到了後來就亂套了,基本是皇帝在東陵、西陵之間自由選擇。


趣談國史


在清朝歷史上,有兩個最為著名的女政治家,二人口碑及世人評價卻截然相反。

一個是晚清的慈禧太后,她扶立了光緒、溥儀兩代帝王,一生戀棧權力,罵名不少,口碑不佳;而另一個是孝莊太后,她培育出了順治、康熙兩代帝王,尤其一手將8歲登基的小康熙,悉心培養成了一代有為明君,並懂得放權退居幕後,口碑卻是令人稱讚敬佩!

孝莊文皇后 (畫像)


說到“孝莊太后”這個歷史人物,很多朋友可能並不陌生,國內不少清朝古裝劇,對一代女強人孝莊的演繹也是淋漓盡致。比如她是電視劇《孝莊秘史》的大玉兒,與攝政王多爾袞之間愛恨情仇,被演繹的神乎其神;比如她是《康熙王朝》孫子康熙嘴裡的“老祖宗”,關鍵時刻總是能跳出來,震懾穩定朝局!(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孝莊太后何許人?

孝莊,即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又叫孛兒只斤·布木布泰,蒙古黃金家族成吉思汗的後代。

明末,崛起的女真人政權後金(大清前身)和蒙古草原實行“聯姻和親”政策,結成政治同盟。13歲的布木布泰(即後來的孝莊)和她的親姑姑哲哲一起,由蒙古草原被護送到盛京,嫁給了皇太極為側福晉。

皇太極稱帝后,布木布泰被封為莊妃,莊妃並沒有受到皇太極的專寵。皇太極死後,由於多爾袞和豪格兩派爭奪皇位無果之下,陰差陽錯的,6歲的小娃娃福臨即位(莊妃和皇太極所生之子),成為順治帝,莊妃也就成了皇太后,即後來的孝莊太后。

後來,順治帝福臨英年早逝(一說出家為僧,尚存爭議),皇位接班人提上日程。


祖孫相依,擔負江山

順治帝遺命,8歲兒子玄燁繼位登基,並給幼主安排了顧命大臣。



彼時,內有鰲拜日益專權之趨勢,外有三藩隱患之憂,孝莊太后與幼小孫子康熙,可謂是臨危受命,“祖孫組合”肩負起了大清江山。此後,身為祖母(奶奶)的孝莊,一直在臺前和幕後幫襯著孫子康熙帝。

康熙帝玄燁,自小在祖母孝莊身邊長大,經常受到祖母孝莊的教誨和調教,孝莊也十分疼愛這個聰明而古靈精怪的孫子。


而康熙帝是個孝子,對待祖母,也至為孝順,對這個有時和藹可親、有時又嚴肅莊嚴的“老祖宗”,是既感恩又敬重,祖孫之間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可謂祖孫情深。


孝莊死後,37年不下葬之謎

康熙帝14歲親政,在位61年零10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孝莊太后病危,孫子康熙帝日夜不離,親奉湯藥,並親自率領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哀求折損本身生命,增延祖母壽數。


康熙帝一直待祖母非常孝順,可為何祖母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而不下葬?

自古人倫之理,對親人盡孝,生前“待親孝順”,死後“入土為安”,讓死後的親人得以入土安息是一種天大的孝順。那麼又是什麼原因呢?

按照滿清祖制,孝莊死後應該要和葬在盛京(今瀋陽)的丈夫先帝皇太極合葬。當然,古時歷來就有“夫妻合葬,婦死隨夫”習俗,即“生前同屋,死後同穴”,也一種團圓夙願。

那麼問題來了!孝莊死在北京,而皇太極陵墓遠在盛京(今瀋陽),況且滿清入關已久,關外皇太極陵墓也已安葬多年,古時觀念:卑不動尊。孝莊位卑於太宗皇帝皇太極,是否要勞師動眾的開封破土、開墓合葬?這給以孝道治天下的康熙帝,出了個不小的難題。(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不過,孝莊太后臨終有一道懿旨:

史載,孝莊臨終前對康熙說:“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孝莊遺願的大致意思有三:一是卑不動尊,太宗皇太極安葬已久,孝莊不願去驚動他。二是如果在關外皇太極墓旁另建墳塋,既勞師動眾、太麻煩了,也不符合“合葬之義”。三是留戀自己兒子和孫子(順治、康熙父子),不願意遠去關外,只想墳墓離兒孫近。

總之,一句話:孝莊遺願要求自己死後,不跟丈夫皇太極葬在一起。


懸而未決,雍正解決

康熙帝只能遵從祖母遺願,將孝莊生前棲身的慈寧宮東王殿五間拆了,在昌瑞山下建了一座行宮,稱“暫安奉殿”,孝莊太后的棺槨被葬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封閉殿門。但是,康熙帝終其一生,一直到駕崩,祖母孝莊的陵寢問題也是一直懸而未決。(頭條號:峰子奇觀 獨家發佈)


直到雍正三年(即1725年),恰好是孝莊與皇太極成婚一百週年,曾孫雍正帝才把孝莊的暫安奉殿,重新動工修建,改為昭西陵。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孝莊太后陵墓,在昭西陵是單獨放置的。

另外,野史或民間對“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的說法有幾種,比如一說“太后下嫁”即孝莊下嫁多爾袞,沒臉與丈夫皇太極合葬。二說孝莊不願跟丈夫合葬,是因為她內心深處,一直愛著多爾袞等等,關於這些傳言,親愛看官朋友們,姑且聽聽就好。


峰子奇觀


按說孝莊死後應該葬在盛京,也就是瀋陽,因為她的丈夫皇太極葬在盛京。

以祖制,如果孝莊先死,等皇太極死時,可以把孝莊的陵寢打開,把屍骨取出與皇太極合葬。而實際卻是孝莊後死,尊祖制孝莊死後,她只能在皇太極陵寢旁邊另建陵寢下葬,不能打開皇太極的陵寢合葬。因為皇太極是皇帝,孝莊是皇后,皇帝是尊,皇后是卑,卑不能動尊。另建陵寢規模當然要比皇太極的陵寢小。不能合葬而且新建陵寢規模要小,使這位為大清做出巨大貢獻的皇后心裡不爽。



讓孝莊更不爽的是,皇太極在時,孝莊並不受寵。論及感情,她和皇太極的感情遠不及和兒子順治的感情,更達不到與孫子康熙的感情。所以孝莊臨終遺言,要和兒孫葬在一起,從情感上完全說得過去。



不過這就給康熙出了個大大的難題:把孝莊送盛京安葬,違背孝莊遺願,康熙對孝莊感情深,當然不願那麼做。把孝莊葬在北京,安葬在順治陵寢附近,孝莊是母親,不能比兒子順治的陵寢規模小。但是,順治是皇帝,孝莊雖是順治的皇太后,但她也只是皇后身份,皇后陵寢比皇帝陵寢規模大,這也不合適。



孝莊葬在哪裡?這個問題在康熙那裡無解。所以康熙就把孝莊生前住的宮殿拆除五間,在東陵風水牆外建“暫安奉殿”,將孝莊棺槨暫時停放那裡,這一放就是37年,直到雍正朝才得以安葬。雍正和孝莊沒有感情上的瓜葛,處理起來當然容易得多。

喜歡就加個關注吧!


有得觀史


孝莊太后一生侍奉了三位帝王,分別是皇太極,順治,康熙。她為了大清朝付出了太多,大清要是沒有她,估計早就覆滅了。孝莊太后是皇太極的皇后,在皇太極去世之後他幫助自己兒子福臨登基,後來又幫助年僅6歲康熙當皇帝。

然而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一直到雍正繼位才召集群臣商量著安葬孝莊太后。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在37年裡都沒安葬孝莊後?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是孝莊太后臨終前對康熙說的一段話,意思就是說她死後不想打擾皇太極安息,所以不要把她和皇太極合葬,她十分放不下康熙父子,因此不要不要讓她遠去。

其實孝莊太后不願意和皇太極合葬並不是因為不想打擾皇太極安息,而是因為她與多爾袞的關係。皇太極去世時,留下她們孤兒寡母。為了讓福臨登基,也為了大清江山社稷,孝莊太后不得不拉攏多爾袞,她委屈求全,下嫁多爾袞,這才讓多爾袞幫助福臨登基。


孝莊太后為大清作出了巨大犧牲,她與多爾袞的關係讓她沒有顏面再去見皇太極,因此她才在臨終前囑咐康熙不要讓她與皇太極合葬。


傳奇歷史觀


在中國歷史上,女性當權,執掌天下大局者有呂雉、武則天、孝莊太后、慈禧太后,其他三人均為後世所詬病,唯對孝莊太后世人讚賞不已,敬重有加,有口皆碑。

這樣一位賢良淑德的女政治家死後本應該入土為安,卻在宮中停屍37年,何故?康熙為何不下葬他敬重的祖母?

一、至孝:不願忤逆祖母遺願

有書君覺得這是孝莊太后的遺旨給康熙大帝出了個大難題。我們且來看看遺旨的內容:

“太宗文皇帝(皇太極)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

這份遺旨三句話,孝莊太后表達了三個願望:一是因為卑不動尊,不便與皇太極合葬;二是不願勞師動眾,另起墳塋;三是心戀順治與康熙,不想離他們太遠,願在順治孝陵附近安陵。

這樣一來,可愁壞了以孝順著稱康熙大帝,他知道祖母為了輔佐父親順治和他操勞了一生,費盡了心血,死後的遺願絕不能忤逆,不能讓祖母留下永遠的遺憾。

有人說那就按孝莊太后的遺旨辦不就結了,為什麼還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難道不懂“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道理嗎?N0,這可冤枉康熙大帝了,他實是有難言的苦衷:

孝莊太后比兒子順治後去世,清孝陵中最尊貴之地已經有順治長眠於此,而且已是最高規制,孝莊是順治的母親,寢陵理應不比順治帝的差,如若葬在其中既亂輩份又亂了祖制,這可真讓康熙為難了。

於是康熙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只得為祖母修建了臨時安放靈柩的暫安奉殿,慢慢去想其他解決方案,誰知這一停就停了37年之久,直至雍正王朝才得以解決這一難題。

二、至情:難忘祖母撫孤之情

康熙8歲登基到69去世,成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時禽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樁樁件件大事都有祖母的出謀劃策,籠絡權貴,權衡利弊,可謂竭盡全力,嘔心瀝血。

康熙大帝的成就裡凝聚了孝莊太后的汗水、淚水和心血,康熙帝曾說:“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

祖孫二人情深意重,康熙在孝莊駕鶴西去,康熙痛不欲生,肝腸寸斷,在宮中為祖母戴孝兩年。

因而康熙沒有將老祖母早早下葬,而是將慈寧宮一部分拆建為“暫安奉殿”。37年間,康熙每年必去遵化祭拜祖母,次次淚灑當場。因此清廷官員認為康熙與祖母情意深厚,不想與祖母永遠分離,所以不忍下葬。

因為康熙的至孝至情,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康熙不忍下葬,雖有悖喪葬之禮,但也不乏真情實意,讓我們見到一個性情中的康熙大帝!


有書共讀


孝莊太后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奪權野心的太后。 孝莊太后是她死後上的諡號,她生前的徽號是昭聖慈壽皇太后,後來屢上徽號,曰:昭聖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溫莊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因為我們熟悉的名字是孝莊太后,所以後文稱孝莊太后或者孝莊太皇太后。

皇太極沒有立儲就死了,大清朝的王爺們為爭皇位打成了一鍋粥。 最後有兩個人爭持不下,一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個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兩派勢同水火,情況危急,內戰隨時可能爆發。

孝莊太后那時還是莊妃,她審時度勢,利用皇太極的哥哥代善從中斡旋,推舉她的兒子福臨當皇帝。避免了一場叔侄大戰,保住了大清根基不被動搖。

6歲的兒子當上皇帝后,多爾袞把持朝政,孝莊太后一方面教育兒子忍隱不發,伺機而動。一方面與多爾袞周旋,不讓多爾袞謀權篡位。

民間傳說太后下嫁多爾袞,這件事難辨真假。沒有事實證明太后下嫁,一份皇父攝政王的詔書不能證明太后下嫁。

順治皇帝24歲就死了,立玄燁為繼承人,也就是康熙皇帝。當時康熙年僅8歲,孝莊太后沒有趁機奪權,而是輔佐孫子擒鰲拜,平三藩。平定三藩時,她把宮廷節省下的銀兩捐出犒賞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歲,她總是把宮中積蓄拿出來賑濟,全力配合並支持兒孫的工作。

1687年75歲的孝莊太后壽終正寢。臨終前她囑咐康熙說: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且我心中也捨不得你們父子,就將我在你父親的孝陵附近擇地安葬。

康熙皇帝給祖母上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根據她的遺願,靈樞沒有運往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暫安在京東

清東陵

,並將孝莊生前居住的

慈寧宮

東王殿五間拆建於昌瑞山下,稱“暫安奉殿”,停靈其中。康熙皇帝之所以沒有給孝莊下葬,是因為孝莊不與皇太極合葬的要求,不符合舊例。孝莊即使不入皇太極陵寢也應該葬入妃陵。康熙猶豫不決,這一猶豫就是37年。


直至雍正三年(1725),雍正皇帝解決了這個難題。既沒有讓孝莊離開兒孫,也葬入皇太極的昭陵。雍正下旨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稱“

昭西陵

”,將孝莊太后葬入地宮。盛京皇太極的陵墓叫昭陵,孝莊太后的陵墓在昭陵的西方故稱昭西陵。


潤楊閬苑


孝莊太后死後在宮中停屍37年,史書中關於孝莊皇后不與皇太極合葬的原因是這樣記載的:孝莊皇后生前就為自己葬地之事早就留下了遺囑,她對康熙皇帝交代說: “我身後之事特囑你: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不便合葬。若別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你們父子,不忍遠去,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康熙皇帝非常孝敬她,所以就在孝莊去世後聽從了遺囑的安排,將祖母安葬在了遵化的東陵附近。

這句話的意思是,孝莊太皇太后認為太宗與孝端皇后已經合葬,不能因為自己輕易動土,而且,自己還惦念著順治和康熙帝父子,因此,就讓康熙把自己葬在順治帝孝陵附近。不過,這終究是官方說法,不能令人折服。

還有一種說法,也是流傳度較高的,有人說,康熙三十多年不葬孝莊皇后,必然是康熙的一份不可告人的隱痛。這隱痛就是孝莊為了保存皇太極的遺孤,保住皇太極一生奮鬥而來的事業,不得不做出有悖倫常的事情。

這就要牽出多爾袞,當時,在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親自指揮正黃旗,很多人依附於他,多爾袞還擁有他的嫡系武力正白旗。多爾袞幾乎擁有了大清國所有的兵力,這樣的情況下他有什麼是不能做的呢?作為攝政王的多爾袞貶斥了鄭親王濟爾哈朗,誅殺了豪格,手握重兵,黨羽密佈,所有的反對勢力都已臣服於他,他唯一有所顧忌的就是孝莊太后。那麼,多爾袞由未入關以前想奪皇位而不能,到此時能奪皇位而不奪,其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唯一可以解釋的就是太后孝莊從中虛與委蛇,以萬縷柔情約束多爾袞的“最後一步棋”。

孝莊太皇太后留下遺旨不與太宗合葬,就是認為自己白璧有玷之身,無法再與太宗同穴。康熙完全瞭解祖母當年為了保住太宗留下的江山,不得不屈身下嫁的苦心,對孝莊簡直做到了無微不至的關心。

孝莊去世之時,不能葬於皇太極昭陵,但是康熙不忍心讓祖母孤零零地別葬他處,所以才形成了停孝莊梓宮數十年,而無法下葬的局面。







歷史有妖氣


孝莊太后博爾濟吉特·布木布泰是清朝歷史上著名的賢后,她先後輔佐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有很高的政治智慧。

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孝莊太后去世,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才由曾孫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下葬,康熙帝30多年沒有下葬的苦衷,悅史君給大家解讀。

第一,孝莊臨終遺囑

按照清朝定例,皇帝和皇后是要葬在一起的,孝莊太后的丈夫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孝莊太后自然是要跟皇太極葬在一起的。

然而,孝莊太后臨終前囑咐康熙帝,皇太極的昭陵已經建成很長時間了,就不要合葬了,她想離康熙帝父子近點,就在順治帝孝陵附近下葬就可以。

孝莊太后死後,孝順的康熙帝沒有把她運到關外的昭陵去安葬,但是,葬在孝陵附近讓康熙帝非常為難,因為這裡安葬的都是順治帝的妃嬪,把孝莊太后安葬在這裡,有些不太妥當。

康熙帝一下子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就在清東陵昌瑞山下建了一座宮殿,把孝莊太后的靈柩放在裡面。

第二,康熙帝很糾結

康熙帝的一生南征北戰,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以後,他還多次對東北、西北用兵,鞏固邊疆安全。

到了晚年,康熙帝遇到了大麻煩,他是一個多子多福的人,但兒子們為了爭奪皇位,卻造成了“九子奪嫡”的激烈局勢。

康熙帝兩廢太子之後,也沒有辦法去解決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就一直拖著,但兒子們和朝臣的鬥爭還在繼續。

在這樣的困境中,康熙帝顯然勞心勞神,更無法靜下心來解決祖母孝莊太后的安葬問題,就這樣直到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去世,都沒有辦好。

第三,雍正帝有魄力

康熙帝去世後,雍正帝在險象環生中即位,並且通過多種手段,將之前奪嫡的兄弟們收拾的妥妥帖帖。

接下來,皇位穩固的雍正帝,開始解決父皇康熙帝遺留下來的問題,孝莊太后的安葬自然也是重點。

雍正帝的思路很開放,他把孝莊太后就下葬在暫安奉殿原地,這個地方正好在清東陵風水牆外面,這樣就不涉及到降低身份的問題,同時與皇太極的昭陵有聯繫,既能夫妻有所交代,同時也跟兒孫離得不遠。

……

可能有人會說,康熙帝是因為孝莊太后下嫁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才遲遲沒有給她下葬,悅史君肯定地說一句,太后下葬就是一個謠言,真正的癥結,是康熙帝的孝順和猶豫,再加上雍正帝要鞏固帝位,才導致孝莊太后難下葬。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康熙是孝莊帶大的,在外有各種王公貴臣威脅皇位,在內只有孝莊與10歲不到的康熙苦苦相依,孤兒寡母。可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把孝莊的聰明才智發揮的淋漓盡致。


當順治繼位時也是個毛頭小子,在外有多爾袞這樣的攝政王,可孝莊帶著兒子順治一點一點挖空多爾袞的權力,重新掌權,無奈孝莊逼順治娶了不喜歡的女子,所以母子關係不好。

順治去世後,8歲的康熙被扶上皇位,孝莊更加愛護自己的小孫子,在鰲拜權勢滔天的時候,孝莊告誡康熙隱忍,教會康熙帝王之術,這才有後面的康乾盛世。可以說孝莊是康熙的領路人。


但是就這樣一位偉大的女子為何死後37年還不入葬?難道康熙不願意?

其實這其中是有原因的,康熙不是不葬,而是沒辦法葬,因為孝莊臨死前說了三句話:

1.不與皇太極合葬,兩人去世相隔40多年,古人都想著入土為安,孝莊就不願打擾皇太極。

2.不要在新搞一個陵墓,耗錢財,浪費資源。

3.墓穴要離京城近一點,可以看自己後輩子孫。


這三個要求提出讓康熙十分為難,只好先短暫放在一個行宮中,結果康熙國務繁忙,這一放就放了37年,一直拖到雍正繼位。雍正也不拖沓,直接把行宮修成清朝規格最高的皇后陵寢。

尊重歷史,方能以史為鑑,我是歷史微旅者,歡迎關注點贊留言,一起討論學習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