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0 重慶上半年經濟回落,引發成渝競合爭議

重慶上半年經濟回落,引發成渝競合爭議

攝影丨陳鈺旭

【一】

重慶上半年經濟比較

重慶上半年經濟情況讓許多人“糾結”。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重慶GDP為9821.09億,同比增長6.5%,比去年同期降低4個百分點,低於全國平均線。

據悉,在全國經濟增速較去年同期放緩0.1個百分點的環境下,19省份增速同比放緩。其中,重慶市增速放緩幅度最大。去年上半年,重慶市經濟增速為10.5%,僅次於西藏的10.8%,位居全國第二。

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之一,重慶經濟增速多年來位居全國前列。梳理發現,從2007年至2017年10年時間裡,重慶的GDP一直保持著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從2014年到2016年,重慶的GDP增速更是以“三連冠”的姿態領跑全國。

直到2017年,重慶市經濟總量達1.95萬億元,同比增長9.3%。這一GDP增速,打破了此前保持了10年的年均兩位數以上的高增速歷史。今年上半年,重慶經濟增速繼續放緩。

重慶上半年經濟情況究竟如何?筆者選擇了成都、西安、貴州三地以作對比:

1、從上半年GDP總量和增速看,西部其它城市與重慶的差距在縮小。

成都和西安增速一致,增速都為8.2%,高於全國(6.8%)1.4個百分點。其中,成都實現GDP 6870.68億元,西安實現GDP 3832.49億元。

貴州增速領跑全國,實現GDP 6632.86億元,同比增長10%,增速居全國第一位,是全國唯一一個實現兩位數增長的省份,也是自2011年以來連續30個季度位居全國前三位。

重慶上半年經濟回落,引發成渝競合爭議

2、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看,重慶降幅明顯。

今年上半年,貴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增速高於全國水平(6.7%)2.9個百分點,排名全國第五位;

西安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4%,同比提高4.9個百分點,高於全國3.7個百分點;

成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扭轉5月回落態勢提升至8.0%,高於全國1.3個百分點;

同期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1.8%,與去年同期回落了8.3個百分點,低於全國4.9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重慶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增長18.3%,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67.1%,是拉動工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作為重慶兩大大支柱產業,電子製造行業增加值增長17.9%,

汽車製造業下降9.4%

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新材料產業、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30.3%、12.3%、11.5%、15.8%和13.0%。

3、從固定投資增速看,重慶固定投資增速下降,工業投資放緩。

重慶工業增速為何降幅明顯,這與重慶工業投資放緩有關。上半年,重慶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5%增速較去年同期下降6.8%。從分版塊看,基礎設施投資增長13.2%,工業投資下降4.8%,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0.0%。

作為比較,其它三地固定資產投資、工業投資都保持了較快增長。

其中,貴州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4%,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1.4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32.6%

西安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1%,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其中,工業投資增長24.8%,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速高達66.2%,成為拉動工業投資增長的主力;

成都工業投資增長19.6%其中機械工業、電子工業投資分別增長76.7%和29.7%,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增長15.5%,佔全部投資比重9.1%。

4、從高技術產品產量看,重慶新能源汽車增速領跑。

西安:新能源汽車、光纖、光纜、鋰離子電池、SUV產量分別增長1.9倍、77.0%、45.4%、20.4%和21.4%;

成都:太陽能電池、民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產品增速分別為197.6%、29.2%、40.0%;

重慶: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產量分別增長7.5%、7.1%、83.4%和531.8%,平板電腦產量比同期增長3.8倍;

5、從進出口增速看,重慶外貿明顯回暖。

貴州:1-5月,貴州省進出口總額197.9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9%,增幅加快8.1個百分點;

西安:上半年,進出口總值1617.38億元,增長43.9%,比一季度回落2.7個百分點,同比提高16.2個百分點;

成都:全市實現進出口總額2162.9億元,增長26.0%。其中,實現出口總額1129.9億元,增長30.7%;

重慶:全市進出口總值2288.27億元,同比增長11.0%,其中,出口1470.48億元,增長13.8%;

分析認為,雖然重慶進出口增速在西部墊底,但比起去年同期4.7%的增速,今年的增速已經翻倍。

據統計,上半年,重慶外商投資企業進出口值1285.6億元,佔比56.2%;民營企業進出口值位居第二,達729.6億元,佔比31.9%。

重慶出口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產品共計870.1億元,增長14.1%,佔我市出口總值的59.2%。其中,平板電腦出口42.6億元,增長41.5%,增速最快。

6、從服務業看,各地發展勢頭良好。

貴州: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長11.2%,增速高於全國水平(7.6%)3.6個百分點。其中,貴州省與大數據相關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投資比上年同期增長53.2%,高於貴州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速35.8個百分點

西安:服務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4.0%,佔GDP的比重達到64.4%。隨著消費需求升級,生活性服務業迅猛增長,規模以上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高達41.3%,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營業收入增長33.7%。

成都: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5%,高出經濟增速1.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2.3%,比一季度提高1.8個百分點。其中,1-5月規模以上信息消費服務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22.0%、21.9%、21.9%和21.8%,增速同比分別提高5.0、6.6、5.2和7.7個百分點。

重慶:1-5月,全市規模以上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4.7%。互聯網及軟件產業發展迅速,規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1.2%,其中,互聯網信息服務業、互聯網安全服務、互聯網數據服務企業發展較快,營業收入分別增長28.7%、70.7%和40.3%。物聯網產業蓬勃發展,1-5月,全市物聯網產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8.4%。

重慶上半年經濟回落,引發成渝競合爭議

攝影丨張想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重慶創新主體持續增多。新培育入庫科技型企業1354家,科技型企業總數達到8079家,比去年底增長20.1%,阿里巴巴、騰訊、京東、小米簽約落戶。組建技術創新聯盟10家。啟動實施創新研發專項1520項,安排經費5.5億元。全市專利授權18739件、增長42.7%,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520件、增長9.6%。這些將是未來重慶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筆者認為,經濟新常態下,重慶上半年的經濟回落,是在保持長期高速增長後,進行產業調整所避免不了的“陣痛”。目前,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為代表,全球正在經歷一場大範圍、深層次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靠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為主的低端製造業佔據全球市場的紅利逐漸消失,製造業正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演進。

重慶上半年經濟回落,引發成渝競合爭議

在中國製造亟待轉型升級的今天,重慶要在202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萬億元,工業增加值1萬億元左右的目標;到2025年,製造業整體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建成國家重要現代製造業基地。必須要大力發展佈局高附加值技術產業,加快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經濟增長的動力變革、效率變革和質量變革,提高重慶在產業生態、基礎設施、開發開放等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才能更好應對未來全球的城市競爭。

【二】

成渝合作態勢

眾所周知,重慶當下正大力推動大數據智能化產業發展,這是引領重慶經濟轉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另一方面,有專家指出,全球化競爭是以城市群為代表的競爭格局,中國需要有全球競爭力的城市群。而這些城市群,首先要有城市群的龍頭城市,能夠有足夠的競爭力。其次,能夠讓城市群當中各城市成為互補體。

事實也如此,以成渝為例,如果僅僅是重慶與成都與發達省份城市相比,顯然是勢單力薄,但兩者加起來基本可以和沿海發達省份城市去比較。成渝組成國家級城市群,不僅可以避免在以往城市競爭中的內耗,也能在西部地區形成一個僅次於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中國經濟第四極”。

應該說作為西部“雙子星”城市的重慶和成都多年來一直是一對“歡喜冤家”,兩地之間有合作有競爭,相愛相殺誰也離不開誰。而如上所說,在西部打造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對於改變中國區域經濟格局意義重大。

根據成渝城市群相關規劃,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要基本建成國家級城市群;到2030年實現由國家級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的歷史性跨越。在成渝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兩地相向發展,是帶動成渝城市群向世界級城市群躍升的重要路徑。

去年4月25日,成都在十三次黨代會上首次把“東進”提升到戰略發展高度。具體而言,“東進”意味著翻過東側的龍泉山,在相對靠近重慶的簡陽、龍泉山區域開闢其第二主戰場。

對此,有媒體曾指出,伴隨著成都“東進”戰略的提出,成渝這兩座城市,在區域發展的競逐路上,即將開始正面“交鋒”。同時,這一舉動撬動的將是一個世界級的城市群藍圖。數據顯示,隨著“東進”戰略深入實施,上半年成都東進區域完成投資631.3億元,增長16.0%。

事實上,由於成渝城市群中間地帶缺少大城市的過渡和支撐,造成成渝經濟區中部“塌陷”,不利於成渝城市群區域一體化發展,兩地相向發展是有必要,也能惠及渝西地區的發展。

據悉,綿陽、瀘州、宜賓、南充、內江等城市不論是城區人口規模,還是經濟總量都沒有達到大城市的標準。至於永川、榮昌、大足、合川、璧山、銅梁等渝西地區的城市,又存在支撐點作用不夠明顯等問題。

為發展支撐渝西川東地區崛起,成渝城市群相關規劃提出:

川渝毗鄰地區將率先打破行政壁壘,創新體制機制,打通“斷頭路”構建跨界快速交通通道,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加快推進醫療、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務對接,促進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經濟聯繫比較緊密的省際交界地區融合發展。

重慶上半年經濟回落,引發成渝競合爭議

攝影丨陳鈺旭

實際上,在過去兩年時間裡,成渝城市群發展還是取得了積極進展。在交通規劃建設、產業佈局、區域合作方面已有動作,渝西地區收穫多多。

比如,重慶規劃建設的10條高鐵,渝西就有5條穿境而過;去年11月,中梁山隧道擴容工程投入使用;此外,還有地處渝西川東交界處的榮昌也正舉全區之力向國家爭取貨運機場項目落地。

去11月2日至3日,渝西川東經濟社會發展協作會在榮昌召開,四川省瀘州、內江、遂寧、資陽等4個地級市及所轄的安嶽、東興、隆昌、瀘縣,和重慶市的榮昌、大足、銅梁、潼南、永川等共13個市區縣參加協作會。這是自《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出臺後,川渝兩省市之間建立的第一個區域合作機制。

會上共簽署了79項雙邊、多邊合作協議,涉及交通、文化、旅遊、環保、網信、商務等各個行業或領域。觀察人士認為,這些項目的簽署,大幅拓展渝西川東交流合作的深度、廣度與高度。

此外,今年2月6日,四川省瀘州市還與重慶自貿試驗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這些都為健全成渝城市群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埋下了伏筆

不僅如此,重慶發改委2018年計劃草案中,就明確提出,將推動榮昌、永川、潼南、銅梁、大足、涪陵高新區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不難看出除了涪陵外,其餘的5個高新區都在渝西地區。其中,榮昌高新區、永川高新區已於今年3月成功獲批升級為國家高新區,加上璧山高新區,這就意味著渝西地區目前已有三個國家級高新區。

今年6月7日,重慶市與四川省共同簽訂《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成為兩地之間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

根據簽署的行動計劃和專項合作協議,在未來5年裡,川渝將從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開放通道和平臺建設、區域創新能力提升、產業協作共興等方面展開合作,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動成渝經濟區發展和成渝城市群建設邁上更高水平。

據瞭解,川渝除了在人文、地緣上的優勢,川渝兩地市場、產業的關聯度和互補性較強,近年來,隨著成渝經濟區、成渝城市群的深入推進,兩地在產業合作上也不斷升溫。

按照此次簽署的行動計劃,川渝兩地將共同打造高端裝備製造業集群,鼓勵兩地汽摩企業深化合作,引導廣安、內江、達州、瀘州、資陽、南充等地承接配套重慶汽摩產業打造川渝汽摩產業集群。同時深化軌道交通、智能製造、節能環保等高端裝備領域協同合作。

打造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協同推進核心器件、集成電路、信息安全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與高端產品製造應用,共同建設西部人工智能產業高地。

川渝還將共同推動中關村(重慶)軍民融合產業園、中國(綿陽)科技城等軍民融合創新載體建設和協同創新,共建一批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示範區。同時,鼓勵兩地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人工智能等領域開展聯合研究和技術轉移,共同推動建設國家級“成渝城市群綜合科技服務平臺”。

最後,川渝雙方構建高效務實合作機制也是一大亮點。據悉,雙方將建立省市高層聯繫機制,建立兩省市主要領導共同召集、輪流主持的聯席會議制度,原則上每年召開一次,研究部署川渝合作重大事項。

【三】

重慶“向北”還是“向西”?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成渝之間的合作競爭,有觀點認為:

一座城市的資源是有限的,不可能既向北,既向西。過去數年,重慶發展的重心是“一路向北”,資源主要向兩江新區傾斜,如果繼續向北,再過去就是四川的廣安市,沒有縱深空間。這也將讓成都在向東發展過程中,更容易吸引到成渝中間地帶,比如渝西地區的資源。為此,重慶應該拋棄兩江新區,明確向西發展,努力去吸引瀘州、宜賓、遂寧這些四川省內經濟相對發達城市的人、財、物,與成都直接在這一區域進行競爭。

不少網友對此表示認同。那麼,目前重慶是否要為了發展成渝中部地區,或者說為了和成都“競爭”而放棄兩江新區,明確向西發展呢?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誠然,成渝中部崛起對成渝城市群融合發展很重要,但成渝競合的關鍵不在於重慶“向北”或是“向西”,而在產業基礎,營商制度等軟環境,幹部素質、以及人文科教方面。

正如重慶大學蒲教授指出:

重慶與成都比賽的劣勢是,幹部素質差異太大。重慶直轄二十年,幹部基本上是區縣級別因此一下子上來的,但是,素質並不因此一下子上來了。成都作為省會城市,在管理文化和幹部素養方面有底蘊。前幾十年,中央政府大力支持重慶發展,一度有趕超成都的勢頭,但是,這種外生力量推動的經濟發展是難以持續的。

重慶糾結的是,老工業城市的路徑依賴決定了重慶只能乾製造業,但是,製造業基地要求科技底蘊,而重慶在科技教育方面並不佔優勢,作為重慶最高學府的重慶大學,在重慶完全壟斷,沒有競爭對手,安於現狀靠打直轄市牌,穩居一流大學末尾幾十年不變!因此,製造業提升產業水平難以企及!

成都的電子工業底蘊很深厚,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是中國的電子工業基地,所以電子科技大學是中國行業老大,成都商業文化歷史底蘊也深厚,儘管重慶依靠地理位置優勢競爭,但是成都的地理位置因素之外的優勢佔盡,在如今高鐵發展情況下,重慶的地理位置優勢越來越不重要了,文化與高科技優勢越來越重要。

重慶上半年經濟回落,引發成渝競合爭議

攝影|吳夢

此外,上文已經提到,川渝兩地在圍繞兩地合作,渝西和川東地區的發展上,已佈局了一系列動作。重慶向西發展和向北發展並不矛盾,並不是說要發展西部地區,就要拋棄兩江新區,實際上這也不現實。具體來說,這基於以下原因:

1、首先,重慶把資源都往西部地區傾斜,意味著主城往西的西永大學城區域將成為熱門開發區域。但目前那邊交通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還有待提高承接人口容量還有限

2、從區位上看,兩江新區西連中歐班列(重慶)大通道,東接長江黃金水道,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再加上江北機場,果園港、保稅港、鐵路港、空港、信息港五港交匯,為重慶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口岸高地、內陸國際物流樞紐奠定堅實的基礎,位置優勢無法替代

3、從戰略上看,重慶慶自貿試驗區核心區、中新項目核心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三大戰略使命和效應在兩江新區的疊加,為兩江新區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提供了重大的戰略機遇,政策紅利難以取代

4、從產業基礎看,兩江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勢頭強勁,圍繞“芯、屏、器、核”全產業鏈兩江新區重點發展集成電路、顯示面板、智能終端以及核心配套四大板塊。2017 年,兩江新區電子信息產業,完成產值1415.41億元。

作為重慶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抓手,今年1月,重慶兩江數字經濟產業園正式開園,園區以數字基礎型、數字應用型、數字服務型為發展重點方向,努力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產業示範區。計劃到2020年,該園數字經濟類入駐企業達到3000家以上,引進和培育數字經濟行業龍頭企業30家以上,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00億元。

此外,作為中國最大汽車產業基地,數據顯示,2017 年兩江新區汽車產量229萬輛,佔重慶汽車產量的75%,全國汽車產量的7.8%,產值2690億元,佔重慶市汽車工業產值的54%。

目前,兩江新區汽車產業已形成370萬輛整車、100萬臺變速器,450萬臺發動機的產能,並有200餘家核心零部件企業,產能規模近5000億,建有兩個汽車工程研究院、一個新能源汽車研究中心,已建立了完整的汽車產業鏈。

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兩江新區將努力打造“3331”產業體系,繼續做大汽車、電子信息、裝備製造三大優勢支柱產業。到2020年,力爭三大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超過萬億元。

如上所述,雄厚的產業基礎和競爭力決定重慶的發展重心未來還要在兩江新區。

5、從經濟發展水平上來看,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新地標,成立八年來,兩江新區放眼全球、立足內陸開放,積極提高對外開放的智能化和國際化水準,出臺多項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措施,建設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為探索內陸區域參與國際市場,融入全球體系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重大進展。

數據顯示,從2010年到2016年,兩江新區GDP年均增長17.3%,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2.5%,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49.8%。2017年全年,兩江全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33億元、增長10.2%,佔全市比重達到13%。

截至去年年底,兩江新區落戶世界500強企業147家,佔全市世界500強企業的52%。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兩江新區實際利用外資33.87億美元,佔全市的1/3,合同外資43.34億美元,佔全市近1/2。進出口總額1652億元,佔全市36%。截至2017年底,兩江新區外資企業共760家,佔全市外資企業的12%以上。

如上所說,作為重慶開發開放和創新創造的主戰場,兩江新區各方面的優勢都難以替代。對於一個成立八年的國家級新區而言,現在正是基礎已打好向更高水平發展衝刺的時機,理應投入更多資源打造,放大優勢,成為重慶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新區,將內陸開放推到一個更高層面。

畢竟,揚長避短而非取長補短,才能真正塑造核心競爭力。尤其在重慶經濟面臨深度調整的關鍵時刻,更需要集聚力量,形成競爭優勢,才能更好地參與國際國內市場競爭,否則分開出擊,資源分散,最後會一事無成。其實,從本質上講,重慶發展的戰略方向不在於“向北”還是“向西”,而是面向國際一流城市,如何提高其全球競爭力。重慶未來要建成國際大都市,當有國際化的視野和戰略眼光。最後,不要忘了,兩江新區的官員素質和行政效率也是位居全市前列,這也是決定地區發展的關鍵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