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助年輕幹部成長的7個“錦囊”

助年輕幹部成長的7個“錦囊”

年輕幹部由校門跨入社會大門,短暫的新鮮感之後,就會迅速開啟職場磨合期模式,各種困難和問題接踵而至,並由此產生煩惱、迷惘和痛苦。如何渡過職場磨合期,快速健康成長起來?筆者認為關鍵是做到“七知”。

知輕重

年輕幹部只有知輕重,才能立穩腳跟。什麼最重?理想信念!這一點需要牢記於心。很可惜,有少數年輕人以為這是說教,對此並未給予足夠的重視。人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如同沒有根的樹,沒有源頭的水,還奢談什麼健康成長?其次,要注意處理好一些重要的關係,比如公與私、得與失等,經常思考自己有沒有真正認識到位。私事為輕,公事為重;個人得失為輕,服務大家為重;個人提拔為輕,增長才幹為重;個人利益為輕,群眾利益為重。遇事先拿這些做標準,就不難掂量出輕重。把輕重搞清楚了,在經受困難、挫折之時,就能保持健康樂觀、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在大風大浪中也不會失去前進的方向。

知深淺

年輕幹部只有知深淺,才能安全到達彼岸。面對各種問題,不妨借鑑“小馬過河”,是深是淺,自己去蹚。只要敢於實踐,總能找到一條安全到達彼岸的合理路徑。工作過程中偶然遇到一些情況複雜難度較大的深水區時,既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不信邪”的心態,也需要冷靜對待,不可立功心切、莽撞行事。深水“泅渡”,最緊要的不是臨時湊幾個“游泳圈”,而是要靠前期認真紮實的準備。如果平時能夠虛心向身邊的領導、同事多請教多學習,努力掌握深水區的“水情”和“泅渡”的本領,多做一些“體能”“物資”等方面的儲備,置身深水自然就會淡定、從容,甚至“勝似閒庭信步”。當然,淺灘之上也未必安全,一不留神嗆著水甚至抽筋、摔倒的事也常發生,要處處留神小心,防止“大意失荊州”。

知緩急

年輕幹部只有知緩急,才能保證工作質效。哪些事緩,哪些事急,要做到門兒清,不清楚的必須瞭解清楚。處事無論緩急,及時請示溝通匯報都是極為重要的,也是不可違反的紀律。當然,遇到一些火燒眉毛的急事,要敢於擔當,凝神靜氣,果斷解決,不能有片刻的遲延拖拉,處置完畢第一時間向上級報告。處置急事,最忌慌不擇路,自亂陣腳。急事要辦好,就要在平時養成凡事都要爭取主動的好習慣,多一些未雨綢繆,把準備工作提前做到位,避免臨時抱佛腳。對於緩事,主要是謹防遺忘,可以通過建立備忘錄、設置底線預警等方式提醒自己。事物皆在變化之中,隨著形勢的變化,有些時候緩事也會變成急事,對此,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要有預案。

知長短

只有清楚他人的長處短處,與之合作共事才能取人之長補人之短。切勿“以己之長形人之短”,更不能在背後隨意議論別人的長短。“知人易,自知難”。要清楚自己的長短,就必須誠懇、主動地多去聽取同事、朋友的意見。多用他人作鏡子照照自己,“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知人長短,還要知事之長短,也就是知事之利弊得失。要防止主觀片面看事情,防止做出書生氣十足、急於求成、脫離實際、將來需要別人“擦屁股”的事。

知親疏

在親上下功夫,就是要去團結人。“一個籬笆三個樁”,眾人就是貴人。要團結好大多數,努力做到“把支持我們的人搞的多多的,把反對我們的人搞的少少的”。心胸有多寬,舞臺就有多寬;氣量有多大,前途就有多大。與人相處,難免會有一些小摩擦和矛盾,要多些謙讓多些包容,謹記退一步海闊天空。要有聞過則喜的雅量,牢記“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的古訓。對待批評,真正做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當然,對一些心懷不軌、有所企圖的“圍獵者”及其幫兇,要始終保持清醒,堅決擋住誘惑,注意保持距離,警惕他們下的套、挖的坑,嚴防他們打過來的“糖衣炮彈”。

知勇怯

年輕幹部知勇怯,才能成為砥柱棟樑。“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中華民族要實行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然要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年輕幹部是這場偉大斗爭中的生力軍,應當志存高遠,不負黨和人民重託,牢記歷史使命,勇於擔當,勇於站出來為黨和人民利益說話,這正是“所挾甚大,其志甚遠”的大勇。與此同時,面對黨紀、國法、各項規章制度,視之為觸碰不得的紅線和高壓線,心存敬畏,時刻提醒自己謹言慎行、嚴格遵守,這是值得肯定的怯,是對自己對組織對事業負責任的表現。這樣的怯缺少了或是沒有了,就非摔跤不可,也很容易被“圍獵者”捕獲。

知遠近

年輕幹部知遠近,才能堅持不懈走到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前進的過程中,要學會把眼光放遠一點,避免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短視,甚至誤入歧途,造成被動局面。知遠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知近。“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再遠的路程,也要一步一步走。知近就是要對當下的形勢、情況儘可能做到了如指掌,牢牢盯著遠方的目標,穩穩當當地走好每一步。不知近,知遠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新長征路,也一樣會遇到“雪山”“草地”。對於這一重要判斷,年輕幹部必須心裡清楚,做好迎接新挑戰的足夠準備,走好新長征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