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中部的武漢、鄭州、長沙沒有誕生大的互聯網企業?

用戶6004878244


為什麼中部的武漢、鄭州、長沙沒有誕生著名的互聯網企業,鄭州和長沙在第一波互聯網浪潮席捲時,體量尚小,暫不探討,只說說武漢為什麼沒有誕生大的互聯網企業?

我們知道,任何一次工業革命,一個產業的崛起,一個大公司的誕生,都需要具備足夠的條件,厚積薄發,水到渠成。我們的老祖宗歸納為天時地利人和。我們來分析一下武漢在那波互聯網浪潮來襲時的實際情況。

1. 天時

改革開放後,中國實行外向型經濟,對外開放的橋頭堡是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沿海地區,那裡聚集了大量的人才,資金,技術,由於對外交往頻繁,國外的先進思想,先進理念,新思維,新方法逐步在這些地區形成影響並紮根,特別是從美國帶來的互聯網基因與中國社會實際,與中國思維碰撞,形成新的思維,出現了一批敢想敢幹的人才。而武漢是內陸城市,是相對封閉的城市,也是國有企業為主的城市,當時,國有企業有的破產關門,有的勉強維持生計,民企私企也不發達,別說誕生互聯網企業,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互聯網是什麼,只要傳統企業能維持正常運轉就不錯了,誰會想到做什麼互聯網?

2. 地利

前面說了,由於經濟以外向型為主,武漢的地理優勢成為劣勢。沿海城市在與世界接軌,而武漢還在為溫飽掙扎。做互聯網,資本很重要,武漢作為內陸封閉落後的地方,自身經濟實力有限,外來資本也不會來,沒有互聯網技術,沒有互聯網思維,沒有資金,你讓互聯網企業怎麼誕生?再說,當時的武漢正處在復甦期,地方政府有限的資金要用來搞城市基礎建設,維持城市正常運轉,民間資本也不充裕,而且武漢人做事是講穩健的,即便有人有資本也不會投到風險較大的地方。

3. 人和

前文天時地利已經講清楚了,武漢當時還很落後,人和首先是要有人,武漢是高教大市,但是培養的一批批人才都去了沿海地方,就是現在,深圳廣州上海北京定居著多少武漢人?人都走了,談什麼創新型企業?

綜上,武漢與那一波互聯網浪潮擦肩而過,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沒有從國外帶來的先進思維,沒有政策,沒有資金,沒有技術,沒有人才,一句話,沒有互聯網土壤,自然不能誕生大的互聯網企業。

但我們也不能把武漢說得一無是處,一塌糊塗。武漢錯過了那一波,那是客觀大環境造成的。我反對說武漢沒有互聯網基因,相反,武漢是最具互聯網基因的城市。北京深圳是集全國精英,我們不作比較。但武漢的互聯網基因絕非一般城市能比。

因為武漢高校眾多,在校大學生最多,所以武漢不缺互聯網基因。

著名的天使投資人、小米的雷軍,湖北仙桃人,武漢大學畢業。1號店創始人之一.董事長,1藥網掌門於剛,湖北宜昌人,武漢大學畢業。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華中科技大學畢業。

武漢現在有5家互聯網獨角獸企業。象鬥魚,卷皮網,斑馬快跑,已在美國上市的尚德機構等,武漢光谷地區聚集著兩千家互聯網企業,這些企業將來出個BATM也不是沒有可能。

總之,武漢是座敢為人先善於創新的城市,錯過了上一次,也許下一次新經濟,下一次科技革命就能有武漢的位置了。武漢的百萬大學生就是武漢抓住下一個風口的最大保障!希望大武漢早日重振雄風!





無語石1


互聯網企業的誕生特點我覺得有兩塊,第一就是需要能集中優質的人才資源,第二就是需要強力的資本市場支持其度過初創期。


第一點


互聯網行業的特殊性,使得互聯網公司的創業者或者創業團隊幾乎全是本科以上學歷,並且985等名校學歷的人相當的多。

所以就這點來說,鄭州並沒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也缺乏對全國優質人才的吸引力,所以直接就可以否了

長沙本土教育資源尚可,但人才外流嚴重,優質人才都沒留下來。

武漢雖然有相當優質的教育資源但和內地所有城市一樣,也是飽受人才外流的問題困擾,只是作為區域中心相對好一點而已。


第二點

互聯網是一個贏家通吃的行業,所以市場競爭異常的激烈,為了搶奪流量搶奪用戶拼的你死我活的是常態。而在這個時候,誰擁有最多的資金就是擁有最多的彈藥,往往就是最終的勝利者。

所以互聯網企業往往很多年都是虧損,但一旦活下來,具有了穩定的市場地位,這時候才成為利潤收割機。

從這個角度來看,VC、私募等越發達的城市,這裡的企業越容易受到資本的青睞,越容易獲得投資並最終勝利。


從這一點看,北上深杭是目前穩穩的第一梯隊的互聯網企業紮根地。

武漢、長沙、鄭州無論誰都相去甚遠。

這也就是能夠理解為什麼武漢誕生了51校內,PPTV,乃至A站這些互聯網企業,最終的命運都是被收購或者遠走他方。

如今武漢吸金能力好轉一點加上政府大力支持,所以現在武漢有了鬥魚這樣一個互聯網獨角獸級別的企業。但整體比第一梯隊的北上深杭還是不可同日而語,主要還是承接大互聯網企業的地區中心或者第二總部為主。

而長沙、鄭州則差距更大更遠。


茗居楓海


作為一個多年互聯網從業者,試著從行業角度重新審視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互聯網為什麼能夠發展,互聯網的本質是什麼:互聯網的本質是賦能。


賦能就是在傳統領域/行業進行加持,擴大邊界,減少邊際效應。例如:微信的本質就是讓人力已經存在了上萬年的社交方式在時間和空間都延展了,通過微信,所有人都可以跨空間跨時間的溝通,對以往書本,郵件和口口相傳的溝通方式進行賦能。再例如淘寶就是將傳統的小商品交易市場擴展到全球。


所以你可以發現,凡是互聯網能發展起來的地方,一定會有兩個特點:

  1. 高質量人才聚集

  2. 傳統行業即使在強大,也很難借力給互聯網。例如:工業,環保,製造業這些天然和互聯網無法深度結合(當然隨著新制造,智慧製造的發展,未來肯定會有改觀)。所以中部城市即使有很強的先發優勢和原始積累,也很難和互聯網深度融合,這是互聯網的特性「賦能」天然決定的。


所以,我們回頭再來分析,一個地區想要發展互聯網產業,有兩個思路:

  1. 人才聚集,形成強大的競爭力,無需藉助傳統行業,直接憑空創造新的商業模式。這是目前大部分互聯網企業的發展思路。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使得人才密度和質量都大大提升。例如:深圳背靠香港,作為香港和大陸的橋頭堡和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有大量的人才和電子產業基礎,所以能發展出騰訊,華為,大疆這樣的企業;北京藉助強大的首都光環,政策資金人才全部聚集,成就了多個互聯網巨頭

  2. 當地有強大的傳統行業,同時傳統行業也能被互聯網賦能,直接將傳統行業互聯網化形成新的產業。例如:阿里藉助浙江的背景,在商品交易方面有天然的傳統和浙商文化基因;上海藉助金融優勢,發展了大量金融科技公司;貴州和內蒙古藉助天然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優勢,雲計算存儲等產業也在蓬勃發展,這也算是一種對傳統優勢的藉助吧。不過能將傳統產業的優勢結合互聯網賦能,進行轉型和互聯網化的企業還是很少,希望未來隨著互聯網能力的進一步加強(大數據,AI等),更多傳統行業將會被互聯網賦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所以綜上,雖然很多有強勢的傳統產業且有原始積累的城市,同時也有較為成熟的商業氛圍,但是比起北上廣深杭來說並沒有很強的人才積累,其次本地區的傳統行業也無法被互聯網直接賦能,因此互聯網產業遲遲無法發展起來。


破空科技


那麼大的互聯網企業都在哪?

1、北京。北京市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科創、交通等中心,也是我國互聯網的發源地,誕生百度、京東、今日頭條等一大批知名的互聯網公司,是名副其實的互聯網第一城市;2、上海。上海是我國的金融中心,互聯網企業的誕生離不開資本的支持,因此誕生了攜程,餓了麼和摩拜等知名的互聯網企業;3、廣州。廣州是珠三角核心城市,目前擁有微信網易、UC瀏覽器等知名的大型互聯網企業;4、深圳。深圳是我國最有活力的城市,科技創新和創業氛圍濃厚,誕生了諸如騰訊,迅雷,華為,順豐等一大批的互聯網企業;5、杭州。杭州互聯網明星城市,自然不用多說,互聯網代表企業是代表企業:阿里巴巴、蘑菇街等。

以上五個城市為我國互聯網行業最為發達的城市,通過分析以上城市特點即可說明為什麼中部的武漢、鄭州和長沙等城市沒有誕生大的互聯網企業。

一、總體環境,以上五個城市均為我國最發達地區和城市,渤海灣、長三角和珠三角,資金、人才、理念和產業等均為我國甚至世界最前沿,整體條件好,容易產生新產業和新經濟。而中部地區總體發展情況較為落戶,為經濟發展第二梯隊,目前來看多為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的淘汰產業,想要追趕超越難度很大,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中部地區不具備沿海發達城市的綜合基礎;

二、人才,互聯網企業是新興行業,屬於知識密集型產業,人才的需要必不可少,以上五個城市實力雄厚,能夠吸引大量的高知識階層,並且當地教育發達,名校眾多,為新興互聯網行業的發展輸送源源不斷的人才和智力,而中部地區教育相對較落後,武漢雖然高校眾多,但留不住人才,為深圳杭州等城市徒做嫁衣,而鄭州只有鄭州大學一個211高校,所有中部地區缺少高精尖人才。

三、資本,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資本的推動,北上廣深杭自身比較發達,資金實力雄厚,再加上新經濟新產業的興起,越發加劇資本的匯聚,而中部地區雖然近年來投資力度越來越大,但基建就佔了一大部分;

四、理念,北上廣深杭的發達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也同世界最前沿接軌,接受互聯網行業最為前沿的模式和理念,機會眾多,創業氛圍濃厚,這一點是中部城市所不具備的。

互聯網作為新經濟的代表行業,匯聚著大量的資本、人才和理念,這三點缺一不可,同樣也離不開大環境,整體經濟環境。這些特點也促使北上廣深杭等發達城市成為互聯網企業誕生和發展的沃土,而中部城市即便經濟實力不弱,短時間內也難以完全具備以上條件。


鄭兒八經



對於這個關於互聯網企業的探討問題,咱們先來翻閱資料看看互聯網企業的概念:以計算機網絡技術系統為依託,利用網絡平臺提供服務並因此獲得收入的企業;廣義互聯網企業分:基礎層互聯網企業、服務層互聯網企業、終端層互聯網企業;狹義的:是指在互聯網上註冊域名,建立網站,利用互聯網進行各種商務活動的企業!

咱們大家都知道,一提到互聯網,具體到互聯網企業運作模式發展平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總部位於美麗的錢塘江畔的杭州市,馬雲的阿里巴巴集團;會想到新浪、搜狐、網易等等知名的互聯網綜合門戶網站;會想到總部位於深圳馬化騰的騰訊產業等等為城市代表的先進的互聯網企業龍頭代表,這些都是每一座城市的另一張名片;


對於中部地區的武漢而言,同屬於中部地區的鄭州和長沙,相對於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在互聯網企業發展相對遜色許多;作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城市,我國的科教重鎮的武漢市,其互聯網企業發展也是非常不錯的。武漢誕生了鬥魚直播、卷皮折扣、盛天網絡等互聯網企業。武漢的互聯網產業高速發展,這裡有小米雷軍投資的光谷創業咖啡,有像斑馬快跑這樣創新性的公司。武漢的互聯網迎來發展的春天,將重點投資互聯網等戰略新興產業!

不過,長沙與鄭州兩座城市,對於互聯網企業的發展,因為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也在政府部門的支持下,大力積極的向前推進!對於滯後的原因,我想應該從三個方面來說:一是相對於武漢這個巨無霸城市,其科研院校眾多,加上城市本身的經濟實力雄厚,自然而然地每年都會吸引大量的畢業生留下來創業,而鄭州與長沙類似,在人才培養與吸引力父母,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其二是商業發展戰略,作為互聯網界的民營經濟的活力,其依然比不過那些有著地方或者中央政府背景的大國企,像武漢很早就建起了“光谷”,鄭州和長沙似乎還在起步階段;第三是成本資金方面,互聯網企業發展戰略,需要巨大的創新資金投入,武漢作為中部核心大城市,在國家資金支持方面,是其他兩個城市所欠缺的優勢!


樾樾小哥4212960122


前幾天在杭州參加了一個和互聯網獨角獸相關的大會。

來了很多政府領導、獨角獸公司大佬和風投大佬。其中會上討論的一點,就有為什麼全國80%以上的互聯網公司集中在北深杭。這點和題主的問題有一些契合度。

我綜合一下會上一些大佬的看法。

第一點,人才效應。阿里和騰訊的出現,讓杭州和深圳成為互聯網超級中心,同時培養的還有一大批互聯網人才。而這些人即時離開阿里騰訊,為了資源的便利,基本上都會留在杭州深圳。按照杭州市委趙書記的說法,阿里的人才溢出效應非常明顯,杭州市值超10億美金的獨角獸企業,核心管理層有80%出自阿里。

第二點,政策吸引。北京作為全國政治和經濟中心,另當別論。但是杭州和深圳政府,為了吸引人才,吸引創業可以說是殫精竭慮,拿出最優厚的條件。最近,海航計劃收購噹噹,據說深圳政府願意掏一部分資金,前提是噹噹總部搬到深圳。杭州對於互聯網企業和人才的態度也差不多,本科以上應屆生來杭州就業全有一次性補貼。我一個同學,從事的是當今最前沿的區塊鏈研究,目前在新加坡做博士後工作,杭州給出的安家費是80萬,是目前與他聯繫的地方中最高的。

第三點,產業鏈。深圳的科技產業鏈,杭州的電商和互聯網金融產業鏈,都讓一大批企業圍繞在一起,並且培育了多家獨角獸企業,讓整條產業鏈更具規模優勢。除了騰訊、阿里之外,螞蟻金服、拼多多、有贊、挖財、51信用卡等等互聯網獨角獸企業迅速崛起。

第四點、風投。互聯網公司不同於傳統行業,創業階段依賴風投。而目前杭州、深圳已經彙集了全國最頂級的風投機構。這次大會,就有十幾位頂尖的風投大佬出席。這樣的資源聚集程度,自然會讓互聯網創業公司們蜂擁而至。

杭州和深圳,確實是在創業培育上做得比較早,也抓住了互聯網革新的浪潮,所以相對來說互聯網巨頭聚集。不過,隨著國內一眾一二線城市,對於人才對於創業的重視,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大型互聯網公司誕生在不同城市。




互聯網深觀察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們可以從IT勞模雷軍身上尋找答案。1991年雷軍從武漢大學畢業後,沒有留在武漢,而是北上,落腳北京進入金山公司。

這就帶出問題重點,雷軍為什麼要去北京,而不留在武漢?答案是武漢缺乏留住IT人才的就業條件。當時武漢IT最前沿的就是武漢電子一條街,其實就是彙集了售賣電腦硬件、硬件維護的店鋪,基本都是工商個體戶級別。對IT軟硬件需求最大的往往都是高校,多數企業可能連電腦長什麼樣都不知道。

少數可稱為IT公司的,一般都是大學校辦企業,主要是做技術支持,大白話就是修電腦的。

沒有吸納IT人才的大中型企業,武漢高校培養的為數不多的IT人才,要麼像雷軍一樣北上中關村,要麼南下深圳,到更具活力的城市尋找發展機會。

根據雷軍的自述,他大學畢業時,北京已經成為中國的IT中心。

中心這個詞是很有分量的,當時許多跨國IT公司已經進入中國,首選落腳點就是北京。

1992年,微軟在北京成立辦事處,正好是雷軍打起揹包到北京闖蕩的時間節點。

你覺得微軟來的挺早?其實挺晚,最早的應該是IBM。1971年,那段中美小球轉大球外交佳話傳出時,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當時美國乒乓球隊隊長傑克·霍華德(Jack Howard)就是一位IBM的電腦工程師。對中國市場,IBM是非常看好的,1979年中美建交,兩年後的1981年,IBM就設立北京辦事處。

1985年,惠普進入中國,在北京成立第一家中美合資高科技企業。

……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國人來說,跨國公司就是高技術特別是IT技術的化身,是國內TOP10高校畢業生擠破頭想去的地方。微軟MSN資深產品經理熊明華應該在這方面最有體會,微軟中國每次校招,TOP10高校學生投來的簡歷能堆成小山,場面火爆堪比明星粉絲見面會(有興趣的請參考我的回答《為什麼微軟那麼強大,但是MSN卻搞不過騰訊QQ?》,悟空要是能加入超鏈接功能就完美了)。

有人會問,扯這些和問題有什麼關係?有的啊,跨國企業相當於人才黃埔軍校,後來的新浪、網易、搜狐還有BAT們,一個個拉起創業大旗時,最需要的不是錢,而是人才。於是,跨國公司中國分號為國內本土互聯網企業源源不斷輸送人才。去翻翻BAT等老牌企業技術高管們的履歷,大多數都有跨國公司工作經歷。

我們來看這時候的武漢、鄭州和長沙在忙什麼呢。創業,是沒有的,在忙著應對國企改革的下崗潮。民營企業大都是製造企業。

即使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分號倒下,員工也不會失業,而成為本土互聯網公司眼中的“香餑餑”。具體見下面截圖:

單位倒閉或裁員,員工甚至還沒到人才市場就被搶光。這種情況在武漢、鄭州和長沙很難再現。

當北京、深圳的寫字樓裡,程序猿對著電腦屏幕一行行碼代碼,談論硅谷技術潮流時,大武漢、大鄭州和大長沙的人談的是,鐵飯碗沒有了,該怎麼找新飯碗。網絡?電腦?是個啥呢,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像BAT級別的互聯網企業,離不開TOP10高校生源的支持。武漢、鄭州和長沙一共有985高校5所,鄭州很不好意思地被剃了光頭。

北京985高校有10所,完美碾壓武漢、鄭州和長沙。

而且,北京地研究所、重點實驗室更是多如繁星,僅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就有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所屬院所為代表的國家(市)科研院所206家;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67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7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

武漢、鄭州和長沙呢?只有北京的零頭。

有人會說,不對啊,阿里巴巴不是在杭州嗎,怎麼也發展起來了呢?阿里巴巴確實在杭州發展起來,但背後的人才和技術卻離不開收購的雅虎中國,而雅虎中國就在北京。

大型互聯網企業對資金和人才極度飢渴,資金可以跨地域流動,但人才卻容易被地理空間阻隔。武漢、鄭州和長沙這樣的二線城市缺少IT人才聚集的生態環境,沒有相應人才,自然就不會出現BAT級別的互聯網公司。

對我的回答是否滿意,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不同觀點。



魔鐵的世界


武漢鄭州長沙為什麼沒有大的互聯網企業,其實這個是和互聯網發展的歷史有必然的聯繫,其實武漢鄭州長沙也不是沒有出過互聯網人才,你比如小米董事長雷軍,早年是金山董事長,再比如360董事長周鴻禕 ,這倆人可以說是國內互聯網的巨頭,但是為什麼不選擇落戶武漢鄭州和長沙,而是不遠千里萬里落戶北京上海等這樣的一線城市。其實還是一個核心,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

(騰訊華中總部,武漢)

中國在1986年才發出了第一封電子郵件,2年後才著手建設互聯網,也就是1989年8月,中國科學院承擔了國家計委立項的“中關村教育與科研示範網絡”,這是中國第一次有建設互聯網的想法並且付出行動在做前期策劃,同年搭建國內部分互聯網骨幹網絡,但是這種只是國內自己做的一個局域網絡,也就是說你根本沒有什麼核心技術,老外看不上當時的中國,只是提出你如果要納入美國的骨幹網絡,首先你國內要有“基礎設施”,類似高速公路一個道理,你要開車,不得現有高速公路。直到1994年4月,NCFC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絡連接,標誌著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絡的誕生。

當時中國的互聯網企業起源就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因為這樣的城市有條件搭建互聯網基礎設施,網絡搭建完成以後就是人才,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最淺顯不過的道理了,一個新生事物的興起必然會培養一大批人才,然後慢慢的生根,再發芽到全中國各個城市和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很多企業紛紛往中西部轉移,例如騰訊華中總部設在武漢,小米華中總部設在武漢,等等,一個全新的中國中西部互聯網時代就來臨了。1997年國內互聯網人數不過67萬,中國有著幾億人口,這個數字顯然非常的少。而到了2006年,中國的網民人數已是當初的221倍。寬帶上網人數達到9070萬,位居全球第二位,手機上網網民數1700萬。中國網站數為843000個,全國網頁數為44.7億個。

武漢華為高科技園區


田園最生活


一般的新技術新的模式出來都現在特大城市開始發展,畢竟一線的特大城市他們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教育資源,有非常多的人才,他們的觀念也較其他地方快人一步,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就是特大城市資金密集,都知道互聯網一做好就很大,那麼他需要的資金是比較多的,這些條件都只有特大的一線城市才具備,二三線城市由於人才,資金以及過往的產業結構等等確實誕生新興高科技公司的時間會靠後。


有的甚至就沒有機會了,中西部地區知名一點的互聯網公司在我的印象中也就重慶的豬八戒網了,不過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中西部的河南馬上就要誕生超級巨無霸的互聯網公司了,現在這家公司發展異常迅猛,因為他找到了社會最剛性的需求,並用滴滴+美團+淘寶的模式來解決了問題。他就是2018年才異軍突起的快遞物流第三方平臺—51快配app。發貨比起打車和外賣都剛需吧?看看它是怎麼解決的?

發貨比價很麻煩,而一單貨的運費動輒就幾千上萬甚至幾萬,如此高的金額比較一下可以省下很多錢的,怎麼比較?象我的朋友一樣一天拉著貨跑五家物流公司?還是象我另外的朋友拉著貨到物流公司不合適又拉回來?還是物流公司來了不合適再讓人家走?特別麻煩,可以說是競爭性的領域唯一不能方便比較選擇的一個領域,這個領域被“51快配app”給解決了,其實很簡單,你發貨只需要發一個訂單就可以了(下圖):


司機物流公司是不是看見這個訂單就知道報多少錢?車能否裝下?運費支付到平臺到貨安全確認後再付運費,結束評價接單方。不僅解決了貨運信息的問題,貨運市場存在的所有問題:運費高,信息虛假,野蠻分揀,破損丟失理賠難,沒有誠信評價體系以及拖欠運費全部解決了。僅僅運行半年,在近乎於零投入的情況下注冊會員突破十萬,創造了互聯網歷史上的奇蹟,市場上能見到的運輸工具農用車,三輪車,麵包車,輕卡,重卡,冷藏車,油罐車,飛機,輪船,火車甚至是跨境運輸的物流公司都有入駐。知名快遞物流公司德邦,安能,遠成,華宇,中通,申通,優速......等都有入駐,一個整合全國所有貨源和運力資源的超級大平臺正在快速形成。


找順風車返空車51快配


從目前的中國經濟發展形勢來看武漢,鄭州,長沙還是以傳統的行業為主但是互聯網行業在快速的發展。而比較有名氣的大型互聯網企業,主要分佈在沿海的城市,最集中地還是以北上廣為主。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地域劣勢

上面提到的這三個城市都算是中部地區的城市,並沒有和沿海有比較大的接觸,沿海城市都屬於經濟開放比較早的城市,在經濟的發展和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上,比內部地區也有著很大的優勢。

而廣州之所以成為很多互聯網企業起家之所,就是因為其地域方面所佔據的優勢,和國外的新鮮事物有比較早的接觸,這也會形成比較好的市場氛圍,這一點是內部城市所無法比擬的。而大部分的新技術推廣都都是遵循海外推廣到中部城市,在中部城市推廣到西部城市的路線。

政策劣勢

考慮到目前互聯網行業的大佬,起步的時間大都集中在90年代,那時候的中部城市還是以重工業為主,改革的春風從沿海城市吹到內陸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其實很多互聯網大佬都是湖北人,比如雷軍,周鴻禕,陳一舟等等,他們都是從湖北出來以後,都選擇了北京和上海甚至廣州這樣的城市也主要是這方面的原因,政府對新興的行業有比較大的補貼,也更有利於信息的獲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