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盛宣懷為什麼一定要掰倒胡雪巖?

用戶58757814414


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講過一個很好玩的故事,他講坦桑尼亞一帶,德屬坦噶尼喀的某一個黑人部落,對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這樣的解釋:由於英國登山隊員和德國登山隊員,在敬拜山神的過程中有所差異,結果得罪了山神,於是山神決定,把坦噶尼喀從德國人手中奪過來交給英國人,作為這件偉大事件的附帶效果,德國人在歐洲也被英國人打敗了。


湯因比這個故事在我看來就和題主所問的,和下面很多答主所答的答案屬於一個性質,都是對胡雪巖破產這件事的解釋,但是正確程度和這個坦桑尼亞黑人部落酋長對一戰的解釋的正確程度一樣。


也就是說,都屬於荒誕不經,離正確答案十萬八千里遠。


大家首先要明白歷史教科書裡“中國在近代全方位落後於西方”是什麼意思。


很多人還把這種“全方位落後”簡單理解為槍炮不如西方,科學技術不如西方,這種看法是很膚淺。


近代,我們不光在軍事、科學上落後於西方,在金融上,在經濟上也遠遠落後於西方。


偌大一個大清國,居然沒有自己的中央銀行,居然沒有發行貨幣,作為一個銀本位國家,白銀居然是靠外部輸入。


甚至,國家居然沒有一個專門監管金融的機構。


而這一切,才是造成胡雪巖破產的真正原因。胡雪巖的破產本質上和二次鴉片戰爭、和西醫取代中醫一樣,都是落後輸給了先進。



首先,胡雪巖生意的核心是什麼?不是生絲,而是錢莊。


錢莊和山西票號不同,本質上是太平天國運動導致江南地區市面上銀錢緊缺的產物,按照當時《申報》的說法,南方錢莊本金“至多不過五萬,少不足二萬餘”。


當然,胡雪巖的錢莊本金肯定不會那麼少,但是也不會特別多,至少和專門做清朝政府匯兌業務的山西票號沒法比。


用現在流行語來說,胡雪巖的錢莊類似於今天的p2p,而山西票號類似支付寶。


“以小博大,十萬銀子作百萬的生意,八個罈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就是會做生意。”


這句話也許不是胡雪巖說的,但是這話點出了胡雪巖生意的核心。


正因為錢莊本錢小,所以胡雪巖更需要官場背景為自己生意背書;這一點也和山西票號迥異,山西票號因為資本充足,所以並不認為子弟獲取一個官場身份有什麼重要。


其次,胡雪巖利用自己“紅頂商人”的身份和與官場的密切聯繫,迅速彙集了大筆資金,這些資金遠遠超過了胡雪巖本身的財富,當然,如果胡雪巖囤積生絲成功,大賺一筆,那麼即使遭遇金融危機也沒有關係,但是胡雪巖做了那麼大的生意,居然就沒有想到派人去倫敦設立辦事處,獲得第一手信息。


當時英國人電報已經從倫敦拉到了上海,倫敦的消息只需要24小時就可以傳遞到上海。胡雪巖本想靠囤積生絲髮財,沒想到當年意大利生絲豐收,直接造成倫敦交易所生絲價格暴跌,而生絲價格暴跌又造成胡雪巖囤積生絲生意的失敗。


根據學者考證,胡雪巖生絲生意其實並沒有虧多少錢,總數也就是150萬兩白銀左右,胡雪巖全部身家應該在800萬兩白銀上下,虧150萬兩並不傷筋動骨。


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說,胡雪巖生意的核心是錢莊,而錢莊類似今天P2P,做的是“信心”生意,沒有“信心”比生意虧本更傷害胡雪巖。


更何況,胡雪巖還遇到了近代以來第一次股票引起的金融危機。


這就是我要說的胡雪巖真正破產的原因。


大家知道,19世紀因為資本市場缺少監管,所以股票詐騙案件層出不群,比如赫赫有名的“巴拿馬運河”詐騙案就不知道騙了多少人;而在當時完全沒有金融監管可言的清朝,成了投機生意的天堂。



從1882年開始,藉著洋務運動“造鐵路、開煤礦、興輪船”的藉口,在上海成立了很多家所謂的股份公司,這些股份都是可以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的,所以一時間,上海以及江南地區財富都流到了這個毫無監管可言的股市。


不少人從錢莊借錢炒股,甚至不少錢莊乾脆把資金投入到這個股市裡。


用當時報紙的話說“買賣股份之旺,幾於舉國若狂”


大家都知道,毫無監管的股票市場約等於金融詐騙,當時《申報》也說“情弊顯露,股票萬千直如廢紙”,這就造成從錢莊、商號流出的大量資金在股市中蒸發。壞賬、呆賬大量出現。


《申報》說:1883年,“滬上市面自夏秋以來,日見衰落之象,至冬間則更疲敝。虧倒之行號、店鋪,日有所聞。訟案累累,不能清結。”


而最直接的後果就是江南地區民眾擠兌成風,而擠兌成分又造成錢莊成片的倒閉,在胡雪巖徹底破產以前,在杭州和胡雪巖阜康錢莊齊名的德馨錢莊早一步就已經倒閉了,《申報》報道稱“而其資本極巨、聲名極震之店,則以阜康與德馨兩號。如雙峰之對峙焉……本系某宦所開。”


另外,1883年12月爆發的中法戰爭也加劇了民眾對局勢的恐慌,而這種恐慌在金融上就演變成了擠兌風潮。


面對如潮的擠兌風波,如果沒有政府的介入,別說胡雪巖,就是花旗匯豐也經不起這樣的擠兌。


至於清政府逼胡雪巖還錢,這只是落井下石而已。


至於盛宣懷在中間更沒有起什麼作用了,盛宣懷為了幹掉胡雪巖,不惜引發這麼大一場金融危機?不惜重創江南經濟?我不懷疑盛宣懷有沒有這個決心,但是我認為盛宣懷不可能具備這樣專業金融知識。


另外,胡雪巖的破產和左宗棠生死沒關係,左宗棠不但在胡雪巖破產時還活著,而且朝廷還專門讓左宗棠來辦理胡雪巖積欠朝廷款項案。


最後說一句,以匯兌業務為主,而且本身現金充裕的山西票號並沒有遭受多大的衝擊,甚至如喬致庸家的大德通票號在1884年每股還分紅850兩白銀。


蘭臺


說盛宣懷要搬倒胡雪巖的是臺灣小說家高陽的長篇歷史小說《紅頂商人》,是小說家編的,好嗎?

在這本小說編造的基礎上,糅合了歷史上的“左李之爭”,就編造出了盛宣懷商戰打垮胡雪巖的故事,比如上述回答中的一些業餘作者,就照本宣科了。

事實上,在胡雪巖破產的前夕,左宗棠已經完成了西征入京,又回任兩江總督,在胡雪巖面臨資金鍊斷裂危機時,兩人還曾見面兩次,完全沒有胡雪巖提及這是一場官場陰謀的記錄,同樣,左宗棠也從未有什麼黨同伐異的反擊,而這可完全不符合左宗棠的“暴脾氣”。

而盛宣懷的發跡,遠在胡雪巖倒臺之後,甚至因為胡雪巖的錢莊倒閉,他所主管的長江電報線項目相關的資金還有大規模的損失,而他自己之前在湖北開礦所剩餘的錢,也存在了阜康錢莊中,吃利息以備還李鴻章的賬。

因為這筆本錢是李鴻章挪用直隸練兵兵餉的公款給他開洋務企業的,在買賣開賠了之後,他是指望著胡雪巖的高息能給自己補窟窿的,結果胡雪巖錢莊破產,用他自己跟張之洞抱怨的話就是,自己出門當官家財倒賠殆盡。

換句話說,胡雪巖的破產,盛宣懷本人的損失也非常巨大。

另一方面,就是盛宣懷在李鴻章門下,在湖北開煤礦是做的第一件大事兒,砸了,後來幫辦華北的賑災事宜,才挽回了一點信任,完全不算是李鴻章門下的寵兒,他真正抓住的機會是辦理電報系統與洋商競爭。

而整個南北電報系統的假設完成,已經是胡雪巖破產之後了,在這之前,這個人就算是個小把戲,一個小把戲去操盤幹倒一個有兩江總督支持的數千萬兩白銀資產的資本大鱷,他憑啥?

難道僅僅因為這個人在十幾年之後的呼風喚雨?


劉三解


無論是盛宣懷,還是胡雪巖,都只是晚清身居高位官僚的槍,只是這種槍,不打人,只撈錢。兩個人能夠發跡,可以說原因微妙。

盛宣懷和胡雪巖一個是大清首富,一個是紅頂商人,他們的主子左宗棠的湘系和李鴻章的淮系一直是政治上的對手,直接反映到他們的經濟代理人胡雪巖和盛宣懷,也是商業競爭上的對手。

簡單說,他們就是“鬥權”、“鬥智”、“鬥法”,試圖爭奪自己在商業上的利益,同時也給主子表忠心,畢竟辦洋務,西征打仗是要很多錢的。 首先他們兩個爭奪中國電報線路的建設權,設立電報局,利益誘惑很大,盛宣懷主持大沽炮臺與天津之間的電報線,胡雪巖就想建設長江沿線的電報線,並且還派人混進盛宣懷的電報學堂,偷密碼。

其次,盛宣懷在擔任輪船招商局的督辦時,遭到胡雪巖的彈劾而丟官,爾後又到湖北開辦礦務總局的時候,遭到胡雪巖的暗中詆譭,中途被迫返回。在電報長江之線的建設過程中,胡雪巖的工程由於偷工減料而停工,盛宣懷藉機彈劾,奪回電報的建設之權。

最後,在胡雪巖的阜康錢莊倒閉擠兌的過程中,盛宣懷利用他的電報所掌握的信息,發揮了很關鍵的作用。盛宣懷抓準時機,一舉抽空他的資金鍊,使其在還款日期內不能還清債務,成為空架子。結果,胡雪巖破產身亡,盛宣懷成立輪船招商局的督辦。又和張之洞一起,回到了湖北,創辦漢陽鋼鐵廠。

盛宣懷是真正的人贏,而胡雪巖判斷失誤,成為被淘汰的塵埃。

本期特約作者.一碗涼粉,傳訊君對原文有改動。


秦右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介紹一下二人的背景,二人都是晚清時期聲名顯赫的大商人,均家產萬貫富可敵國。盛宣懷依附北洋大臣李鴻章,胡雪巖有左宗堂靠山,基於此他們在各自的商業領域呼風喚雨,數年間積累了巨大的財富。盛宣懷成了北洋大臣幫辦,替李鴻章籌集錢款,制定經濟預算。他本人擁有眾多公司股份,在鐵路、採礦等行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更是李鴻章的心腹智囊。胡雪巖是全國最大的錢莊阜康的老闆,兩江總督左宗堂錢糧銀子的供給者,在他的幫助下左公平定太平軍及收復新疆,可以說胡雪巖也是為民族立下大功之人。

二者的商人這一共同身份註定他們兩人不可能成為朋友,正所謂同行是冤家。所以對於盛宣懷來說,如果有機會搞垮胡雪巖,盛宣懷一定會盡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拉滿弓弦的射出這一箭,於是暗中收集了許多有關胡雪巖的商業機密及材料,等待著最佳時機的到來。不久機會來了,危險正向胡襲來。

中國和法國之間因法國入侵越南全境關係瞬間緊張起來,並由此引發清政府內部主戰聲一片,當然帶頭大哥即是胡雪巖的靠山左宗堂了。慈禧老佛爺雖也收到李鴻章力主言和的秘奏,但出於天威而秘而不宣,主持政務的恭、醇兩位親王表面主戰,私下裡請李鴻章拿主義。

法國人等不及了,揚言進攻上海、天律威脅京城。李鴻章這個“海防”派的創建人頓時驚慌起來,北方旅順、塘沽均駐防北洋水師的主力,這是他多年心血努力而成,今若中法開戰,中國必敗無疑,多年的心血將付之一炬,想到這裡不覺驚恐萬分。必須採取非常措施清除左宗堂背後的經濟金主胡雪巖,只有斷絕左宗堂的銀響的供給,左帥才會偃旗息鼓,其他人亦會步其後塵,言和方可成功。

盛宣懷登場了,他的商業生意素來與洋人有交割,開戰對他來說是不可容忍的,他的商業帝國也會遭受巨大的損失,同時作為李鴻章的心腹智囊,李鴻章這棵大樹可乖大涼,所以即便拼出老命也要扳倒這個人人眼中“胡大財神”。

盛宣懷通過自己主管的電報局茯取了胡雪巖將要大批拋售庫存的繭子和生絲,即便虧本在所不惜的信息。大喜之極,認為扳到胡財神的時機到了。於是草擬信件向各大洋商通報胡雪巖的大動作,並嚴令自己的控制的絲商不得收購胡雪巖的繭子及生絲,這下胡雪巖真的倒黴了,半個月下來竟然一包未賣,真是咄咄怪事,他百思不得其解,賣不出去,回籠不了錢款,而欠匯豐銀行的期款又要到期了。一旦過期不還就會發生信用危機,那可是大難臨頭了。

還有一個辦法解決還款的事情,即各省匯到阜康的協響銀子,但這條路也讓盛宣懷給堵上了,盛勾結上海道臺邵友濂扣壓協響不放,致使無法歸還匯豐銀行的外債,這還不算,盛宣懷又派人四處散播謠言,稱胡雪巖絲繭賣不出去,外債無法償還,信用己成問題。

於是一場擠兌風暴從上海阜康颳起,並迅速刮到天津、北京、杭州…全國所有的阜康分號,不多時間,聞名全國的阜康錢莊便徹底崩盤了。胡雪巖旗下絲行、典當行、藥堂也遭受巨大的衝擊,查封的查封,抵債的抵債,曾經的胡氏商業帝國便不復存在了。胡雪巖則被摘去頂戴花領,軟禁在家,憂懼而亡。而全國眾多阜康客戶蒙受了巨大損失,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左宗堂也先胡雪巖幾月而逝。一幕人為的權勢之爭引起眾多家庭悲劇依舊迴盪在歷史的長空。至於盛宣懷、李鴻章則是最後的勝利者,他們彈冠相慶。

一場席捲全國的金觸危機落幕了,胡雪巖成了政治權勢鬥爭的最大犧牲品,他至死也許不知道這危機幕後的故事。但還是讓我們看清了近代大商人洋買辦盛宣懷的嘴臉。


任憑風沙吹


“倒左先倒胡”,“一山不容二虎”,這就是盛宣懷為什麼一定要掰倒胡雪巖,短短兩句話,囊括政治、商業兩個方面。

盤點清末歷史人物,就不得不提當時兩個著名“紅頂商人”,一個是胡雪巖,另一個就是盛宣懷;這兩個堪稱傳奇的人物,都是富可敵國的鉅商大賈。

但是二人素來不和,因為他們分屬不同的利益集團,胡雪巖的後臺是左宗棠,而盛宣懷依靠的是李鴻章。

在政治上,李鴻章和左宗棠一直都是立場對立,兩人有著極深而複雜的矛盾。左宗棠是主戰派,李鴻章是主和派。清末時候,李鴻章簽訂不少的條約,左宗棠對此十分憎恨和厭惡。

在這種立場完全對立的情況下,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胡雪巖和盛宣懷自然也是鬥得你死我活。

左宗棠出兵征戰,其軍餉基本上都是靠胡雪巖想辦法籌集。李鴻章當然不高興,所以為了削弱左宗棠系的勢力,“倒左先倒胡”便成為了李鴻章和盛宣懷的首要策略。

所以從政治上講,盛宣懷和胡雪巖的鬥爭是必然發生的。

其次,一山不容二虎。盛宣懷和胡雪巖都是清末商業巨頭,扳倒了胡雪巖,整塊蛋糕不就都姓了盛嗎?

所以從商業上講,盛宣懷扳倒胡雪巖也是可以理解的。

綜上所述,從政治和商業兩個方面上講,盛宣懷都要扳倒胡雪巖。

縱觀歷史,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已經似乎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這在我們今天的職場上也是一樣的道理,同時也提醒著我們的為人處世。

“以古之道,御今之有,讀懂歷史,玩轉職場”——青梅煮史


青梅煮史


盛宣懷和胡雪巖是晚清時代的兩個傳奇人物,相比之下胡雪巖出道更早:他用三十年時間從一個放牛娃一步步奮鬥成為掌控當時中國經濟命脈的首富——這樣的一生不可謂不傳奇。然而所謂傳奇不就是用來被超越的嗎?胡雪巖最終還是遇到了他命中的剋星——這就是晚清時代的另一個傳奇人物盛宣懷。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胡雪巖究竟是如何從一個放牛娃成為中國首富的,而他最終又是如何在鼎盛時期被盛宣懷掰倒的,從中我們也可以分析得出盛宣懷之所以要掰倒胡雪巖的原因。

清道光三年(1823年)安徽省徽州績溪縣湖裡村的一個貧困家庭誕生了一名男嬰,父母為他取名胡雪巖。早年的胡雪巖靠幫人放牛維生,胡雪巖12歲時父親去世,於是胡雪巖孤身出外闖蕩——先後在杭州雜糧行、金華火腿商行當過小夥計,到杭州“信和錢莊”當學徒。從掃地、倒尿壺等雜役幹起,三年師滿後就因勤勞、踏實成了錢莊正式的夥計。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9歲的胡雪巖被杭州阜康錢莊於掌櫃收為學徒,於掌櫃沒有後代,把辦事靈活的胡雪巖當做親生兒子。於掌櫃彌留之際把錢莊悉數託付給胡雪巖。這所價值5000兩銀子的錢莊成為了胡雪巖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儘管胡雪巖辦事靈活,逐漸在商場上打開了局面,但在當時的官本位制度下商人幾乎處於社會最底層。胡雪巖卻不甘心於自己身處的社會地位,他積極和官府靠攏——從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是有抱大腿的嫌疑的,問題是在那個年代要做一番事業還真沒比抱大腿更便捷的途徑。他傍上的第一個大佬是王有齡——在王有齡最落魄時胡雪巖出資為他上下打點四處活動,王有齡升任浙江巡撫後胡雪巖被委以辦糧械、綜理漕運等重任,由此和軍界取得聯繫並幾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戰時財經。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破杭州,王有齡因喪失城池而自縊身亡,胡雪巖因此失去了在官場上的依靠。幸運的是他隨即又獲得了新任閩浙總督左宗棠的信賴——被委任為總管,主持杭州城解圍後的善後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錢糧、軍餉,使阜康錢莊大獲其利,從此胡雪巖就成為一位亦官亦商的紅頂商人。

取得左宗棠信任的胡雪巖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來於寧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一方面為左宗棠經辦糧臺轉運、接濟軍需物資,另一方面在外國人的幫助下為左宗棠訓練了約千餘人、全部用洋槍洋炮裝備的常捷軍。由於和軍界大佬的這層關係,所以清軍將官在平定太平軍後都將自己所掠之物及朝廷賞賜存在胡雪巖的錢莊中,這當然又讓胡雪巖大賺了一筆。善於斂財的胡雪巖同樣會散財:在太平天國戰爭時期及戰後重建時期他設立粥廠、善堂、義墊,修復名寺古剎,收殮了數十萬具暴骸;向官紳大戶勸捐,以解決戰後財政危機。不過胡雪巖可不滿足於此,他是一個極其有野心有抱負有理想的人——他希望自己能青史留名,而接下來做的事的確足以令他青史留名。1866年他協助左宗棠開辦“福州船政局”,成立中國史上第一家新式造船廠,正是在他的協助料理下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成功下水,也是他首先向左宗棠建議應該利用中國自己的工匠和技術致力於製造國產輪船。到了1872年他的阜康錢莊支店達20多處,布及大江南北,資金2000萬餘兩,田地萬畝。與此同時他被授予江西候補道,賜穿黃馬褂。按說此時他既有錢又有官職在身,還協助左宗棠完成了中國最早的國產輪船下水這樣的壯舉,足夠榮耀了吧?可他自己並不這樣認為。中亞浩罕汗國的阿古柏侵略軍在英、俄兩大帝國主義列強的支持下入侵新疆,與此同時日本也乘機兵發臺灣。西北和東南兩地同時告警令清政府內部發生了一次塞防和海防大討論,而在這次爭論中左宗棠和李鴻章正好處於對立面。事實上二人的對立由來已久——除了觀念的分歧之外,二人分別作為湘、淮二系的領袖本身就構成一種競爭關係。最早左宗棠率部戰勝了阿古柏侵略軍,收復了新疆。在這一過程中胡雪巖再次為西征新疆的大軍籌辦軍需糧餉,然而胡雪巖不知道的是他這一愛國壯舉給自己招來了禍患:當時為籌措西征大軍的軍需糧餉朝廷讓恭親王向洋人舉債都被拒絕,結果朝廷辦不成的事愣是讓胡雪巖給辦成了——他以江蘇、浙江、廣東海關收入作擔保,先後六次出面借外債1870萬兩白銀,解決了西征軍的經費問題。西征新疆的經費問題是解決了,可朝廷大員們嘴上不說,心裡可都記著:朝廷辦不成的事讓你胡雪巖辦了,你可真是富可敵國呀。從某種意義上而言:胡雪巖的悲劇在這一刻就已註定了。

左宗棠收復新疆後有志於加大對新疆及鄰近的西北各省份的開發建設力度,於是胡雪巖又協助其創建“蘭州織呢總局”——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官辦輕工企業。清光緒四年(1878年)55歲的胡雪巖成立“胡慶餘堂”藥號,正式營業。胡雪巖在全盛時期開創的胡慶餘堂將他救死扶傷的對象範圍擴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在胡雪巖的主持,胡慶餘堂推出了十四大類成藥並免費贈送闢瘟丹、痧藥等民家必備的太平藥,在《申報》上大做廣告,使胡慶餘堂在尚未開始營業前就已名聲遠播,這正是胡雪巖放長線釣大魚的經營策略。儘管胡雪巖因為免費贈藥和大做廣告而花費巨大,但換來的是成倍的利潤。清光緒七年(1881年)胡雪巖因協助左宗棠收復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銜(三品),賞穿黃馬褂、官帽上可帶二品紅色頂戴,並總辦“四省公庫”。就在胡雪巖商場、官場皆得意之時他命裡的剋星盛宣懷登場了:盛宣懷生於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1月4日),比胡雪巖小21歲,當胡雪巖風頭正盛時盛宣懷才剛開始展露頭角:同治九年(1870年)盛宣懷進入李鴻章的幕府協助其辦理洋務,次年被授予知府的官職,從此開啟了他平步青雲的人生歷程。後來居上的盛宣懷和胡雪巖一樣是一名紅頂商人——這是那個年代中國民族資本發跡時期的一種現象:中國最早的民族產業就是在這種依附於官僚集團的羽翼下成長起來的。盛宣懷和胡雪巖作為中國早期民族資本家的代表都無可避免地需要在政治上尋找靠山,而他們分別所依附的李鴻章的淮系集團和左宗棠的湘系集團恰恰構成了一種競爭關係,這種競爭關係也必將反映到各自的經濟代理人盛宣懷和胡雪巖身上。對亦官亦商的盛宣懷和胡雪巖而言:他們既是商業競爭對手,也是政治競爭對手。後來居上的盛宣懷也創下了不落於胡雪巖的成就——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11項第一: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第一條鐵路幹線京漢鐵路;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第一個勘礦公司;第一座公共圖書館;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按理說二人都為推動中國的近代化建設做出了貢獻,應該算是合作者吧,可實際上二人儘管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的近代化建設,但卻是一山難容二虎,都想把對方排擠開,從而完成由自己主導的中國近代化建設,由此可見二人的野心抱負確實不小。這兩個具有非凡野心抱負的人從一開始就構成強烈的競爭關係:盛宣懷曾奉命主持大沽炮臺與天津之間的電報線,然而胡雪巖也想染指電報業務,於是就派人混進盛宣懷的電報學堂偷密碼。盛宣懷在擔任輪船招商局督辦時因為遭到胡雪巖的彈劾而丟官,後來盛宣懷到湖北開辦礦務總局的時候又被胡雪巖彈劾而被迫返回。當後來胡雪巖負責長江沿線的電報建設過程中時盛宣懷則彈劾其有偷工減料的行為,以此奪回了電報的建設之權。雙方的商業利益競爭同湘、淮兩系的政治競爭糾葛在一起並在雙方的一次次鬥法中不斷使矛盾升級。

光緒八年(1882年)胡雪巖在上海開辦蠶絲廠,耗銀2000萬兩,生絲價格日跌,企圖壟斷絲繭貿易,卻引起外商聯合抵制。百年企業史上第一場中外大商戰開始了。開始胡雪巖高價盡收國內新絲數百萬擔,佔據上風。然而胡雪巖卻沒預料到後來歐洲生絲會豐收,一時間絲價大跌,於是胡雪巖頓時悲劇了。而這點恰好被盛宣懷利用:他掌握著電報局,胡雪巖生意上的所有情報都被他知曉,於是胡雪巖賣絲,他就致電各國商行,讓其不要下單。而此時胡雪巖的匯豐銀行借款到期,需要償還本息共八十萬兩。青黃不接的胡雪巖哪裡能還上,可還有一機會,就是上海本有一筆協餉快要到賬,胡尚有生機。但這情報同樣被手握電報資源的盛宣懷門清,他利用李鴻章的官威讓上海道臺將這筆協餉後拖二十天。胡雪巖等不來救急錢,而匯豐銀行又在盛宣懷鼓動下,開始催款。無可奈何的胡雪巖只好將手裡的生絲賤賣,虧耗1000萬兩,更嚴重的是胡雪巖的資金鍊至此斷裂,那些原本在他的錢莊存錢的官僚們競提存款,一時間胡雪巖被擠兌狂潮逼得焦頭爛額。不過事情並未就此完結——胡雪巖作為一名紅頂商人,他的產業中是有大清政府的國有資產入股的,於是李鴻章、盛宣懷一系開始以此為由向胡雪巖追繳欠款。此時的胡雪巖當然還不上了,最終他被抄家革職並一再追繳欠款,終於在貧恨交加中鬱鬱而終。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晚清商界有兩個傳奇人物,一個是胡雪巖,一個是盛宣懷。

他們的身份也不僅僅只是商人,也是頭戴“紅頂”的清政府官員,是商,也是官,所以他們又被稱為“紅頂商人”。

胡雪巖這個人,當過放牛娃,也跑過腿,白手起家,一手打造了一個讓清政府又眼饞又忌憚的商業帝國,幾乎掌控了當時中國的經濟命脈,可謂是“中國首富”。

當時在商界混的,哪個不知道胡雪巖?

不過,縱然胡雪巖在商界再怎麼傳奇,也終究遇到了他一生的宿敵。

所謂“傳奇”,不就是拿來超越的嗎?

這個決心要打破胡雪巖在商界的傳奇的人,正是盛宣懷!

盛宣懷也確實打破了胡雪巖的傳奇,所以,後來他也成為了傳奇。

盛宣懷為何一定要扳倒胡雪巖?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自然也離不開一個“爭”字,有的人只為了爭一口飯,有的人為了爭一口氣,有的人則是為了爭一場衣食無憂的富貴,爭一場一言可決他人生亡的權勢。

胡雪巖是商界的執牛耳者,所謂“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所以為商之人誰心裡還沒點野心?誰不想當這個執牛耳者?

所以,盛宣懷扳倒胡雪巖的私心在於他想要取代胡雪巖在商界的地位。

同時,又能夠運用自己在商界的影響力反哺政界,從而實現自己在政治上的野心。

此外,自古錢、權不分家,有錢者依附有權者,以錢買權;有權者庇護有錢者,以權生錢。

所以,別看胡雪巖和盛宣懷在商界怎麼怎麼叱吒風雲,實則背後都有一個政治利益集團在支撐和庇護著他們,即所謂的“保護傘”。

胡雪巖的背後,是左宗棠。

盛宣懷的背後,則是李鴻章。

左、李兩人不和是眾所周知的事,胡、盛兩人的爭鬥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左、李所代表的兩個政治利益集團的爭鬥。

左宗棠之所以能夠在軍事上取得如此成就,少不了胡雪巖在金錢上對他的支持,為了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胡雪巖甚至跑去向洋人借錢。所以,李鴻章想要打垮左宗棠,勢必要先摧毀他的錢袋子——胡雪巖。

但是,李鴻章會親自出面對付胡雪巖嗎?顯然不會,這有損他的顏面。

於是,有了胡、盛之爭。

最後,中國古代社會的階級是“士農工商”,農、工、商三個階級是隨時會被宰了、剁了扔到鍋裡熬湯的肥羊,商人更是肥羊中的肥羊。

官府一言不合抄個有錢的商人家,口袋便鼓鼓的了。

所以,站在政治的角度,胡雪巖成為所謂的“中國首富”,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清政府不會允許財富高度集中在他的手裡,更不會允許他去掌控經濟命脈,否則的話,統治者很難保證自己的絕對統治權。

胡雪巖如果利用經濟手段將經濟秩序攪亂的話,即便沒有讓全國經濟局勢崩盤,也能夠讓清政府吐血。

錢,是最容易蠱惑人心的東西,也是最容易收買人心的東西。

所以,清政府勢必會拿胡雪巖開刀,將經濟命脈的控制權拿回自己的手裡。

盛宣懷有了李鴻章和朝廷的支持,想要打垮胡雪巖也就不再那麼難了。

可是,清政府這麼不放心胡雪巖,為什麼卻會放心盛宣懷?

胡、盛兩人雖同是所謂的“紅頂商人”,可是本質上卻有所不同,胡雪巖首先是商,然後才是沒有實權的官;盛宣懷首先是官,然後才是商。

這也就是說,盛宣懷本質上代表的是清政府!

不過,胡雪巖一倒,盛宣懷在商界勢如破竹,儼然成為了“第二個胡雪巖”,甚至遠超胡雪巖,他的掌控範圍延伸到了金融、礦業、鐵路交通等重要領域。


人終究是有私心的,所以表面上看去,盛宣懷代表的是清政府,可說到底他代表的仍然是自己!

隨著盛宣懷在商界和政界的實力的上升,清政府對他的掌控力度也越來越低。

盛宣懷試圖擺脫清政府的控制的最明顯的一個表現便是“東南互保”事件,慈禧向11國宣戰後,又向各省發佈詔書,但是在“東南互保”的作用下,即便是曾經最受慈禧寵信的李鴻章也不得不回了慈禧一句:“此亂命也,粵不奉詔。”

而“東南互保”能夠達成,卻少不了一個關鍵人物——盛宣懷!

盛宣懷為了保住自己的商業帝國,背叛了慈禧,然後親自出面促成了“東南互保”。

由於“東南互保”的出現,慈禧連近在眼前的袁世凱都沒辦法調動,最終被洋人打得夾著老鼠尾巴灰溜溜地逃到了西安,丟盡了臉面。

盛宣懷一手權,一手錢,連慈禧都被他壓的有點喘不過氣來。

後來,慈禧一死,盛宣懷立刻加快了他攬財、攬權的腳步,竟然慫恿清政府將鐵路收歸國有,結果遭到了無數人的反對,可是盛宣懷卻仍然執意要用武力鎮壓反對者。

一時之間,四川的保路運動鬧得轟轟烈烈。

清政府急忙調鄂軍入川鎮壓,結果導致了鄂省軍事防務的空虛,終於引來了武昌的一聲槍響,早已經搖搖欲墜的清政府也終於因為這一聲“槍響”被震倒塌了。

誰也沒有想到一個簡單的鐵路收歸國有政策,竟然會成為“蝴蝶效應”中的蝴蝶的翅膀,“噗嗤”一扇,清政府便轟然垮了。

所以,清史稿也毫不留情地評價他為“誤國首惡”。


寧糊塗


各自依附於不同的政治勢力。

盛宣懷依附於李鴻章,胡雪巖依附於左宗棠。而李鴻章和左宗棠當時在各種問題上都意見不同,乃至截然相反。

最典型的就是在要不要收復新疆的問題上。新疆在發生同治回亂之後,被浩罕汗國的軍官阿古柏入侵,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從南疆喀什一直到北疆烏魯木齊以東,哈密,吐魯番都被佔領。

左宗棠時任陝甘總督,上書清廷,主張堅決收復新疆。而當時擔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則認為,新疆是不毛之地,出兵花費太高,朝廷財政又緊張,所以朝廷應該把錢花在海防上,也就是繼續花錢買軍艦,建設北洋水師。

這就是所謂的海防論和塞防論的爭議。朝廷大臣也在左宗棠和李鴻章兩個朝廷重臣之間選邊站隊,上書議論,表態辯論,一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後來,左宗棠親自進京陛見,說服慈禧太后,同意支持出兵收復新疆。但是朝廷能撥出的財政資金有限,需要左宗棠自己設法籌集一部分資金。

於是,左宗棠通過胡雪巖,向洋人舉債,籌到了一筆資金,這才支持左宗棠出兵,收復了新疆。

收復新疆後,又在是否需要在新疆建省的問題上,兩人發生爭論,當時一些名臣重臣也紛紛捲入,引發大辯論。最後的結果仍然是新疆建省。

此外,左宗棠和李鴻章在一些重大外交問題上也經常出現分歧。大體來說,左宗棠主張對外強硬,立足於戰,而李鴻章認為,左宗棠這是不瞭解國際形勢,中國各方面都落後,只能立足於和,凡事以忍讓為先。

左宗棠和李鴻章之間在政見上的分歧,自然也會反映為盛宣懷和胡雪巖兩個人的商戰上。

所以說,盛胡兩人只是政治鬥爭棋手在商場上的兩個代理人,他們經商都是服務於特定的政治勢力和目標的,各為其主。

因為他們的崛起本來就不是按照市場和商業的邏輯進行的,他們的崩潰自然人與政治勢力的消長密切相關。當其中一方身後的支柱政治勢力倒塌後,相應的紅頂商人自然也會迅速崩潰。

左宗棠死後,胡雪巖失去政治支柱,崩潰是必然的,早晚都會來。


蕭武



這個要看各自的利益體的關係,自古歷史都是成敗為標準。

何謂英雄?英雄會知難而上,英雄會勇往直前,所以,不以成敗論英雄!

諸葛孔明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自從劉備三顧茅廬後,便許下“復漢一統”的宏願。“三氣周瑜”、“智取漢中”“七擒孟獲”,最終成名八陣圖中。諸葛亮雖流芳百世,但“復漢一統”的宏願未實現。有曰:“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唉,雖可悲,但孔明乃英雄也!

項羽不屑於死讀書、學劍法,熱衷於學兵法,並指著秦王說:“吾將取而代之。”誰趕比之?有志者,事競成,百二秦關中屬楚。從一界草民一躍成為西楚霸王,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氣,雖然自刎於烏江邊,但仍然有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哎,雖可泣,但項羽是英雄也!

胡雪巖之所以可以迅速倔起,除了得益於王有齡之外,另一個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左宗棠。1862年,王有齡因喪失城池而自縊身亡。經曾國藩保薦,左宗棠繼任浙江巡撫一職。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時晌項已欠近五個月,餓死及戰死者眾多。此番進兵浙江,糧餉短缺等問題依然困擾著左宗棠,令他苦惱無比。急於尋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巖又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會:他雪中送炭,在戰爭環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內籌齊十萬石糧食的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的賞識並被委以重任。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後,胡雪巖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來於寧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間。他在經辦糧臺轉運、接濟軍需物資之餘,還緊緊抓住與外國人交往的機會,勾結外國-軍官,為左宗棠訓練了約千餘人、全部用洋槍洋炮裝備的常捷軍。這支軍隊曾經與清軍聯合進攻過寧波、奉化、紹興等地。 胡雪巖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職期間,胡雪巖管理賑撫局事務。他設立粥廠、善堂、義墊,修復名寺古剎,收鹼了數十萬具暴骸;恢復了因戰亂而一度終止的牛車,方便了百姓;向官紳大戶勸捐,以解決戰後財政危機等事務。胡雪巖因此名聲大振,信譽度也大大提高。這樣,財源滾滾來也就不在話下了。自清軍攻取浙江後,大小將官將所掠之物不論大小,全數存在胡雪巖的錢莊中。胡以此為資本,從事貿易活動,在各市鎮設立商號,利潤頗豐,短短几年,家產己超過千萬。

晚清時期著名的洋務運動由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人發起。此三人在同太平天國戰爭中,認識到了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重要性,迫切地要求向西方學習、自強禦侮,但由於他們的特殊身份,不便與外國人打交道。這樣,與左宗棠聯繫極為密切,諸通華洋事務的胡雪巖在洋務運動中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協助左宗棠創辦了福州船政局、甘肅織呢總局;幫助左宗棠引進機器,用西洋新機器開鑿徑河。毫不誇張地說,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著胡雪巖極大的功勞。


黃朝曦


分屬於兩個不同的利益集團,盛宣懷是李鴻章的鐵桿,胡雪巖的後臺靠山是左宗棠,而眾所周知,李鴻章與左宗棠是死敵;盛宣懷整垮胡雪巖時正是左宗棠出兵在外無暇顧及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