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明朝軍隊就擁有世界第一的坦克部隊“車營”, 為何後來沒有了?

在講明軍的“坦克”-“車營”之前,小院先請大家設想一下,如果將古時的戰車動力由馬力或人力替換成發動機,防護由木板替換成鐵板,再加裝明軍的火炮“佛郎機”和火槍,是否有一點現代坦克的雛形了?而明軍對戰車的探索,早在正統十二年(1447年)就開始了,而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坦克,直到一戰期間的1915才出現。

使用戰車的作戰方式在中國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戰車就是作戰主流,當時能擁有千輛戰車的“千乘之國”即是大國,有爭霸的實力。

明朝軍隊就擁有世界第一的坦克部隊“車營”, 為何後來沒有了?

春秋時期的戰車

隨著騎兵的發展,特別是馬鐙的應用,古典戰車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之後歷朝歷代,雖也有應用,也只是作為防禦和運輸之用。不過到了明朝,隨著火器的發展,攻守兼備的戰車又開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只不過,此時的戰車與古典戰車已是兩個概念。

坦克不是中國人的發明,但漢人早在五百多年前的明朝,就在當時技術條件下進行了對坦克的摸索實踐,並將之運用到了實戰中,這就是明軍的車營。

明朝軍隊就擁有世界第一的坦克部隊“車營”, 為何後來沒有了?

萬曆時期的輕型戰車

明朝為什麼會發展戰車,取決於兩個條件。

一是火器的發展,明初的火器已經達到先進水平,有條件對重甲騎兵予以有效殺傷。

二是戰馬數量的缺乏,明朝面對的對手,從瓦剌、韃靼、兀良哈到終極對手女真,無不精於騎射,明朝在馬政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帶來的結果是騎兵素質的下降,加上戰爭的消耗,如土木之變中的巨大損失,為了保護戰馬這種寶貴的戰略資源,打造擁有火器的戰車成為當時局面發展的結果。

正統十二年(1447年),時任大同總兵朱冕就已上疏提議製造戰車,朱冕後來在土木之變中陣亡,接任他的大同總兵郭登繼續提請製造戰車。

郭登所製造的戰車名為偏廂車,車轅長一丈三尺,前後橫轅寬九尺,高七尺五寸,換算成今天的尺寸,就是長四米多,寬三米多,高二米二左右,對比一下二戰時期日本的97式中型坦克,車長是5.5米,寬2.3米,高2.3米,外觀的尺寸可以說是相差無幾,放在當時,絕對屬於重型戰車。

明朝軍隊就擁有世界第一的坦克部隊“車營”, 為何後來沒有了?

二戰期間日軍的九七式戰車

既然是戰車,火力配備當然要猛,偏箱車的火力相當強大,每輛戰車配備神機槍二把、銅炮一門,並有專人操作另外配備長槍手一人、弓箭手一人、盾牌手二人、長刀手二人,一輛戰車共配置十人,人數是相當多了。

偏廂車可採用步騎結合戰術使用,也可以結成車陣使用,配合大小將軍炮,如能大量生產列裝,將對蒙古騎兵造成極大威脅。不過此車的缺點在於建造成本過高,守強於攻,朝廷議論後,沒有進行大規模推廣,僅郭登在大同試驗性地建造了一些。但郭登這種探索精神,為以後明朝的戰車和車營發展,提供了思路與實踐經驗,無疑是相當具有現實意義的。

(又仿古制造偏廂車、四輪車,中藏火器,上建旗幟,鉤環聯絡,佈列成陣,戰守皆可用。)

明朝戰車的設計,郭登算是鼻祖,朱冕和郭登發展的車型,從功能上來說主要還是以防禦為主,這是明代戰車發展的第一階段。

明朝軍隊就擁有世界第一的坦克部隊“車營”, 為何後來沒有了?

到了中期李侃,劉天和,曾銑這些人物出現後,戰車逐漸發展到了第二階段:步騎協同作戰階段。

李侃提出的戰車是這樣的:“用七馬駕……以車載槍二十,箭六百,車首置五槍架,一人推,二人扶,一人執爨。試可,乃造。”

他強調的是步騎協同,戰車作為推進的堡壘和防禦的屏障。防守時,用鐵索相連,內置火銃並安排士兵防禦,騎兵在其後方機動待命,進攻時,解開鐵索,放出騎兵,戰車及步兵隨即跟進,達到步騎協同作戰的目的。這一理念在當時相當先進,並影響後世數百年。

其他一些軍中將領的自行發明就更多,比如弘治十五年陝西總制秦紘請用的全勝車,實際上是獨輪車:長丈四尺,上下共六人,可衝敵陣。

乃至還有類似裝甲車的發明:蘭州守備李進請造獨輪小車:上施皮屋,前用木板,畫獸面,鑿口,置碗口銃四,槍四,神機箭十四,樹旗一。行為陣,止為營。這算得上是移動堡壘了,恐怕比二戰期間的重型坦克尺寸還要大上許多。

想法雖然很美好,但有點不切實際,這樣巨大的車輛在當時全靠人力推動的動力來源下,需要二十人以上的人員進行驅動,且對地形適應能力極差,加上造價巨大,所以當然是無法推廣的。

明朝軍隊就擁有世界第一的坦克部隊“車營”, 為何後來沒有了?

不過這些都擋不住明朝大臣精妙的想象,連李賢這樣的名臣也耐不住寂寞,加入了設計行列:“吏部郎中李賢請造戰車,長丈五尺,高六尺四寸,四圍箱板,穴孔置銃,上闢小窗,每車前後佔地五步。以千輛計,四方可十六里,芻糧、器械輜重鹹取給焉。”

不僅是裝甲車,自行火炮也加入了設計行列,代表人物是嘉靖名臣劉天和。劉天和在李進的設計基礎上加以簡化和改進,將不太切合實際的李進版移動堡壘改為了類似日後自行火炮的設計。原先需要人力二十人才能推動,簡化後只需三到五人就可操作。

夾輪轅四尺七寸二分。下施四足。前二釘以圓鐵轉軸。行則懸之。左右箱各廣九寸五分,於上安熟鐵小佛郎機一,及流星炮,或一窩蜂一。

每車二人輪推之。一人挽之。二人翼之戰則各隨地形。環布為陣。

劉天和版全勝車造價大大降低,只需銀二兩,設計思路從防禦為主變為進攻為主,李侃和劉天和的戰車設計,對後世影響巨大。

明朝軍隊就擁有世界第一的坦克部隊“車營”, 為何後來沒有了?

以上從李侃,曾銑,劉天和等提出的戰車理念及設計,算是明朝戰車發展的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戰車的設計理念已從原先的防禦為主逐步轉向了步騎協同作戰與重視進攻作戰,這個時間跨度,大致從正統十三年至嘉靖十六年,持續長達一百多年,這種轉變,決定了明軍的終極戰車部隊—“車營”的正式形成。

多說幾句,嘉靖及隨後的萬曆年間(1522-1620年)歐洲正處於轉折期間,教會的分裂、新大陸的發現、奧斯曼帝國的崛起,歐洲處於經濟和人口大爆炸時期,帶來的是歐洲的擴張。明朝的火器在明初尚堪一用,到了十六世紀中期,已遠遠落後於歐洲新型火器,至於海軍,則更接近於無,還停留在上世紀接舷戰的水平。

明朝軍隊就擁有世界第一的坦克部隊“車營”, 為何後來沒有了?

十五世紀歐洲火炮

中國遺憾地錯過了這波發展期,其中原因太多,有機會再來分析,到了明朝滅亡,滿清一統江山後,在其統治者鎖國自大的思想下,差距不是縮小,而是越拉越大,造成的後果到今天都無法彌補。

設想一下,有明朝將領們腦洞大開的戰車設計思路,如果中國有與之相匹配的軍事工業支撐,比如動力由人力替換成發動機,防護由木板替換成鐵板,這不就是現代坦克的雛形了,要知道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坦克要到1915年才在英國被研製出來。

明朝軍隊就擁有世界第一的坦克部隊“車營”, 為何後來沒有了?

有朋友可能會覺得小院意淫,但就明朝這些戰車的設計思路來看,的確是在不斷進步和改良的,也在實戰中得到了應用,獲得了戰果,並且在俞大猷和戚繼光手中達到了巔峰,可嘆的是國力不濟,明亡後戛然而止,再也不復存在了。

限於篇幅,明軍車營及戰車之戰場表現,小院在下面的文章中再為大家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