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四十年前轟動文壇的盧新華和他的作品《傷痕》

周曉明

1978年8月11日,上海的《文匯報》破例以整版篇幅發表了作家盧新華的小說《傷痕》後,當時引起了整個文壇的轟動,當時全國多家報刊都對此文進行了轉載,並引起了整個社會廣泛的熱議,同年該小說就獲得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盧新華也成為紅得發紫的人物。

盧新華,男,江蘇如皋人,中學畢業後赴農村插隊務農,1972年應徵入伍,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文匯報》記者。1978年在大學期間開始發表作品,198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後赴美創業。

其實盧新華的小說《傷痕》情節並不複雜,小說的女主角王曉華主要是因為痛恨叛徒的媽媽,決心以決裂的方式離開了家庭,去邊遠的農村生活。九年時間,一直處於矛盾和痛苦糾結中,後來得知母親平反,急忙忙趕回家中時,母親卻因突發急疾而離開了人世,沒有見到最後的一面。書中的人物也不多,語言淺顯樸實,這部作品的主題講述女兒與母親之間的親情問題,卻也映射了更加深層次的問題。文革不僅對人們生產活動物質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更使人們的身心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特別是心靈上的即使文革已經過去,心靈上的傷口卻依然還在,這應該引起人們對文革的強烈反思。

四十年前轟動文壇的盧新華和他的作品《傷痕》

作家盧新華近照

因為有了盧新華,中國文學史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傷痕文學。當時粉碎四人幫不久,正是撥亂反正的年代,大家對左傾思潮深惡痛絕,也是覺醒了的一代人對剛剛逝去的,那個噩夢般的反常的苦難年代的強烈控訴,並由此掀起“傷痕文學”思潮。繼而,揭露“文革”歷史創傷的小說紛紛湧現,影響較大的有《神聖的使命》、《高潔的青松》、《靈魂的搏鬥》、《獻身》、《姻緣》等知青創作,劉心武的《班主任》,從維熙的《大牆下的紅玉蘭》等大牆文學,以及馮驥才早期在“傷痕文學”中藝術成就相對較高的《鋪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為代表的農村“傷痕文學”等。

四十年前轟動文壇的盧新華和他的作品《傷痕》

盧新華大學演講

“儘管傷痕文學對當時民眾造成的精神創傷給予了控訴,並使文學回到了人學的正常軌道,但由於作家與時代的侷限性,‘傷痕文學’必然是短命的,在完成它的使命後便壽終正寢。”

四十年前轟動文壇的盧新華和他的作品《傷痕》

傷痕文學影響了一代人

從社會意義上來說,"傷痕文學"對文革的否定不夠深刻。它只是從政治、社會、人際關係的角度考察浩劫產生的原因,而缺少對傳統文化心理、封建意識的分析。作品對罪行的譴責往往歸之於"壞人做壞事",表現出一種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與不平,是一種在肯定"個人崇拜"前提下的,對野心家的譴責。“傷痕文學”實際上是對極左政治思想運動給一個普通家庭造成的傷害的深刻揭露,儘管它使當代文學重新回到“人學”的正常軌道,並擺脫了“假、大、空”的浮泛創作風氣,從而備受推崇,但由於它過於注重情感的宣洩,篇篇作品充滿了悲情主義色彩,再加上特定時期的社會現實,“傷痕文學必然是短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