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四十年前轰动文坛的卢新华和他的作品《伤痕》

周晓明

1978年8月11日,上海的《文汇报》破例以整版篇幅发表了作家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后,当时引起了整个文坛的轰动,当时全国多家报刊都对此文进行了转载,并引起了整个社会广泛的热议,同年该小说就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卢新华也成为红得发紫的人物。

卢新华,男,江苏如皋人,中学毕业后赴农村插队务农,1972年应征入伍,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文汇报》记者。1978年在大学期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后赴美创业。

其实卢新华的小说《伤痕》情节并不复杂,小说的女主角王晓华主要是因为痛恨叛徒的妈妈,决心以决裂的方式离开了家庭,去边远的农村生活。九年时间,一直处于矛盾和痛苦纠结中,后来得知母亲平反,急忙忙赶回家中时,母亲却因突发急疾而离开了人世,没有见到最后的一面。书中的人物也不多,语言浅显朴实,这部作品的主题讲述女儿与母亲之间的亲情问题,却也映射了更加深层次的问题。文革不仅对人们生产活动物质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更使人们的身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特别是心灵上的即使文革已经过去,心灵上的伤口却依然还在,这应该引起人们对文革的强烈反思。

四十年前轰动文坛的卢新华和他的作品《伤痕》

作家卢新华近照

因为有了卢新华,中国文学史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伤痕文学。当时粉碎四人帮不久,正是拨乱反正的年代,大家对左倾思潮深恶痛绝,也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那个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并由此掀起“伤痕文学”思潮。继而,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刘心武的《班主任》,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四十年前轰动文坛的卢新华和他的作品《伤痕》

卢新华大学演讲

“尽管伤痕文学对当时民众造成的精神创伤给予了控诉,并使文学回到了人学的正常轨道,但由于作家与时代的局限性,‘伤痕文学’必然是短命的,在完成它的使命后便寿终正寝。”

四十年前轰动文坛的卢新华和他的作品《伤痕》

伤痕文学影响了一代人

从社会意义上来说,"伤痕文学"对文革的否定不够深刻。它只是从政治、社会、人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浩劫产生的原因,而缺少对传统文化心理、封建意识的分析。作品对罪行的谴责往往归之于"坏人做坏事",表现出一种忠心而未被理解的冤屈与不平,是一种在肯定"个人崇拜"前提下的,对野心家的谴责。“伤痕文学”实际上是对极左政治思想运动给一个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的深刻揭露,尽管它使当代文学重新回到“人学”的正常轨道,并摆脱了“假、大、空”的浮泛创作风气,从而备受推崇,但由于它过于注重情感的宣泄,篇篇作品充满了悲情主义色彩,再加上特定时期的社会现实,“伤痕文学必然是短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