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2 道家10大智慧: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嗜慾深者天機淺

道家10大智慧: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嗜慾深者天機淺

一、流水不爭先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無常形,順勢而為,為而不爭,方達所願。老子曰:“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聰明人能在最恰當的時候示弱隱強,做出暫時的退讓。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保全了自己,於是才能立足不敗之地。在這世界上,不爭就不會樹敵。而那些爭強好勝的人,在老子看來都是缺乏任性的。所以他說,“物壯則老,是為不道,不道早已。無獨有偶,美國猶他大學心理學家蒂莫西•W•史密斯在不久前舉辦的美國心理協會年會上,公佈了一項新研究結果:太過爭強好勝的人很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從而縮短壽命。事物越是爭強好勝,越是剛強,就越是和大道背道而馳,也就越容易被消耗。所以老子讚美柔弱水,水柔弱而取下,利萬物而不爭。但水卻擁有強大的力量,所“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二、守住虛靜《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只有守靜的人,才能發現生活中的幸福和美。浮躁的人、腳步匆忙的人總是會錯過很多美好的東西。虛首先是處世第一要訣。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一個人如果能夠保持“虛”的態度,就意味著有了博大寬廣的胸懷。虛也是修行的第一要訣。《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要達到這種與天地萬物並生為一的狀態,就需要在虛上下功夫。而這種狀態其實就是體悟大道。只有虛能去除貪慾與智巧,揚棄它們,才能使心靈從糾結桎梏中解放出來,而臻至大通的境界。放下一切,故沒有分別、煩擾,“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道家10大智慧: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嗜慾深者天機淺

三、嗜慾深者天機淺嗜慾深者天機淺。一個人如果深陷慾海、貪婪無度,就會失去性命中的靈性、悟性與智慧,錯過人生中許多好的機緣與福報。所謂嗜慾深者是指慾望過高過大,深陷慾海之中不能自拔的人。那什麼是“天機”呢?是人的智慧與靈性,也引申為人的機緣與福報。生活中貪聲色、貪權貴、貪錢財的人,莫有不迷失心智的,而心智的迷失,正是禍害生命的開始。一旦貪慾攫住了大腦,人的心智就全用在了想要得到的東西身上,思之愈深,智力愈單一,理智判定事物的基本能力愈會喪失。

四、道法自然老子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間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自然。老子將道、天、地、人稱為四大,說明他對人的肯定和重視。我們知道在很多思想家和宗教那裡,人相對於真理,相對於神,地位是很低的。道法自然不是說,道取法自然,而是說道自然而然生養萬物。就像聖經記述上帝創世:“事就這樣成了。

五、為道日損,學會做減法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不為。學習知識要每天都有所增加,修道(或者悟道)卻要每天不斷減損。減損了又減損,以達到無為的境界,無為就無不為。學問是學以聚之,當然是與日俱增。而大道至簡,所以悟道要與日俱減;一個要做加法,一個則是減法。現實中,人們都以為越複雜的越精密,越高級。以至於我們忽略了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所以,學會做減法,你的生活會越來越幸福,人生會越來越簡單明瞭。這是老子留給我們的大智慧。

道家10大智慧: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嗜慾深者天機淺

六、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修直挺拔的樹木先遭到砍伐,水質甘甜的井先枯竭。長的很直的樹,都被人看中,砍了去做傢俱等。彎彎曲曲的樹木,反而因為無用而得以保全。莊子說:“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許多人一直為“有用”的事情忙碌,創造價值、營造關係,擰緊發條與時間賽跑,將一些“無用”的情趣愛好推向邊緣,擠進死角。於是,有用多了,無用少了;抱怨多了,快樂少了;應對多了,從容少了;日子也過得焦慮、無趣。

七、禍福相倚老子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對立的東西總是相輔相成的。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所以,不管生活中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考慮一下對立面。可能現在你得了小便宜,但小便宜的背後確實大陷阱,千萬不能得意忘形。戰國時期,秦惠文王想吞併物產豐富的蜀國,有人獻計造能下金糞的石牛送給蜀侯。蜀侯中計,下令民工開山填谷,鋪築道路迎接石牛,秦惠文王讓大軍跟在運送石牛的隊伍後滅了蜀國。這就是禍福相倚。

八、物物而不物於物莊子說:“物物而不物於物。”“物物”,前一個“物”是動詞,意思是立足於現實,駕馭外物;“物於物”,意思是超越於現實,不被外物左右。這告訴我們,不要被外在世界扭曲自己的心靈和本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本性,要順從這個本性,不要用情慾物慾傷害它。莊子認為最重要的就是養心,就是要培養和呵護自己的心靈,在莊子看來,養心主要要做到平淡、寡慾和清靜。人本來就是目的,不是手段。如果我們把人生當作獲取金錢、地位、名利的手段,那就本末倒置了。人就成了外物的奴隸,表面上看是你獲得了金錢、地位或名利,但實際上,你只是他們奴隸。

道家10大智慧: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嗜慾深者天機淺

九、看人不順是境界太小人生在世,難免有看不慣的人和事。莊子說:“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萬物都有其存在價值和存在根據,沒有什麼不可以存在,沒有什麼沒有價值。所以世間善惡美醜,從道的觀點來看是可以相通為一而存在的。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角度不同,立場不同,人生的境界也不同。不必隨意就對別人的行為、言語看不慣。莊子說:“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莊子告訴我們,要遵從自己的內心,不為世俗所累。“看不慣”的東西、人和事越多,這個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從世俗的角度講,“看不慣”不僅是境界小、情商低的表現,更會為自己樹敵無數,招致怨恨。

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莊子·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具有偉大的美卻不需要言語來宣揚,四時運行具有明顯的規律不需要再去討論,萬物的變化具有現成的規定不需要議論。人如果能夠懂得這個道理,一切純任自然,不為利害得失所累,不要去爭論自己的功勞,要默默做事。這樣人的生活也會像“天地”自然那樣有“大美”,“備天地之美”了。道家思想認為,你做成功了事情,不要佔有功勞。這是大道告訴我們的,道產生萬物卻不說擁有了萬物,有作為卻不認為是自己的功勞,帶領大家卻不說自己是主宰。歷史上,道家人物也都是這麼做的。如張良,范蠡等等,功成身退,得以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