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龍崗經濟邁向 高質量發展之路

<table> 龍崗經濟邁向 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量變到質變,龍崗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之路。圖為龍崗第一高樓——創投大廈。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table>

2016年龍崗區GDP進入全市十區前三,2017年又首次躍居全市第二,實現了快速發展。今年上半年,龍崗區GDP達1952.47億元,位居深圳十區第二名,同比增長9.3%,增速全市第一,快速發展勢頭不減。

龍崗為何能夠成為深圳十區GDP“榜眼”?龍崗GDP量變的背後,是近年來龍崗在經濟發展模式上正經歷著“質”的變化,而創新企業梯隊的成形、主導產業的迭代、發展新動能的切換,都預示著龍崗正在探索一條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增長之路。

●南方日報記者 鳳飛偉

“主力”狀態上佳 “新秀”正在湧現

“創新企業梯隊”有望形成

2018年一季度,龍崗GDP出現低開,同比增長8.1%,排名全市第五,為近年來少見。增速放緩也拖累了GDP總量:龍崗今年一季度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1.12億元,在深圳十區中位居第三,沒能守住2017年的“榜眼”位置。

不過,經過第二季度的加速,龍崗上半年GDP增速排名第一,上演“大反轉”劇情: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52.47億元,高於第三名23.01億元。

上半年經濟為何“低開高走”?

以華為為首的工業骨幹企業居功甚偉。統計顯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1226.81億元,增長13.3%(比去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增加值總量、增速在全市十區中均排名第一。工業百強企業增長更是實現產值3788.22億元,增長21.3%,比一季度提高3個百分點,其中產值過百億元的企業華為、比亞迪更是實現快速增長,成為全區工業增長的帶動者。相關人士表示,對比一季度,華為增長更快,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更大,龍崗經濟增長的“壓艙石”作用繼續鞏固。

讓人欣喜的是,在華為等骨幹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近年來龍崗已經有一批高新技術中小企業迅速成長壯大,如雲天勵飛、怡豐自動化等企業正在迅速崛起。

更多的優秀企業在龍崗湧現。例如,3月26日深圳市2018年第一季度新開工項目中,鐵漢生態、宏電、經緯通信、夢網科技、民太安保險、文科園林等項目位列其中,隨著這些項目的投產,龍崗有望出現一批十億級、甚至百億級企業。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簡稱“國高”)數量是反映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來自龍崗區科創局的數據顯示,龍崗區國高企業數量由2015年的569家增至到目前的1325家,兩年內數量翻了一番。此外,龍崗培育庫內企業已達6800家,力爭2018年國高企業突破2000家。

“伴隨著這些後起之秀的快速成長,再加上現有的骨幹企業不斷髮展,龍崗的創新企業梯隊有望快速成形。”業內相關人士表示。

產業更迭釋放強大發展動能

高新技術產業成發展“主引擎”

從地鐵3號線的大運站出站,就可以看到寫著“大運軟件小鎮”字樣的標誌塔,出站口幾乎無縫連接小鎮。一排排清幽的竹子,夾雜樹木花草,75棟中小型獨棟建築宛如中式庭院,既融合了中式元素,又具備現代簡約風格,別具韻味。小鎮內辦公樓、食堂、茶座、咖啡吧、自助銀行等配套一應俱全。

大運軟件小鎮的“前身”是社區的一箇舊工業區,園內原有各類低端製造業90多家,工業區生產總值僅2億元,稅收不到550萬元。大運會之後,龍崗區產服集團將這個社區的舊工業區統租下來,進行綜合整治改造提升,並於2013年開園,主要聚焦軟件開發設計、互聯網+、人工智能、高端製造等新興產業。截至2017年11月,大運軟件小鎮註冊登記的商事主體有857家,其中入駐企業508家,擁有各類知識專利3000餘項,入園企業實現產值約20億元,自2013年運營以來納稅總額5.7億元,產值與納稅分別比改造升級前增長了10倍和58倍,引進了柔宇科技、怡豐科技、蘭丁醫學、雲天勵飛等一批尖端科技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7家,在龍崗產業園中排名前列。

大運軟件小鎮是龍崗區產業迭代的縮影。為了加快高新科技領域中小企業成長,近年來龍崗區打造了一批產業載體,比如天安雲谷、星河WORLD、中海信、龍崗天安數碼等創新園區,成為產出優質創新型企業的“高產田”。而且全區有89.6平方公里面積納入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規劃,佔全市1/4,市級重點發展片區佔全市1/4,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佔全市1/5。

如今,在龍崗,伴隨著越來越多的舊工業區進行改造,昔日打工仔打工妹雲集的工業園區場景開始變少,越來越多的白領來到產業園區上班——這成為龍崗當下正在進行中的產業轉型升級的代表性一幕。

統計數據為這樣的變遷提供了“註腳”: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龍崗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引擎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主動力。近5年來,龍崗全區規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實現年均18%的快速增長,規模超過1840億元,佔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80%,強力帶動工業增加值率高出全市近十個百分點,助推龍崗區穩居全國經濟十強區,並躍升全國工業強區第二位。2017年實現新興產業增加值2314.21億元,同比增長18.6%,增長可謂迅猛。

創新“智核”釋放新動能

打造國際合作大學及科研機構集聚區

展望未來,龍崗有著“功率”更為強大的創新“引擎”。在龍崗,位於大運新城片區的國際大學園被譽為創新“智核”,如今這個“智核”已經開始釋放創新動能——

日前,龍崗區第五屆創新創業十大先鋒人物評選結束,來自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金融理學碩士畢業生王鑫以第一名的成績當選“雙創”先鋒人物,這位90後創業者是啟航國際教育(深圳)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兼CEO,同時擁有物聯網領域研發專利179項。經管學院首屆本科畢業生嚴丹陽亦獲得提名。

“可以說,國際大學的知識創新源作用正日益顯現。”龍崗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龍崗利用最先落戶國際大學園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支持建設了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國家與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大數據研究院、高等金融研究院等國際高水平創新平臺。隨著國際大學園的逐步建成,未來整個大運新城預計至少新增10萬名創新創業高端人才,有望成為全國數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國際合作大學及科研機構集聚區。

同時,龍崗也注意發揮創新平臺的技術創新源作用,對接國內外30多家高校院所,引進一批研究中心和產業化服務平臺,建設5家新型科研機構及150家創新平臺,搭建“硅谷—深圳(龍崗)”等7列國際創新創業直通車,實現了與創新先鋒地區的項目、人才、資本、資訊“四個直通”。去年以來,新增3所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1家海外創新中心,圖靈獎得主領銜成立的高等信息科學研究院、高文院士牽頭組建的深圳龍崗智能視聽研究院掛牌成立。

此外,龍崗區還積極鼓勵企業申報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產品檢測中心等創新平臺,實施大型工業企業創新能力培育(提升)計劃,對大型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情況進行調查摸底,編制出臺專項扶持辦法,目前5億元、3億元、1億元以上企業覆蓋率分別達100%、83.6%(任務數61.1%)和59.8%(任務數16.7%),超額完成省、市考核指標。

■相關

服務企業“24小時不掉線”

“過去我們辦事,要去跑各個政府部門,費時費力,現在好了,我們身邊就有政府服務中心,足不出園區就可以把事辦了。”在天安雲谷,一位企業負責人高興地表示。

近年來龍崗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水平,同時啟動重大戰略項目建設,通過改革推動土地空間的釋放,以此不斷積蓄髮展後勁。

打通政府服務企業“最後一米”

“政企在產業園區共建公共服務平臺,這在全國都是首創。”龍崗區相關人士介紹,過去常說打通服務企業的“最後一公里”。現在,龍崗區把服務平臺直接設在產業園區,打通政府服務企業的“最後一米”,目前龍崗區已在條件成熟、企業相對集中的天安雲谷、大運軟件小鎮、天安數碼城、中海信科技園和寶龍科技城、啟迪協信等重點產業園區集中掛牌成立政企共建公共服務平臺。園區平臺可為園區內企業、創新人才提供包括基礎政務服務、產業項目政策扶持、政策宣講、產學研合作、園區物業管理等服務,並全面輻射周邊地區。

建設產業園區公共服務平臺是龍崗區大力優化營商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今年以來,龍崗區以區委1號文的形式聚焦營商環境的營造工作,出臺20條措施優化龍崗區營商環境,促進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同時,龍崗區還大力完善企業服務機制,形成一整套企業服務的機制、規範、流程;構建企業服務體系,完善服務機制,不斷創新服務方法,既有領導掛點聯繫企業“面對面”,又結合新媒體即時連通、快速傳播實現政企聯繫“線連線”,形成企業問題“多入口報送,分類派送部門解決,聯席會議集中研究,一個出口回覆企業”的閉環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龍崗區以搭建平臺促進政企互通,如在重點園區設立金融驛站,為企業提供貼身的金融服務;開通“龍崗區政府企業服務”微信公眾號、建立上市企業微信群等政企交流平臺,實現“24小時不掉線”全天候服務,“龍崗區政府企業服務”公眾號獲評“龍崗區最具服務性微信公眾號”稱號。

啟動重大戰略項目建設,推動土地空間釋放

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龍崗區既重視營造優越的營商環境,同時也積極以重大項目建設、改革攻堅為抓手,日益優化城區“大環境”,進一步增強龍崗高質量發展的“後勁”。

其中,今年上半年龍崗啟動了多個對於龍崗長遠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重點項目建設,例如在交通方面,14號線全面進場,16號線開工建設;在產業發展,深港國際中心順利開工,柔宇科技全柔性顯示屏大規模量產線正式投產等。

從全區的情況來看,今年龍崗區部署了224個年度重點項目,上半年政府投資計劃支出66億元,居全市第一,執行率達50%,為歷年最好——這些重大項目的建設將進一步優化龍崗營商環境、城市環境,積蓄龍崗產業發展後勁,為龍崗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深圳各區土地空間日益緊缺的當下,誰擁有更多的土地空間,誰就有了更大的發展機遇。作為深圳面積最大的區,龍崗區今年堅持在調佈局、留空間上下功夫,強力推進土地整備,順利完成治水提質、軌道交通、教育、醫療等47個重點項目徵拆,圓滿完成消化違法建築半年工作任務,提前完成土地整備年度考核指標,為城市發展留出了空間。

而且龍崗還通過推進制度變革來釋放更多的土地空間:今年上半年龍崗區政府與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共同簽訂了規劃國土管理改革與實踐合作框架協議,邁向深圳規劃國土改革探索的“深水區”,探索適應龍崗區發展現實的規劃國土新工作機制和土地整備工作實施新模式、新方法,破解土地緊約束的發展瓶頸。

■記者觀察

GDP實力如何轉化為城區魅力

上半年,龍崗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52.47億元,位居深圳十區第二,同比增長9.3%,居全市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龍崗區GDP超越了福田,但在深圳不少市民眼中(包括龍崗市民),龍崗區還是一個落後於南山、福田甚至寶安區的原關外區,甚至有龍崗本地人還想當然地認為,現在的龍崗GDP還不如寶安,而實際上2016年龍崗就已經超越了寶安,成為全市第三。

為什麼人們的切身感受與數據顯示結果截然不同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無論是城市的市容(如高樓大廈的數量)、各種配套,還是白領人群的數量,以及由此產生的濃郁的白領文化,商業經營行為的活躍程度等,在大多數人的直觀感受中,龍崗都是遠不及南山、福田的,因此短時間內龍崗GDP排第二,還難以改變市民的主觀感受。

因此,龍崗的GDP實力要轉化成為城區魅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龍崗的城市面貌,完善城市的各類配套,健全城市功能,提供更多的優質公共服務和民生福利,高質量地推進產城融合,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只有這樣,龍崗才能增強自己的城區吸引力。

對此,龍崗也有清醒認識。龍崗區六屆二次黨代會報告將目前龍崗存在的不足歸納為“兩大瓶頸”“三個不平衡”“四個不充分”,其中優質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整體比較匱乏等都是市民感受很深的老大難問題。正因如此,龍崗區在2017年“東進”全面啟動、提速之後,將2018年列為東進戰略攻堅之年,希望以此激勵全區上下同心凝力,攻堅克難,真正將龍崗送上深圳東部中心建設的快車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