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舊社會”豐縣城裡有多繁榮?季朗友先生為您還原昔日的店鋪②

這是一篇來之不易的珍貴文字,作者嘔心瀝血幾十年,厚積薄發,為我們再現了民國時期豐縣城裡的真實景象。一百個人有一百個人的理解,褒也罷貶也罷,唯有真實性是不可推翻的。

作者簡介:季朗友,豐縣民俗學者,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

“舊社會”豐縣城裡有多繁榮?季朗友先生為您還原昔日的店鋪②

吳架子街

吳架子街是位於南關一條南東西長約米街巷,因這條街吳姓居民較多,從事殺豬宰牛業,有多家吳姓肉架子,時間長了,巿民習慣稱吳架子街。

一九八〇年代從前,人們賣豬肉都是掛到架子上。直接從架子上砍割豬肉,架子是用三根粗白楝杆架支成三角架,上面鐵鉤掛肉。在杆子中部有一個鐵環,可掛杆稱與小塊豬肉。

夏季人們把賣不完的豬肉從架子上拿下來,用繩繫好放到井裡懸掛在水面上。這種肉架子建國後改成橫架了。

隆源號

民國八年督軍李厚基設立,店址設在南大街路東,店員十餘人,經營雜貨等,後經營洋菸,年利萬餘元。

李督軍還有隆源油坊,後用這些贏利,創辦隆源小學,惠澤豐縣幾十年,成為一所知名小學。

三義店

民國時期豐縣城商店有八大家,八小家之說。這些商店大都是徽商、懷商等開設。

其中三義店在豐縣較為馳名。

三義店主要經營鐵貨,抓鉤、鐵鍁、鏈子、梨鏵頭等等。老闆姓李是懷慶府孟津縣人。身材胖大,說話梗直,人送綽號大脯腫,開始李先生不太喜歡這外號,一次有個老農到他店裡買鋤頭,選了幾個不太衷意,隨口說和大脯腫的鐵貨比起來還差點。李說我就是大脯腫。李先生靠的產品精秀好用,殘次品包退包換,受到豐縣農村百姓的喜愛,俗話說沒有外號不發家,大晡腫名滿豐縣城。

泰順號

泰順號開始在西大街路北,店老闆是河南懷慶府的王祺官,由於在豐縣慢慢發展壯大,後來把泰順店推廣全國一些地方,成了連鎖經營模式,豐縣也成了總店。

日本侵略豐縣時,店鋪遭到轟炸,損失嚴重,一九四九年,泰順店遷至北關城門外沿路東。

萬隆公佈店

萬隆公佈店,店內經營自行車和五金商品等,為萬隆煙店的分店。店主莊玉亭,店址南大街路西。

恆廣泰

恆廣泰在火神廟街天齊巷口之北,解放初期編門牌火神廟街九號。店東秦先生,主要經營顏料。屬徐州連鎖店。一些高端精品顏料,由上海永安公司供貨。秦先生雖然是中國傳統的商人,那時能接受新鮮的科技產品,這與他開明豁達思想有關,再加他的經營理念,那時永安公司的顏料豐縣市場是稀見品,人們買顏料是用錢、兩計量。

秦先生斤兩分明,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是豐縣馳名的顏料店之一。

雜貨店

京貨店主要經營布匹店,廣貨店經營小百貨。豐縣人統稱雜貨店,也經營茶葉、糕點、火紙、鞭炮等等。

碎貨店經營顏料、等小件實用物品。

北伐後這些商店原來以國貨打市場,經營範圍擴大,接觸南北商行。大批洋貨也從外地進入豐縣市場。如洋線、洋布、洋油煤油、洋菸捲菸、洋百貨。當時號稱五洋,最早經營著大發其財,其商店成了市場上們楚翹。

在溫衚衕街東南角,有片場地,今露天電影院以西,是個娛樂的地方,大鼓、評書、洋琴、雜技、拉洋片等常聚這裡表演,也是豐縣人精神上的一塊聖地。

老粗腰麵條館

老粗腰麵條館在縣衙斜對過,飯店不大,名馳豐縣。

老粗腰是一個老婦女的號,店裡長年只有她與兒媳,還有一個小孫子。手工壓面,長刀切條。做出麵條厚薄一致,切條粗細均勻,麵條口感滑爽筋道。有雞湯麵,“青幹其”、“熱幹其”、麻醬涼麵等等。用白條罩濾在湯鍋撈麵,手把晃旋罩濾輕捷象魔術人玩花耍一樣,面到罩中,兩根筷子插住面,罩離鍋口兩尺面直放到碗裡。食客們說她做麵條秘訣,有說配料講究,有說擀的好,也有說與她們用的白條罩濾有關,是兩種荊條編成,其中有一種是中藥條幹。罩濾在滾開鍋裡撈麵,產生美味。

劉鄧大軍與王敬久決戰羊山時,由於豐縣是戰役的後方,縣城住滿國民黨士兵,麵條館停業。

書店

民國時期豐縣城有幾家書店,大同街文華書店,店主孫炳文,國民黨員,經營石印小說及民國四大書局的出版物。韻華書店在牌坊街,店主尚生雷,國民黨員,經營進步書籍。在大同街路南,還有一家書店,店主是城東三千劉樓人。

另外豐縣文化服務社,也供應國民黨當局出版物及報刊。國民黨豐縣縣黨部有自己出版機構,先後翻印過《蔣委員長抗戰言論集》鉛印,石印《蔣》,並每日出版《豐報》。

抗日時在豐縣鄉下出版不少油印書籍,如:《中國命運與中國青年》、《誰是武裝間諜團》(袖珍本)等書籍。可貴的是這時期雖然物資匱乏,油印了不少高質量的教科書供應豐縣中小學。

另外豐縣北關街一傢俬人石印社,承接家譜印刷及書本排版發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