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陳志武:銀行為何不宜投資股權和房產

陳志武:銀行為何不宜投資股權和房產

經濟觀察報 陳志武/文 一位朋友老王在美國佛羅里達工作,他妻子過去好多年專門買房子投資,要麼出租,要麼持有一段時間就轉手賣掉。而她的特長是專門參加銀行的住房拍賣,也就是說,在美國各個地方,總是有人因為失業或者收入出現問題,還不起房貸了,導致銀行把作為抵押品的房子收回,然後就轉手拍賣。我的朋友說,這種拍賣房價一般比市場價要低10%~15%。經濟不景氣時,這種拍賣機會就更多,折扣也會更大。

這下,你的問題可能就來了,為什麼這些銀行這麼傻,非要把房子賣掉呢?為什麼不能自己持有這些房子,並一個個出租、收租金呢?尤其在流行私人股權投資的今天,你可能也會想,銀行怎麼只是給各類公司提供貸款,收一些固定的利息,而不是也在其它公司上市之前要求它們給股權?我知道這些都是監管部門的要求,但這些監管要求又是怎麼來的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銀行流動性管理話題。管理好流動性風險對銀行至關重要,甚至生死攸關。因為一旦存戶來大量取款,而銀行拿不出錢兌現,就容易引發恐慌;而如果恐慌演變成擠兌危機,招致銀行賤賣資產,最終銀行就會破產。那麼,銀行如何管理流動性呢?

流動性風險

你知道,銀行最核心的業務是存款和貸款,特點是“短存長貸”。也就是,從企業和個人手中吸收存款,通常是活期存款或者期限很短的存款;然後貸款給企業和個人,企業貸款中比例最高的是中長期貸款,還款期限3年以上,而個人貸款最多的是10年以上的住房按揭,再就是可以隨時透支的信用卡貸款。

由於期限短的存款利率低,期限長的貸款利率高,靠“短期存款”成本來賺“長期貸款”的利率收益是銀行收入的主要來源。換句話說,“短存長貸”是銀行賺錢的訣竅。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息收入或投資收入,銀行通常會對期限較長或者流動性較差的資產進行投資。

問題就來了。儘管大多數資產最終都能變現,但是對某些資產而言,比如房地產、公司股權,如果要在短期內變現,就需要付出較高的代價——當銀行需要立即出售時,就必須通過打折,而且越是著急出售,打折就越大。所以,前面說到,在美國,那些銀行寧可接受一些折扣也願意把按揭貸款收回來的房地產賣掉,以避免今後出現流動性危機要付出更大代價。

流動性最好的資產當然是現金,銀行可以隨時用它滿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但是現金放在賬上不會生息,所以銀行傾向於儘可能少持有現金。不過,持有少量現金還是必需的,這有監管要求。那麼,如果銀行出現短期資金不足,怎麼辦呢?一般可以通過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或者貨幣市場借入資金,彌補突然出現的現金短缺,甚至可以從中央銀行申請緊急貸款援助來渡過難關。所以,這裡你看到銀行間隔夜拆借市場的作用了。

當然,銀行間市場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各銀行不同時出現現金短缺,這樣現金充裕的銀行可以幫助暫時短缺的銀行,大家可以相互支持。而當所有或大多數銀行遇到大額現金需求時,短期額外融資的成本就會上升,現金供給就會吃緊;最終,一些銀行只能通過急速變賣一些流動性較差的資產,來滿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但這樣做的挑戰在於,銀行沒有時間討價還價,致使一些交易不活躍的資產,比如房子、股票、大宗商品、長期貸款等,低價甩賣,讓銀行遭遇虧損,甚至面臨破產威脅。

銀行遇到這類流動性挑戰時,可能造成擠兌,因為存款人都會擔心銀行將來是否能繼續滿足提現要求。比如說一家小銀行,如果媒體報道它有比較多的不良貸款,或者某項債券投資業務出現較大虧損,就會引發人們對倒閉的擔心;一旦銀行倒閉,只有部分儲戶能得到全額償付,所以,一些人會考慮把存款從這家銀行轉到一家大銀行。如果很多人都這麼想,都去小銀行提款,就會鼓勵其他儲戶也來排隊取款,導致更多恐慌和擠兌。當然,有銀行存款保險之後,這種擠兌風險減少很多,但儲戶還是會希望儘量提前換銀行,因為一旦一家銀行發生破產,其資產和各賬戶會被凍結一段時間,等待統一清算。

那麼,如果這家銀行門口排起了長隊取款,其他銀行是不是可以高枕無憂呢?不一定。很多人就會想:這家銀行出事了,其他銀行會不會也有問題呢?還是先把錢取出來放在家裡再說吧!這樣一來,原本經營正常的銀行也會受到傳染,遇到儲戶突然大量取款和擠兌,威脅到整個銀行體系。你看到,正因為金融交易是跨期的、是基於對未來的信心,一旦有跡象表明未來很不確定,就容易引發恐慌,金融市場上恐慌很容易傳染。這就是為什麼銀行的流動性管理非常關鍵,不能用儲蓄賬戶的資金去投資房地產、股權等流動性差的標的。

實際上,除銀行外,其它金融機構也有流動性風險和潛在擠兌挑戰,比如,壽險公司、開放式基金、私募基金也面臨流動性風險。如果很多保單提前終止,就會導致退保金額增加,如果像寶能或者安邦的壽險公司這樣被暫停幾個月申報新的保險產品,新增保費收入就會很少,不能滿足退保提現需求時,也必須出售其他資產。當人們擔心壽險公司的清償能力時,也會導致擠兌,面臨破產威脅。基金公司也類似。

如何管理流動性風險

那麼,銀行該如何管理好流動性呢?

前面說過,銀行可以持有很多現金、國債、高等級企業債券等流動性資產,或其它易於快速出售的資產,來降低流動性風險。但這些資產收益很低,持有這些資產甚至會帶來收益損失。

在這裡,你應該看到,銀行的本質角色就是以其股東的資本為基礎,為社會提供流動性增強的服務。也就是說,正如“短存長貸”所講的,一方面銀行願意接受企業和家庭的流動性相對低的資產,比如長期債券、10年期住房按揭貸款;另一方面又給存戶提供“活期存款”的超級流動性,或者說“即期流動性”。表面看,銀行是把貸款的長期限轉變成存款的即期,由銀行承擔流動性風險,而由此賺取的利差實際是給銀行承擔的流動性風險的補償。

所以,銀行的流動性風險不應該為零,它的業務定位決定了必須要承擔一定的流動性風險,否則就不應該存在。因此,一般的銀行都會在流動性好的資產外,持有各種資產的某種組合,包括短中長期債券、短中長期貸款、貴金屬等。

但問題是,多少流動性風險最合適呢?針對這一點,監管部門對銀行有存款準備金的底線要求,就是怕銀行手上的流動性太少,也限制銀行為了收益而去收購太多實物資產和企業股權。也正因為這個問題,一些跨國金融組織推出各種銀行監管協議,比如巴塞爾協議,也是為了確保各國的銀行體系的穩定,對銀行的各種流動性指標設定範圍,讓銀行在這些相對安全的範圍內進行最大化收益的運營。

一般而言,貸款組合的流動性越高,銀行就越不需要持有大量傳統的流動性資產作為緩衝。同樣地,小銀行持有的流動性資產要多於大銀行,因為與小銀行相比,大銀行更容易進入資金市場。此外,銀行可以“逆週期”地管理流動性,也就是,經濟越火熱的時期,貸款組合的流動性可以低一些;反之,可以高一些。

今天的三個要點是:

第一,“短存長貸”是銀行經營的主要特徵。這就引發了流動性管理的需求,包括存款準備金、銀行資本金率等的底線要求,也包括銀行不能用存款金買太多房地產和企業股權,以控制期限錯配帶來的流動性風險。

第二,即使一家經營良好的銀行,面臨擠兌時也存在不能及時償付的風險。因此,需要中央銀行提供“最後貸款人”的緊急救助,由央行在關鍵時候提供流動性支持,避免擠兌危機。

最後,保持一定的流動性與避免投資品的價格大幅波動,這是銀行進行貸款和投資的首要考慮。因此,銀行不能過多地給長期固定資產和基礎設施等提供中長期貸款,也不能過多給房地產或股市貸款,以避免房價和股價的波動帶來滅頂之災。

(本文為作者在喜馬拉雅《陳志武教授的金融課》的講座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