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中國人為何“迷信”三廂車?

中國人為何“迷信”三廂車?

中國人為何“迷信”三廂車?

都說現在是SUV的天下,其實仔細看看國內汽車的銷量,轎車還是中國人的最愛,沒有之一。

不否認,SUV的便利性是轎車無法匹及的。雖然犧牲了部分操控與駕駛感,但換來的卻是更好的視野、更大的空間、更舒適的坐姿以及更好的通過性,受到熱捧也是合情合理。

中國人為何“迷信”三廂車?

看似SUV崛起的時代裡,我們總是習慣去唱衰轎車。特別在傳統中級車市場,雖然月均1萬多的銷量無法匹敵緊湊級的神車,但客觀來看,與SUV其實並無太大差距。轎車本身的銷量受到各種車型的蠶食,逐漸萎縮的確是事實,但直接判它“死刑”那肯定是個標題黨。

印象中,兩頭低,中間高的轎車才是汽車本來的樣子,至於其它的兩廂車、旅行車一律都是歪路子,到現在還有一些人無法接受轎車以外的車型。這種觀念雖然好笑,但轎車就有這種潛移默化的力量影響著每一個愛車的人。不信?別看那些開著SUV和兩廂小鋼炮的人,其實心中的那輛Dreamcar,大多都是標準的轎車。

轎車在美國稱為Sedan,在英國則稱為Saloon。轎車除了乘客座艙外,外觀上有明顯的車頭與車尾,因此可從外形上清晰分辨出發動機艙,乘客座艙以及行李艙而三廂車的概念也是由此誕生。大家都知道,轎車外型類似古代轎子(英格蘭稱轎子為Sedan chairs)前後的握柄加上中間的座椅,中文名也由此而來。

中國人為何“迷信”三廂車?

上世紀50年左右,汽車的外形基本延續了剛剛誕生時的設計思路,即像馬車一樣前方安置發動機而後方是個碩大的“鐵箱”,比如像早起的福特T型車和後來的甲殼蟲。二戰後,汽車的造型開始逐漸轉向了現代。在發動機艙和乘客艙之外增加了行李艙,現代轎車的雛形就這樣誕生。

中國人為何“迷信”三廂車?

轉向國內。建國之前,國內的汽車基本都是“洋大人”從世界各地帶來。建國後,國內的汽車主要依賴蘇聯和東歐國家,基本以蘇聯的嘎斯(GAZ)、伏爾加和波蘭的波羅乃茲為主,外形上沒有擺脫老車型的厚重的外觀,但基本上已經出現了轎車的三廂的結構。隨著中國重回聯合國,與美日建交,更多來自美國、日本的進口開始出現在街頭。在看慣了笨重的蘇聯車後,日本的豐田皇冠,林肯與福特等車型讓中國人眼前一亮,把轎車的印記深深刻入腦中。

改革開放後,汽車產業不斷放開,發展至今已經分支出眾多細分車型。但轎車的影響已經更深蒂固,腦海中記憶自然是一個理由,但還有什麼原因讓中國人如此熱愛轎車?

轎車代表的著財富和權利

中國人為何“迷信”三廂車?


汽車一直來都是財富和權利的象徵,改革開放之前,汽車只能出現在政府機關和軍隊國企,即便改革開放後放開私家車,轎車依然只是第一批富起來人的專屬,在那個時候,別說擁有一輛轎車,就算是坐過一次,就夠和朋友吹噓10年了。所以當這些人有能力負擔一輛汽車時,轎車成為了他們的唯一選擇。

轎車優雅大氣穩重

中國人為何“迷信”三廂車?


不得不說,前後低中間高的轎車擁有修長的車身,在視覺效果上顯的更加優雅。特別是在B級、C級、D級車上,更長的車身幫助轎車散發出一股天然的穩重與豪華感。也是成熟人出席商務、政務場合中最適宜的座駕。

三廂車更安全

中國人為何“迷信”三廂車?


其實這種說法我並不能完全贊同,因為目前的兩廂車在D柱和尾部的防撞梁的強度都十分高,並且整個車身的強度也足夠應對不少類型的撞擊,完全用多個車廂來判斷安全性我覺得有失偏頗,但同時也不得不承認,多出的後備箱的確是可以拉長一段的緩衝空間。從這個角度來說,三廂車的確擁有更好的安全緩衝。

就因為國人早起對於三廂車有一種謎之情節,所以廠商不遺餘力的推進車型的三廂化,致使誕生了出了三廂polo、三廂QQ、三廂飛度這些“經典”車型。現在,這種情節早已消退,那個時代的產物也已進入記憶的車庫。對於轎車的執念也逐漸變得更加理性,特別是在如今車型大雜燴的年代裡,選擇一輛的三廂轎車是成為一個資深車迷的第一步。

中國人為何“迷信”三廂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