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廣州大學城(小谷圍街)文物歷史概況

廣州大學城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島及南岸地區,是國家一流的大學園區,華南地區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中心,產學研一體化發展的城市新區。廣州大學城所在地小谷圍島歷史悠久,擁有十分豐富的文化遺產。2003年以來,該地共發現並保護下來的地面文物建築48處,地下文物埋葬區15片,搶救發掘古墓葬、古遺址150多座(處),清理文物近3000件。特別是南漢康陵與德陵、明代石人石馬墓和清初炮臺遺址,具有很高的歷史、科研和藝術價值,這四處遺址代表了幾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顯示出小谷圍島深遠的歷史背景,是該地重要的人文景觀。

  • 小谷圍島文物眾多

2003年以來,小谷圍島在廣州大學城建設過程中,特別是在一個僅有19.15平方公里的小島發現如此密集的文化遺產,在廣東珠三角地區實屬罕見。

地上文物

小谷圍島上現確立保護的地上文物建築有48處,主要為祠廟建築,另有個別的古民居、石橋、門樓、家塾等建築,這些建築主要集中在北亭、穗石、貝崗、南亭和練溪等村中,根據其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保存現狀分為原地保留、異地遷建和收集資料後拆除三類。

地下文物

根據廣州大學城建設進程,廣州市考古研究所於2003年6月開展了島內地下文物的勘探與搶救性發掘,對已知的文物埋藏點及因施工發現的古墓葬和古遺址進行隨工清理。至2004年8月,對已發現的文物埋藏區進行勘探,面積達 134600 平方米,清理古墓葬 145 座、遺址5處,其中漢墓121座(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木槨墓33座、東漢磚室墓88座)、唐至五代磚室墓8座、南漢帝陵2座、南漢水井1口、南漢瓦窯址1處、宋墓4座、明墓7座、明代瓦窯址1處、清代大型家族墓地1處及清炮臺遺址1處,總共發掘面積約20000平方米。

  • 小谷圍島文物現狀

小谷圍島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和藝術價值。據統計,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南漢康陵、南漢德陵;屬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穗石村清初炮臺遺址、曾豫齋夫妻合葬墓(明石人石馬墓)、穗石村的林氏宗祠、北亭村崔氏宗祠、練溪村古建築群、北亭村渭水橋及石門樓,以及黃氏宗祠、貝崗邵氏宗祠、南亭黃氏宗祠等。南漢德陵與康陵是目前國內發掘為數不多的五代十國時期王陵,是五代南漢國的標誌性史蹟,被評為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小谷圍島眾多的古墓葬和古遺址中,以南漢康陵、南漢德陵、明代石人石馬墓和清初炮臺遺址這4處最為重要。

南漢康陵

位於北亭村大香山南坡,陵墓依地勢呈南北分佈,分地上建築和地下玄宮兩部分。地面建有長方形陵園,陵園四周繞以陵垣,四隅有角闕。陵臺位於陵園的中部偏北,處大香山南坡的二級臺地,為磚包土的方座圓丘結構。地宮在陵臺正下方,為帶墓道的長方形多重券頂磚室墓。墓內前室當門橫立一通石哀冊,保存完好,其形如碑。首題"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38行,滿行35字,共1062字。石哀冊上明確記載:高祖(劉巖)於大有十五年(942年)四月崩,於光天元年九月"遷神於康陵"。明確記載了墓主的身份和墓葬年代,這是五代十國南漢國高祖劉巖的陵墓,葬於公元942年。康陵出土的地瓜、菠蘿、香蕉、馬蹄、茨菇、桃、柿等模型蔬果祭品明器,是中國考古史上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一批蔬果陶瓷製品,為中國陶瓷史添上了新的史學實物。

廣州大學城(小谷圍街)文物歷史概況

康陵於2004年被發現並清理發掘時,器物少之又少。原來,在此之前的數百年間,它已經數次被盜,直至今天,幾個偌大的盜洞依然清晰可見。當年,劉巖苦心為自己修建的這座陵墓十分隱秘,它是怎麼樣被發現的呢?《廣東新語》等史籍有這樣記載:明崇禎九年(1636年)秋某個夜晚,一聲炸雷從天而降,轟鳴聲中,一處地方被擊出大穴。一農夫剛好經過,十分驚奇,便走了進去,只見當門處立著一塊大碑:"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再走進去,只見金蠶珠貝鋪地,珠簾低垂。堂宇正中是兩個戴著帝王禮帽的金鑄坐像,兩邊站著12個白銀鑄的學士,還有12個金人。側邊有便房,當窗放著一面鏡子,直徑1米,閃閃發光,還有一隻硯,硯池中有一條金魚,居然還在遊動......農夫把一塊銅鏡拿回去,結果震動全村,大家紛紛前來奪寶。官府聞風也去搶奪,一座由奇珍異寶鋪砌的帝陵,瞬間被搶掠殆盡!生前殘暴無道的劉巖,身後700多年仍然無法安息,據說他的牙齒和頭髮也被搶走。所幸的是,那塊"高祖天皇大帝哀冊文"碑石,不入盜墓賊的眼,千年以後依然保存完好,也揭開了墓主的真正身份。

南漢德陵

位於北亭村青崗,是一座略呈圓形的土崗,海拔30米。墓葬座落在青崗北坡,當地人稱為"劉王冢",調查時當作南漢康陵。該墓遭嚴重破壞,封門上部的券頂被打開一個洞口,文革時期還被當地村民作防空洞用。墓室內的陪葬器物無存,後壁及兩側壁龕均遭破壞,鋪底磚全被撬起。據有關專家推斷,此墓為南漢國奠基者劉隱死後,其弟劉巖稱帝,追尊為襄帝,墓號為德陵。南漢是五代十國時期割據嶺南的獨立王朝,曾稱大越國,劉隱、劉巖兄弟所建,都廣州番禺(今廣東廣州),稱興王府;盛時疆域有六十州,約為今廣東、廣西兩省及雲南的一部份。

廣州大學城(小谷圍街)文物歷史概況

唐末,嶺南士人云集,有的是為了避戰亂,有的是被流放嶺南的名臣後裔,還有因戰亂阻隔不得北返的任滿地方官。劉隱收用這三類士人為輔佐。他遣其弟劉巖(889~942年)率兵平定嶺南東西兩道諸侯割據勢力,控制了嶺南;西與楚爭容桂之地,攻佔了容、邕兩管(今廣西西部、南部及廣東部份地區)。乾化元年(911年)劉隱卒。劉巖繼立,先後改名為陟、龔。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劉巖稱帝於番禺,國號大越,次年改為漢,史稱南漢。劉巖有乾亨、白龍、大有三個年號。大有十五年 (942)劉巖卒,年54。其子劉玢(原名洪度,920~943年)嗣位,年號光天。次年,玢弟劉晟(原名洪熙,920~958年)殺玢自立,有應乾、乾和兩個年號。乾和六年(948年)劉晟乘楚國內亂,派兵攻楚,至九年,得楚十餘州。十六年 (958年),劉晟卒,年39。其子劉繼興(942~ 980年)嗣位,年號大寶。宋開寶八年(971年)南漢後主降宋,南漢國亡,歷五主,共67年。

劉巖在位時依靠士人治政,盡任士人為諸州刺史,還通過科舉,每年錄用進士、明經十餘人為官,避免了武職官據地稱雄之患。但劉巖及其繼任者均為荒淫殘暴之君,廣聚珠寶珍玩,大興土木。劉巖造昭陽殿時,以金為頂,以銀鋪地,還耗費大量珍珠、水晶、琥珀作裝飾。為了課斂重賦並鎮壓人民的反抗,南漢統治者濫用酷刑,民眾不堪其苦。光天元年(942年)七月,劉巖死後不久,博羅(今屬廣東)人張遇賢在循州(今廣東龍川西南)揭竿而起,自稱"中天八國王",年號永樂。起義軍多次打敗南漢官軍,並自嶺南向北挺進到南唐的虔州(今江西贛州),以白雲洞為根據地,擁眾十餘萬人。次年,因力量懸殊及叛徒出賣,被南唐軍所鎮壓。

明石人石馬墓

位於南亭村金銀山南坡,墓地長約50米、寬約20米,有神道、祭臺、墳圈三級次遞增高。神道左右兩側立有三對石人、石馬、石羊。文臣高2.37米,武官高2.2米。該墓為夫妻合葬,墓主姓曾,名豫齋,賜進士奉政大夫福建按察司僉事,葬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墓葬的地面建築全部用石材砌築,為廣州地區目前所知規模最大的石砌山手形明代墓葬,其石構件琢刻精美,前所未見,六尊石俑齊備,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廣州大學城(小谷圍街)文物歷史概況

明石人石馬墓因墓前的神道上至今猶存的散隊石人、石馬、石羊而聞名。古墓的石人、石馬、石羊成一字排開,拱立兩旁。石人一為文官,一為武將,做臨朝面君狀,莊嚴肅穆;兩石馬高大威猛,舉蹄欲騰;兩石羊跪臥在最前面,安祥自在。祭臺和墳圈以砂岩石板鋪砌。墓背靠一臺地而建,墓前景觀開闊。

古墓雖已毀,但墓前神道猶在,神道寬約10米,可惜原來鋪砌的紅砂岩石板已無一倖存,只餘長滿青草的泥地;萬幸的是神道左右兩邊仍立著三對石人石馬,除自然風化外,基本保存完好,這實在難得,也是此墓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這六尊石像在小谷圍島鄉民的心目中有著神秘的力量。據說不可觸摸它們,否則會肚子痛。離奇古怪的傳說一代傳一代,直到說玉皇大帝有一次命雷公降雷劈這些石人石馬像,認為他有害民間;又有人說這些古老的神像會成精,會吃祭墓人的冷飯。

然而,如此規模的石人石馬古墓群,村民卻說,無人前來拜祭。問為何?有鄉民說,此墓被毀於1958年"大躍進"期間,當時墳頭墓圈的石料被撬起,抬去修水利。從今存殘跡判斷,應為石砌山手墳形制。殘存墓圈直徑約4.5米,左右墓手相距約2.9米。殘存的石構件多半已被埋在土中,但仍可見有雕刻的龍紋、石獅、華表雲頭等。墓前左側有一簷頂石構件,綠琉璃瓦面,上有一釉瓷怪獸像,被人敲了頭去,不知何名。

清初炮臺遺址

位於穗石村東北部的農田中,發掘面積3040平方米。穗石村清初炮臺群遺址為廣州地區現存的早期海防炮臺,對研究清早期海防史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該遺址現座落在廣州中醫藥大學校區內。

廣州大學城(小谷圍街)文物歷史概況

黃氏宗祠

位於南亭村千頃碼頭街5號,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壬寅年(1902年)重建,文革期間重建後寢。坐東向西,三間三進,總面闊12.15米,總進深27.29 米,佔地面積331.57平方米。頭門和後寢為硬山頂,人字博古紋封火山牆,灰塑雕花博古脊,祿灰筒瓦,青磚牆,花崗岩基礎。頭門為花崗岩須彌座臺基,花崗岩石門框,石額陰刻"黃氏宗祠",上款為"光緒壬寅重建"。頭門後為天井,鋪花崗岩條石,兩側為廊,右廊已倒塌。天井與後寢間建有一座平頭式三樓儀門,用青磚砌築。後寢明間設神臺,供奉祖先牌位。該祠堂保存了清代祠堂的建築風格,對研究番禺古祠堂建築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廣州大學城(小谷圍街)文物歷史概況

該祠堂內部改建較多,頭門前兩次間搭建起帳篷,左廊拆除,右廊砌築圍牆,變成房間。後寢樑架改為水泥梁,柱子改為磚砌柱,瓦脊均為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