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用戶1288248025693636


《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

道只有一個方向,沒有分叉。寬廣而遼闊。

《說文》:道,所行道也。

道的本意,就是指道路

道字,有一個走走停停又不停的四下張望的行路人在趕路的意象。



道只有一個方向

尚未分叉過的路,也就是一

來指引那些走走停停不停張望的趕路人

對於一個趕路人來說

路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少越好



《說文》:德,升也。

升,同登。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樣子

德字,

從字源上看,由三個組成部分。

彳,直,心。

彳(chì),小步也。

悳(dé),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

從直從心。

直,正見也。

心,象形字,指人心。



小步慢慢的走

內心淡然而堅定的直視正前方

行於大道之上



道,都是關於路的

而德,則都是關於走路的

道引申為終極道理

那麼德

也隨之引申而對這個終極道理的把握

並行於其上

道、德最好的註解是自己的經歷和反思吧~


農茶小罐潘星羽


我大伯是算命的,用我們本地話說就是卦師。他在我們周邊幾個市算是頗負盛名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很多外地的人都開著小轎車專程去找他算命,他算命一律只收十塊錢,多了不要。問他咋不多要點?他說要多了損陰德,對子孫也不好。(我們村因為他都專門開起了賓館給外地人住,汗....) 還一個就是我曾經借調在鄰市工作,我們那裡的領導都找他算過命。他有三不看,哪三不看呢?一.年齡在9歲以下的小孩不看(記得小時候我問他為啥九歲以下不能看?他說九最大之類的和他犯忌)二. 七十歲以上的不看。三.他自己的家人不看。他今年七十有二了。今年春節我買了些東西去他家看他,(因為我工作在外地,很少回來,我們兩家雖然關係不錯,但是平時也不太走動),他非要留我在他家吃飯,老爺子晚景挺獨孤的感覺,家裡就他一個人,兩個兒子和大閨女在市裡做建築工程和太陽能加熱管生意。我給他帶了一盒一品金駿眉茶葉,老爺子高興壞了,也破天荒的抽了根菸,和我俏皮起來。我們吃的是自己家養的土雞,(我奶奶特地囑咐讓我給帶過去的)老爺子領我去他的茶室泡了壺金駿眉。期間,我一時興起,問他“人的命運能改嗎?” 他說他算了五十多年的命,算了少說也得幾萬個人的命了,總結出一個道理:“人的命,能改!前提是你多做善事,多積德行善,你的命運就有一個很大程度的改變!命裡不好的信息、災禍都能降到最低,甚至能延壽 ” 曾經有個做官的找他算,我大伯說他是雙胞胎,那個人說就他就一個,沒有雙胞胎兄弟,事後那個人打電話問他父親才知道他媽媽生他時是雙胞胎,但是另一個難產沒有了。我大伯還說他目前是這輩子官運的最高程度了。那個做官的問他有沒有什麼辦法提升?我大伯說:“你在兩年以內,做500件善事,至於成不成功,就看你是否是誠心去做了。” 後來那個人給大伯送了錦旗上面寫著:“仙人指路”。因為他按照大伯的話去做,提了領導。還一件事是我們村裡一個大嬸,今年得九十多歲了吧,在她年輕時找大伯算過,大伯說她能吃70年水餃。那時候是在農村生活很清苦,有天一個道士去那個大嬸家要水喝,那個大嬸好心給他一碗熱水和一個豌豆餡饅頭,那個道士和她說:“你69歲,70歲有大災大難,記住我一句話,平時多做善事 ” 後來聽我大伯說,那個大嬸就像換了一個人,一直做了很多善事,無私的幫助很多人,還自發籌錢修了村裡的路和橋,下大雪時路滑,她怕別人摔倒,就自己早起掃村裡大路上的雪。那年她算命時是五十多歲,今年九十多歲了,孫子是市裡的企業家。

當今社會是自媒體、大數據時代,我覺得我有義務把這些我聽到的正能量說給更多的人聽,讓更多的人知道!中國有句老話:善惡到頭終有報,人在做,天在看。做人做事,多積德行善、多心存善念、多利益他人、多做善事、多在自己有能力時儘量多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些可以讓你增福增壽! 國學經典 [周易] 裡也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所以,做個好人,多做善事吧!


興宇851286


講中國人的思維概念,一定要記得中國文字的最基本來源:

象形文字及其延伸一一形聲字;

由本義到比喻義到轉借義等等,

所以中國學問有兩個樸學:訓詁與考據。

先說道吧。

《說文》『所行,道也。』。道,所行也,事也。

也就是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換言之,既然人家已經走成了路,我們跟著走就行了。

再抽象一下就是:

行為規範,方式、方法、途徑,道理等,

這些,我們還是隱約地能感知到道路的意象,

再進一步抽象成哲學概念,就是道家之道了,沒有具體的物的所指:

《道德經·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首先是天(地)之道,中國人講天人合一,天(地)道落實到人(或許還有物)便是人道,以人心得天(道)以為德。

當然,還是可以先從文字來說,德字的最早本意是七曜的自然運行軌跡。

後來德引申的意思是:直視“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順乎自然,便是德。

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具體實例,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所以,如果沒有德,我們就不能如此形象地瞭解道的理念。這就是德與道的關係。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道”是什麼,道在哪裡

莊子有說過:道無所不在,道在屎尿之中。

《道德經》:道為天地萬物之總源頭,道為萬物之源,道為天地根,道為天地母-道法自然,無極生太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地球上所有的有形,無形的東西,包括我們的太陽系,銀河系,星雲。都是由道演變出來的。道無所不在。

道是宇宙規律,是自然規律,是道。 我們看到的花草樹木,山川大地,江河湖海,以及萬事萬物都以一種道的規律在運轉。

宇宙怎麼來的,宇宙也是道生出來的“一”

據“哈珀望遠鏡”觀察推算“宇宙”形成的時間大約在150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大爆炸是能量聚集到了一定的程度而發生的。

宇宙“一”生出了星雲,星系,太陽系“二”

目前天文學家推算,宇宙中大約有“銀河系”這種的星系有2000億個,每一個星系大約又包含1000-2000億個太陽系,所以佛說:“三千大千世界”的描述是真實不虛的。

太陽系“二”生出三“地球”,“三”生萬物

地球最開始也是一個火球,非常的熱,後來慢慢的冷卻,形成了陸地,與水。慢慢的有了細胞,細胞又進化,最早只有植物,後來才有了動物。我們人類的出現,已經是在很多動物之後幾千萬年之後的事了。


什麼是“德”

“德”最早只指七曜(日月金木水火土星星)的運行,後來引申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規律去做事。

我覺得德和道是對應,如果把道比喻為一臺機器, 那麼德就是道這臺機器的使用手冊。企業管理中有這麼一種說法:選人用人,首選既有德行,又有能力的人,第二種要選擇有德行,但是沒有什麼能力的人。 第三種是選擇有能力,沒有德行的人。 最後一種就不說了哈。 德行這個東西比較難培養, 但是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德就是規矩,就是做人之道的,行為規範。一般做壞事的人,會被人說缺德。

陰德,陽德。

  • 我覺得,陽德是你做好事,被人知道了,得到了別人的表揚,讚歎,或者其他回報。這樣叫好人有好報,馬上就報。也就沒了。

  • 陰德,就是你做好事不讓別人知道。陰德雖然沒有馬上有回報,但是陰德的福報比陽德大,還會福澤你的子孫後代。


  • 道: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行善軒


“道”和“德”是老子學說的重要概念。那麼什麼是“道”和“德”呢?

對於這個“道”到底應該怎樣表述呢?創始人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還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認為“道”既隱又現,既無形又有形,“道”之為物,精微玄妙,是眾妙之門,是天下母。……。對於這個“道”,給不出明確的定義。對這個“道”雖然給不出明確的它義,但可以體會,可以意會。其實,“道”和“德”就在我們身邊,按“道”行事便是有“德”。如,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善利萬物就是“道”,不爭就是水之“德”;再如,魚離不開水,魚水關係就是“道”,水養育了魚而不誇功,也是水之“德”;再如,大地負載萬物、養育萬物就是“道”,甘於卑下就是大地之“德”;做好事,利國利民利家,就是“道”,不張揚,不表功,就是“德”;無為就是“道”,無不為就是無為之“德”。等等。只要我們細心,總能體會到我們生活中充滿著的“道”和“德”。“道”就象一隻看不見的強有力的手,推動和引導我們的行為,按“道”行事就是有“德”,背“道”行事就是失“德”。天下失“德”,領導失“德”,個人失“德”,都是失“道”的結果。


布衣閒人10


意義幽深,解而釋之,和而統之。

•道是道,德是德。

道即客觀,德即主觀

道即規律,德即認識

道即所為,德即能為

道即宇宙,德即仁心

…………

此可謂從“意義,性質”視角之說。凡俗即執著此意而行事。

•道即德,德即道。

客觀即主觀,主觀即客觀。

規律即認識,認識即規律。

所為即能為,能為即所為。

宇宙即仁心,仁心即宇宙。

…………

此可謂從“無可分之事實存在論”視角之說。聖賢即明悟此意如是自在作為。

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易儒釋道”,皆大開此圓見解。此中關鍵關節處在於,心(能)與物(所)的不二意義,既知之則認識生命宇宙實相從最近處的心下手即可,心明則天下皆明矣!當代前沿科學的克隆技術就是此意的最鮮明註腳!一顆小細胞即蘊含全羊信息,按聖賢開示來說,並不止步於此,一顆小細胞實蘊含全宇宙信息也。宇宙萬有任何一物皆同理。所以聖賢才善巧的提出當下一念(心)也蘊含全宇宙信息呀,一樣可以認識生命宇宙實相。所以佛家有語:心內求法。古語有言:有德者得之(得道)。



說道者



道就是德,德就是道。道、德是為一體兩面。強行分開解釋就不成立了。

道為體,德為用

老子說道無形無相無色無臭,雖無見無聞,卻並不是沒有道,而是確確實實存在的。那怎麼才能見道呢?那就是先要立德,修德,行德。在這個“用”德的過程中,道自然而然就顯露出來了。然後以德識道,最終會知道這個道是什麼。

道為理,德為事

大家知道,這個“理”是抽像的,看不見,摸不著。姑且先解釋為規律。那這個規律是通過什麼來呈現的呢?那就是事情。任何事情總是具像的,實在的,是能看的見摸的著的。所以,能把一件事做好,做圓滿,證明你已經洞悉了其事後的規律,也就是前面所說的理。故,理事雙融,是為道德,是為至道。

道為願,德為行

俗語云,一個道理說的再怎麼驚天地泣鬼神、天花亂墜,沒有通過行動去實踐、證明它,那就毫無意義。這就是無道。既然無道,德何立焉?所以立願重行,是為合道,是為至德。只為有如此,道與德才為合章。道為德彰,德為道立,一陰一陽,生生不息。

回答完畢。以上是為拙見,謝謝。


南途北尋


恕我直尋其內容,道就是生命之路,德就是生命底線向上靠。這生命就是“人責獨立自主、掙不爭″這“九字″這裡說的生命自然是指真正的人、各符其實的人的生命。生命的底線(也就是德的底線)是益己益世,即作為群體中的一員,從利害觀上說,只有益己益世者,才有資格有可能安穩地生活在群體之內,這也是基本的本分。作“害群之馬"即害他害群以利己,不行吧?!也就是隻爭不掙不行吧?!認真看看動物群中的群員一一大小動物大多數都是自己找食物而不是互相爭食物的真象,就會明白了。其實,上述的“九字″是人和動植物共同的本性和本能,即先天和後天共同的生命之道、生命之德。從實際狀況看,人類不如動植物安守本分一一離道喪德一一主要是隻爭不掙,要多得多,即假惡醜言行,是明顯的多。如果從“九字`″的實質來說,道就是益命素(或正能力、康樂力)自我等一切之道,德就是益命素自己等一切之德。這就是我的真正的人的道和德。反之,用害命毒待一切‘實際是自食害命毒)就是鬼路,也就是喪德。敬請批判和鑑定!


小益鳥康樂韌掙


春秋戰國時代,“道德”兩個字是很少連起來用的,那個時候,道是道,德是德,到唐宋之間,人們才把“道德”兩個字連起來成為一個名詞。

現在人一談“道德”,好像都很反感,你憑什麼站在道德制高點,動不動就說“道德綁架”別人?所以先說好,大家別急,今天咱只分析道和德兩個字的含義,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兩個字其實都有無窮的意義,首先說“道”,是一個形而上的中國最高的哲學名詞。有的時候也指實體的道路的道;《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經商之道”這個道就是法則的意思;有時候又是道德的代替詞。那在中國哲學上講呢,道就是自然,自體本然,天地萬物包括人、動物自己運行的那個規律性的東西,就是道。《道德經》上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就是這個道,它不是一個有形可見的東西,而是開天闢地之前,宇宙最原始的那個規律性的東西。

再說這個“德”字的意義,“德者得也”,《易經》說“君子以厚德載物”,《道德經》上說“道法自然”,能夠順應自然,按照社會、人類的客觀規律去做事,做人,這就是有德了,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就是不德。

所以“德”就是由順道而產生的德,其實和後來的“道德”意義大致相同,但春秋那時候都是竹簡刻字,古人講究簡練,所一個“德”就足夠表達意思了。

孔子在這裡講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為政者一定要心中有道,所有行為按照道的規律去做,以道德去教化,你就無懈可擊。好像北辰星,自己不用動,只要發號施令,下面的人就像滿天的星星一樣,都會跟著你的方向運動。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原文) “道”就是方法,途徑,訣竅等; “德”就是德行和德政,社會風尚。

道是在昭示一切,德是在承載道的一切。大道無言無形,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只有通過我們的思維意識去認識和感知它,而德,是道的載體,是道的體現,是我們能看到的心行,是我們通過感知後所進行的行為。

道是物質性的形體,即所謂的身命;德是道這種物質形體的精神意志,即所謂的心性。

道是一種物質實體,即其體永不可被分割,但道之形體卻可以有大小之形態和質態等變化,而且處於永恆不息的自體陰陽狀態的週期性循環變換運動,即老子所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故所謂修道,就是修煉道的身命形體和心性精神。丹體的命功修煉,就是修其體,即修其身命,令其體增長壯大,而至其壽命延長,並使其生命的自由度得以大幅提高。而煉己持心者,就是修其精神,即修其心性,令其智慧增長鞏固,從而能獲得更全面的真理。《南華》所謂“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老子則謂“精神生於道”。道之形體,“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亦即“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亦即“大包天地,細入微塵”者也


匯融文化


道(到)是由首和走的變形“辶”會意而成的字。首先要弄清“首”的本義。

首(手shǒu)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似乎是頭上有發的側視頭形。到篆書再不象人頭或獸頭的形狀,反推甲骨文和金文的圖形字並不一定是“首”字。隸變楷化後,從夏(夓)字的本義看,夏為繅絲織綢的過程。“”是下的古文的變形,表示織綢過程是從經線的的尾端(下端)開始織到經線的始端(上端);“目”為經線和緯線織成方形綢布,古代織綢經線較短,繞在固定的方框上,織出綢緞不長,成一片一片的,不像現在織成很長的卷布;“八”表示分開經線來穿緯線,布的兩端都有不能再穿梭的經線頭,在上為“首”,表示開始 的經線端即開頭,在下為“頁”,表示結束的經線段即結尾。開頭(首)和結尾(頁)即兩端,就是布的兩頭,所以首和頁都可引申為“頭”。首借“手”聲表示織綢需要雙手協調。首的本義為織綢開始的布頭。

“辶”是走的變形,變形就會增義,下面先看“走”意義。

走(擬聲zǒu)的金文字形看上是“大”字,也可理解是“夭”的省形,是小孩象伸開兩臂保持平衡,開始學走路的樣子;下部是“止”,象人腳;合起來表示小孩子邁步學走路的動作。隸變楷化後,用筆畫詮釋了走的意義。走是由“十”、橫“一”、豎“丨”、短橫“-”、撇“丿”和捺“㇏”組成的字。“十”表示走路要有一定方向;“一”表示學走路身體要平衡;“丨”表示走路身體上部要直立(躬身為跑);“-”表示走路是向前邁步(向前為走,向後為退);“丿”表示一足向下向後用力;“㇏”表示另一足向前向上邁出。讀音模擬走路時足與地面的撞擊聲。走的本義是小孩子開始邁步學走路的動作。走變形“辶”之後,意義更加完善地表達了“走”的意義。“辶”是由點“丶”和折“乛”、彎“”和捺“㇏”組成的合體筆畫,筆畫意義也會疊加。“丶”起指示作用,這裡指示走路要有方向;“乛”表示圓或弧,這裡指示邁步的弧度;彎“”表示前凸或上凸的運動,這裡指示走路屈膝的狀態;捺“㇏”表示向前或向上的運動,這裡指示腿腳向前邁步的動作。

由首和“辶”會意而成的“道”字,從字形來看,表示開始走路。道借“到”聲表示走路可以到達終點。這樣從“道”的形和聲合意就會得出,道的本義就是從開始走到終點的過程。所以,可引申事物從開始到結束的運動過程,也可引申為事物的從開始到結束的運動發展規律。

德(得)的初文為“惪”,惪是由直(止)和心會意而成的字。心底正直,無歪心雜念為惪;後加行的省形“彳”,表示德不但心底正直,而且行為也要正直。德借“得”聲表示心底正直、行為也正直所得到的才是真正“得”。通過歪門邪道所獲取的財富,非所得。不屬於自己永遠不是自己的,如目前那些腐敗分子,貪汙所得,最終都得被清算充公,一無所得。

道為自然規律;德為社會規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