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什麼中國畫改良容易在人物畫上找到突破口?

千千千里馬


為什麼中國畫改良容易在人物畫上找到突破口?

簡單地說,就是中國的人物繪畫,在技巧上相較於山水畫比較滯後,容易引進西方的人物繪畫技巧;而山水畫則相對爐火純青,後人已很難找到超越的突破口。

下面來具體分析:

一 、中國山水畫和花鳥畫起源於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經過世世代代的畫家地不斷臨摹和推陳出新,特別是到宋元時期,山水畫和花鳥畫已經相當成熟。其中,以張擇端、郭熙、宋徽宗、王希孟、李唐、劉松年、夏圭、黃公望等人為代表,他們將山水畫和花鳥畫推向了高峰。這些大師憑藉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出幾十種畫法。僅山水畫的皴法就有:披麻皴、捲雲皴、雨點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牛毛皴、魚鱗皴、錘頭皴等。可以說是相當豐富和完備,後人只要按照這些既定的技法來認真繪畫即可。

二、中國人物畫起源於離今大約37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主要是壁畫,人物多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大神:鴻鈞老祖、伏羲、盤古、神農、女媧等,畫法洗練飄逸,具備可觀的藝術價值。但在我國文化上,一直崇尚自然,以後的歷朝歷代,人們一直將人物作為山水畫的背景和點綴。人物畫相比較於山水畫,發展則比較緩慢。正是因為發展緩慢,才給人物繪畫留下了發展空間。

三、說到人物畫迎來真正轉機,必須要提到徐悲鴻。徐悲鴻歐洲留學8年,他學成了紮實的油畫功底,徐悲鴻認識到油畫的某些突出特徵,對提升中國的人物繪畫的格調有極大的幫助,例如:雕塑般的立體感、結構嚴謹的造型、豐富絢爛的色彩、亮暗分明的光影效果等。於是,以徐悲鴻為代表的一批留洋畫家,中西合璧,對中國人物畫進行大刀闊斧的改良。經過數十年的探索,中國人物畫取得了非常大的突破,與歷朝歷代的畫風相比,有了質的飛越。


老梅尋夢


我想這個問題基本可以總結為三點原因:

從“中國畫改良”這一運動來看,早期的提倡者、踐行者,最為擅長的就是以西洋繪畫技法創作人體繪畫。

我在之前的回答中提到過,徐悲鴻是“中國畫改良”的主要提倡者和踐行者,而他在旅歐求學期間,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也是人物繪畫。曾有人撰文評價徐悲鴻:世人皆知徐悲鴻善於畫馬,卻很少知道其實他更愛畫女人。


(因嚴查圖片,原圖已刪)

↑徐悲鴻:《女人體》

我想,這一評價還是十分精準的。其實,在徐悲鴻赴歐遊學之前,便在北京大學進行過演講,提出了傳統繪畫的弊端,並提出要實行改革。而風景畫和人物畫,都曾是要進行“改良”的對象。

在後來的繪畫創作中,徐悲鴻其實並未偏廢其一,但不可否認的是,徐悲鴻及和他一樣堅持“中國畫改良”的許多大師級人物,作為耀眼的成就,還是在人物繪畫上。

徐悲鴻:《持扇人像》

從國人的文化心理來講,一個長期封閉、保守的環境中,突然湧現出了開放、前衛的藝術,最具爭議但又最容易氾濫的自然是人物繪畫。

徐悲鴻等人的言行,著實開闊了國人的眼界。當然,非議和謾罵也是一直未曾斷絕的。不過,當真實而裸露的西洋繪畫湧入人們的視線時,也是最為博人眼球的。

近代以來,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傳統繪畫所受到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同時,國人的心態也在迅速地發生轉變。實事求是的講,時人對於西洋人體繪畫藝術,既有抨擊,也有迎合,可以說是又愛又恨,但最終還是張開雙臂接納了它。

從這一點來講,當時最能引起轟動的,非西洋藝術中的人物繪畫莫屬。所以,“中國畫改良”運動中的突破口,自然也就先從人物繪畫上找到突破口了。

(因嚴查圖片,原圖已刪)

↑徐悲鴻:人體素描

從人物畫和山水畫、花鳥畫的發展水平來看,傳統的山水畫和花鳥畫已趨近於成熟,其對西洋繪畫技藝的“抗拒力”更強。

如果我們深入思考,便會發現:山水、花鳥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發展最為成熟、藝術造詣最高的領域。而儘管西方油畫更為寫實,但卻很容易喪失意境,難以具備生氣,令人感受不到靈性。

↑《春山清霽圖》·局部

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講,西洋繪畫的技巧性雖然很強,在風景畫方面卻始終難以影響到傳統繪畫。或者說,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山水畫、花鳥畫對抗西方藝術元素衝擊的能力更強,能夠做到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風景油畫


以上是我個人的粗淺認識,與大家交流分享。

史海爛柯人


用史實說話,在客觀準確的知識基礎上表達個人觀點!

“人物畫”是表達自我認知和對社會認識的最樸素的方式之一,也是最能表現時代精神的藝術題材,古今中外,多是如此,無非有的含蓄,有的刻薄。
清 郎世寧 等《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表現槍支對射的局部)

相對於山水和花鳥而言,人物畫具有非常實用的功能,可以記事、言情,可以表功、述情,亦可警示、威懾。因此,中國的人物題材一不比其它題材出現的晚,二不比其他題材弱。從民間美術到宮廷繪畫,從陶器、玉器、青銅器,到秦漢以來的雕塑與繪畫,人物題材都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

但是,元代是一個轉折點,人物畫突然被嫌棄了,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一一文人藝術家的大量湧現,這些掌握著文化話語權的漢族官僚階層將視覺藝術視為間接表達內心情愫的渠道,創造出完全不同於民間匠人的審美評價體系,並將兩者並置,造成了一個狹隘的文化特權階層。 而這個階層最善用的“雙關”和“隱喻”的手法恰恰很難用於人物畫領域。於是,人物畫一度走向衰落。


石魯的《轉戰陝北》,試問如果沒有了毛主席的背影,這山這水與古代的山古代的山差別有多大?

近代中國畫(水墨)的改良是以政治為依託的。山水和花鳥不足以服務於政治,人物畫因此再次被推到了時代的最前沿。其實,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藝術家也有用新畫法畫新山水和花鳥的,但社會效果並不明顯。就拿徐悲鴻和林鳳眠來說,政治意識強的完勝。



蔣兆和表現當代人民悲慘生活的《流民圖》,這種效果豈是山水花鳥可比的!


最美還是藝術史


中國畫改良容易在人物畫上找到突破口,那是因為受到歐洲文藝復興西方藝術大師由於人體畫而一舉成名的影響,導致中國那些藝術家的自尊心、好強心被激發,而主動去尋求突破口;

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人體藝術讓千百年來的封建人文思想像江河一樣突然決堤,創作思想變得更加自由,從而人物作品也顯得更加傳神,這可以歸結於是人性慾望的驅動,所以中國畫的改良重心會是人物畫,也容易在人物畫上尋得突破口便是這樣。




詩夜城主


人物畫的產生要早於其它畫科,甚至很多畫科都是從人物畫當中衍生出來的。就比如山水畫,最早的山水都是用來裝飾人物在畫中的空間感,直到魏晉時期才開始有了比較系統的山水畫。

另一方面,人物畫一直以來都是文人墨客最為重視的創作畫科。歷史上很多畫家都是從人物畫開始創作的。。。








明清書畫鑑賞


如果從中國美術史發展的脈絡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就不難理解這100餘年來中國人物畫為什麼會發展得如此迅猛,並且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中國人物畫雖然起步很早,在距離現在約37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壁畫,從壁畫中就能看到人物畫的雛形。壁畫基本上描繪的是中國上古時代的大神,如鴻鈞老祖、伏羲、盤古、神農、女媧等,他們往往具有人的形象。畫法洗練飄逸,具備一定的藝術價值。

女媧造人

但比起人物畫,中國山水畫和花鳥畫的雛形出現得更早。山水畫和花鳥畫在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末期就已經出現,是原始人描摹大自然和美化生活的產物。原始人為了裝飾陶罐、陶盆等器皿,把山川,湖海,魚蟲,樹木,飛禽走獸等東西畫在器皿上,燒製出來後,具有較好的裝飾效果。

何家英工筆人物《霓裳》

我國文化史上,對大自然十分敬畏,一直把個體的人看作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因此,觀照大自然要比觀照人類自身的情況多得多。表現在藝術上,就是畫家大多喜歡描繪美麗而豐富的大自然,即使在畫中出現人,人也是作為大自然的配景來出現的。這也導致了山水畫和花鳥畫一直髮展得比較迅速,人物畫發展得相當緩慢。

敦煌飛天仙女筆畫

到宋元時期,山水畫和花鳥畫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宋元時期留名的繪畫大師,基本上都是畫山水畫或花鳥畫的,如張擇端、郭熙、宋徽宗、王希孟、李唐、劉松年、夏圭、黃公望、趙孟頫、王蒙、倪瓚、蘇軾等人,把山水畫和花鳥畫在那時就已經推向了高峰。這情形跟歐陽詢、顏真卿、褚遂良、柳公權等人把楷書在唐代推向高峰的道理一樣。

半坡彩陶

可以說,這些大師依靠聰明才智,把山水畫和花鳥畫能創造出來的畫法都用上了,僅僅山水畫的皴法,如披麻皴、捲雲皴、雨點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牛毛皴、魚鱗皴、錘頭皴等等,就有幾十種,相當豐富和完善,後人只需按照這種既定的技法程式來認真畫,就完全可以畫出好畫。

何家英工筆人物

相對來說,這時期的人物畫發展很緩慢,幾乎沒什麼變化和發展。從另一個角度講,就是人物畫還有許多畫法有待探索,在技法上還有不少創新空間,這就給後人進行改造和創新留下了機會。

直到清末民初,中國人物畫的發展真正迎來了真正的轉機。那個促成轉機的標誌性人物無疑是徐悲鴻。

李世南寫意人物《石魯像》

大家都知道,中國畫向來以寫意為主,尤其人物畫,在造型上是一種平面構成形式,不主動追求立體感和陰影效果,對形象的準確性也不是要求高,只要畫出的人,感覺到像就可以了。正如同時期的齊白石總結的那樣:中國畫貴在似與不似之間。

徐悲鴻早年在歐洲留學8年,學得了紮實的油畫功底,他看到了油畫那些突出特徵,如,有雕塑般的立體感,有結構嚴謹的造型,有豐富絢爛的色彩,有亮暗分明的光影效果。既然油畫人物可以這樣畫,為什麼國畫人物不可以這麼畫呢?

徐悲鴻人體素描

於是,以徐悲鴻為首的一批留洋畫家,以中西合璧的方式,對中國人物畫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也是中國人物畫第一次面臨這麼徹底的改造。經過幾十年的探索,中國人物畫取得了比較大的突破,跟之前所有朝代的畫風截然不同。

徐悲鴻·人體

用今天的眼光看,100餘年前的那場人物畫改造,有其積極的意義,為中國畫的探索提供了一個方向。時至今日,隨著中國畫家對個體生命意識的重新審視,越來越多的人走向了人物畫的創作,可以說,當代是中國人物畫大力發展的一個時代。


鴻鵠迎罡


中國畫有改良嗎?中國畫需要改良嗎?網絡朋友淨喜歡在網絡上瞎嚷嚷、淨喜歡睜眼說瞎話。最近在網絡上常見的西方畫實際上與中國傳統文化格格不入、儘管一些“磚家”們極力鼓吹西方畫、西方文化依然衝擊不了中國傳統文化。不信的話、放下你手中的手機、到各城市鄉鎮走走看看、到各家各戶走走看看、看看中國畫改良了沒有?

中國人酷愛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酷愛中國畫。無論是中國的古風古韻、無論是中國的現代風韻、中國人只喜歡中國畫、一些“磚家”們再怎麼對西方畫搖旗吶喊也是白搭、中國人最喜歡的依然是中國畫。











跟進2020


傳統中國畫人物是一個短板,包括一些大師之作,千人一面,彎腰曲背,到了當代,這個現象有所改進,但人物拿捏不準,五官雷同是中國畫的通病,這與西畫從骨骼學習不無關係。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交融,讓我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改良或改革是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畫的人物不像山水,花鳥草蟲已經相當成熟,畫家得心應手,另外,傳統中國畫以線條為主的技法塑造人物,稍嫌單薄,畫出的人物不那麼豐滿靈秀,中國畫人物力戒孤芳自賞,抱殘守缺。當然改良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用光線和明暗去解決,這需要中國畫家去探索和創新。


用戶4395868970


我的觀點剛好相反,中國人物畫改良太不容易了,你可以看看當今畫壇,有幾個畫人物的真有改良?主要原因是傳統觀念在束縛著畫家,畫得現代了,怕一幫名人說你沒有傳統,畫得傳統,你又始終傳統不過前人,能走的路就是在傳統和現代中找平衡。中國文化有輝煌的過去,但是誰又能或敢跳出光環呢?其實這些輝煌都不屬於你的,屬於你的就是你自己,你願意聽那些所謂名人們自欺欺人的說教的話,那麼你就被困住了,而藝術應該有束縛嗎?哈哈……所以有的畫家只有去了國外才能得到價值的認可。


捨得87667001


人體藝術的魅力在於人體本身包含的各種美,也毫不掩飾慾望。是人類前進和反思的載體。弗洛伊德說過,藝術是性慾的昇華。指的就是這類藝術的本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