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P2P理財有正規的大平臺,為什麼有的人還要選擇小平臺導致被騙?

成雪濤


這跟平臺是否正規關係不大吧。選擇小平臺的當然過於看重收益,對金融品牌一點都不關注,承受了極大的風險,很多人也付出了代價。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難道選擇所謂的大平臺就沒有瑕疵嗎?

你買的產品到底是什麼,你知道嗎?

你以為是理財產品嗎?你以為是定期存款嗎?你以為風險只是從5%到8%的變化,多出了百分之三的風險嗎?不,只多出來百分之三的收益,而風險多出來百分之三十還不止。

這些產品穿透到底看看哪個還能看,投向了誰?投向了什麼人和什麼項目?為什麼這些人和公司需要24%以上實際上一般更高甚至翻倍或者甚至更更高的貸款?

他們在做什麼買賣,有什麼產業?拿什麼來還這麼高利益的負債?

為什麼不從銀行借款?為什麼拿不到低息借款?

這些為什麼背後,都是無法讓人視若無睹的理由。當然是銀行不願意借,當然是親友資助無法滿足。

那麼,這又是為什麼呢?一個人和機構為什麼需要這樣高的槓桿才能生存呢?

是不是某種發展的幻象或者過高的預期束縛了他?

想到這裡再問問,你就算投資所謂的正規大平臺?能回答清楚上述問題嗎?


程蟬


對於你這個問題,我暫做兩個部分回答。

首先,為什麼有的人還要選擇小平臺導致被騙?

1、小平臺小 但架不住會包裝

以我自己身邊和親身經歷為例,在P2P領域,很多人對於平臺的大小並沒有直接的概念,最多或是說在哪裡看到這個平臺的廣告,潛意識中認為這個平臺比較大。又或者平臺在向客戶介紹的時候拉大旗,包裝的很好看。

我自己就曾遇到過,記得P2P E租寶暴雷時,行業內一片喧嚷,後來國家出手清理整頓,感覺P2P理財有所好轉,但實際上呢,我身邊某P2P理財號稱省內NO.1,撐到今年也暴雷了,對外宣佈是與某銀行合作的,有政府背景,但實際上並沒有背景,也未和銀行合作。

2、收益相對較高 但沒高出太多麻痺人

這就跟媷羊毛一樣,聰明的平臺知道收益太高,會嚇走投資者,而太低的收益又不划算,不是太高但也不低的收益率最吸引人。

每個人都有賭徒的心理,在面對這樣的小風險範圍內,再加上平臺客服不斷地遊說,舉例說有人怎麼怎麼樣,可以說稍有猶豫就會掉坑裡。

其次,第二個問題就是P2P理財有正規的大平臺

客觀來講,理財都會有風險,只是大小而已,而P2P理財平臺,據我自己瞭解,正規風險小收益還可以的平臺幾乎沒有,看國家隊清理整頓的時間就可以知道,幾乎沒有那個平臺可以拍胸脯的說自己的平臺不會暴雷。

現在P2P理財平臺實際上處於一個轉變期,扛得住可能就海闊天空,抗不下去就直接倒閉,就如同近年的共享單車行業一樣,行業洗牌誰都有可能被出局,這也就是為什麼P2P大的理財平臺收益越來越低。


財經孟


對於P2P,其實風險是蠻高的,即便是正規的大平臺,都有一定的風險,更何況實力薄弱的小平臺。既然如此,為何還有人選擇小平臺導致被騙呢?

個人認為有一下幾個原因:

1、對行業不瞭解 對公司不清楚

我們很多投資者也不容易,很想找個平臺去投資者,但是真的不是很瞭解,或者說能瞭解到的也不多。而有時候遇到一家宣傳的P2P公司,可能對行業也不是很瞭解,對公司知道的也不多,但看到是個可以投資的平臺,進而就會有一定的興趣;

2、也不能說是貪婪 只能說是風險意識差

很多人說投資者貪婪,但作為一個個人,都有貪婪的一面。對於P2P的投資,或者對於投資來講,誰不想獲取更多更高的收益呢?於是很多小平臺就利用人們的貪婪之心,大肆宣傳之下,把預期收益還整得很高,而很多投資者經不起誘惑就投資者了。其實,很多人也會有想,比較高的收益背後到底有沒有風險,但是就是投了也想了,但沒有行為。其背後還是因為我們廣大投資者風險意識比較差,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而採取行為來制止;

3、小平臺包裝偽裝的也比較好

很多小平臺把產品包裝的很好,很有吸引力和誘惑力,而大多數投資者是經不起誘惑和吸引的。部分小平臺不去好好經營產品,而是把精力花在了宣傳、包裝等方面,這些企業有怎們能給投資者帶來不錯的投資回報呢?

P2P整體還是有風險的,但也不是說絕對不能投資者的。大家儘量選擇企業背景實力比較強,經營穩健,業績良好、合規嚴格的大平臺進行投資。


郭一鳴


朋友,你的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很樂意回答。導致這個問題關鍵是受一種貪圖高利的心裡意識驅使和風險防範意識淡薄兩種因素所致。



這幾乎成了上當受騙者的一種鐵律,綜合所有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案,沒有一個例外的。

P2P平臺確實有不少背景可靠、資金實力雄厚、風險內控機制健全的國有系和金融系大平臺,但他們的管理往往很規範,在投資回報上都有是根據科學測算得出的合理的、可持續的數據,而不是不顧風險、只顧圈錢那種“詐騙式”的經營。



他們給的利息往往比一些不正規的小平臺低,小平臺正是因為他們管理不規範、競爭能力弱,為了生存或者根本不想還你的本錢,才在利率上亂來,不惜成本盲目抬高利率讓一些只貪圖高利而不顧風險的投資者參與,最後上當受騙,血本無歸。因為你貪圖P2P小平臺的高利,P2P小平臺則掂記著你的本錢,你投進出之後他們根本不想還你了,當出現經營風險之後一般都關門跑路了之。

所以,貪圖高利會讓

人瘋狂地盲目投資,缺乏風險防範意識猶如盲人狂奔,其結局都是很危險的,把這兩句話用在當下一些人不去P2P大平臺投資而去P2P小平臺投資是最恰當不過了。最近某領導的幾句很值得人們警醒:“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貸款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擔風險的”,這些話告誡廣大投資者千萬不要貪圖高額投資回報,高利回報往往就是一個大陷阱,跳下去或許就是死路一條;而一些非法的、居心不良的小P2P平臺真的如同吃人不吐骨頭的“老虎”,扎進出真的就沒有生還的可能了。



朋友,如果避免上當受騙,在P2P平臺上投資還是選擇正規的、資質可靠的、資金勢力雄厚的、內控嚴密的大平臺,儘管投資回報低一點,但可確保投資安全,讓你的本錢無被吞噬之憂。願你遠離高利誘惑,投資理財成功!


開偉觀察


1、p2p理財今年以來被嚴重妖魔化,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其實也是好事情,起碼很多投資者接受了風險教育,P2P行業最流行的一句話就是“你想別人的利息,別人想的是你的本金。”也就是說,投資P2P的人首先應該很清楚P2P的風險。

2、幾乎所有的大平臺,利息都是相對偏低的,而小平臺就不好說了,年化20%甚至30%都有,我曾經遇到過一個人,他把資金分成10份,投了10家小平臺,平均年化都在20%以上,他的理論是,哪怕有幾家雷了也不怕,在2017年的時候,他這種方法回報率還可以,但進入2018年之後,連續雷掉幾個小平臺後,他想把其他平臺的也撤出來,結果發現幾乎都沒法出來了。所以啊,還是貪心作祟,總是以為自己不會是最倒黴的那一個,也總是覺得自己聰明,一定能及時抽身而退,孰不知,哪些騙子平臺最喜歡的就是這樣的人了。

3、大平臺,越正規,其利息就控制得越低,排名靠前的平臺不僅風控做得好,其合規性也是靠前的,這其實正是別人能夠做大的理由,但有部分人覺得既然沒有把錢放在銀行裡,選擇網貸,本身就是為了高利息,結果大平臺利息才這麼點,似乎比銀行也高不了多少,沒必要,因此就去選擇小平臺。

4、自己的錢自己負責,畢竟沒有誰的錢是大風颳來的,有些人就是這樣的,他自己想虧錢,別人攔也攔不住的。


投資和理財那些事兒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應該弄明白怎麼樣的公司算是正規的平臺。站在普通理財者的角度來看,正規的平臺應該具備幾個條件:1.具備強大的較強的背景實力,背景實力信譽度高;2.資金的靈活性較好,充值或者提取現金很便捷;3.平臺收益率合理,比如高達20%的年化收益是有點不足為信的;4.具備完善的應對風險的體系,最為直觀的行為特徵是有擔保公司、保險公司。從這四方面入手,可以讓普通理財者區分是否正規。

誠如問題,為什麼有的人還要選擇小平臺導致被騙?

投資者方面原因分析:主要根源在於人性的貪婪,當面對年化收益率6%和20%時,我相信就算有風險,也是有著許多人去選擇20%的收益。就像馬克思曾經說過:當利潤達到10%的時候,他們將蠢蠢欲動;當利潤達到50%的時候,他們將鋌而走險;當利潤達到100%的時候,他們敢於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當利潤達到300%的時候,他們敢於冒絞刑的危險!選擇小平臺受騙的人便是向馬克思說的那樣,前赴後繼的倒在了收益兌現之前。要知道多數人投資理財的失敗,均是貪婪所賜。

行業原因分析:主要根源還是在於整個行業的魚龍混珠,這一點目前來看,還是缺乏嚴厲的監管措施,不好講,如果有意願,可以自行百度、關注相關行業進展。

社會環境分析: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同比增長9.0%,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2408元,增長7.3%;居民人均存款已經達到40291元人民幣。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居民手中的錢是越來越多了,理財的意識也開始逐步覺醒,但是整體社會環境來看,理財意識雖然覺醒,但是缺乏必要的理財知識,不能夠在魚龍混雜的市場中明辨真假,導致在理財時上當受騙的情況較多。

如何才能在眾多的P2P網絡理財中選擇較好的平臺,文章第一段已經給普通理財者說明白,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


聽雨的地方


2015年12月16日,廣東省公安廳官方通報,稱各有關地方公安機關已對“e租寶”網絡金融平臺及其關聯公司涉嫌犯罪問題依法立案偵查。警方已對涉案相關犯罪嫌疑人採取強制措施,對涉案資產進行查封、凍結、扣押。 2016年1月11日,深圳市公安局經濟犯罪偵查局官方消息稱,深圳公安機關已經對e租寶網絡金融平臺及其關聯公司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件立案偵查。2018年6月19日,唐小僧平臺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經偵支隊立案調查。唐小僧平臺顯示,其累計交易額已超過750億元,截至今年5月31日,借貸餘額尚有約9.3億元。




最近p2p頻繁出事,上面說的兩家公司算是發展規模很大的,但也就是規模越大給投資者造成的傷害越大。p2p這種互聯網金融可能會是將來的一種發展趨勢,但是它目前還是很稚嫩,國家對其的相關規範還不完善,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其實是很難分辨何為真正的正規,何為真正的大平臺。p2p公司動輒短期收益率可以達到10~15%,如果做實業的朋友應該知道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去哪裡找短期就有10~15%的項目呢?買任何理財產品我們都是需要知道底層資產是什麼的,不要糊里糊塗的只看重收益率。


資管新規後,除了券商的收益憑證,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會打破剛兌,產品的底層資產的項目期限要和理財產品的期限保持一致,90天以內的短期理財產品不在發行了,以後正規金融機構尚且做不到短期限高收益,希望大家不要貪圖所謂的高收益,通過合理的資產配置真正實現財富的保值增值。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財富管理助手


所有融資,投資,P2P,公司都要倒閉,今天不倒,明天倒,今年不倒,明年倒,一定倒,肯定倒,因為業務員用傳銷的方式在拉資金,都是騙子,大騙子騙小騙子,小騙子騙親切,朋友,再騙廣大群眾,他們的協議合同以投資性的,如果你的一百萬進去,沒了,打官史也無用,大家記住,不論是哪個平臺向你融資,必須以借款方式,明確利率,歸還日期,擔保方,不然你肯定上檔,大家如果都能這樣做,那些P2P平臺,業務員,小經理,中層經理,高層經理都得回去,或改行,因為做不下去,再說銀行理財,不論是大大小小那家銀行的工作人員,到處都在向搞傳銷一樣推薦理財產品,一個都沒有的,監管非常嚴格,才不會出事,醒悟吧???放在P2P的錢趕緊收回來,否著遲早總有一天你會後悔莫及,


三潭印月839


我們先來理清概念,P2P是英文peer to peer lending的縮寫,意思是個人對個人,又稱點對點網絡借款,是一種將小額資金聚集起來借貸給有資金需求人群的一種民間小額借貸模式。如何來定義P2P是不是正規大平臺,無非是看平臺資質,背景的實力,信譽度,資金是否雄厚,週轉靈活性,要運作良好。P2P畢竟不是金融機構,與銀行、券商、保險公司、信託機構等還是要區別對待。

那麼為什麼還有人選擇不正規小的平臺呢?總結以下幾個原因,第一,作為普通投資者,他不具備識別大平臺小平臺的能力,往往被小平臺過度包裝,被大門面,大排場吸引,經不住小平臺的“軟磨硬泡”。第二,人性的貪婪,都想賺錢,而且是賺大錢,在年化收益率6%和20%面前失去了判斷,明知道有風險,還是不顧一切的扎進去。為了高額利潤的回報,鋌而走險。第三,抱著僥倖心理,新聞天天看,報紙每天讀,知道要去正規大平臺,但是甘願做鴕鳥把頭埋在沙堆裡,覺得外界發生的與自己無關,真的危及到利益的時候也沒有了主張,想抽身離開為時已晚了。

面對魚龍混雜的P2P平臺,現在監管部門的力度也在加大,關鍵自己還是要能抵住誘惑,要知道天上從來都不會掉餡餅。

(晴溪)


孫建波


p2p理財的正規平臺是很多,選擇小平臺最主要的原因是小平臺的利息高,有些人不懂理財的風險,為了高息選擇這些小的平臺;還有些人懂理財,覺得自己不會那麼倒黴,賺到一筆就出。

正規的平臺一般年化收益在5%左右,而小平臺的收益率有些高達25%,當然了這些高的一般都是騙子,短期可能讓投資者嚐到甜頭,時間一長加入的人多了就會暴雷,將投資者的資金全部捲走,小平臺註冊又沒有地址,有也是小辦公室,搬走後很難追查到。這就是小平臺不斷的原因。

沒有理財經驗的人被騙還是情有可原,而現實中很多文化程度高的,懂理財的人也會被騙,這些主要是人的貪婪的心理導致的。這部分人也知道這種高息的平臺不會存在太長時間,也知道前期是有甜頭的,想在平臺跑路前賺上一筆。可是哪裡斗的過騙子,平臺倒閉是沒有任何徵兆的,就算一次嚐到甜頭,俗話說的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溼鞋。在上一個平臺賺的連本代利的給下一個平臺的騙子了

選取小平臺還是由於人的貪婪心理在作祟,買P2P一定要上正規的平臺,利息雖然沒有那些小的平臺高,但是能保證本金的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