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北洋往事,影響東北軍命運的關鍵人物郭鬆齡

最近朋友們都在看一部電視劇,由文章和李雪健老師主演的《少帥》,講述張學良將軍從小一直到西安事變的事情,劇中有一個角色,郭茂宸,成了他們激烈討論的對象,大部分人都覺得他是一頭白眼狼,吃著張家的,喝著張家的,最後還用張家的兵造反,來達到他自己的目的。歷史人物的分析不能太過偏激,為了瞭解這個人物,我又專門查閱了郭松齡的事蹟,多角度瞭解之後才能真正瞭解,歷史人物,不要輕易的分好壞。

郭松齡(1883-1925),字茂宸,漢族,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奉系著名愛國將領之一。

郭高大挺拔,樸素簡樸,平素穿一套布軍服,和士兵軍服一樣。當時奉軍將領都是穿的質量很好的呢軍服,布軍服除了士兵穿,就是白俄兵穿,郭穿布軍服又長得像白俄一樣高大,因此遂被人呼為"郭鬼子"。

郭松齡從小家境貧寒,郭家雖然祖上榮光,但是到他父親那輩已經沒落了,郭松齡的父親郭復興曾想追求功名復興家業,但家境的衰落迫使他放棄進仕之路,在鄉村做了一名私塾先生。郭松齡的母親是一位典型的農村婦女,勤勞善良,儘管自家不富裕,也常救濟比自己更困難的人,這給郭松齡以很深的文化影響。

每個階層的會優先考慮自己階層的問題,正是由於郭松齡不再是世家,不再是地主階層,而是貧苦百姓,所以,他才更容易瞭解貧苦百姓的疾苦。

郭松齡20歲時進入省城東南常王寨董漢儒先生開設的書院繼續學習,希望從此踏上仕途。在這裡,郭松齡接觸並研習了一些新興知識學科,尤其是一些西學使他開闊了視野。但是,學習不到兩年,因日俄戰爭的爆發而再次被迫輟學。郭松齡的家鄉是日俄交戰區,炮火毀壞了許多房屋,居民也有不少被打死打傷。日俄戰爭的災難給郭松齡的觸動是巨大的,也由此動了從軍報國的念頭。

1906年,23歲的郭松齡被選入奉天陸軍速成學堂學習。這是一所全新的中等軍事學校,由趙爾巽在奉天陸軍小學堂內增設,以便加速培養軍事人才。郭松齡在這裡學習期間和擔任教官的同盟會成員方聲濤的關係很密切,並從他那裡接觸到民主革命的思想。

1907年,24歲的郭松齡以優等成績畢業。見習期滿後,充任盛京將軍衙門衛隊哨長(相當於排長),由於帶兵嚴謹,勤於職守,深得陸軍統領朱慶瀾賞識。郭從此與朱結成親密的部屬關係,並長期追隨在朱的左右。

1910年,27歲的郭松齡經方聲濤、葉荃的介紹加入新軍同盟會,成為同盟會早期成員之一。

1911年,28歲的郭松齡升任第68標第2營營長。武昌起義後,朱慶瀾受排擠離開四川,郭松齡返回到奉天。在奉天參加了張榕領導的聯合促進會密謀起義,但遭清政府當局逮捕,欲處以斬首之刑,後經韓淑秀冒死攔截刑車,述說郭松齡是其未婚夫,返回奉天是為舉行婚禮,從未參加革命黨,才獲得釋放。郭松齡與韓淑秀結為夫婦。

1912年郭松齡考入北京將校研究所。

1913年秋,郭松齡考入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任北京講武堂教官。

1917年,孫中山組建護法軍政府,郭松齡投奔孫中山,後被委任為粵贛湘邊防督辦參謀、廣東省警衛軍營長,後轉任韶關講武堂教官。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失敗後,郭松齡無法留在廣州,只得返回奉天,任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戰術教官。

在此期間結識在講武堂學習的張學良。經張學良的推薦,郭松齡被張作霖委任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1921年,張作霖又委任郭松齡為第八旅旅長,與張學良領導的第三旅組成司令部。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奉軍全線潰敗,只有張學良與郭松齡領導的東路部隊有勝利,打破了吳佩孚突破山海關,實現直搗關東的計劃。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張學良與郭松齡擔任第三軍的正副軍長,與姜登選、韓麟春為正副軍長的第一軍作為奉軍的主力,擊潰直軍並獲得勝利。

以上就是郭松齡反奉前的主要戰役,他由於從小受到了民主革命的思想,自然是看不慣軍閥割據,但軍閥割據這種情況在每個王朝晚期都有,我想無論是哪個封疆大吏,你到他那裡說,不要打仗了,把手中的兵權交出來,我們一起快樂的生活吧,那得到的結果不用猜,肯定是不同意。

不可否認的是,郭松齡的軍事能力是很強的,張學良對郭松齡夫婦的死很是惋惜。1926年,張學良給饒漢祥的信中說:"良與茂宸共事七年,誼同骨肉,其去冬舉事魯莽……良事前不能察防,事敗不能援手。回憶前塵,曷極方事之殷,良惟自愧。"後來,每當張學良遇到難辦的事,就感嘆說:"有茂宸在,哪用我為這份難?"1937年,"九一八"事變6週年之際,張學良回顧往事仍扼腕長嘆說:"如果當時郭松齡在,日本人就不敢發動'九一八'事變"。這是張學良對郭松齡軍事才能的一種充分肯定,也是對良師益友郭松齡的深切緬懷。

張學良對郭松齡是信任的,甚至可以說是放縱的,郭松齡敢於起兵反奉,不僅因為他是一名民主革命者,與張作霖等舊式軍閥有本質區別,同時也與張學良的充分信任和縱容有著密切的關係。張學良秉承父親張作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風,對郭松齡有著超乎尋常的信任,這在奉系集團內部早已成為美談。因此當郭松齡"對張作霖的軍政措施,時常表示不滿"時,張學良對郭松齡則"每表同情",並不加以制止。

郭松齡勸張作霖勸不動,就打算武裝叛變,讓張學良上位,可他看錯了張學良,他一直認為張學良很聽他的話,這次也會一樣,但是這次沒有,張學良寫了一封信給他,日醫守田到昌黎將此信轉呈郭松齡,信中寫道:

茂宸兄鈞鑒:

承兄厚意,擁良上臺,隆誼足感。唯良對於朋友之義,尚不能背,安肯見利忘義,背叛家父。故兄之所謂統馭三省,經營東北者,我兄自為猶可耳。良雖萬死,不敢承命,致成千秋忤逆之名。君子愛人以德,我兄知我,必不以此相逼。兄舉兵之心,弟所洞亮。果能即此停止軍事,均可提出磋商,不難解決。至兄一切善後,弟當誓死負責,絕無危險……學良頓首。

作為實質上東北軍的未來掌門人,能以這樣的姿態對他,足以見識是有多信任,多尊敬這個亦師亦友的郭松齡。

信發出後,仍然沒有迴音。1925年11月27日,張學良第二次派儀峨與守田接觸,希望郭松齡先行停止軍事行動,有什麼要求儘可以磋商。郭松齡這次有了回覆,提出下列停戰條件:(1)山東歸嶽維竣;(2)直隸歸馮玉祥;(3)熱河歸李景林;(4)郭回奉執政,統掌東北。

至此,郭松齡反奉之目的已然明朗,他要獨自掌控東三省,以實現其改造東三省之目的。張學良感到勸說郭的工作完全失敗,不再對其抱有幻想。於是,派飛機在郭軍上空投撒傳單,揭露郭松齡盜用自己名義倒戈反奉,譴責其忘恩負義。

在此之前,由於張學良對郭松齡的信任和仰慕,完全放權給他,張作霖更是將他作為兒子張學良的輔佐人物,什麼都讓郭松齡的軍隊優先,導致奉軍精銳都在郭松齡手上,郭聯合馮玉祥,李景林攻打張作霖,曾一度讓張作霖準備逃亡,後來郭松齡他們內訌,以及最重要的是張作霖贏得了日本關東軍的支持,日本人乘機提出增築吉會等7條鐵路、獲得商租權等侵害中國國家主權的要求,張作霖為一時之急,同意了日本人的無理要求,雙方訂立了反郭密約。戰事結束後,張作霖對日本人所作的承諾全部反悔,作為補償,張作霖親自攜帶私款500萬現大洋酬謝日方有關人員。但此舉並沒有起多大作用,日後被炸身亡,即源起於這個沒有兌現的反郭密約。

在當時的東北,奉軍在日本,沙俄兩大帝國之間求生存,絕不是郭松齡這種人可以生存的,有絕對的實力,才可以誰的面子都不賣,可當時的東北軍,乃至全中國,並沒有那個實力。此次郭松齡反水,不僅僅是讓奉軍傷筋動骨,更重要的是給了日本機會

郭松齡起兵失敗原因

一、志向超群。郭松齡為一員能將,奉軍中傑出將領,但作為一方統帥則有些不足。為將時便已多次結怨同僚,又缺乏容人之量,所以難以形成牢固的班底,得勢時自然尊大,失勢則難免眾叛親離。於是只剩夫妻二人,舍軍隊而出逃,為追兵所擒。

二、形勢複雜。郭松齡以為只要打進奉天就可以取張而代之,從此實現種種宿願。然而軍閥混戰的年代,是難以個人意志轉移的,郭一無主宰乾坤之實力,二無超越眾人之眼力,沒有明確的治政方針,盲目撕打只能使亂局更亂。反而使戰火燃入東北。

三、軍心不齊。郭松齡雖然掌握奉軍精銳,卻難以盡收將領之心。這與郭為人刻薄有關,只是為勢所迫,不得附眾。結果張氏傳單一撒,軍心惶惶,士氣全無。時有郭軍將士互問,"進奉天干嘛?打老帥嗎?做人得講良心。"其中炮兵指揮鄒作華,就暗把炮彈引信取下,使郭軍炮擊雖中而不能炸。

四、盟友不力。郭松齡以"倒戈將軍"馮玉祥為盟友。反奉之初,郭與馮玉祥、李景林秘密結盟,相約共同討奉。結果在郭李進兵時,馮部拒不支援,反而趁機襲取李軍控制的直隸,激起李軍憤慨,於是斷了郭軍前線補給,調轉槍口與馮軍開戰。結果,在馮軍成功攻佔天津之時,郭松齡反被俘槍決。

五、外國干涉。郭松齡對待外國干涉,缺乏認識,更無有效應對。當日本干涉郭軍反奉之際,尚未定下最後決心,實欲在郭張兩家待價而估。因被郭嚴詞拒絕後,於是徹底舍郭投張。郭君此舉,似乎顯出民族氣節,但從外交戰略來看則明顯不智。《孫子兵法》曰:"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對待強大敵人,不可以單純的硬碰硬,否則就會失敗。可惜郭松齡對待日人干涉,不懂得妥善應對,亦沒做好足夠防範。郭松齡對於日本的軍力,是認識的,但對日人的野心,卻又小視了。此種心理,幾與"九一八"時期的張學良如出一轍,終究落淒涼下場。

郭松齡這樣的人,訓練軍隊絕對是一把好手,但是並不適合作為一方統帥,我們說漢高祖劉邦,最大的優點就是會用人,能容人,相比之下,郭的氣量太小了。事情沒有一蹴而就的,春秋時期有上百個諸侯國,而到了戰國時期,只剩下了七個,到最後變成一個,這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時間,郭松齡想短期解決軍閥混戰是不現實的,他手中一無所有,自然願意和平,可那些刀口舔血拼出來的軍閥們,會願意把他們的果實白白送給別人嗎?就是因為誰也不服誰,才會一直打,一切的談判,都要在打過之後才可以進行。打贏了,你說什麼都是對的,打輸了,你說什麼都是廢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