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安祿山用力斬了唐朝一刀,唐朝為何不僅不死,還活了百年?

安祿山用力斬了唐朝一刀,唐朝為何不僅不死,還活了百年?

公元755年,大胖子安祿山悍然起兵反唐,大唐的強盛與繁榮嘎然而止;此後八年,唐朝歷經苦難,陷入風雨飄搖之中。可是眼看著步履艱難、一日不如一日的唐朝,卻硬是支撐了150年才倒下,相當於十個秦朝了,這到度是什麼原因呢?

應該說,原因很多,但我認為,真正有價值的原因只有二個。

其一,唐朝中期經濟繼續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僅沒有降低,而且還有所提升,人心都向著和平,這是唐朝遭受“安史之亂”後仍然存續下去的根本原因。

安祿山用力斬了唐朝一刀,唐朝為何不僅不死,還活了百年?

中國古代經濟長期以北方為中心,後來“五胡亂華”漢人飽受戰爭離亂之苦,開始大舉南遷至江南,於是江南肥沃的土地被開發出來,江南的經濟飛速發展,很快趕上並超過北方。唐朝時候,江南的經濟正處在“趕上”北方的階段,那時候有“楊一益二”的說法,指的是楊州是全國第一大城市,益州是全國第二大城市,這兩城市都在南方,都發展得非常好。尤其楊州,在隋朝時就很發達,吸引得暴君隋煬帝乘龍舟三下江都(即楊州)遊玩,唐朝時,楊州更發展成為全國最大城市及國際化大都市。而“安史之亂”主戰場在北方,具體而言是從今天的北京往西攻打,佔洛陽,陷長安,直到華清池一帶,未影響到南方,這使得南方的經濟得以保存,並足以支撐唐朝中後期的朝廷及民生所用。

安祿山用力斬了唐朝一刀,唐朝為何不僅不死,還活了百年?

經濟繼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在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發生叛亂,首先人民就不會答應;有多少人願意好日子不過,犯上作亂、禍及全家呢?所以唐朝後期雖然有那麼多的藩鎮,但發生反叛的很少,因為沒有群眾基礎。

其二,唐朝政府爭對藩鎮割據這個政治毒瘤採用了“太極推拿手”,柔中帶鋼,鋼中有柔,有效地穩定了這一群體。

何為“太極推拿手”,就是又打又摸、軟硬兼施,充分運用道家學說,辯證地看待“藩鎮割據”的好與壞。努力促成其好的一面,避免其壞的一面。

安祿山用力斬了唐朝一刀,唐朝為何不僅不死,還活了百年?

唐朝中期政府部門的做法是這樣的:

1、放權與收權:給予各節度史自治權,包括獨立的財權、人事權,允許擁有軍隊等等,但必須保證一點,那就是不能稱王,必須保證接愛中央政府的領導。這樣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集權與分權相結合。

2、設置新的節度使,也就是增加節度使的數量。

安祿山用力斬了唐朝一刀,唐朝為何不僅不死,還活了百年?

設置新的節度使有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追求數量多,從而起到稀釋節度使實力,避免出現一二個獨大的作用;二是合理佈局,將新的節度使設置在那些舊的對中央有威協的藩鎮附近,比如“河朔三鎮”附近,以起到監視和牽制作用。三是在新的節度使中間,有一些是唐朝中央政府的嫡系和親兵,以此方式可以將中央勢力延伸至地方,相當於大大加長了中央政府的手臂,誰有異動就可以將誰撲滅。

3、直接限制藩鎮規模與實力。在設置新的藩鎮時,認真考慮其地理位置、實力與規模,不使其實力發展到能與中央抗爭的地步。

安祿山用力斬了唐朝一刀,唐朝為何不僅不死,還活了百年?

綜上,唐朝雖經“安史之亂”實力大減,但畢竟經濟上老百姓日子過得去,政治上又對“藩鎮割據”進行限制,使之處於可控範圍之內,所以才延續了150年之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