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從哈密瓜到羊奶冬棗,大荔這個村子的特色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醉美黃河,流不盡千年河西地

浩壤沃土,福澤於關中米糧川

新時代的美麗大荔,聚焦歷史人文薈萃,挖掘傳統文化底蘊,生動傳神地展現鄉土風情,傳承鄉村文脈,留住鄉愁記憶,激發“六鄉”活力,揚起鄉村全面振興的風帆。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雙泉鎮東野鵲村的故事。

陝西哈密瓜第一村:東野鵲村

從哈密瓜到羊奶冬棗,大荔這個村子的特色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東野鵲村位於大荔縣城東北22公里處,有10個村民小組,602戶2660人,耕地面積6100畝。主導產業為哈密瓜、冬棗。明洪武時,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移民於此建村,因村莊位於野鵲村東而得名東野鵲。

東野鵲村民祖祖輩輩的根都紮在被泉水浸潤的土地上,他們勤勞勇敢,銳意進取,世代拼搏,在特色產業發展上,率先打破了傳統的種植模式,以發展經濟的超前理念由普通的糧棉生產逐步轉型為設施農業栽培。眾所周知,雙泉鎮是聞名遐邇的“陝西哈密瓜第一鎮”,是大荔縣大棚哈密瓜種植最早、技術力量最強的基地。雙泉哈密瓜的種植便起源於東野鵲村。

從哈密瓜到羊奶冬棗,大荔這個村子的特色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1985年,東野鵲村村民引進了西瓜育苗移栽的早熟栽培技術,把西瓜成熟期提前了一個月,使得當時的東野鵲村被譽為“陝西早瓜村”。1989年,因西瓜不能連作面臨無地可耕的局面,村民又開始搞起了嫁接育苗栽培。1992年由於青島農科所的“新土佐”嫁接砧木短缺,村民張北正從太谷西瓜研究會調來了所謂的“早青”“阿太”嫁接砧木。豈知這兩種子為短生西葫蘆並非嫁接砧木,史明聰教授僅在苗床試驗並沒有移栽大田就推廣了出來,結果導致東野鵲村的西瓜在伸蔓期造成大面積的瓜秧脫接死亡,給瓜農造成了巨大損失。1993年春季,張北正又調種了黃河蜜、白蘭及華萊士等密瓜品種進行雙膜試種,八月初在西安市場還賣了個好價錢,但在中旬一次中雨過後競病害叢生,有三分之二即將成熟的甜瓜就這樣爛在了地裡。這讓村民意識到甜瓜東移栽培首先要做到抗溼性保護,於是在1994年,部分村民大膽地從蘭州農科所引進“甘密寶”(哈密瓜的一個品種)進行大棚栽培,當年取得成功,畝收入達5000多元。至1999年,哈密瓜栽植面積擴大到3000畝。

從哈密瓜到羊奶冬棗,大荔這個村子的特色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2000年,由張北正、薛福田、王有志、薛步軍、韓一辛、吳水朝及李建榮等七位同志組成了東野哈密瓜產銷協會,通過網絡宣傳、積極外出招商、舉辦電視節目瓜王大賽等多種形式,使得東野鵲村哈密瓜的知名度空前提升,經銷商雲集東野鵲村。由於經濟效益高,哈密瓜的種植面積日益擴大,東野鵲村瓜農外出承包土地進行栽植,步昌、安仁、戶家、許莊、朝邑、婆合及羌白等鄉鎮,遍佈了他們的足跡,鼎盛時期,哈密瓜面積發展至兩萬餘畝。哈密瓜成為雙泉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成功典範,成為具有區域優勢的特色農產品。

東野鵲村大學生活鄉

從哈密瓜到羊奶冬棗,大荔這個村子的特色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羊奶冬棗——90後“新農人”的匠心堅持

這個90後的小夥子名叫李偉東,他是一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是東野鵲村的“新農人”。李偉東2015年畢業於西安工業大學,學的是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畢業後在珠海某大企業裡擔任電氣工程師。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將媽媽寄的幾箱冬棗分送給公司同事,結果大受歡迎。大家都說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棗,每人都買了幾箱自己吃和送人。有人說這麼好吃的冬棗應該在網上宣傳,讓更多人吃到美味的冬棗,也有人打趣他乾脆轉行賣大荔冬棗。同事們的戲謔之言,卻無意間激起了李偉東回鄉創業的熱情。當他把創業想法告訴父母時,父母也非常的支持,李偉東終於打消顧慮回到家鄉,開始了冬棗種植。在父母的支持和幾位合夥人的幫助下,他們創立了“甄果公社”這個品牌,開闢了30畝的冬棗種植基地,開啟了一條異於同齡人的新農人之路。

從哈密瓜到羊奶冬棗,大荔這個村子的特色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對於從小在棗園裡長大的李偉東來說,深知冬棗的傳統種植方式不夠科學,會導致冬棗產量不高、品質口感不好,也不健康。於是,幾個90後小夥子翻遍各種書籍、訪遍冬棗種植的專家學者,到處學習、反覆試驗,為了種出品相好、口感好、又健康的大荔冬棗,不斷地進行著技術革新。他們將棗樹種在專門搭建的控溫控溼的大棚裡,通過高科技滴灌技術,精確到每棵樹,每滴水,讓樹苗營養均衡,茁壯成長;他們選用牛糞作為肥料,選了粘蟲板和紫光燈等物理手段來防治病蟲害,從而不斷提高冬棗的品質。

從哈密瓜到羊奶冬棗,大荔這個村子的特色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不料新農人之路,總是坎坷重重。剛解決了首要的種植問題,他們又遇到了第二個大難題—裂果。最初他們的冬棗由於下雨造成了裂果,極大的影響了冬棗的產量,當時他們就在網上尋找防止裂果的良方,也請教一些專家和技術人員,但是很多人對這個都沒有一個成熟完善的方法。當尋找無果的情況下,無意間瞭解到了用羊奶可以給冬棗補鈣防裂果,他們就仔細研究試驗這個方法,還找了一位對冬棗種植技術十分“較真”的專家。就這樣,他們最終共同研究出降低裂果率的方法—用羊奶噴灌。在幾次試驗成功後,李偉東他們發現羊奶比牛奶的含鈣量高30%,奶的含鈣量越高,防治冬棗的裂果越有效。而且他們還有一個意外的發現,用羊奶餵養出來的冬棗,更加香甜。

從哈密瓜到羊奶冬棗,大荔這個村子的特色產業之路越走越寬廣


目前,香甜的羊奶冬棗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青睞,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銷售市場不斷擴大,在阿里巴巴也建立了銷售平臺,羊奶冬棗已銷售到全國的各個城市。隨著羊奶冬棗栽植規模的不斷擴大,銷量的不斷提高,有效帶動了當地電商的發展,也為貧困戶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為村民脫貧致富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鄉村振興,文化先行!鄉村文化是鄉村古老的獨特記憶,鄉村故事是鄉村的特色名片,將眾多歷史傳承和美麗風貌編織起來,古而不衰,精彩紛呈。在加快“美麗大荔 追趕超越”進程中,大荔縣將堅持“5+”戰略,實施“六鄉”工程,著力繪就家富生產美、景秀生態美、風淳生活美的美麗鄉村新畫卷,讓鄉村滿載鄉愁,讓村民富裕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